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孙子“贵胜不贵久”与毛泽东“持久战”之比较研究
2015/7/1 来源: 作者:王廷文


提要:
    《孙子兵法•作战篇》讲:“兵贵胜,不贵久。”古今译者多将“胜”解释为“速胜”,其重点在“速”。毛泽东写《论持久战》,从《孙子兵法》该文句中看到的着重点是“胜”。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 胜于“速”则要速战速决,胜于“久”则是持久战,靠持久取胜。胜于“速”和胜于“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两种相互作用的反制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对付德国,中国对付日本,都是以持久战取胜。胜于“速”和胜于“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毛泽东《论持久战》讲,“战略可以持久,但战术还靠速决。”
关键词:
    《孙子兵法》、“兵贵胜,不贵久”、速胜、 《论持久战》、胜于“速”、胜于“久”
 
    2009年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逻辑题中有一道有关《孙子兵法》的题目。原题如下:
    《孙子兵法》曰:“兵贵胜,不贵久。”意思是说用兵的战术贵能取胜,贵在速战速决。然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主张的却是持久战,中国军队靠持久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可见,《论持久战》与《孙子兵法》在“兵不贵久”的观点上是不一致的。
    如果以下哪项陈述为真,能最有力的削弱上述论证?
    A.在二战期间,德国军队靠闪电战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打进苏联后被拖入了持久战,结果希特勒重蹈拿破仑的覆辙。
    B.日本侵略者客场作战贵在速决,毛泽东的持久战是针对敌方速决战的反制之计,他讲的是战略持久,不是战术持久。
    C.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反恐战争,从局部或短期上看是速决战,从整体或长远上看是持久战。
    D.毛泽东的军事著作与《孙子兵法》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和“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观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初期非常重要的一篇理论文章。毛泽东是世界公认的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其军事思想既来源于《孙子兵法》及其它军事典籍,同时又明显高于《孙子兵法》及其它军事典籍。且不说四渡赤水史诗般的经典,仅就其写于1938年的《论持久战》来讲,抗日战争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但是多年来,研究《孙子兵法》或者喜爱军事的人,总会产生诸如上述测试题中的疑惑:毛泽东《论持久战》中的“持久战”理论是与《孙子兵法•作战篇》中“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是相互违背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毛泽东的军事理论与孙子的思想是否相违背?为此笔者进行了一番对比和研究,以求教于方家。
    一、孙子“贵胜不贵久”思想解析
    “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兵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孙子对《作战篇》全篇思想的精彩总结。如此精彩的一个军事思想,自古至今有太多的专家学者为此做过注解。古今这些注家的观点、看法不尽一致,甚至意见分歧还很大。其中围绕对“胜”字的解释,大致有以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兵贵速”,与后面“不贵久”相对,将“胜”解释为“速胜”,其着重点在“速”。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历来占绝大多数。如宋本《孙子十一家注》中,孟氏注:“贵速胜疾还也。”梅尧臣注:“速则省财用、息民力也。”张预注:“久则师老财竭,易以生变,故但贵其速胜疾归。”①按照他们的解释,所谓“兵贵胜”,就是用兵打仗贵在速胜,强调速战速决,其着重点在“速”,坚决避免与敌方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这看上去是符合《作战篇》战略思想的。在《作战篇》中,孙子认识到战争耗费巨大,对于国力和民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等等。《作战篇》通篇都在阐述旷日持久的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害处,向我们传递出一个用兵作战贵在速胜,贵在速战速决的强烈信号,“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②直到该篇的最后,孙子用一句话“故兵贵胜,不贵久”,似乎是对《作战篇》整篇思想作了一个总结。
    广饶孙子研究学者刘金海先生在《“兵贵胜,不贵久”管见》一文中③,对他手头所掌握的近年来注释《孙子兵法》的著述做过一个统计,持有上述观点的占到绝大多数。主要的有:吴如嵩所著《孙子兵法新说》;刘春志、刘思起所著《<孙子兵法>教本》;黄朴民、孙建民、高润浩编著《<孙子兵法>解读》;陈昆福、吕强、陈亮所著《<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论》;王兆春所著《中国古代兵书》;文武编著的《<孙子兵法>活学活用》;孙远方主编的《孙子兵法概论》,等等,约有30部著述,足以代表这种观点的市场之巨。
    第二种观点认为“兵贵胜”,其着重点在“胜”,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据刘金海先生统计,持有这种观点的占极少数。在其统计的所有著述中,仅见到三例:一是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著《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兵贵胜,不贵久”解释为“战争的目的是胜,不是久。”④二是张德勤、石宝江所著《细品<孙子>》,该句翻译为“用兵作战,贵在获得胜利,而不在于旷日持久。”⑤三是杜超撰写的《速决持久因敌而定——对孙武“兵贵胜,不贵久”一句的再思考》一文。⑥虽然持此类学术观点的专家学者为数不多,但也足以代表一个方面。
    《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巨著,包涵了无比丰富的军事哲学和斗争艺术。18世纪70年代,法国传教士约瑟夫·J·阿米欧最早将《孙子兵法》带往欧洲,书名翻译为The Art Of War,再翻译回来就是“战争的艺术”,是将《孙子兵法》作为战争的艺术来看待的。可以说,《孙子兵法》站在战略的高度,舍事而言理,语言高度凝练,思想高度升华。对《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学习,历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的理解多不相同。所以,对《孙子兵法》中“兵贵胜,不贵久”这一高度凝练的句子,见解不同,观点不同,其实并不奇怪。刘金海先生在《“兵贵胜,不贵久”管见》一文中支持的是第二种观点。他认为无论是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还是从“兵”字的含义去分析,孙武强调的是“胜”而不是“速”,古今许多著名的战例也足以证明,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
    二、正确解读毛泽东的“持久战”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写《论持久战》时,应该是而且必然是看出了“兵贵胜”的着重点在“胜”而不在“速”。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争取胜利,“速胜”与“持久”只是争取战争胜利的两种不同方式。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胜于“速”则要速战速决,胜于“久”则要打持久战,靠持久消耗敌方取胜。究竟采取哪一种方式,要由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人心向背、社会舆论、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等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综合对比,经过科学判断、分析、推理,最终做出正确的决定。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文章中指出的那样:“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⑦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必定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的三个阶段,即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有力地批驳了当时社会上“必亡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为人们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究竟要采取哪一种方式对敌?是“速战速决”,还是打“持久战”?用时下最流行的一句话,叫做“看情况”,即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三国时,诸葛亮七出岐山欲攻曹魏皆败,主要原因就是蜀军深入敌方纵深作战,劳师远征,加之蜀道难行,后勤供应困难。种种不利条件和《作战篇》中的描述非常相似。诸葛亮深谙孙子之道,选择了“速战速决”的军事策略。但他的死对头司马懿也精通兵法,或许从《孙子兵法》中悟通了“贵胜不贵久”也未可知,反正就是免战牌高挂,死守不战,坚持到底。诸葛亮不得已使用激将法,送给司马懿一身女人衣服,嘲笑他,侮辱他。司马懿似乎是看透了诸葛亮的心思,不但没有中计,反而将计就计,索性穿上了这身女人的衣服。诸葛亮自知司马懿智慧过人不上他的当,一时急火攻心口吐鲜血,病情加重。司马懿通过用间,了解到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推断诸葛亮“命不久矣”。诸葛亮深知后勤是自己的软肋,所以求速战,而司马懿也正是看到了蜀军面临后勤补给困难的弱点,所以避免与诸葛亮决战,坚持打“持久战”,这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双方的交战形势何其相似!毛泽东不是司马懿,但两人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又是何其相似!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有无数的战例也证明了这点。二战初,德国凭借闪电战(速决战的一种)所向披靡,横扫当时号称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在侵略苏联前期,也是进军神速。但是进入苏联腹地,却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而陷入持久战。长期的持久战消耗了德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生产力(当时德国军工生产的武器近3/4用在了苏联战场,苏联战场的军队占总军队人数的2/3),最终导致了战事的逆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说,毛泽东的“持久战”不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凭空想象出来的,在历史上确有许多战争事例可供借鉴。毛泽东正是洞悉了抗战初期中日双方在战争中的优势和劣势,在全面了解、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历史上的经典战例综合得出来的科学的论断。
    三、胜于“速”和胜于“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
    胜于“速”和胜于“久”,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两种相互作用的反制措施。按照矛盾统一的规律,胜于“速”和胜于“久”共同作用于战争之中,两者既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又相互依靠、相互转化。作战一方采取一种策略,另一方即可采用另一种反制措施,两者共同对作战的双方起着作用,哪一方的策略实施更坚决、更彻底,实现优势的最大化,这一方就可最终获胜。
    其一,胜于“速”和胜于“久”相互制约,是两种相互作用的反制措施。杜超先生撰写的《速决持久因敌而定——对孙武“兵贵胜,不贵久”一句的再思考》一文,对此有较深刻的论述。文中指出:“孙武所主张的用兵与速决,往往不是从战略防御角度而言,而更多的是从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而言的。”这与“孙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⑧孙武出生在齐国,《孙子兵法》是孙武在齐国完成的,是泱泱大国的雄奇支撑起了《孙子兵法》的博大。春秋初期,齐桓公在贤相管仲的辅佐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代替周天子征伐天下,一举确立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可以说孙武出生前齐国的战争,几乎都是远征敌国在敌国土地上进行的战争,都是战略进攻型的战争。深受齐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孙武撰写《孙子兵法》特别是在写《作战篇》时,是站在战略进攻一方研究制定的军事策略,而对于战略防御一方的军事策略则很少提及,这也更加证明了《孙子兵法》是齐文化的产物,是齐文化的结晶。而与孙子同处一个时代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墨子,其主要思想却是以战略防御为主,这与墨子生活的社会环境、地域特点等也是密切相关的。
    战略进攻的反面就是战略防御,这是战争中矛盾的两个方面。有进攻的一方必定就有防御的一方,即《孙子兵法》中多次提到的“攻”和“守”。孙子的思想以攻为主,但也强调积极防御的重要性。如《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再如《虚实篇》:“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兵法》包涵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很显然,孙武在阐述战略进攻的同时,也强调了战略防御的极其重要性。相比较于孙子,墨子的思想是以守为主,从其“非攻”思想出发特别强调防御。《墨子》中《公输》、《备城门》等都是专门讲守城的。作为“攻”和“守”这两种战争形态的应对策略,就是“速决战”和“持久战”。这是由攻守双方的主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速决战”和“持久战”是相互反制对方的,是对应于“攻”和“守”两种战争形态的最主要的战争策略,是战场上相互起作用的两种反制措施。无论采取哪种措施,战争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胜利。“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兵法•计篇》)无论战争的哪一方,其在战场上的行动都是以“利”而动,都以能否获得最大的军事利益为原则,一切军事行动都要根据战场上双方力量对比和实际情况来确定。
    其二,胜于“速”和胜于“久”也是相互依靠、相互转化的。“速决战”和“持久战”这两种战争策略,在战争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武器装备、兵员组成甚至是后勤保障等因素都不是固定的,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之中。这种战场上的形势,完全可以通过将领的积极运筹、示形诱敌等种种方式达到调动敌军的目的,从而改变战争形态或者是战场上局部的形势。孙子说:“兵者,诡道也。”(《计篇》)“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在实际战争过程中,前两个阶段延续了7年多的时间,后一个阶段仅仅数月的时间就结束了。三个阶段的接续、相继和结束,就是抗日战争由“持久战”到“速决战”两种战争策略的转化,其对应的就是中日双方在战争形态上“攻”、“守”形势的改变。
    胜于“速”和胜于“久”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的,“速”中有“久”, “久”中有“速”。毛泽东《论持久战》讲,“战略可以持久,但战术还靠速决。”⑨抗日战争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结合在一起。我们看抗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如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1300余人,仅仅用时6小时;百团大战,毙、伤日军20645人,伪军5255人,这场号称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也就100余天结束战斗。这些都是抗日战争“持久战”中的“速决战”,是战略上的持久与战术上速决相结合的典型战例。再如著名的淮海战役,在解放军包围了杜聿明集团后,毛泽东从全国范围的战略大局考虑,审时度势做出了“围而不打”的正确决策,并未实施“速战速决”,从而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态势。
    总之,我们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作战篇》时,一定要全面把握孙子 “贵胜不贵久” 的思想。“贵胜不贵久”着重点是“胜”,胜可胜于“速”,也可胜于“久”。“安国全军”、“自保而全胜”才是孙子最终的战略目的,这才是站在《作战篇》甚至是《孙子兵法》全局的高度的对“贵胜不贵久”的正确理解。
 
注:
①宋本《孙子十一家注》
②《孙子兵法》(十一家注本)
③原载广饶孙子文化研究中心编《孙子与齐文化》第10期,2011年9月印刷。
④中华书局2006年8月第1版北京第3次印刷。
⑤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⑥原载山东孙子研究会编《百名将校论兵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⑦《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
⑧原载山东孙子研究会编《百名将校论兵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北京第1版第1次印刷。
⑨《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1版。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