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的相互影响
2018/9/21 来源: 作者:高伯羽


 
                                    
    《易经》也称《易》或《周易》。称《易》,是因为最初此书就叫《易》,就象《诗经》就叫《诗》,《书经》就叫《书》一样。庄子说,孔子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教人”,首次将孔子教育弟子的六部书籍称为“经”。以后,到秦汉设“五经”博士,“独尊儒术”,将“五经”尊为儒家经典,诗、书、礼、易后面各加一个“经”字,便有了《诗经》《书经》《礼经》《易经》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称《周易》,是因为据说夏、商、周三代各有《易》,称“连山”“归藏”和“易”,由于夏商两代的“连山”“归藏”均已失传,只留下了周朝的“易”,故称《周易》。另一说,《周易》的“周”不指朝代,是“周普”“普遍”的意思,就是说《周易》是一部揭示世界普遍规律的书,也有道理。
    《易经》的产生,按《汉书·艺文志》说,是“人更三世,世历三古”,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经历了三位圣人:第一位是伏羲,伏羲“画八卦”,时代为上古;第二位是周文王,文王“演周易”,叠八卦为六十四卦,作卦爻辞,时代为中古;第三位是孔子,孔子“作易传”也称“十翼”,时代为近古。传说,伏羲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严重,时有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此时,聪明的伏羲就开始琢磨天地变化的规律,他“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也就是说,他观察山川地理的变化,观察鸟兽身上的纹理与地上万物生长的情况,于是创造出阴(--)阳(—)两种符号,组成人与自然相比附的八卦图。八卦图把宇宙间事物归为阴阳两大属性和“天地风雷”等八大类别,是人类对自然最初的抽象思维成果。同样,据传说,文王“拘羑里”而“演周易”,在八卦的基础上,重叠出六十四卦,并作六十四卦卦辞和384爻爻辞。这就对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有了更为详细的揭示和描述,也使中国的抽象哲学思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样,仍然是据传说,孔子“晚而喜易”,为研磨周易曾“韦编三绝”,终于完成了“象传”“彖传”等周易“十翼”,是为“易传”。这就是《易经》产生的所谓“人更三世,世历三古”。可见,《易经》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要之,《易经》是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易经”部分(即卦名、卦象、卦辞、爻辞)是传说中的上古伏羲和中古文王所作,这与《易经》产生于周初的结论是一致的。孔子作为春秋晚期人,能够用“易”作为教材教育学生,说明“易”作为一部成熟的著作,当时已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与孔子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孙子,应该也对《易经》了然于心,在《孙子兵法》的创作中,吸纳了许多《易经》的思想和智慧,应该是可能的。这是《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易经》思想这一立论的前提条件,具体的分析、论证见下文。
    可是,《易经》既然是由“经”“传”两部分构成,而“经”与“传”的作者和产生年代都不相同,而且年代跨度很大,这就为《易经》与《孙子兵法》的关系增加一层复杂性。换句话说,如果《易经》里的“经”产生于孙子的《孙子兵法》之前,它们有继承发展关系或无疑义;如果《易经》里的“传”产生于《孙子兵法》之后,那么,这种继承发展关系就要另当别论。
    孔子作“易传”的说法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后即成定论,也满足了后世儒者对古圣先贤的无限崇敬之心,因此才有近代大儒康有为无视学术证据,坚持“六经皆出于孔子”的顽固墨守。可是,自唐、宋韩愈、欧阳修提出疑义后,经过清乾嘉学派的论证,以及近人陈寅恪、钱穆等先生的考证,“易传”大部分出自战国和秦汉时期,绝无孔子作“易传”的可能。甚至部分爻辞都有“战国”史实存在,说明就连“易经”的“经”的部分都有后人的羼入。我们姑且认定“易经”主要产生于周初,“易传”主要产生于战国至两汉。那么,《孙子兵法》从产生时间上来看,会与《易经》构成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大约与孔子同时或稍早。《孙子兵法》的产生,应该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孕育过程。其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应有以下几点:中国远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是《孙子兵法》产生的源泉;此前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如《军志》、《军政》、古《司马法》、令典等,是《孙子兵法》登上兵学峰颠的阶石;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关于“道”、“仁”、“阴阳”、“保民”等的理论,是《孙子兵法》形成的文化因素;崇武尚智齐文化是培育《孙子兵法》这朵军事理论奇葩的沃土。孙武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孙子兵法》产生的主观因素。同时,必须强调的是,中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并广为发生影响的、以《易经》为典型代表的系统统思维、辩证思维、象类思维等思维方式对《孙子兵法》理论体系的构筑起了指导性作用。
   《孙子兵法》十三篇于公元前512年在吴国问世后,并未迅速广泛传播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有吴国王廷对“十三篇”的秘而不宣,当时社会上重礼轻诈观会对此书有所贬抑,其价值未被时人所发现等几个方面。至战国时,此书才开始广泛传播,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孙子热”,所谓“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孙子兵法》自身以“出奇设伏”、“变诈”取胜为主要内容的军事理论适应了当时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需要,是其基本原因;而其后世子孙孙膑对《孙子兵法》卓有成效的宣传和运用,也是一个原因。总之,《孙子兵法》从春秋晚期面世,到战国时期热传,既有对先于它的优秀思想成果的继承,也有对后于它的思想理论的积极影响。具体到它与《易经》的关系,则既有《孙子兵法》对“易经”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孙子兵法》对“易传”的积极影响,《孙子兵法》与《易经》构成既有继承又有交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二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释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百科全书,它包含“象数”和“易理”两大部分。在象数学方面,它长期被用作“卜筮”的工具;在易理方面,它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全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理”就是探究万事万物的内在变化规律。《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为群经之首。
    下面,仅就《易经》的“易理”方面,以“地水师”卦为例,对《孙子兵法》与《易经》的继承关系和交互作用关系,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首先,作三点说明。
    第一,《易经》从“易理”角度看,是一部探究和说明万事万物内在变化规律的哲学全书。它用阴(--)阳(—)两种符号三叠加,构成八种基本事物,谓之“八卦”,称“经卦”,乾坤震巽是也。在八卦基础上,把两个三叠加的八卦再重叠,构成由六画阴(--)阳(—)所组成的64卦,谓之“别卦”。八卦的每一阴(--)阳(—)谓之一爻,则八经卦各有三爻,六十四别卦各有六爻,总计384爻。八卦有“卦名”“卦象”“卦辞”“爻辞”,是对卦的说明和断定,这是“经”的部分;每一卦都有后人对它的解释、说明、演绎和推理,“象传”“彖传”“系辞”“文言”是也,谓之“易传”也称“十翼”,意思是“易经”要靠“易传”这十支羽翼而飞入寻常百姓家。要之,八卦是用名称、图像、断辞和演绎推理文字来全面探究和揭示事物变化的,因而它不仅包罗万有,而且奇妙无比。
    第二,八卦的三爻或六爻,相互之间不是简单的排列,而是两经卦的六爻之间,每一爻的位置都有相互关系、因果关系、决定与被决定关系、主动与被动关系。比如初爻和二爻之间,二爻和三爻之间,都构成这种关系,两经卦叠加后,下卦(内卦、主卦)和上卦(外卦、客卦)之间,也都构成这种关系。这就使八卦解释和说明事物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也使它表现出变化无穷、奇妙无比的神奇特点。与《孙子兵法》相联系来看,内卦(主)和外卦(客),就是“己”与“彼”,“敌”与“我”的关系;三爻的位置,在八卦中如果初爻代表行动,二爻代表素质、质量,三爻代表态度、倾向,那么,在《孙子兵法》中,这三爻的阴阳处于不同位置,就意味着战争进程和成败的完全不同的变化,这是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白的。
    第三,本文以“师”卦为例,固然是由于“师卦”确实集中探讨了战争规律,“卜筮”的事物也确实是军旅和作战事宜,但不能误解为《易经》里只有“师”卦与《孙子兵法》关系最为密切。《易经》里的“忪”“大有”“比”“旅”各卦,也都有大量可以涉及到战争和师旅的论述。事实上,《易经》可以概括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每一卦都可以比附为战争和军旅之事,这是不言自明的。
    下面,简单分析“师”卦的“经”“传”断辞。
    原文(坎下坤上)“师:贞,丈人吉,无咎。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六三:师或舆尸,凶。六四;师左次,无咎。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注释:⑴师是本卦标题。⑵丈人:这里的意思是军队的总指挥。⑶律:军纪,纪律。⑷否(pi)臧 (zang):不好。这里指不守军纪。⑸王:君王。锡命:赐命,意思是下 令嘉奖。师卦舆尸:用车运送尸体。⑺左次:驻扎在左边。⑻田:田猎,打猎。禽:鸟兽。⑼执言:意思是抓获俘虏。⑽长子:指挥作战的长官。⑾弟子:指挥运送尸体的副官。⑿大君:国君。
    先作通俗的解释——
    卦辞——贞,丈人吉,无咎。译文:坚持下去,老人(军事统帅)是吉利的,无所怪罪。这说明本卦是卜筮一场战争的。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译文:出师一开始就强调纪律,否则就隐藏凶险。这是师卦第一爻的爻辞。这是一条阴爻,表示主方(内卦)的行动是阴。主方消极被动可能出现纪律松弛,主方必须振作起来,对自己有严格要求,否则隐伏导致失败的危险。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译文:部队在驻扎中吉利,无所怪罪;国王三次下达命令。这是师卦第二爻的爻辞,这条爻是阳爻,表示主方的素质良好,比如说,主方是正义之旅、有良将、士兵众多等等。
    六三——师或舆尸,凶。译文:战争中有时用大车载运尸体,凶险。这是师卦第三爻的爻辞,阴爻,表示主方的态度随和。由于态度随和,当遇到客方态度强硬的时候,主方可能受到客方压抑,从而使主方的利益受到损失,在战斗中可能造成本来可以避免的人员伤亡,有时侯,要用大车载运尸体。这种不利情况对主方是凶险的,爻辞中有个判断词“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译文:战争中部队后撤(或败退),无所怪罪。这是师卦第四爻的爻辞。第四爻是客卦的下爻,代表客方的行动,阴爻表示客方行动被动。“师左次”是部队后撤(或败退)的意思,虽然客方的被动提供了主方挺进的机会,但是,鉴于主方的实际情况,不仅不向前推进,反而后撤,这无所怪罪,“无咎”。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译文:田野有野禽,利于坦率地发表意见,无所怪罪。长子指挥部队,弟子运输尸体,坚持下去有凶险。这是师卦第五爻的爻辞。第五爻表示客方的素质,阴爻,表示客方素质不佳,比如说,不义之战,兵少将寡,后勤保障不力等等。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译文:国家领袖颁布诏命,建立邦国,继承封邑,不要重用无德无才之人。这是师卦第六爻的爻辞。第六爻是客卦的上爻,代表客方的态度,态度阴,表示客方态度随和。“大君有命”指国家领袖发布命令。“开国承家”指重要的事务。“小人”指能力低下的人。爻辞的意思是领袖发布命令,在开国承家这样的重要事务中,不要任用不称职的人。“大君有命”强调指示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非得由领袖发布命令。“开国承家”指重要事务,不一定限于“开国”,也不一定限于“承家”,更不限于“军事”。在重要事务中,不要任用不称职的人,这是一条普遍性原则。
    再看“彖辞”和“象辞”——
    “《彖》曰: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师或舆尸,大无功也。左次无咎,未失常也。长子帅师,以中行也。弟子舆尸,使不当也。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从《易经》“地水师”卦的卦辞和爻辞来看,《孙子兵法》与《易经》在思想和理念上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兵经”对“易传”的影响十分明显。卦辞的“师:贞,丈人吉,无咎”,是说对于师旅来说,虽然有如《彖传》所说的“以此毒天下”并且是“行险”之举,但师旅却“能以此众正”则 “可以王矣”,只要深思熟虑、众志成城,它就是贞正的,也是吉祥的,自然也没有灾祸。这正如《孙子兵法-军争篇》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初六”爻辞的“师出以律,否臧凶”,是说立师必须要有一个严明的纪律约束,不然则是一群乌合之众;若果一个师旅的纪律松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则有败军之祸。《孙子兵法-始计篇》将之概括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九二“爻”:“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前一句是说,一个师旅的存在,对于一个国家政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吉祥的,它只能是一件好事,它绝不会带来灾祸。后一句是说,正因为如此,一个国家的君王则应该精心选拔将帅。孙子将其概括为“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九变篇》)
    “六三”爻的“师或舆尸,凶”,是说如果发现师旅经常往回搬运尸体,那将意味着凶险。“六四”爻辞的“师左次,无咎”,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不是兴师无名,不是不义之师,或者有如孙子说的如果不是因“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而造成的溃败的话,就一般战役而论,师旅暂时败退与失利,暂时处于“左次”,它还不会有什么灾祸。
    “六五”爻辞的“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是说遇敌国扰掠,有如“田有禽”之象(朱熹解为“谓兵争也”),这时应该发兵讨伐,这时不仅出师有名,而且也不会遭到什么灾祸。紧接着说在行师讨伐之时,千万要选择好将帅:因为一个昏庸之辈却可以丧军亡国,凶险异常。“上六”爻辞的“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前一句是说一个国君承受着一定使命或天命,当极力去开辟国家。后一句是说在此之时,对于一批昏馈无能或阿谀逢迎之辈的小人,却千万不能启用。这与孙子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所谓决定战争胜负的五大要素“道、天、地、将、法”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师卦一阳刚之爻,五阴柔之爻。一阳刚之爻在下居中,为五阴柔之爻所拥戴,为众阴爻的主爻,有将帅统兵之象。《序卦传》说:“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彖传》说:“师,众也。贞,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矣。"《象传》说:“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孙子兵法-形篇》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和地中有水,师,遥相呼应。
                                  三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史称当年孙子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遂持之以指导自己的诸侯征伐,终成霸业。《左传》里就有阖闾“夹经秉桴”以征伐晋国的记载,据说阖闾一边擂着战鼓激励士卒,一边还不忘带着一部“经书”就是《孙子兵法》,而且据考证,这也是把一本书称为“经”的开始。故《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古代第一兵书”和“兵经”实在是名副其实。在这个意义上,以《战争论》闻名于世的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只能屈居第二。唐朝李世民盛赞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也说:“《孙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灵,我们必须顶礼膜拜,认真背诵,灵活运用,公司才能发达。”
    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一定是在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智慧、军事智慧和政治外交智慧的基础上才横空出世的,应无疑义。那么,它对中国古代“群经之首”的《易经》有所继承和发展,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这是一个永恒而有趣的主题,自有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会做大量的探讨研究工作,此不赘述。本文重点是从“兵经”与“易传”产生的前后顺序出发,提出《孙子兵法》对《易经》的影响和贡献,提出二者交互作用的观点,应该说是本文的新意所在。能力所限,本文对这一观点仅以《易经》“师”卦为例,做了一些简单探讨,希望起抛砖引玉之效能,以就教于方家并引起更多研究兴趣,为《孙子兵法》研究这座辉煌的学术大厦,增添另一个光辉的侧面!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