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正”是《孙子兵法》中众多对立统一的辩证概念中的一对,“奇”和“正”也是孙子极其重要的两个作战原则。笔者认为,“奇正”概念贯穿着《孙子兵法》的始终,并且起着足以统领全篇的作用。
《孙子兵法》原文共六千余字,其中“奇”字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仅仅六次而已,而且全部出现在《孙子兵法·势篇》当中。如,“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无论从出现的频率,还是从总体数量上看,“奇”在《孙子兵法》原文中都不足以为“奇”。但是,认真研究《孙子兵法》您会发现,孙子的“奇正”思想,或者说是“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却贯穿着《孙子兵法》的始终,贯穿着用兵谋略的始终,是《孙子兵法》中极为重要的一条主线。
一、以“奇正”为主线的篇章结构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尽管篇目名称不一,但各篇之间存在着极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关于《孙子兵法》的篇章结构,早在1000年前的宋代就有人着手研究。虽然专家学者观点不一,但较为普遍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总体结构形态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计篇》,被视为总纲,统领全篇,故《魏武帝注孙子》等早期版本中称之为《始计第一》;第二个层次包括《作战篇》、《谋攻篇》两篇,主要着眼于国家利益和战争全局,阐述物质条件、经济基础等战前储备对战争的影响及其作用;第三个层次包括《形篇》、《势篇》、《虚实篇》三篇,属于战略的层面,从攻守、强弱的转换出发,着力于分析战场布局;第四个层次包括《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六篇,侧重于战术的运用,是战略思想在军事行动、在实战中的具体运用;《用间篇》单独列为第五个层次,视为用间思想及策略贯穿整个战争的全过程。十三篇基本的逻辑结构是先总后分再总,也就是先从国家利益出发,站在战争全局的高度,先从战略层面上展开论述,然后转入战术的实际运用,最后以用间串联起全书,系统性强,逻辑结构合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兵学理论体系。
下面,我们不妨以“奇正”为主线,打乱《孙子兵法》原来的篇章结构,对十三篇重新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以《势篇》作为首篇。“奇正”概念在该篇中出现,也是孙子“奇正”思想阐述最为集中的一篇,以此篇统领全书;第二个层次,包括《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四篇,重点阐述兵法的“正”是用兵作战的基础,即国家的安全意识、经济基础、物资储备等必须得以巩固,而且站在全局的的高度,阐述战争关乎国家安危,关乎人民利益,非不得已而为之,且一旦发生战争,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以对战双方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战争的胜利;第三个层次,包括《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七篇,主要阐述“奇”“正”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可说成是虚实转化)以及在实际作战中如何做到“出奇制胜”。第四个层次,为《用间篇》,放在最后重点强调,即是对全书的总结,也是对“奇正”思想的一个总结。因为,“奇”“正”何以能够转化,“出奇制胜”何以能够实现,关键就看用间的能力如何,用间的水平如何,以及用间的质量如何。
二、正确解读 “奇正”含义
《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辩证统一的思想是立论的基础,故其中两两对立的概念很多,如果认真统计的话,不下三十余对。如:胜败、敌我、虚实、强弱、劳逸、迂直、远近、利害、进退、先后、生死,等等。受这么多对立概念的影响,人们在读《孙子兵法》时,凭感觉往往就会把“奇”与“正”狭义地对立起来,导致在理解“奇”和“正”上出现偏差,把“出奇制胜” 理解为“以少胜多”的代名词。
其实,《孙子兵法》中的“奇正”所指较广,是一个十分宽泛的对立概念。曹操在为《孙子兵法》作的注解中,称“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曹操这样以先后来划分“奇正”,多少也有些狭义。“奇正”在战争战法中,可以衍生出许多含义。比如,在指挥上,遵守常规为正,灵活运用为奇;在兵力部署上,牵制为正,突击为奇;进攻、防御部队为正,侦察、警戒部队为奇;在作战方法上,正面作战为正,在敌侧翼和后方作战为奇;正面突击为正,包围、迂回为奇;在作战行动上,先击为正,后击为奇;明击为正,偷袭为奇;示敌以真实情况为正,示敌以假情报为奇,等等。
以上种种理解,在不懂军事的人来看,十分繁琐,看后让人不得要领。其实,“奇”“正”可以理解得更加简单、更加直接。即:“奇”就是出乎对手的想象,对手想不到的为“奇”;反之,就是“正”。上升到这一层面,“奇”的外延是不是一下子就扩大了许多?
“奇者,新也”(《说文解字》)。特殊的事物、稀罕的事物谓奇;出人意料的、不同寻常的东西谓奇。在语言日常使用中,“奇”与“怪”往往是连在一起的,所以给人的表象往往是“奇”就是“怪”,“怪”就是“奇”。其实不然。“奇”的东西不一定就“怪”,“怪”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奇”。有时反其道而用之,我就按常规出牌,反而更会出乎对手的意料,更容易取得成功。此时,平时认为的“正”,在这里也就变成了“奇”。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完成周瑜下达的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乘江上起大雾之时带领二十只草船逼近曹军水寨,不施偷袭“奇”策,反令兵士摆开船只,擂鼓呐喊。曹操生性多疑,又加之看不清江面动静,恐有埋伏,令曹军不许出战,仅以弓箭伺候,遂圆了诸葛亮借箭之谋。诸葛亮以“正”为“奇”草船借箭,传为千古佳话。
只要是对手想不到的,出乎对手意料的都可称之为“奇”。你绞尽脑汁想出的计策再好、再妙,如果被对手猜到了,有了准备,就不能再称之为“奇”了。“以少胜多”可以是“奇”,反过来,“以多打少”也可以称之为“奇”。对方想不到你会这样用兵,而你偏偏就这样用兵了,而且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这就是“出奇制胜”,这就是《孙子兵法·计篇》中强调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三、奇正之变,不可胜穷
“奇”和“正”是一对辩证统一的概念,故而是相对的。“出奇制胜”用“奇”成功了,才称得上是“奇”。否则,提前被对方识破了,失败了,就不能称得上是“奇”了。汉代的韩信曾以《孙子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背水列阵,一日之内破赵军20万众,擒赵王歇,杀陈余,取得辉煌战绩。清朝时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4万之众,来到大渡河边,背水列阵,也试用此策。可是清军川督骆秉章早已识破此招,占据大渡河东岸,居高临下,枪炮相加,并且收买了当地土司王应元和岭承恩,“赏以重金,并许以官爵”,进行夹击,石达开的“奇”策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全军覆没,甚至于自己的妻妾都“抱子沉江”,场面极其惨烈。
“奇”与“正”又是不断变化的。或许“奇”在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奇”,但随着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化,“奇”就不再是“奇”了。例如你想出来的“奇”计、“奇”策,尚未实施,消息已经透露出去,此时的“奇”就不再为“奇”了,要想取胜,必须另想新招。三国时魏青龙二年,诸葛亮五出祁山,率蜀军10万从斜谷出兵,拟屯田于眉县西部,好寻机与魏军主力决战,但被魏军大将郭淮和主帅司马懿识破,先蜀军一步抢占军事战略要点北原,破坏了诸葛亮连兵北山、隔绝陇道、迅速取胜的作战意图,使蜀军在长期的相持之中陷入被动,诸葛亮也因此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蜀军被迫撤军,自此再无力北攻曹魏。
“奇”与“正”又是统一的。“奇”的实现要依赖于你的对手。也许你的“奇”策计谋被你对手的臣下、幕僚等识破,但只要是你的主要对手相信,“奇”计得以照常实施,并获成功,也算作是“奇”。《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在吴国指挥的最为著名的吴楚之战就是明证。吴国大军起兵之时先溯淮水西行,当抵达淮内时,孙武突然宣布大军弃船登岸,改走水路为陆路,千里奔袭直捣楚国都城。此举即为用“奇”之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吴军在基本没有遇到楚国军队阻挡的情况下,兵不血刃,很快就抵达汉水东岸。渡过汉水,不出几日便可抵达楚都郢城。此时楚将沈尹戍洞察了吴军计谋,建议楚军主帅子常,兵分两路,“迂回包抄、前后夹击”。但楚军主帅子常为抢头功,擅自改变定好的策略,渡过汉水追击吴军。孙武用“卑而骄之”之策,引诱楚军一步步抵达设伏的柏举地区,一举全歼楚军主力,取得了对楚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四、以正合,以奇胜
战争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决定敌对双方胜负的因素很多,“奇”必须以“正”作为坚实的基础。《孙子兵法》中除了比较实用的战术战法外,还用很大的篇幅来阐述物质基础、民心向背、军事势力等对于军事战争的作用。如,国家的安全意识,物资储备的充盈,将领才能的高低,士卒素质的强弱等等。《孙子兵法》告诉我们,善出“奇”谋,固然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但一味用“奇”,而不重视“修道保法”,也很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胜利。故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汉书·艺文志》将兵家划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类,对于权谋,班固的解释是:“权谋者,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也。”班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八个字暗合了《孙子兵法》的“奇正”思想,阐明了“奇”“正”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功用。
一般在战争中,使用常规的作战方式常被称之为“正”,离开常规则称之为“奇”。单纯的“正”或纯粹的“奇”都不能持之久远,奇正结合才是最为有效的战争方略。明人何良臣说:“法云:有正无奇,虽整不烈,无以致胜也;有奇无正,虽锐无恃,难以控御也。……故善用兵者,自能使正之整治,使奇之分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多善用“奇正”的杰出军事人才,创造了许许多多“奇”“正”结合的辉煌战例。李靖就是其中的一位。
李靖是唐代用兵的大师,长于“奇正”之变,在将奇计诡谋和正途常规结合方面运用娴熟,一生战功卓著,其肖像被后人挂在凌烟阁上,为后世敬仰。李靖用变有两招:一是通,即“正”,一是“奇”。所谓通,就是敌变我变,在充分了解敌情、环境、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用正确的策略;所谓“奇”,是奇正互倚,在常规的基础上大量运用奇思异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李靖认为,在敌人力量充实,信息灵通,人心团结,己方难以施展巧计时,应用“正”兵,也就是以实力对实力,凭势力说话。而当敌人防备空虚,有可乘之机之时,再迅速“出奇制胜”。在与唐王朝的劲敌突厥的长期战争中,李靖“以快打快”、“死地谋战”等“奇”兵思想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
“奇正”思想作为一种辩证法和方法论,亦可广泛应用于军事以外的其它社会领域,彼如机关事业管理中。广饶县检察院就是将孙子的“奇正”思想巧妙地引入检察工作之中,视“正”为规范强基础,视“奇”为创新求突破,在规范上下功夫,在创新上求突破,将检察文化内化为干警的共同价值追求,外化为干警的自觉行动,从而确立和打造了独特的“奇正”检察文化品牌,推动了检察事业的科学发展。
五、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当今社会,孙子“奇正”思想运用最多的当属商业领域。“商场如战场”。如何在竞争中战胜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善用“奇正”是企业最为高明的策略。“奇正”之道在于出奇制胜,出奇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出击,出奇制胜”。因为创新,因为出奇,企业才能做到“经常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创新思维,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创新之法是非常多的,因为创新的基石就是要不拘一格,不循常道。企业为提高竞争力,都会在内部实行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改革,但其中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创新和思想观念的创新。商业竞争日趋激烈,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同样无限。要想抓住这些新的机遇,企业必须首先转变思维方式,有时甚至实施“逆向思维”。大胆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情,你就会豁然开朗,发现有那么多的机遇站在你眼前。如果只是按照常规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思想观念就会僵化,即使机遇站在你面前,也会视而不见,坐失良机。
善于捕捉战机,培养灵机反应能力。《孙子兵法》指出,“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战场上的形势往往瞬息万变,战机会稍纵即逝。企业管理者一方面要开动自己的创新思想,为企业以后的发展作出尽量全面的、超前的规划,制定宏伟的愿景目标。另一方面,还要随时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自己的策略,作出适合的方案,即“时异则备变”。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光辉成长历程源于创始人沃森的超凡预见能力。1914年的美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的科技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商业活动也处于大发展时期,沃森认识到,高度依赖计算机的时代即将来临,于是毅然离开国家收款机公司就任CTR总裁,转向IT行业。事实证明了沃森的预见的无比正确。在以后的数十年间,IBM先以打孔卡片机起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2011年9月30日, IBM的市值达到2140亿美元,从而一举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二高的科技企业。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IBM十分重视技术创新,拥有庞大的研发队伍,每年公司在专利研发方面的投入大约50亿美元,在全球拥有的专利数量超过4万件,为美国和全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正”守业把握全局,用“奇”经营从容应对。企业要想取得成功,运用孙子兵法奇正观始终不渝的法则就是“以正合,以奇胜”。“正”为立业之本,“奇”为生存之道。杨忠礼机构(YTL)对商机的分析及把握,充分发挥了《孙子兵法》的“奇正之变”。从建筑营造业起步的马来西亚著名华人实业家、YTL执行董事长杨忠礼,五十年如一日信守“追求卓越,正派经营”八个字,即使是在1972年世界性石油危机爆发期间也从未放弃。他变卖家产,抵押物业,出让产业,终将所有工程都在预定的时间内一一兑现完成。同行纷纷采取放弃,甚至申请破产,唯独他坚持了下来。虽然耔尽了全部积蓄,背负了巨大债物,但却践行了自己的承诺,维护了企业的信誉,誉得了社会的尊重,从而得到了社会更大的支持。在追求卓越,坚持正派经营的同时,杨忠礼还善于用“奇”,不断创新思维,发现并把握住新的机遇,将自己的产业从单一建筑营造业,拓展至电力、水泥、房地产业、水物、酒店、旅游、捷运系统等多个行业,并成为著名跨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