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它让我们那么骄傲。从它面世到现在的两千五百年中,只要涉及到军事和战争,就有人用到它。它被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军事学院作为教材,它以无法阻挡的方式传播着东方古国的神奇和底蕴。时至今日,《孙子兵法》还被广泛地应用到政治、外交、经济、商业等等领域,可以说,只要有人与人交往的地方就可以用到《孙子兵法》。
所谓“兵法”,必然成书于战争,同样也成名于战争。而让大多数人知道《孙子兵法》可以用在战争之外领域的是那些视“商场如战场”人。所以,“兵法”在很多人看来总是透着一股“ 味”,让那些“爱好和平者”没有去读一部兵法的想法。但《孙子兵法》虽然历经二千五百年科学的发展、冷热兵器的交替、战争结构的变化,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它褪色的迹象,反而依然能够得心应手地指导现代战争,如果一部兵法经过桑田沧海的变化,依然保持着它“真理”的本色,那么《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法”,它必然具备“哲学辩证法”的特征。
熟悉《孙子兵法》的人很容易归纳出它“辩证法”的意义。不过,既然是“辩证法”,那么它就应该体现出“辩证法”的特点。那就是作为一种“辩证方法”它的作用范围不是特定的,也就是说,“辩证法”可以应用在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问题上。由此,可以演绎出《孙子兵法》的“辩证方法”不但可以应用在军事上,同样也可以应用在大多数问题上。在《孙子兵法》诞生的年代,古希腊哲学刚刚兴起,而在中国还没有人提出“哲学”和“辩证法”这样的概念。《孙子兵法》此时却将朴素的“辩证”思想通过“战争”这个人类最激烈、最受重视的行为传递给我们。如果让青少年直接去学习哲学高度概括的“世界观”“方法论”他们会感到过于抽象、难寻端倪;让他们去推理数学逻辑,也会感到远离现实、枯燥无味。而《孙子兵法》在这方面却有着自己的优势。
首先,《孙子兵法》来源于跌宕起伏的战争。毛泽东曾经说过, “吾人揽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之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三国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
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兵法”正符合了年轻人青春气盛、喜动不喜静的性格,可以让年轻人有兴趣读下去。
其次,《孙子兵法》源于我们的祖先,有着强大的文化底蕴,给予我们自豪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些脍炙人口的名言好像我们出生就知道一样。作为公认的“世界十大兵书”之一,《孙子兵法》给予我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其他“兵书战策”随着武器的发展、战争格局的变化越发显得跟不上时代的时候,我们的《孙子兵法》却依然保持着它的高度并让全世界追捧,并将使用范围扩展到军事之外,这让我们的自豪感更加强烈。《孙子兵法》的语言习惯就是我们的习惯,《孙子兵法》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近水楼台先得月”呢。
再次,《孙子兵法》是“小篇幅”蕴涵“大道理”。《孙子兵法》短短六千余字,却把军事的方方面面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虽然很多兵法的篇幅都不大,但像《孙子兵法》这样句句点中要害,字字说得精彩,又能屹立两千五百年的几乎没有。一场战争的过程,可以说是人类最紧凑的历史部分。因为涉及到了你死我活的激烈对抗,所以,最尖端的技术、最高深的谋略都会优先应用到战争中。而“兵法”就是这些高深谋略的总结。我们说《孙子兵法》应用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因为它总结到了“哲学辩证法”的高度,它就是社会科学的普遍真理;而人类社会是起源和依附于自然世界之上的,社会的普遍真理同样是适用于自然的。我们仅看了六千字就等于学习了人类大智慧的“精华本”,何乐而不为呢。
从我个人看《孙子兵法》的感受来说,通过反复看这一部兵法,我除了喜爱上军事之外,还很快学习好了古文,以更好的阅读古籍来借鉴历史;它让我重新温习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培养了良好的方向感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兵法与现代战争的结合,它还让我懂得了现代科技的重要性,时刻了解尖端技术发展方向……
这里,我们把《孙子兵法》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列举一二,讨论下它们对青少年思想启蒙的意义。
一、破除迷信,客观分析
因为传说和小说的描绘,在我们曾经的印象中,古代精通兵法的人大多是能够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半仙。但我们读过《孙子兵法》后发现,在这里不但找不到那些通灵鬼神、未卜先知的法术,反而孙子告诉我们,“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看过这些如《三略》、《六韬》等千年至今仍然被大家推崇的兵法之后,它们之中也没有任何“迷信”的部分。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军事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从指挥员的思维角度来说,军事来不得半点虚假,一次军事决策就可能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必须抛弃那些“不靠谱”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的,进行有凭有据的分析敌情、合理进退才是“最靠谱”的。
青少年时期是重要的思想启蒙阶段。这个阶段先接触到的思想往往会影响他们一生。虽然与孙子同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已经开始用科学探索的方式向神创论宣战,但直到近代几百年的科学发现才让人们渐渐摒弃迷信。从“日心说”取代“地心说”,从“现代医药”取代“跳大神”,迷信大多数已经变成了单纯的精神寄托。不过由于闭关和落后,科学来到中国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消除迷信对我们的影响。所以就在最近落马的官员中,不乏有“毁桥梁”“炸隧道”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其实,大家传播迷信时大多数“仰仗”那些传说中的“招牌人物”,如姜太公、诸葛亮、刘伯温等,而这些人物又皆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其实,不但他们信奉的“兵法”不存在迷信的内容,只要看看他们留下的军事作品就会发现,其中仍然没有任何迷信的痕迹的。“迷信”只不过是他们使用的当时最有力的“政治法宝”罢了。
我们希望青少年摒弃迷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迷信都是“向后看”的,以至于那些搞迷信的人都假托到上古女娲、伏羲那里去了。而那时的人只要有个小小的感冒就可能是“绝症”了。我们现在知道往往越是未来的东西才越是先进的,就像我们会以惊人的速度更换功能更多的手机,而不会在家门口点起狼烟来传递信息了。所以,“向后看”的思想绝对是阻碍新事物发展的最大障碍。“向后看”是广义的“迷信”,我们要防止它不知不觉地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比如我们这些年在大力宣传“抗生素对感冒病毒是不起作用的”,可只要感冒就被使用和要求使用抗生素的人居然不见减少,这里不乏有很多 “高才生”。青少年要尽量少的沾染迷信这样“向后看”的气息,在思想上清除阻碍我们接受科学新事物的障碍。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只需看看《孙子兵法》等军事著作,就知道那些在我们心中百战百胜的历史人物手中拿的法宝不是“阴阳轮”,而是像《孙子兵法》这样的“天书”。
二、实事求是,神话之本
我们读过《孙子兵法》后,会发现里面有些话让我们“大失所望”。我们本以为兵法中隐藏了如何在敌人面前“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的仙术,但孙子却说“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孙子兵法》之所以能够禁得起两千五百年时间的检验,能够跨越空间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孙子兵法》的论述方法采用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其实,不要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实事求是”,如果在某些问题上“实事求是”并不难,难就难在《孙子兵法》的每一处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审慎态度。如第一篇《计篇》,孙子就细致入微地历数了制胜的政治条件:“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这一切具备后还要在战前充分地论证和推演制胜的把握后才能出兵。第二篇《作战篇》,孙子精确地计算和分析了战争对国家生产生活的严重破坏以及对后勤的巨大依赖。由此要求将领明白速战速决的意义和对物资的珍惜。第三篇《谋攻篇》,孙子阐述了军事斗争中不能随意的牺牲每一个士兵的生命并要保持他们旺盛的战斗力,要力求做到“歼灭敌人,保存自己”……
“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孙子兵法》十三篇的每一句、每一字都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在读《孙子兵法》的过程中,会有一种推导数学公式的感觉,心里会不断肯定地说,“是的,就是这样”。即便《孙子兵法》中的某些话现在看起来有些模糊,但经过研读历史、分析问题后会继续不断地肯定孙子的说法。孙子并没有摒弃精神作用的重要性,“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但这些必须是建立在客观实际上的,否则只能是凭一股勇气“打哪指哪”的项羽。我们经常感叹当今很多人“浮躁”“随波逐流”,其实这往往并不是因为能力不及造成的。比如我们上面说的全社会乱用抗生素的问题,还有我们经常仅仅因为别人故意制造的不好的心理暗示而就范,或者相信某种食品可以包治百病等等。这些问题里面的知识我们从小学到大,稍加分析来判断它们并不难,而主要是缺失“实事求是”的态度。《孙子兵法》通篇“实事求是”的态度会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跟随作者养成实事求是分析和做事的习惯,这样的好习惯养成了就会成为自发的行为,不但不会浪费我们的“脑细胞”,而且会让我们充分利用起学过的知识,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心情来享受未来的愉快。
三、简单组合,变化无穷
“创新好难啊!”在这个“创新”才意味着能够赢得未来的时代,好多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创新难吗?孙子在二千五百年前那个刀耕火种的年代却告诉我们“很简单”,他说“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孙子在论述战胜敌人仅仅需要“正”和“奇”的变化时用了三个即通俗又精妙的比喻:“原材料”种类虽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无穷无尽的“新产品”。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孙子这是提出了“实用新型专利”的概念。
孙子正是道出了创新的两大要素,物质的重组和思维角度的不同。我们所有的发明,不论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也都没有脱离这两个要素。想想我们身边的“聪明人”,他们聪明的根本是不是就是突出于这两个要素呢。当我们在重组物质和变化思维角度后总是觉得缺少一些东西时,是不是新的物质或者理论就要被我们“发现”了呢。我们在接受那么多知识的时候,我们的方向一般来说都是“正向”的,因为省略了前人探索的过程,忽略了无数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的思维同样也习惯了这样的“方向”,我们习惯于使用着别人发明的东西,我们习惯于遵循着别人制定的规则。在过去,我们是因为可以使用的“原材料”太少而难于创新;而在现在,我们是因为被太多的“原材料”包围住,同样地失去了创新的想法。其实,在这个“原料”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创新的可能性无处不在,只需要换个思考方向就行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如何合理创新的问题上,“神奇”的孙子同样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以正合,以奇胜”。如果在面对敌人的时候只有“出奇”一种方式,在敌人眼里,那其实就不是“出奇”了,而是你的“正常”招数了。在创新方面也一样,我们同样要在不断地积累“原材料”的同时,必须掌握那些“正常”的使用方式,以此为基础来创新,你的创新才更有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和“正常”的问题结合到一起。
四、把握枢机,化繁为简
孙子曰:“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我们身边那些遇事沉着冷静,很快就能想出办法应对的人,大部分是孙子所说的,能够看到“所爱”,夺其“所爱”的人。所谓“所爱”,对敌人来说,就是最怕失去的地方,最怕打的七寸;推而广之,对所有问题来说,就是问题的“关键点”,是事物运行的枢机,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再大再重的汽车只要轻轻转动方向盘,它就会按照我们需要的方向前进了。
一个人把握“关键点”的能力与知识和经验有关,但寻找“关键点”的意识却和这个无关。这种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思维方式,甚至是天生的,并逐步退化的。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爱问“为什么”而经常得不到答复,经常因拆卸东西而被大人责罚吗。所以,对“关键点”的把握不是“特殊”本领,大多数是经历了“天生-被抑制-再培养(主要是自我培养)”的过程。所以培养这个能力的关键就是不要在青少年时期抑制其天生具有的意识,要引导其提升把握“关键点”能力。有什么办法来提升把握“关键点”的能力呢?孙子同样给出一个答案,“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也就是通过分析、观察、引导、试探等方法找到问题的关键之处,这样,复杂的问题就简化成清晰的脉络,处理时只需要在关键点上施加力量,就可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我们回顾《孙子兵法》,有很多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地方。所以,我们看《孙子兵法》不应只看那些让人畅快的“进攻”和“诡道”的部分,还要静下心学习那些如何分析问题、创造制胜条件的部分。这是内容不但是军事上制胜的源泉,我们也很快会发现它们适用于普遍的问题,以至于看了之后会认为这些是成长中必备的本领。这样,我们就顺理成章的会把《孙子兵法》与历史、与现实、与生活、与学习、与工作等等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以这样的方式去看《孙子兵法》,不仅可以培养他们严谨、客观、全面的分析能力,塑造辨证的思想体系;还能让他们自发地把《孙子兵法》与其他问题结合,以促进他们更好地学习各方面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