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试论《孙子兵法》的书法创作价值
2014/7/3 来源: 作者:李日升


    《孙子兵法》是我国璀璨的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享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和“兵学圣典”的美誉。但其应用早已突破了军事作战的界限,备受世界各国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以及科学家的青睐。同样,《孙子兵法》中的许多战略战术思想和方式方法与技巧,对于指导书法创作,也有着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借鉴运用价值。正所谓书法兵法,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相得益彰。
    一、未战庙算,意在笔先
   《孙子兵法》在始计篇中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他开宗明义,提出了“未战庙算”的战略思想,要求在打仗之前,先要进行全面分析,制订正确的战略决策。这种庙算,应用在书法上就是在创作之前,先要精心研究章法,搞好谋篇布局,对整幅作品做出统筹安排。书法大家弘一法师说过,“章法占七分,字体占三分”。可见,章法对书法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无论你懂不懂得书法,只要看过毛主席的书法,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四个字:气势磅礴!其实,这就是毛主席书法章法的艺术特质给我们带来的强烈视角冲击。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必然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笔虽短而意却连。计白以当黑,疏密得当,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书法作品中的落款、印章用得恰倒好处,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王羲之说得好:“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因此,我们在创作之前,必须先计算好正文内容的行数,留出题款的位置,规划好整体布局。使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体与字体之间随势而安,行列与行列之间递相映带,真正达到神完气畅,精妙和谐,“字里金生,行间玉润”的艺术效果。
    二、修道保法,出神入化
   《孙子兵法》在军形篇中指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他强调指挥打仗的人,只有修明政治,健全机制,明确法令,确保上下同欲,才能够掌握战争胜利的主动权。这里的法,就是法度、规则、规范的意思。兵法讲法,书法也讲法,打仗和写字都是在严格的法度制约下出奇制胜、取得成功的。东汉蔡邕有《九势笔法》,西晋卫恒有《四体书势》,欧阳询有《八诀》和《三十六法》,于右任有《标准草书千字文》,可谓规矩严格,法度森然。书法的法度是什么?它主要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所谓笔法主要包括执笔、运笔和选笔三个方面。所谓字法是指不同书体的点画规范、间架结构、提按顿挫、牵引连带。所谓墨法是指创作中用墨的技巧,其目的在于作品浓、淡、干、枯、润等色彩的变化。所谓章法是指一幅作品的组织结构和整体形式布局。书法学习应该是一个学法、用法、活法、破法到至法的复杂过程。学法是根本,破法是关键,活法是创新,至法是目的。只有循规蹈矩,认真临摹;依法破法,融会贯通;物我两忘、不断创新。将深厚的传统积淀于胸、熟烂于心,扎实练好基本功,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而又有所创新,走出一条融传统技术、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于一体的书法新路,真正达到出神入化的至法境界。
    三、正合奇胜,虚实兼备
    孙子推崇“正合奇胜”的军争之道,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认为作战总是以“正”兵来抵挡敌军,用“奇”兵去夺取胜利。这里的“正”就是实力,就是方向感,就是原则性,就是常规打法;这里的“奇”,就是机遇,就是分寸感,就是灵活性,就是特殊打法。如果说“正”是依法办事,那么“奇”就是不断创新。同时,《孙子兵法》在虚实篇中也提出了避实击虚、虚实结合的作战原则,认为作战不能墨守成规,要根据敌情变化而决定取胜的方针和方法。这种正合奇胜、虚实兼备、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辩证关系,在书法艺术领域里也能得到普遍运用。明人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过:“书法要旨,有正与奇。所谓正者,卧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复,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如果正而无奇,虽用笔严谨而沉实,往往是纯厚而缺神采;如果只奇而无正,即使用笔雄放飘逸,也常常会险怪而不雅,落入俗套。只有奇正相生,虚实结合,注重字体的大小穿插、态势的左右顾盼、整篇的聚散虚实,始终循着大小错落、相承启复、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的基本规律去学习和创作,才能使整幅作品笔意相连,气脉贯通,妙趣横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四、以势取胜,气脉贯通
    中国书法史上,曾流行一种说法,叫做“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那么,今人尚什么呢?我以为是“今尚势”。这个“势 ”就是“气势”。《孙子兵法》一共13篇6075个字,讲到势的地方有15处,实际上《孙子兵法》主要是讲势的兵法专著。孙子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他认为善于指挥战斗的人,一定是善于造势、借势和顺势的人。势实际上就是蓄在山顶上的水,水一流急了能够把石头漂起来。势实际上就是放在山顶上的石头,如果石头从高山上往下滚,那么什么力量也都阻挡不住。书法艺术中的学习、欣赏与创作也讲势,蔡邕在《九势》、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都对“笔势”都作了精辟的论述。书法中的笔势,是指写字时笔毫在点划运动中所产生的势能,是书法家用笔技巧和时代风尚的综合产物,既存在于点划之中,又存在于字与字的呼应之间。如草书的笔势要点是上覆下承、欲右先左、方圆兼备、正侧并使、藏露互见、迟速兼用、刚柔相济和笔断意连等。势和气是分不开的,《孙子兵法》中有“夺气”、“朝气”和“并气”等句。这里的“气”,在书法上就是灵动、恢宏的气韵。古代书法家把气韵分为内气和外气。内气指一字之内的气韵,讲笔划的疏密、轻重、肥厚、方圆、斜正;外气指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整篇之间的气韵,讲一幅作品的虚实、疏密、承上、接下、错综、映带和呼应。在书法创作中只有敢于造势、善于借势和巧于顺势发展,才能达到体势承接、血脉相连、一气贯注,创作出大势磅礴,尽善尽美的时代艺术精品。
    五、以迂为直,后发先蓄
   《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指出:“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孙子倡导的这种以迂为直、以退为进、后发先至战略,既立足现实,又放眼全局,将主观能动性和遵守规律结合得至为完美,具有辨证唯物精神。这就像打太极拳时强调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欲收先放、欲发先蓄和欲要先给等动作是一样的道理。只有明白了这种先后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书法的艺术内涵。比如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讲究的是藏头,藏头就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本来横是由左往右写的,为什么由右向左起笔?这实际上就是储势,就好像打拳,要使打出去的拳头有力,必须先收回来。不会打拳的人就不会收拳;不会写字的人就不会藏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有气势。所以说书法的力就是势。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个势来了以后是止不住的,势去也是不可遏制的,势的力量如高山滚石,力大无限。“草圣”张旭的《古诗四帖》,笔意如骏马奔驰,倏忽千里;体势似云烟缭绕,变化多端。唐代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的《自叙帖》,出如锥划沙,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似疾风骤雨,大江奔流,一泻千里。这里面,都体现了以迂为直、后发先蓄的艺术特征。   
    六、因变取胜,刚柔相济
   《孙子兵法》有专门讲述变的九变篇,汉语里的九是最大的数字,是变化多端的意思,在这里指的就是用兵作战要机变灵活,善于随机应变,相机而动。他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在随时发生着变化。我们只有对常规做法因时、因地、因人加以变化,然后对变化了的再加以调整,才能达到变化无穷,直至最终取胜。领兵打仗要知道因敌制变,书法的要诀也在于一个“变”字。用笔要变化,结构要变化,章法要变化,方圆要变化,曲直要变化,轻重要变化,疾徐要变化,巧拙要变化,正所谓无“变”不成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总共还不到324个字,却有20来个“之”字,他能把每一个“之”字写得姿态各异,变化多端,充分显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巧,体现了一种灵动变化之美。书法是通过阳刚、阴柔来表现其艺术之美的。任何汉字都由线条组成,线条是汉字的骨架,要表现出阳刚之美。阳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气概,一种雄强、博大和力度的象征。结构是汉字的格局,要表现出阴柔特质。阴柔是一种风度、一种魅力、一种姿态,一种秀美、灵巧和柔和的态势。阳刚的线条与阴柔的结构完美结合,做到灵活变化,推陈出新,才能达到刚柔相济的书法最高境界。
    七、圆行方止,收放自如
   《孙子兵法》在兵势篇中指出:“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他认为善于创造有利态势的将帅,指挥部队作战,就像滚动木头、石头一样。木头、石头的特性是:放在平坦的地方就静止,放在陡险的地方就滚动;方的静止不动,圆的滚动灵活。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那样,能够形成强大的势能。书法创作也如指挥战斗一样,该圆的地方要圆,该方的部位要方,该静止的要静止,该转动的要转动,既保持方的刚健正直, 又吸取圆的柔和婉曲, 才能蓄势显能,做到刚柔相济,自然天成。康有为先生在《广艺舟双辑》中说:“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该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我国书法基本点画的主要特点,不外是方圆,或者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方笔是指点画入纸后的起笔、收笔以及转折顿挫处所表现出来的笔画形态,能给人一种锋芒外露,骨力开拓,宽博雄强的笔画特点;圆笔是指点画的起笔和收笔呈圆劲的弧圆状,多以藏锋、裹锋和使转而生成,表现出的是浑厚含蓄,柔和遒劲,圆润丰满的笔画意境。方笔与圆笔,二者的对立与共生,彰显出书法笔法的丰富性和书法艺术的内在魅力。书法家在着力彰显笔法、结构、章法和意境方圆的同时,也逐步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孕化出方正刚直的人格魅力与圆融通脱的艺术气质。
    八、首尾接应,左右映带
    《孙子兵法》在九地篇中指出:“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常山之蛇“率然”一样。击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尾部,它的头部弹过来救应,击它的腰部,它的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正所谓首尾接应,左右映带,前后护持。这里的“接应”,就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照应和相互支持的关系。看一幅书法作品如何,首先是从总体入手,看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要使互不相干的点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有姿态、有灵魂的单字,靠的是点画之间的相互呼应;要使各自不同的单字组合成一幅气韵生动、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靠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呼应。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对书法的线条作了归类和分析:“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强调一招一式都要首尾接应。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疾徐之分。书法家正是通过对单纯而抽象的元素点和线的用笔来表达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世界诸象的。在处理好单体字的接应关系同时,还要搞好整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使字字呼应,行行承接,并照顾到天头地脚,题款用印,达到揖让有致、顾盼生姿、黑白分明、疏密有致、气势贯通和浑然一体。使整幅作品具有统一感和整体感,从而达到相应的艺术审美效果。
    九、疾徐相间,以静制动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指出:“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意思是说军队迅速行军时要象疾风,舒缓列队时要象森林,侵掠争战时要象烈火,难测莫辩时要象阴天;巍然不动时要象山岳,发动进攻时要象雷鸣。在这里,其疾如风和其徐如林中的“疾”与“徐”是一对矛盾。只有根据战争情况及时变化,才能不被敌人察觉出规律,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在军争篇中还指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要求在战争中要正确处理好疾与徐、动与静、治与乱的关系,做到疾徐相间、动静结合,治乱互因。书法被誉为是无声的音乐,节奏感和韵律感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外在表现。而行笔速度又是书法艺术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技法也即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笔法形态上,疾厉的行笔速度,所书线条力感外露,飞白、枯笔不断出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凌厉爽快的艺术感染力。但疾厉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须起伏行笔,急遽有力。徐缓的行笔速度,所书线条显得沉着、饱满、圆润、结实、健康。是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流行笔速度。但徐缓也不仅仅要求行笔要留得住,更不意味着停滞不前。它要求在保持平和心态下,坚持以静制动、以慢制胜的原则,扎扎实实写好一笔一画。在坚持疾徐相间的同时,适当地运用涩滞行笔速度,最易于表现出高古苍劲、墨色凝重和气韵生动的效果。书法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先静后动,以静制动,动中取静,动极则静的过程。只有做到徐疾相间,动静结合,轻重有度,才能体现也阳中存阴、阴中有阳的崇高境界和书法的韵律之美。
    十、令文齐武,功在书外
   《孙子兵法》在行军篇中写道:“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阐述了其“令文齐武”的治军原则。自古以来,“文”和“武”早已超越了其自身字面意义的狭隘范畴。我们理解的文武,就是文武之道,一张一驰,两手都要抓,两手者要硬的意思。表现在书法艺术上,强调的是一方面要有书法真功,另一方面还要有文化内涵。而书法真功是载体,文化内涵才是书法的灵魂所在。我们在欣赏一件作品的时候,眼睛看到、传入大脑的是形式、技巧上的表现,更深一层的就是心灵感受和体悟。书法之所以能够称之为艺术,绝不是单纯汉字的简单组合,而是书法之外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是意与境、形与神的完美统一。只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达到以假乱真,甚至和印刷一样,最多也不过是个“写字匠”而已,算不上真正的书法家。从东汉晚期说起,书史上凡是有大成就者,都是属于文人型、学者型、军人型、官员型之类,只在写字上下功夫而能成大气候者,实在是凤毛麟角,难以寻到。因此,我们必须在炼好书法真功的同时,加强文化修养,提高综合素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将自己的性格、心情、念想、意志和情感与时代风云合拍,并诉诸笔端,形成独特风貌,才能给人带来一种激励、一种力量、一种愉悦、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享受。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