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浅论《淮南子》与《孙子兵法》一脉相承的军事思想
2014/6/10 来源: 作者:孙治安


    春秋战国时期常胜将军著名军事家孙武,是集古代兵法之大成者,所著《孙子兵法》是我国最伟大的兵学经典。它记录了孙子兵学的智慧,以求知、求先、求全、求善为目标,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用兵最高原则,是享誉世界的兵学宝典。孙子以后,兵家迭出,兵书尤多,但所有兵学典籍,均无望其项背,相差甚远。“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于17世纪传入朝鲜和日本,18世纪末,西方出现英译本,现已译成10多种文字,遍及英、美、法、俄、德、意、日、韩、越等世界诸国,美、德、日等国家的军事院校和商学院均已将其列为教材,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孙子兵法》在世界军事思想史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历代中外名将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汉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牢笼天地,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其中《兵略训》一卷,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军事思想。作者结合汉武帝时期的国情,全面总结了包括《孙子兵法》在内的古代兵学思想,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完整的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兵学著作。学习和比较两部著作,我们不难看出它们有着一脉相承的兵法思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张和平,坚持慎战思想
    《孙子兵法》和《淮南子》都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因为历史上经历过无数次极其残酷的战争,都造成生灵涂炭,国破家亡,人间炼狱的残局。作者从人道主义出发,深负悲悯主义情怀,首先非常厌恶和憎恨战争,因而乞求和平,反对战争。《孙子兵法•始计篇》落笔便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紧接着又在《作战篇》不厌其烦地阐述战争是对国家的严峻考验,也是对人民的重大伤害。他清楚地阐述了在战争中国家必须组织军队,并向军队保证供应各种辎重和军需物质,而这些大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需要生产和供给的,但却要保证军队在战场上的随时需要,这势必就要向人民进行盘剥,加重人民的负担。最终劳动人民是战争灾难痛苦的承担者。所以《孙子兵法》的主旨不主张爆发战争。
    中华民族自古爱好和平,坚持以“和为贵”。“和”是协调和睦,和谐一致,没有争夺;“平”是正直不偏,就是公平公正。故“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此种非暴力、非扩张的价值取向,突出了儒家的和平思想,是一种人道主义,也是王道思想。而《孙子兵法》与《淮南子》都不是强硬的主战派,而是希望天下君主都能够为百姓着想采取慎战态度,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或主观好恶大动干戈。即使为了长久的和平非战不可的时候也要速战速决,以保存实力,将战争对作战双方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小,不使民众拖入到旷日持久的灾难之中。
    《淮南子》秉承了孙子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或迫不得已才进行战争,但是也必须慎重对待战争,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和平。《道应训》中说:“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憍。以憍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鲜矣。”兴兵不论胜负对战争双方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战火削弱了两国的国力使百姓不得安居乐业。兴兵不应当是为了灭亡敌国,相反应当是为了挽救垂危的国家。当一国处于暴政之中,别国劝导无用时,不得已才用武力解决。《兵略训》中说:“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还说:“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击其治……。物末有不以动而制者也。是故圣人贵静。静者能应躁,后则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总之,战争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不能轻言用兵动武,不盲目出击,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故孙子说:“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火攻篇》)。这些经典语录都非常深刻地论述了和平主义和慎战思想,对当今世界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避免爆发战争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积极备战,坚持义战观念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战乱频繁,历经忧患,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只要有国家存在就会有战争发生。因而居安思危,积极备战,防御战争这是主权国家的职能所在。《孙子兵法》通篇贯穿了积极备战,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不把握之仗,有着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雄心气魄。孙子曰:“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九变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可为胜,不可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孙子兵法•军形篇》)。以上语录的大意是说,我们不希望敌人来,但是必须积极地做好迎接战争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创造好必胜的有利条件,成为战争的主宰,然后再寻机与敌人交战,最终能够保证战胜敌人。《孙子兵法》有关章节还反复分析阐述了取得战争胜利的各种因素,而君贤将能,军纪严明,上下同心是最关键的因素。反映了政治清明,坚持战争的正义性才会赢得广大民众的积极支持,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
    《淮南子》的创作背景其中主要意图就是为汉武帝治国安邦献计献策,提供理论根据。《兵略训》在总结继承古代兵法思想的基础上,除了强调要重视做好积极备战的各种常规军事准备之外,用大量篇幅阐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列举古代三皇五帝替天行道讨伐暴政的战例来说明实行义战的必要性、重要性。《兵略训》中说:“贪味饕餮之人,残贼天下,万人搔动,莫宁其所有。圣人勃然而起,乃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除秽,以浊为清,以危为宁,故不得不中绝。兵之所由来者远矣!黄帝尝与炎帝战矣,颛顼尝与共工争矣。故黄帝战于逐鹿之野,尧战于丹水之浦,舜伐有苗,启攻有扈,自五帝而弗能偃也,又况衰世乎!”这虽然是远古时期的战例,但是足以说明正义战争因铲除暴政,解黎民于水火,还世界以太平,其功勋美德将千古传颂。
    《兵略训》中还描述了举义兵平敌国暴政受到敌国人民拥护欢迎的情景:“故霸王之兵,以论虑之,以策图之,以义扶之,非以亡存也,将以存亡也。故闻敌国之君有加虐于民者,则举兵而临其境,责之以不义,刺之以过行。……百姓开门而待之,浙米而储之,唯恐其不来也。此汤、武之所以致王,而齐桓之所以成霸也。故君为无道,民之思兵也,若旱而望雨,渴而求饮,夫有谁与交兵接刀乎!故义兵之至也,至于不战而止。”到敌国作战为什么会受到敌国民众的拥护和欢迎呢?除了敌国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外,因为义兵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而统帅部战前即发布了严厉的军令,到了敌国又发布了亲民爱民的安民告示。所以,义军所到之处,往往不交战就可以达到制止动乱,取得胜利的目的。因此《兵略训》说“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为了人民利益而战,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方针,走富国强军之路,反恐、平暴、维和,这是正义之师的职责所在。
    三、施仁道,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说:“上下同欲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只有亲民爱民、惠泽于民,于民同乐,才能做到上下同心,凝聚强大力量。而孙子兵法思想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用兵的最高原则。如何实现这个最高原则目标呢?那么必然要求国君,包括军队的将帅施仁政,讲王道,治国强军。“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孙子兵法•始计篇》)。道法无边,仁者无敌。政清则国强,国强则军威。威服四海,而天下归心。“是故百站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
    《淮南子》继承和丰富了《孙子兵法》有关军事思想理论,尤其是在以“道”治国,以“道”强军方面,有不少新的论述和独到观点。在《兵略训》中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与治国强军的关系。如说:“兵失道而弱,得道而强;将失道而拙,得道而工;国得道而存,失道而亡。”说明弘道对国家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又如说:“所谓庙战者,法天道也;神化者,法四时也。修正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通过在朝廷内决策取胜,是靠效法天道,发挥精神感化的威力,异族仰慕,威慑诸侯,国内政治清平,战争还没有发生就已经稳操胜券了,哪里还需要出兵打仗呢?看天道的威力有多么大!
    《兵略训》中还说:“古得道者,静而法天地,动而顺日月,喜怒而合四时,叫呼而比雷霆,音气不戾八风,础伸不获五度。……道之浸洽,滒淖纤微,无所不在,是以胜权多也。”“故明王之用兵也,为天下除害,而与万民共享其利,民之为用,犹子之为父,弟也为兄,威之所加,若崩山决塘,敌孰敢当!故善用兵者,用其启为用也;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也。用其自为用,则天下莫不可用也;用其为己用,所得者鲜矣。”总之,以道治军,军威严整,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君主以道用兵,天下为公,战无不胜。
    “兵有三诋: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布德惠,立正法,塞邪隧,群臣亲附,百姓和辑,上下一心,君臣同力,诸侯服其威而四方怀其德,修政庙堂之上前折冲千里之外,拱揖指抽而天下响应,此用兵之上也。……”用兵打仗有三种情况,施行仁义,治好国政,敌人不敢来进犯,天下都来纷纷响应,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这和《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观点是非常一致的。“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政胜其民,下附其上,则兵强矣。民胜其政,下畔其上,则兵弱矣。故德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知强弱之势,此必胜之本也。”由是说战争胜负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根本因素在于政治。《兵略训》还列举了楚怀王与秦二世不施仁政,政治上软弱无能,生活上骄奢淫逸,民不聊生,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
    《孙子兵法》对遂行战争中“伐谋”、“伐交”、“伐兵”、“攻城”四个阶段的分析,和《兵略训》中关于“兵有三诋”的分析,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不战而屈人之兵”,此种非武力的“全胜”军事思想,不仅对当今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现实意义,且在在现代战争中,对于核子威慑力量的平衡,随着非接触性作战、零伤亡作战的发展,更受到世人的重视,成为制定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指针。
    四、先自庙战,决胜于千里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兵法•始计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外,这是国家统帅部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也是〈〈孙子兵法〉〉着重强调先自庙战,必须对影响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做到胸有成竹,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胜券在握。
   《淮南子》同样也是高度重视军事战略决策的先期庙算,尤其强调以道治国强军,用自身实力来威服四海,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主宰。《兵略训》中说:“所谓庙战者,法天道也;神化者,法四时也。修政于境内而远方慕其德,制胜于未战而诸侯服其威,内政治也。”“凡用兵者,必先自庙战:主孰贤?民孰附?国孰治?储蓄孰多?士卒孰精?甲兵孰利?器备孰便?故运筹于庙堂之上,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也。”由此可以看出,《兵略训》中所强调的庙战与《孙子兵法》所指出庙算更加具体明确。
    《孙子兵法》和《兵略训》都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三军上下大至君主小至士卒都必须同心同德,不可向背。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由君主首先做起,将军们做表率,视为国家效劳的下属如同亲人一样爱惜他们,那么臣下自然会为君主赴汤蹈火,为国家利益拼死而战。全军上下同心的关键在于君主贤明,政通人和。内治则外安。这是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外族入侵,爆发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发生动荡和内乱,敌人乘虚而入。如今在国际社会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独立自主,立足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是避免爆发战争的最基本问题。
    五、灵活机智,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和《淮南子•兵略训》都是总结战争经验,汇集战争智慧的兵典著作,闪耀着无限精彩与变化无穷的智慧和艺术魅力。尤其《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字字珠玑,兵法十三篇,以后演绎为“三十六计”,成为风靡世界的兵学宝典而传世千古。“兵者诡道也”、“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贵神速”“上兵伐谋”等等经典军事术语,充满了权谋智慧,无论军人还是稍有文化的普通百姓都能狗够耳熟能详。《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都蕴涵了丰富的兵法哲理,灵活多样的机变权谋,它不光是指导战争的宝典,也是用于商界竞争的智慧源泉,同时也是人生的处世哲学。孙子被誉为兵家鼻祖实乃当之无愧!
    《兵略训》继承了《孙子兵法》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没有多大的突破,但在战术思想上和具体观点的阐述上进一步丰富了《孙子兵法》的内涵和外延。诸如:
    “所贵道者,贵其无形也。无形,则不可制迫也,不可度量也,不可巧诈也,不可规虑也。智见者人为之谋,形见者人为之功;众见者人为之伏;器见者人为之备。动作周还,偶句础伸,可巧诈者,皆非善者也。……故鼓鸣旗麾,当者莫不废滞崩阤,天下孰敢厉威抗节而当其前者!故凌人者胜,待人者败,为人构者死。”强调了以道用兵,灵活机动,神出鬼没的战法,方使部队立于不败之地。
“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此谓知权。……此谓事权。”“将者,必有三隧、四义、五行、十守。……”这些都是作者对战争具体环境条件和战术原则下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所谓天数者,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所谓地利者,后生而前死,左牡而右牝。所谓人事者,庆赏信而刑罚必,动静时,举措疾。此世传之所以为仪表者固也,然而非所以生。仪表者,因时而变化者也。是故处于堂上之阴而知日月之次序,见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暑。”以祖传的天数作为军事法则,而最基本的军事法则是“因时而变化”。
    “故前后正齐,四方如绳,出入解续,不相越凌,翼轻边利,或前或后,离合散聚,不失行伍,此善修行陈者也。明于奇正,赅阴阳、刑德、五行、望气、候星、龟策、机祥,此善为天道者也。设规虑,施蔚伏,见用水火,出珍怪,鼓操军,所以营其耳也,曳梢肆柴,扬尘起竭,所以营其目者,此善为诈佯者也,錞钺牢重,固植而难恐,势利不能诱,死亡不能动,此善为充干者也。剽疾轻悍,勇敢轻敌,疾若灭没,此善用轻出奇者也。相地形,处次舍,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因其饥渴冻暍、劳倦怠乱、恐惧窘步,乘之以选卒,击之以宵夜,此善因时应变者也。易则用车,险则用骑,涉水多弓,隘则用弩,昼则多旌,夜则多火,晦冥多鼓,此善为设施者也。凡此八者,不可一无也,然而非兵之贵者也。”以上八种战术方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些都是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
    指挥作战是敌我双方指挥员斗智斗勇的角逐较量过程,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求指挥员必须机智果断,敢于拍板,不怕承担责任。所以孙子大胆提出“君命有所不受“的主张。进而曰:“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这些观点被《兵略训》原文引用。《兵略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意思是说,如果军队作战不能协调一致,君臣离心离德,即使是常胜将军伟大的军事家孙武也无法率领部队与敌人交战而取得胜利。由此说明,作者对孙子的仰慕与崇拜。
    《兵略训》中对军事战术方法进行具体剖析阐述的内容还很多。总之,它与《孙子兵法》相比总体上思想是一致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一是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西汉时期,二者相差三百多年。这中间经历过无数次大规模的战争,所以战争实践进一步丰富了《淮南子•兵略训》作者的军事素材,并且同时又能吸收更多军事家的思想理论成果,使其创作的军事著作更加系统完整。二是作者的出身不同。孙子出身于军事世家,从小受到军事思想的熏陶,又拜高人为师。所以《孙子兵法》是一部纯专业性学术性军事著作,至今无与伦比。刘安出身帝王世家,又被封为淮南王,他多从治国安邦方面考虑问题。所以《兵略训》虽然是一不军事著作,但是政治性比较强。三是他们的信仰不同。孙子是无神论者,也看不出他对儒家和道家等各学派有什么思想倾向,所以他仅是一个纯粹的军事家。而刘安崇拜和信仰黄老道学,在《兵略训》的著作中,比较突出地体现出作者的道家思想,以道治军问政,诠释军事思想理论,指导军事行动。总之,两部著作各有千秋。前者是后者的灵魂与纲领,后者是前者的继承、丰富、完善和诠释,二者相得益彰,都是军事爱好者们和兵家不可多得的必读之作。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