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浅谈《三国演义》兵略
2014-6-5 来源: 作者:陈国兴


    战争是全局性的军事斗争,决定着一个集团的整体利益;战役是局部性的行动,其左右着整个战争的发展走向;战斗为战役的组成部分,双方谋略、计战法都通过个体战斗交锋达到双方彼消我长的力量变化,最终决定战争胜负。
    《三国演义》光用于指导战争的“计”就有上百次,若加上论谋计策则约数百次之多,其中有大量的战争、战役、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兵法”小说。
    本文着重在“战争、战役、战斗;作战方式方法;兵法分类;兵略的创新运用;论天下大机之谋略;地理形胜论要”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兵略通常指战争中使用的兵法谋略。要论及《三国演义》中的兵略问题,必然离不开孙子兵法在其中的运用与体现,纵观全书直接引用或涉及孙子兵法战略之言语俯拾即是。
    《三国演义》通篇充满了“设计论谋”的故事情节,光用于指导战争的“计”就有上百次,若加上论谋计策则约数百次之多,其中有大量的战争、战役、战斗场面的精彩描写,波澜壮阔战争场面的文学描述,虚构情节的演绎,即增加了人物事件的跌宕起伏和悲喜交加的戏剧性,同时也掺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发挥,这也赋予孙子兵法运用和发展空间,使读者具有了参与感。它不仅是一部“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也是一部通篇描写战争的军事小说, 更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兵法”小说。
    古今大家对此有众多批评之言,诸如清人毛宗岗发出“《三国》一书直可作《武经七书》[1]”来读的感叹。现代军事大家毛泽东有“《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战例,蕴含着很深的战略战术”[2]的评点。本文对孙子兵法在其中的运用做一肤浅探讨。
  
    一.《三国演义》的战争、战役、战斗
    战争是全局性的军事斗争,决定着一个集团的整体利益;战役是局部性的行动,其左右着整个战争的发展走向;战斗为战役的组成部分,双方谋略、计战法都通过个体战斗交锋达到双方彼消我长的力量变化,最终决定战争胜负。《三国演义》的战争无不是这一变化的体现。
    既然是从“兵略”角度来探讨《三国演义》,就应该了解书中究竟描写了多少次战争、战役和战斗。实际上《三国演义》是从镇压黄巾起义开始写起,到降孙皓三分归一統为止, 一共写了九十七年(公元184年至280年)间所发生的战争和事,有些专家曾笼统地说大约有40余次战争[3],但截止目前,尚无准确数字。
    (一).统计情况
    依据120回章目,进行分类統计,共总结为55次战争,156次战役,1363次战斗(其中实写570次,涉及战斗793次)。下面对战争、战役、战斗及作战形式、战法做一简述说明。
    人们熟悉官渡、赤壁及夷陵三大战役,也爱看《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写。实际上,诸侯割据战争,江东统一战争,曹孙刘荆州争夺战、曹操伐西凉战争、刘备定四川战争、刘曹汉中争夺战、平南中战争、蜀伐魏战争(一出祁山)、 魏伐吴战争、平辽东战争 、魏灭蜀战争、晋灭吴战争都写得相当成功,这些战争影响着魏蜀吴三方的走向和发展。当然有些战争根据小说情节需要着墨不多,如:平乌桓战争、曹操伐孙权战争……
    在55次战争中,有156次较大战役。其中诸侯兼并战争(11次);曹操统一北方战争 (11次);诸葛亮平南中战争( 10次)为最多 。     
    在1363次战斗中,按出场回目排列,著名的战斗有115次,多为人们熟知的战斗场面。如:虎牢关战斗;潼关大战;长坂坡战斗……也有不太熟悉的,如:文鸯单骑退雄兵的乐嘉之战;姜维背水阵破王经的洮水战斗;姜维败退汉中的段谷退兵战斗 ;钟会献策取寿春的破寿春战斗;……
    总之,全书从征剿黄巾军开始到晋灭吴为止共涉及55次战争。这些战争决定了三国鼎立的兴衰和政权的更迭替代。[4]
    (二).作战方式
    《三国演义》呈现的作战方式多种多样,可总结为62种之多[5],如:
    1. 阵战:
    又称“野战”。双方于城外或野战之地,列阵后双方先锋或主将,单骑交战来决定胜负。《三国演义》中约有158次使用阵战,占总数的33.28%。
    2. 奇战:
    即正兵为辅,以奇兵攻击为主的战斗。
    3. 相持战:
    交战双方的对峙,在消耗中寻找战机,一般为旷日持久的战争。
     ……
    (三)战法种类
    《三国演义》中所运用战法颇多,几乎每场战斗都有谋略战法的使用,根据不同特点总结为101种[6],如下:
    1.单骑搏击法
    2.三面夹攻法
    3.夜伏火攻法
    4.拦截攻击法
    ……
    《三国演义》描写了战争、战役、战斗情节,读者在阅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要参与进去,在读的过程中分析判断双方运用战略战术的得当与否,无形中加深了对兵法的认识、了解,所以把《三国演义》看作“兵法小说”是不为过的。
    而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等都曾经把《三国演义》当作兵书用于军队作战。在《掌故零拾》中亦记“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努尔哈赤、皇太极等皆好读该书,参悟其中的军事谋略。一些将领亦将其作为行军布阵的兵书来读。该书在满族人中的影响可见一斑。[7]
    二.《三国演义》是集孙子兵法运用之大成
    《三国演义》中的兵法谋略是集春秋战国和秦汉唐宋以来兵家之大成,更是对孙子兵法运用的创新和发展。由于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实际应是明代以前的古代兵法的综合演绎及应用。
    (一).兵法分类
    论及兵法有36种,使用多达306处[8]。按在书中出现次数,分为13小类:
    1.埋伏法:运用87次;
    2.诈法:运用65次;
    3.夜袭劫寨:运用38次;
    4.火攻:运用14次;
    5.攻其无备:运用11次;
    6.断粮道:运用9次;
    7.奇兵、用兵之法:各运用8次
    8.以逸待劳、水淹法:各运用6次;
    9.论兵法:出现5次;
    10.倍道而进、背水阵、兵贵神速:各运用4次;
    11.知己知彼、兵半渡而击之、虚实兵法、断水道、围三阙一、为将之道、兵不厌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各运用3次;
    12.远来疲困、置之死地而后生、欺敌必败:各运用2次;
    13.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客兵倍而主兵半者、攻其必救、夫兵者,诡道也、古之用兵,全国为上、兵之变化,固非一道、利在速战、屯兵者、灭虢取虞之道:各运用1次。
    其中第一种“埋伏法”,书中就有20种方式的使用。分列如下:
    1.诱敌夹攻法(12)[注]
    2.诱敌四面埋伏法(3)
    3.疑兵埋伏法(6)
    4.以诈埋伏(4)
    5.反破埋伏(3)
    6.诱敌埋伏法(9)
    7.诱迫埋伏法(8)
    8.物诱埋伏法(4)
    9.举火伏兵法(4)
    10.截击埋伏法(8)
    11.间伏法(6)
    12.宴席埋伏法(10)
    13.诱伏诛杀法(2)
    14.破“攻其无备”埋伏法(1)
    15.断后路远伏法(1)
    16.四路埋伏法(1)
    17.三路埋伏法(1)
    18.绊马索伏兵法(2)
    19.死战埋伏法(1)
    20.攻其应救埋伏法(1)
    [注].括号里数字为使用次数。
    举例第六项“诱敌埋伏法”一共写了9次,其花样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每战都体现出对孙子兵法攻防诈奇军事思想的具体灵活运用。
    如《第7回》中蒯良伏箭射孙坚。蒯良之谋高在突围求救是一箭双雕之意。突围是败势之举,但蒯良竟利用其做为诱饵进行设伏,以奇兵攻其强敌,以斩首之威,形成败中取胜之势,其手段之高,其效果之佳,在《三国演义》中堪称上谋。罗贯中依据《三国志》记载史实,将孙坚单骑中伏身亡之事,以合理谋略进行了演绎,为读者提供一个“败中取胜”的范例。
    再如《第63回》中落风坡庞统中伏箭。在冷兵器时代,孙子兵法有观敌料事三十二法,是有效的情报及信息来源之法,足以保证交战双方主帅的判断运用。
    本来设伏是一般军事用兵之举,作者设计了大谋士庞统之死的过程,让人看到了庞统在运用战前“情报信息”出了问题,做出了错误判断。而张任对事先信息准确运用令人深刻。这是一个“骄兵必败”的入情合理的战例。
    还如《第71回》赵云空营伏驽败曹兵。《三国演义》多处写了“虚实”用兵之法,但此处写战况,又相反于长坂桥“虚实”所用。赵子龙身后有营寨,“实兵实用”。曹操接受当年为张飞诈退的教训,则挥军前进攻营。可谓认定赵云是“虚营”用诈已。此时“众军听令,大喊一声,杀奔营前,见赵云全然不动,曹兵翻身就回”。写的相当精彩。“翻身就回”为何?书中未讲,但读者细想,必然是看到什么,不然就直奔赵云而去。看到的是“寨外壕中埋伏”,不立刻“翻身就回”,等于冲着现代的“机关枪”去了。
    作者通过曹操几次“虚实”不清所吃了亏的情节描写,使“虚虚实实”的孙子兵法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论计分类
    按书中出现谈论“计”的次数多少. 可分为37种11小类:
    1.之计:为37次;
    2.一计、中计:各30次;
    3.妙计:10次;
    4.反间计、诡计:各8次;
    5.诱敌之计:7次;
    6.久远之计、献计、问计、奸计:各6次;
    7.其计、是计:各5次;
    8.拖刀计、埋伏计、破曹计、进计、有计、此计:各4次;
    9.脱身计、疑兵计、为计:各3次;
    10.连环计、诈降计、美人计、缓兵计、上计、吾计、定计、奇计、用计、决计、小计、依计:各2次。
    11.单条计:25条。
    在《三国演义》256条[9]用计中,其范围涉及到军事、政治、外交、经济等诸方面。尤以军事战前庙算、战中运筹使用的计策最多。
    如《第30回》中“袁绍误判诱敌之计”。许攸献策攻许昌之计,是《三国演义》中四大未用“奇谋”之一,袁绍却认为曹操多诈而弃之不用。袁绍若采用则可击败曹操而统一北方,进而争雄华夏。
但史实是曹操采用许攸之策,截鸟巢,断绍粮道,震动袁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之基础。
    再如《第46回》周瑜用“诈降计”。赤壁大战前,曹、吴双方进入攻防筹划激烈斗争中。双方“诈降计”的使用则造成“二蔡被祭旗,黄盖中箭落水生还”的间谍战。这是孙子“五间”中的“死间和生间”两种方法同时在战场中的运用,而参与战前活动的蒋干、阚泽、庞统即都是作为“生间”人物来出现的。
    双方“死间与生间”同时参与一场战争信息的搜集,把对孙子“用间”具体化的实践与突破提高到一个新程度。
    另如《第31回》“程昱献十面埋伏之计。”“十面埋伏”是曹操的重要谋士程昱所献之计,但史上并未有此事。“十面埋伏”是楚汉相争,韩信围歼项羽于垓下所使用的战法。
    有人讲就是设“重重埋伏”,形成口袋阵预以歼灭。其依据是孙子“十则围之”,但从罗贯中神来之笔的描述则不尽是这样。曹军十队各分“左右”和中军“许禇”,是一个“围三阙一”宏观阵形。采用韩信“背水阵”法反击,即孙子“陷亡地而后生”。使袁军败退时,处于十队攻击。袁军败退往左右两面冲逃是不行的,只有在朝一个方向败退中逐渐被歼灭。
    所以“十面埋伏”是“围三阙一”的微观应用,或是“多个口袋阵”的组成。也就是在“十次面对面”的连续冲击下歼灭敌军。这个“面”突破了方位和设阵的理解。
    可以说是罗贯中对孙子兵法“围三阙一”战法的创造性使用,在对传统战法的理解与提高有着惊人的见解。
    (三).《三国演义》兵略的创新运用
    1.火水并用战法;
    《第40回》诸葛亮火烧新野。此为诸葛亮设新野空城“围三阙一”,其战术手段动用火、水、埋伏等连续攻击动作。以“火攻”令曹军在东门逃跑中遭遇打击,又为关羽水淹,再为张飞攻击,曹军被歼大部。是一场眼花眼花缭乱的埋伏攻击战斗。虽然“火攻、水淹”是三国时期常用战法,但是“水火”同时使用似只此一例。
    2.水筑沙城法;
    《第59回》曹公纳言“泼水”筑沙城。此是一种创新战法,罗贯中写此有史为据。《三国志》裴松之注《曹瞒传》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连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以“水淹”是为攻法,以“水筑”是为守法,其城如盾牌,尽可封避敌之锋芒,更是于心理胜敌的意志战。
    3.连弩法的创新;
    《第九十回》诸葛亮征南中时,朵思大王守三江城,蜀军攻城,“城中..齐发;原来洞中之人,多习..,一.齐发十矢,箭头上皆用毒药”;此“一.十发”应早于诸葛亮“连.”,而“连.”亦应是在此基础上改进而成。“连.”是一种可连续发的.机。诸葛亮改进“连.”也叫“元戎”连.,可连续发射十枝。
    4.碉堡城的创新
    《第21回》袁绍火烧易京楼。袁绍与公孙瓒在“易京”进行了三年战争,最终袁绍用地道方法攻克易京。公孙瓒自焚身亡。在“易京”公孙瓒使用了一种奇特方法,即“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单从军事角度讲,公孙瓒“筑京屯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办法,形式也有所创新。
    应该说,现近代固守城池所修碉堡外围工事,无出公孙瓒“围堑筑京”之法,只不过地上与地下,明和暗是更复杂与坚固的变化而已! [10]
    5.中国的第一支特种部队
    《第61回》有“于是密遣周善将五百人,扮为商人,分作五船;更诈修国书,以备盘诘,船内暗藏兵器。” 周善带五百部队潜入敌国,就不是简单的刺客行为了,乃是“特种部队”性质,来完成特殊任务。这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支特种部队。
    其它创新还有:木牛流马法;藤甲泅水法;斩首法;地道预设法……
    三.论天下大机之谋略
    《三国演义》战争中涌现出一大批精通谋略的军事家、战略家,这是三国鼎立大势所需,时势造英雄的潮流所动,其主要体现在在关键势局的把握和分析上。他们论天下大机中枢的前瞻性,奇谋奇策的出人意料性都令人称赞叫绝。
    (一)、天下大势(11论)[11].
    1.曹操论天下大势;
    2.荀彧论“本末安危”;
    3.鲁肃论“图天下”;
    4.辛毗论河北其势;
    5.荀彧论“天下之大机”;
    6.诸葛亮“隆中对”;
    7.甘宁论图霸之策;
    8.诸葛亮论鼎足之势;
    9.贾诩论蜀吴之势;
    10.孙资论定蜀降吴之策;
    11.司马昭论灭蜀之策
    举例:如《第29回》鲁肃有“……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的“图天下”之论。
    而《第38回》诸葛亮有“……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隆中对”之论。
    对比一下,就发现三国时期走向大体是按这些思路进行发展的。所以后世称鲁肃论“图天下”为江东的“隆中对”,与诸葛亮“隆中对”纵论天下大势齐名。
    (二)、奇谋奇策(10策)[12]
    奇谋奇策多是针对战争中的双方形势发展所作出的攻击或战胜对手的谋略计策。具有出人意料地突然性和扭转全局地态势作用。
    1.曹操定天下之策;
    2.田丰袭许都之策;
    3.许攸袭许都之策;
    4.刘备袭许都之谋;
    5.王威设奇兵击曹之谋;
    6.郑度献击刘备之策;
    7.司马懿进“乘时”之谋;
    8.刘晔献袭吴之谋;
    9.魏延献袭长安之策;
    10.朱桓献擒曹休之策
    而《三国演义》中“许攸袭许都之策;司马懿进“乘时”之谋;刘晔献袭吴之谋;魏延献袭长安之策;”并称为四大未用奇谋。
    举例:如《第30回》有许攸袭许都之策。从军事作战角度讲,许攸献“乘虚袭许都”之策符合“避实击虚”与“用奇制胜”原则。在两军相持两个月之中,双方未见胜负。
    此时如荀彧所讲:“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是曹操的胜势。袁绍方人多势众,用许攸之策即袭许都不成,而分兵调动曹军,也是能消其势,仍是打破僵局一种办法,分而歼之是完全可能的。此势袁绍未看到,荀彧则看到是“情见势竭,必将有变”,进而献策“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双方谋士都在此时看到“用奇之时”,许攸“袭许都”是实实在在的可行“用奇”荀彧等待“有变”也是虚转实的“待奇”过程。此时的胜负在于两军主帅的决断上。当曹操听到许攸“袭许都”之策后,大惊曰:“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可见此计真让曹操吓了一大跳。许攸投奔曹营,是荀彧预言的“用奇”之时,也是整个官渡之战的转折点。
    再如《第92回》魏延献袭长安之策。魏延献“奇袭长安”之策,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奇计。对其赞成与反对者各有已见,因其未施,评价也就不同了。
    否定者如黎东方认为“此以为魏延之计是冒险也。[13]
    肯定者毛宗岗评说:认为是好计,但诸葛亮权衡而不肯异险,以免后世责备。
    现代军事学者李秉彦、李競对此计作肯定评价说:魏延的建议对当时的敌情、道路、作战方案及战役谋求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倘若诸葛亮能够采纳,并以此作为北伐作战的军事指导思想,可能很快就会实现夺取长安、收复三秦的目的。[14]
    同样现代军事学者吴如嵩对魏延奇袭长安之计作了否定性评价。他是从诸葛亮的“战争口号、战略目的、险中决策”等多项内容来看“以攻为守”的战略思路。自然魏延之策是“呈危之计”。否定是从“力量对比”“地形不利”“粮运困难”等角度衡量后得出。此是从“军事学术”角度去研究的。[15]
    那么罗贯中是什么态度呢?其借司马懿之嘴说出: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三国演义》第95回)可见“出子午谷”是对长安的一大威胁。司马懿之言表明,魏并没有做好防“突袭”准备。应该说罗贯中是赞成此计的。
    四.地理形胜论要
    谈兵用谋离不开地理环境的考虑,形成三国鼎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地利的恰当运用。孙吴依靠长江天险阻击了曹操的南下;蜀汉靠秦岭的险峻和大巴山的阻隔成功守住了四川蜀地。具体到战争战斗更是利用地理环境作为制敌取胜的手段。
    (一).三国主要战场和关隘险要有:
    泰安、安众、界口、盘河、宛城、荥阳、神亭岭、虎牢关、周至山、徐州、下邳、濮阳、萧关、小沛、易京、白马津、延津、官渡、毛城、滥口、邺城、壶关、白狼山、江夏、赤壁、长坂坡、华容道、夷陵、合淝、潼关、蒲坂津、濡须口、雒城、葭萌关、阳平关、逍遥津、斜谷、上庸、荆州、宜都、猇亭、西平关、祁山、上邽、街亭、箕谷、子午谷、石亭、挂车、陈仓、散关、五丈原、牛头山、东兴、徐塘、董亭、狄道、段谷、阳安关、沓中、阴平、剑门关、绵竹关……
    (二).决策与地理环境
    孙子说:“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陒远近,上将之道也。《孙子兵法.地形篇》地理环境是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熟知的基本条件,是考虑行军布阵和战胜对手的基本要素。
    如曹操论天下大势有“欲烦本初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固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制其险要;公路率南阳之军,驻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深沟高垒,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之言。
 
    曹操所论实为洛阳周围八关及其他险要,即洛阳周围设置函谷关,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关及“酸枣、成阜、虎牢关、武关、潼关”等形胜。
    又如:甘宁论图巴蜀有“既破祖军,鼓行而西,据楚关而图巴、蜀,霸业可足也。”
    甘宁所论“据楚关而图巴、蜀”则指夷陵、西陵峡等隘口。
    (三) “千里布营寨”的不同结果
    《第84回》的刘备“从夷陵至川口七百余里前后下扎四十营寨”和《第102回》的诸葛亮在“褒斜道至剑谷道的千里之间连下十四大寨”的屯兵效果不同。为何蜀军同样为夏季作战,同样绵延千里布寨,刘备则为吴破,诸葛亮则能稳进稳退呢?
    一是从地理上讲,长江天险从白帝城瞿塘峡起到宜昌西陵峡,为川入鄂险地,其中间不易用兵。而汉中入关中有斜谷道,若如川更有阳平关、剑门关天险,其用兵比长江天险更难。诸葛亮伐魏能胜则战,不胜可退,是一种长期战略。其布署是以进为守的战略。
    二是从布寨上讲,刘备犯兵家大忌。为避暑移营处于山林之处,给用火攻造成条件。其选“山林近溪傍涧”处,即不为扼险要之地,也为吴军进攻留下空隙。所以陆逊在挫蜀军锐气后,利用刘备犯地理上之错误攻击而成功。
    三是从大局讲,孙刘联盟破坏后,孙与曹结盟,刘攻吴处弱势。而诸葛亮伐魏,为刘吴两家共同作战,魏处两面夹击,为守势。故司马懿坚守不战,以消耗蜀军而退,所以诸葛亮千里扎营不遭魏攻击。长久之计是精心策划,刘备避暑以待秋凉之时为临时之策。
    所以从地形、进攻策略、攻防布置、战局态势都有不同之处。刘备一败,则溃退千里,而诸葛亮身死五丈原可倚天险、关隘缓退,魏兵终不能攻击。
    五.《三国演义》兵略的借鉴意义
    1.研究《三国演义》兵略可使人增加大局观
    读《三国演义》是需要站在观天下角度来评判三家交战利益得失,它不同于读《红楼梦》的儿女情长。可以读出人生的大智慧和建立审视历史发展的大局观。
    在现实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我国周围大小国家都敢觊觎我国领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需要崇智尚武的精神,只有树立民族英雄观、大局观,才能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这对我国广大青少年增强国防军事教育的认识是极为有利的。
 
    2.知己知彼兵法的谋略观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的至理名言,其不但用于战争,也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我国目前所面临美国的围追堵截,在其亚洲再平衡战略紧逼下,如何做到正确应对是紧迫课题。学习《三国演义》中的战例和建立谋略观有助于在人生的路上处理各种复杂事物,正确应对突来事件的能力。
 
    3.   对地理形胜的了解
    读三国可增加对地理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熟知古今中外地理形势的位置和变化,有助于对兵法谋略作战取胜的学习,有益于树立国家海洋战略重要性和对各国地域边缘政治角力复杂性的了解。
 
    4.现代战争是古代战争的延伸和继续
    在冷兵器时代,往往需要借助自然条件来制敌取胜,再加上利用无法抗拒的水、火攻击,便形成极大杀伤力,使被袭者不战而溃败。
    初步统计,《三国演义》中共有38处劫寨劫营行动,成功22次,失败9次,用火攻配合4例。劫寨本身是“奇兵”用计,是出奇制胜的招数。即使今天高科技信息化的立体战争,仍未脱离“夜袭”的运用。如:海湾、伊拉克,科索沃夫战争无一不是利用夜间加以实施攻击。可见古老兵法战术,在今天仍有借鉴之意义。
 
    注释:
    [1].《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 184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 627页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纵论三国演义》252页 山东画报出版社
    [4].《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四.战争排列表
    [5].《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四.战争.作战方式
    [6].《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四.战争.战法及特点
    [7].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8年10月6日第08 版)
    [8].《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一.兵法
    [9].《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二.计谋
    [10].《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五.古战场形胜论要
    [11].《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三.谋势形胜.天下势机论
    [12].《三国演义兵略浅评本》卷三.谋势形胜.奇谋奇策
    [13]. 《细说三国》黎东方 
    [14]. 《说三国 话权谋212页》
    [15]. 吴如嵩点评《三国演义》.第92回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