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大道无形 兵法通幽——试论孙子兵法的道家渊源
2014-5-21 来源: 作者:马建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以伏羲氏为代表的大道家成为源头。上古时期,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经·系辞传》)后被周文王推演为八八六十四卦,始成《周易》。孔子晚年喜欢《易经》,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并为其作传。儒家将《易经》推为群经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老子作《道德经》,成为当时直接传承大道家的主流学派代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将追寻道作为最终目标,并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第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兵家作兵法,亦贯穿道的思想;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医家,均在各自领域阐释道、践行道。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孙武所作《孙子兵法》必然继承了前人的智慧成果,对战争和军队建设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刻。如果我们将老子《道德经》与《孙子兵法》作一番比较,文中的道家思想脉络便清晰可见。
 
大道玄妙,尽在有无之间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大道是玄妙的,它似有似无,见尾不见首。看似有,它无处不在,时时处处显示它的作用;又似无,人们永远无法抓到它的具体表象,始终说不清它到底长啥模样。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本身就非常玄妙,通常这样解释: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用言词表明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在这里,我们不必评论这样的解释是否妥当,从中却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永恒的“道”是难以用语言说清楚的,往往由“有”和“无”两部分构成。“无”,潜藏于天地之间,推动“有”的生成;而“有”,代表着万物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从“无”和“有”两种角度去认识“道”。进了这个“众妙之门”,就可以通向深幽之处,走得很深很远,找到万事万物的本质和根源。
    “有”与“无”,是中华上古文化反映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概念,其与伏羲氏太极图中的黑鱼白鱼、易学中的“阴”与“阳”同出一源。
    老子还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第51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第41章》)“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道德经·第62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11章》)
    孙武在军事领域参透大道玄机,进入“有”和“无”的“众妙之门”。他在《孙子兵法》中指出:“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孙子兵法·虚实篇》)意思是指挥“有形”的军队作战,其水平达到极致,便进入到“无形”的境地,深奥得窥探不着底细,再聪明的人也无法谋算。深得兵法精髓者知道,有形的军事力量之间发生有形的战争,而支配其中的却是无形的因素。谁能尽得“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奥秘,就能达到军事指挥艺术的最高境界。
    一般说来,所谓“有形”,指的是眼可看,手可摸,具有一定形体的物质实体。如:军队中一定数量的人员、武器装备、防御工事等及其所处的特定地域。所谓“无形”,指的是眼看不到,手摸不着,没有一定形体而隐藏于有形事物发展变化中的属性、特征、因素及规律等。如:军队成员的理想信念、组织纪律性、作风、传统、战术技术水平等;将帅的性格、智慧、意志、作风、能力等;还有战争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形”与“无形”作为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体现后者,后者支配前者。
    孙武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仅看到了取得战争胜利的有形因素,而且深刻洞悉了隐于“有形”之中的无形因素,并且致力于揭示无形因素内在的奥秘及其与有形因素之间构成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了战争规律,把握了制胜的武器。
    孙武看到,兵学的高深之处在于参悟“无形”。而“无形”不像“有形”那样显而易见,往往隐藏在“有形”的运动过程之中,并支配影响着“有形”的发展进程。因此,高层统帅要用心研究“无形”,从中领悟制胜的方法,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形成作战意图,并将此意图贯彻到有形的军事行动中,实现预期的战果。这便是运筹于“无形”,实现于“有形”。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孙子兵法·势篇》)怎样理解孙武所说的“形圆”?不妨看看老子论道时的话:“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25章》)意思是“道”从不停止地循环运行,它长大了就向远处走去,消失得很远,最后还要回到自己的出发点,完成循环。以老子说法为据,孙子的本意可以理解为:把握了战争中“有形”与“无形”的规律,就控制了军队作战总的局势。做到这点,无论战场上激烈战斗得多么纷纭杂乱,战局多么浑沌模糊不易辨明,我军的意志和行动都不会被扰乱。当战争完成一个周期进行到结局时,胜利一定属于我方。这是多么恢弘而又深刻的思想啊!孙武不愧是揭示战争规律的大手笔。
    高明的军事指挥员处理“形”的艺术效果表现为:不但敌方摸不着头脑,就连己方下属官兵也难以知晓其中的奥妙。“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孙子兵法· 虚实篇》)这里,孙武讲的人人都知道我方的“所以胜之形”,是“有形”的,如:投入多少兵力和武器装备,将军队布置在何处,于何时发起攻击等。而人们不知道我方的“所以制胜之形”,却是“无形”的,如作战目的和指导方针是什么,作战方案如何形成,怎样充分发挥我方军力达成作战最佳效果等。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孙武与老子携手同入“众妙之门”,心意相通,共同领悟到其中无穷的奥妙。
 
大道功用,却在强弱之间
    老子从“有无相生”的观点出发,必然得出“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36章》)的结论。既然“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生于有”(《道德经·第40章》),那么,万物在刚生成的时候总是弱小的。随着万物的生长,弱小的逐渐变成强大的,而原先强大的却逐渐衰老直至消亡。老子观察了自然界许多事物的产生、成长、衰亡的过程,看到“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经·第76章》)。“物壮则老,之谓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30章》)任何事物发展到全盛阶段,就会开始衰落,走向消亡。所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78章》)从这个道理出发,我们不应该以军队逞强,去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第30章》)老子非常赞赏水的品格和功能,“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道德经·第78章》)
    在《道德经》中,老子充分论述了柔弱与刚强互相转化的问题,并且得出结论:柔弱可以战胜刚强。对此,孙武有相同的看法:“强弱,形也”( 《孙子兵法·形篇》),“弱生于强”( 《孙子兵法·势篇》)。同时,孙武并没有止步,其所作《孙子兵法》通篇论述了在军事领域怎样实现由弱变强,从而战胜敌方的谋略和方法。孙武也同样赞赏水的品格和特性:“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武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争取战场竞争的最高境界,不用兵却能达到目的。无疑,这是弱者变为强者的捷径。
当战争不可避免时,孙武提出一系列原则方法:
    “兵贵胜,不贵久”,“其用战也贵胜,久则钝兵挫锐。”(《孙子兵法·作战篇》)相对弱小的军事集团,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所以要争取速胜。
    “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孙子兵法·用间篇》) “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孙子兵法·地形篇》)。做到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弱小者就能正确决定自己的行动,避免盲目性,便弥补了自己的弱点,具有了相对的优势。
    “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孙子兵法·作战篇》)在后勤保障和物资供应方面,尽量减少本国的消耗,使本国人民有修养生息的时间,使之积聚财富,有利于由弱变强。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兵法·谋攻篇》)尽最大可能保全自己的有生力量,是弱者生存的原则。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兵法·军形篇》)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是弱者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经过充分准备,战前已经确保能够取胜时,才利用有利时机采取军事行动。
    兵力部署上“以镒称铢”;“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孙子兵法·谋攻篇》)“我专而敌分”,“敌虽众,可使无斗”( 《孙子兵法·虚实篇》)。当我方在总体上处于弱势时,可以设法分散敌方,而我集中力量,在局部上形成相对优势,这样,就在局部改变了敌我力量对比,使弱者变为强者,为胜利奠定基础。
    运用奇正之法,“以正合,以奇胜”;“致人而不之于人”;“出其所不趋,攻其所不守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以迂为直”( 《孙子兵法·军争篇》)。这些,都是弱者致胜的法宝。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逸”( 《孙子兵法·虚实篇》);“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兵法·军争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倶至。”(《孙子兵法·九地篇》)“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孙子兵法·火攻篇》)
    凡此种种,都是弱者转强的有力措施。孙武以三万吴军深入楚地,打败强大楚军,夺取楚国都城,促成吴国称霸。他的战争实践,验证了以上诸多措施的有效性。
大道是有功用的,符合于道的行为总会为践行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孙子与老子共同继承了大道家的真谛,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阐发了以弱胜强的真理。老子侧重自然和社会领域,孙子侧重军事领域,二者殊途同归,皆为得道之人。
 
大道简朴,竟在无为无不为之间
    大道既是玄妙的,同时又是简略素朴的。
    老子认为:“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道德经·第32章》)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永远是处于无名而质朴的状态。它虽然幽微不可见,天下却没有谁能够支配它。所以,圣人遵循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第19章》),“敦兮其若朴”(《道德经·第15章》)。敦厚质朴,象未经雕琢的素材。“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道德经·第29章》)“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第28章》)
    那么,圣人究竟质朴到什么程度?他们会怎样做呢?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第48章》)追求学问,要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识;追求道,却要一天比一天减少欲望奢华。减少了再减少,直到返璞归真,达到无为的境地。不刻意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治理天下,要经常用清静无为的方法,如果政治行政措施繁多严苛,就不足以治理好天下了。
    儒家认为,圣人以“无为而治”体现天地之道。孔子说,君子给百姓以恩惠,自己却没什么耗费;劳动百姓,百姓却不怨恨。这是因为:顺着百姓可以得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去做能得利的事,这就是给他们以恩惠而自己没有耗费。选择合适的时间让百姓去劳动,谁还会有怨恨呢(见《论语·尧曰第二十》)?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这里,孔子认为,能够没有作为而天下自然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些什么?只见他庄严端正地坐在帝王之位罢了。可见,“无为而治”能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效益,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是上古圣人认识道、把握道、顺应道、利用道的最高境界,是“达道”的表现。
    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潜移默化地应用了大道家这一思想。
    首先,他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既然“大军之后必有凶年”(《道德经·第30章》),“夫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经·第31章》),就要慎重用兵,能不用则尽量不用,用兵实属不得已。“不战”,就是军事领域的“无为”;“屈人之兵”,就是“无不为”的军事效果。
    其二,用势。在《孙子兵法》中,孙武用大量篇幅论述并描绘了“势”,甚至有专门论“势”的篇章——《势篇》。他形象描绘了一些自然现象:当弱者处于特定的状态时,会形成险势,因而具有强大的攻击力。“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兵法·势篇》)
据此,高明的军事统帅应该善于布势,利用最有利的时间地点,使己方军队处于优势险势,并合理运用“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孙子兵法·军争篇》)等生理循环规律,从“气、心、力”诸方面激发己方士气,形成强大的突击力。再者,可以借势,利用敌方内部矛盾,借助外部力量,“伐交、伐谋”,扩大友军力量,对主要敌人形成重压。三者,可以破势,“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孙子兵法·军争篇》)。在敌人势力尚未达到顶峰时进行破除,使其瓦解;而我方则“以治待乱,以静待哗”(《孙子兵法·军争篇》),寻求破敌的最佳时机。
    其三,追求“无智名,无勇功”的上层境界。老子曰:“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第17章》)孙武在《形篇》中说道:“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故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其四,舍得放弃。老子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44章》)孙武在《九变篇》中说:“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放弃,就是“无为”。局部的放弃,就是为了全局的胜利,此时的“无为”就是为了达成“无不为”的目的。“故知胜者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 谋攻篇》)孙武将此作为胜利的首要条件,足见其重视程度。
    道家的“无为”,并不是一味地无所作为,而是反对仅凭主观愿望不顾客观条件的盲动。当时机条件不成熟时,即使有想法、有目标也不应行动,而要等待时机,创造条件,充分准备。这样,一旦时机成熟,就能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好的效果,收获最大的利益。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经·第9章》)老子晚年挂冠离职,骑着牛西出函谷关隐身而去,不知所终。孙武也如此践行,在辅助吴国称霸后,不辞而别,其去向成为历史之谜。而伍子胥不听孙武劝说,功成不走,最终被害。
    老子和孙子虽然离去了,可他们的惊世名言却成为世间绝响。怪不得三国时曹操感叹:“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略解·序》)
    《孙子兵法》与《道德经》为人类开启了智慧宝库,开创了通向未知世界的途经,打开了通向深幽无形的“众妙之门”,成为真正的“善之善者也”。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