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荀子“仁义”为本的兵学思想
2014-5-16 来源: 作者:孙旭鹏 曲婷


    摘要:荀子专门做了《议兵》一篇来阐述自己的兵学思想,这有必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纵观荀子的兵学思想,其儒家立场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以“仁义”为本,并看到了人民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爱民”、“壹民”和“附民”的主张。荀子的兵学思想是以“仁义”为本,采取“爱民”的方式,达到“凝民”的战争效果。
    关键词:荀子;仁义;爱民;凝民;兵学思想
 
    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并有所发展,这表现在荀子将“仁义”引入到他的兵学思想当中。由此可见,荀子并不反对战争,前提是要以“仁义”为本,这与孔孟就有了很大的差别,孔子与孟子对战争都是采取避而不谈甚至是反对态度的,《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可见孔子对谈论战争是采取鄙视回避态度的。孟子同样也主“仁义”,但是孟子从不鼓励进行战争,他所讲的“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也只是一种自我保全的防御性战争,是一种不得已才采取的战争行为,孟子更多地流露出对战争的厌恶态度:“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荀子专门做《议兵》一篇阐发自己的兵学思想,较之孔孟对战争的态度显然有了很大的转变,荀子是非常重视战争效果的,他认为要取得良好的战争效果,必须以“仁义”为本,并采取“爱民”的方式,来到达“凝民”的目标。总之,荀子的兵学思想较之孔孟有了很大的发展,对战争采取了极为重视的态度,与此同时,荀子也并没有改变儒家的根本立场,而是将“仁义”引入了他的兵学思想当中。
 
    一、    仁义:荀子兵学思想之根本
 
    荀子的兵学思想并没有背离儒家的思想传统,而是将“仁义”思想引入其中,认为只有用“仁义”作为根本来指导战争,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荀子反对背离“仁义”思想,单纯用刑赏的手段来用兵,“仁义”是其兵学思想的根本。
    荀子提到“仁者之兵”,就是指用“仁义”的思想来指导战争,他说:“臣之所道,仁者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亶者也,君臣上下之间滑然有离德者也。故以桀诈桀,犹巧拙有幸焉。”(《荀子·议兵》)荀子认为“仁人之兵”是不可被欺诈的,“仁人之兵”具有王天下的志向,也一定可以实现,紧接着荀子又谈到用“仁义”来指导战争的具体效果:“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荀子·议兵》)荀子认为“仁人之兵”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如此良好的战争效果。荀子认为如果不用“仁义”来指导战争,而单纯采用刑赏的手段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战争效果的:“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兼是数国者,皆干赏蹈利之兵也,佣徒鬻卖之道也,未有贵上、安制、綦节之理也;诸侯有能微妙之以节,则作而兼殆之耳。故招近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也。故以诈遇诈,犹有巧拙焉;以诈遇齐,辟之犹以锥刀堕太山也,非天下之愚人莫敢试。”(《荀子·议兵》)荀子认为“汤、武之仁义”是居于最高地位的,而“齐之技击”是处于最末的位置。用“仁义”思想来指导战争也会得到人民的普遍拥护:“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是以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此四帝两王,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极。” (《荀子·议兵》)可见用仁义来指导战争就可以起到战无不胜的效果。田照军也认为:“荀子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他在弘扬儒家理想政治的前提下,将论兵之道与治国之道密切地结合起来,其兵学思想不但继承了儒家以仁义为本的传统,而且较孔孟更富于现实主义精神,可以说直到荀子,儒家才形成比较完备的兵学思想。”[1]总之,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孟的仁义思想,另一方面又将“仁义”融入了他的兵学思想当中,最终形成了他以“仁义”为本的兵学思想。
 
    二、    爱民:荀子兵学思想之方式
 
    既然荀子认为用“仁义”来指导战争,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用“仁义”来指导战争具体采用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爱民”。荀子认为只有通过“爱民”的方式,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才能使兵士们在战场上乐于效命,因此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荀子认为战争想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善于“附民”:“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六马不和,则造父不能以致远;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在这里荀子首先肯定了战争必须依靠人民,而不能脱离人民,可以说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基础。之所以战争要依靠人民,荀子又接着说:“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荀子·议兵》)在这里,荀子肯定民心向背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果连敌国的人民也对我方产生了顺从之心,那么战胜的胜负就很明确了,因为从人情上来讲,没有人会去伤害自己喜欢的东西。很显然,如果想要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就必然要采取“爱民”的方式,荀子反对采取以严厉的法令和繁多的刑罚来威吓人民,他说:“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鞈如金石,宛钜铁釶,惨如蜂虿,轻利僄遫,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荀子·议兵》)荀子认为如果不采取“爱民”的方式,而单纯用刑罚来威胁人民,是达不到良好的战争效果的。廖名春先生也曾这样评价荀子“爱民”的兵学思想:“‘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是一个千百年来被证明无数次的真理,荀子早在战国时期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不能不说他颇具慧眼。”[2]一旦采取了“爱民”的方式,那么在战争中上下都会遵守自己的职责,乐于为战争的胜利而牺牲自己:“将死鼓,御死辔,百吏死职,士大夫死行列。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顺命为上,有功次之。令不进而进,犹令不退而退也,其罪惟均。” (《荀子·议兵》)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状态,在战争中都能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就必然会取得胜利,这就是通过“爱民”的方式而取得的战争效果。
 
    三、凝民:荀子兵学思想的目标
 
    荀子主张通过“爱民”的方式来取得战争的胜利,那么战争胜利的标准是什么呢?荀子认为是“凝民”。“凝民”是荀子兵学思想的目标,这与其兵学思想的“仁义”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荀子的兵学思想的目标绝对不是单纯功利地争夺土地和人民,而是要使人民能够心悦诚服的归顺,他说:“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蹙而趋之,无幽闲辟陋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荀子·议兵》)这就是荀子兵学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和谐局面。荀子接着又讲:“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化而顺。暴悍勇力之属为之化而愿,旁辟曲私之属为之化而公,矜纠收缭之属为之化而调,夫是之谓大化至一。” (《荀子·议兵》)荀子理想中的战争效果就是要到达“民归之如流水”,可见荀子的兵学思想反对单纯用武力的争夺,所以他提出“凝民”的思想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荀子这样阐释他的“凝民”思想:“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故能并之而不能凝,则必夺;不能并之又不能凝其有,则必亡。能凝之,则必能并之矣。得之则凝,兼并无强。古者汤以薄,武王以滈,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无他故焉,能凝之也。故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议兵》)荀子认为单纯以攻占土地为目的的战争是不可取的,最终也会被别人取而代之,原因就在于没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没有达到“凝民”的效果,如果能够达到“凝民”,那么统治就会变得十分稳固了。孔繁这样评价荀子的“凝民”思想:“此所说的‘凝’指凝聚人民以巩固土地。战国争雄,兼并土地乃平常现象,然而土地容易兼并亦容易失去,这从齐燕韩赵秦等国的争夺中可以看出。土地得而复失即在于不能凝聚人民,甚至不能凝聚人民者,连原有的土地都保不住。荀子认为能凝之方能并之,而能凝聚人民者,则在兼并战争中所向无敌。”[3]确实是这样,荀子认为只有做到“凝民”才是战争的最终目标。
    荀子认为要达到“凝民”的目标,必须采取“以德兼人”,这也是和他的“仁义”为本的思想紧密相连,荀子分别对“以德兼人”、“以力兼人”和“以富兼人”三种方式做了比较,最终还是认为“以德兼人”为最上,他说:“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因其民,袭其处,而百姓皆安,立法施令莫不顺比,是故得地而权弥重,兼人而兵俞强,是以德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彼畏我威,劫我势,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若是,则戎甲俞众,奉养必费,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兵俞弱,是以力兼人者也;非贵我名声也,非美我德行也,用贫求富,用饥求饱,虚腹张口来归我食,若是,则必发夫掌窌之粟以食之,委之财货以富之,立良有司以接之,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是故得地而权弥轻,兼人而国俞贫,是以富兼人者也。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荀子·议兵》)总之,荀子“以德兼人”所要实现的目标依然是要使人民归顺,也就是他的“凝民”思想。
    四、结语
 
    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仁义”思想,发展出了以“仁义”为本,以“爱民”为方式,以“凝民”为目标的系统的兵学思想,是儒家兵学思想理论的重大飞跃。然而由于之前学界过于关注儒家思想的道德层面,而对荀子的兵学思想有所忽略,其实荀子的兵学思想中也蕴含着儒家“仁义”为本的道德理想,总之,荀子的兵学思想还有待于我们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1]  田照军:《荀子兵学思想略论》,《理论界》,2011年第1期。
[2]  廖名春:《荀子兵学初探》,《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3]  孔繁:《荀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0页。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