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易的变化原则对兵法的启发
学者专家认为学习《周易》的方法就是要掌握“三易原则”,即变易、简易、不易等三个原则的道理。所谓变易,是指大自然或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处在变化当中,没有一样是一路走来始终不变,所以要以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事物;所谓简易,是指尽管万事万物变化错综复杂,但当我们掌握了变化的规则以后,就会变得很简单;所谓不易,是指变化有变化的规则,规则是不变的。
虽然是三个原则,但核心是变化,《易经》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每卦代表某一时期的状况,而六爻则代表在该时期内每一阶段的时与位的情况,“卦时”是指某一时期的时与位,“爻时”是指每个卦该时期内六个阶段的时与位。卦的变动代表了时间与位置(空间)的变动,爻的变动代表了时的移动,也反映了位(空间)的变动。不论是卦或爻,时位的变化,当爻位进升及下降,以及每个卦六爻当中任一爻的变动就变成另一卦,或者透过综卦、错卦等规律变成另一个卦。以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万事万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叫做变证思维,而《易经》里面,不管是阳爻、阴爻、八卦、六十四卦、奇偶之数,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从《周易》的变化观点来解读《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都隐含着丰富的辩证观念,辩证观念乃为从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务的思维方式。《孙子兵法》的所描述的情况,在辩证思维上都涵盖着时间与位置因素,例如“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的正奇思维是辩证关系,在何时(时间、时机)、何地(空间)用正兵,何时、何地用奇兵,必须经过辩证过程,才能转化确定。吾人常说一个组织内部,例如家庭、企业、政府总是存在着矛盾的相互对立关系,都在某一时位条件的情况下,向着对立面转化的。不管是军事领域或非军事领域的应用,只要掌握时位变化的变证思维,对《孙子兵法》原理、原则的理解以及应用,都能得心应手,迎刃而解。
二、辩证思维与转化关系
中国大陆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说:“《孙子兵法》不但初步看到战争与政治、经济的相互依附关系,还深刻地认识到战争中的一些矛盾,以及这些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它讲到进攻,也提到防御;讲到速决,也讲到持久;讲到分散,也讲到集中。”
任继愈先生的这些话点出孙子智慧一个变化观念,就是对立相依、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例如:敌与我、主与客、众与寡、强与弱、攻与守、进与退、奇与正、虚与实、动与静、勇与怯、治与乱、胜与败等等。这些矛盾对立不但正反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时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有学者称《孙子兵法》这部书做出了非此即彼的二值判断、二值选择。从实践角度来讲应当是相对的二值判断,其关键在于二值具有互相转化的功能,因为世局或事件永远处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既有变化,就有向对立面转化的可能,从《周易》的思维来讲,就是物极必反的客观规律。例如〈势篇〉的“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说明强弱勇怯不是绝对性的,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都可以由怯转勇、由弱转强。人们能够掌握对立转化的辩证关系,就能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化险为夷,创造新局。
懂得对立面的转化的人,他会有预期好转的心理准备,例如恶转为善、异常转为正常、丑转为美等等行为;而有些对立面则是相互需要的,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可以因个人或任务的需要相互转化,例如劣势转为优势、守势转为攻势等等行为。
三、兵法十二对辩证观念的阐释
(一)虚与实
虚实范畴指的是指力弱势虚和力强势实之间的辩证关系。〈虚实篇〉强调了避实击虚的思想,在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攻击其薄弱之处,“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竞争对手很强,我就要运用本身的资源条件,变强敌为弱敌,以达到避实击虚的目的。
孙武说:“夫兵之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所以谈判要互相冲虚耍炸、小孩子向妈妈要零用钱也要冲虚(说妈妈天下最漂亮)、长官问话时,回答技巧更要避实撃虚、乞丐讨钱如果没说二句好话则连白开水都喝不到。人生历炼都在避实撃虚技巧下渡过。我觉得得到孙子真傅的、会操作这句话的人还是孙武的自家人,孙武的孙子孙膑。翻翻史记的“孙子吴起列传”就知道,孙膑运用“围魏救赵”与“减灶策略”,最后把他的敌人庞涓万箭齐发射死在一颗大树下,这二个策略就是避实撃虚也。
孙武说:“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对主动攻击的人而言,掌握避实击虚之道,敌人或竞争者有实也有虚,实与虚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辩证思维。对方的虚就是致命的弱点,之前谈到的围魏救赵,魏国庞涓出兵攻打赵国,留下空虚的魏国都城大梁,大梁乃虚处也,所以孙膑主动出击攻打大梁,迫使在前线的庞涓不得不班师回朝,拯救失火的后方,使齐国间接地解了赵国邯郸之危。此为避实而击虚的案例。
专家研究实虚的种类有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以虚示实、以实示虚、以实示实、以虚示虚等等。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段故事描写曹操因为赤壁之战失败,败走华容道,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情节,由于描绘生动,情节曲折,成为脍炙人口的三国名段。故事虽属虚构,却令人动容。这一天曹操残兵来到叉路。正前进时,军士禀报,前面有两条路,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曹操问那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于是曹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说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曹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都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曹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赞美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
曹操是中国第一位批注孙子兵法的战略家及军事家,了解兵法虚虚实实,认为诸葛亮故意放狼烟于甲路,他向部下解释说:“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小路有狼烟,表示有伏兵,大路没有动静应当是安全的,所以认为大路没问题,但兵法有言:‘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小路有狼烟是诸葛亮的示形之术,是示假形,是虚的;大路没有动静,其实有伏兵,如果走大路反而被袭击。所以要走小路才安全。”曹操认为华容道放狼烟但无兵守,大路无狼烟但有兵守,他才不受骗,决定走华容道,部下虽然哗然,听曹操的解释,随即改口称赞曹操。
有道是“仙拼仙,害死猴齐天。”诸葛亮就是比曹操更聪明,他屈指一算,认为曹操会按照“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原则走小路,所以他采用“实则实之”策略,派兵驻守华容道,来个瓮中捉鳖,最后遇到关云长的部队。
可惜的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被自家人破功了。曹操频频对关云长“示弱”,关公想到以前在曹营接受人家的款待,上马金下马银,一时心软,义释曹操,煮熟的鸭蛋让牠飞了,而三国演义的历史也改写了。详情请看下述“(五)强与弱” 分解。
例如前述的诸葛亮在小路上设置有狼烟,有如后述((五)“强与弱”)的曹操对见关云长的示弱行动,都是示形之术,示形之术在虚实、强弱中有示真形与示假形。战国时代有名的马陵之战,孙膑一路上进行减灶数量,让庞涓误以为孙膑军队不胜打仗,日日有逃兵,于是激发其动机,一路追逐孙膑。此为孙膑的示假形之术;孙膑在谷涧的两旁埋下伏兵,并命是兵在树干上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最后庞涓在万箭齐发之下,饮恨败北。此为孙膑的示真形之术。
(二)攻与守
孙武对攻与守的论述极传神。攻守是战争的两种基本形式,攻与守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转化,攻是主动守是被动。〈形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是指使敌不能胜我,关键在于做好防御;使我可以胜敌,关键在于做好进攻。采取防御手段是由于获胜的条件不足,采取进攻手段是由于获胜的条件有余,善于运用攻守两种作战形式,就“能自保而全胜”,即达到进攻和防御的共同目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孙武认为攻守要着眼于迷惑对方造成错觉。进攻时,变化无常,使敌人不知道怎样防守好;防御时,隐秘莫测,使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好。所以〈虚实篇〉强调:“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可见《孙子兵法》所谓的攻和守,是因势就形的,赢不了就守,能赢就攻,不打无把握之仗。守是因为力量不足,攻是因为力量有余。充分说明了孙武的攻守兼备思想。
至于个人如何看待实力进退攻守?《孙子兵法》提出了不朽见解。〈形篇〉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藏于九地之下”就是守或退的表现,正如《周易‧乾卦》的初九爻辞所说:“初九,潜龙勿用。”提醒人们在时机或空间实力未臻成孰时,必须暂且隐伏潜沉,养精蓄锐,不可轻举妄动。“动于九天之上”则是可以攻或进的表现。如同《周易‧乾卦》的九五爻辞所说:“飞龙在天”,平日沉潜积蓄的力量一旦爆发,必可大有一番作为,且无往而不利。
孙武认为建立并强化军队不被打败的体制才是重点,应用在企业管理,则是建立一个能够应付不确定经营环境的组织模式。上个世纪1980年代后半段泡沫经济全盛时期,日本各银行纷纷贷款给不动产业者而提升了业绩,但M银行没有跟进,以致该段期间的业绩成长远远落后其他银行。然而1990年代开始的泡沫经济崩溃,日本不动产价格大幅崩落,各银行的融资客户也中箭落马,造成银行融资的不良债权化,唯有M银行受到的冲击最小。原因在于泡沫经济期间,M银行采取不败的防守对策,事实证明,比起其他采取积极'进攻的银行,在业绩下滑程度上远低于竞争对象,因而胜败立见分明。可说竞争资源不足者采取守势是最佳策略,进而反败为胜。
进或攻可能造成胜与败的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创造胜(进或攻)的因素或埋下败(进或攻)的种子,所以胜不胜在己不在敌。
(三)正与奇
孙武用正与奇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来区分作战部署并且组合运用以取胜。〈势篇〉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又说:“战术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一场战斗,要以次要行动正面钳制敌人,然后用不同的组合方式,部属兵力,寻求机会,戮力攻击对方。曹操注解《孙子》时谈到“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奇的基础是正,奇由正出,奇源于正。“不知用正,焉知用奇。”奇正相反相生,无穷组合。奇可变为正,正可变为奇。
孙武在〈计篇〉中强调“兵者,诡道也。”一共有十二句,前四句为“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是很典型的正奇互用组合,也是示形之术,目的不在“欺敌”而在“动敌”,所谓“动敌”就是“致人而不致于人”,换言之,掌握主动而使敌人居于被动。孙子的作战艺术在这个时空点是贯穿攻守、正奇、虚实、迂直等四个层次,整合为一体,交互运用,其复杂微妙无人能及,犹如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正奇组合,传统或保守思维者,一般以用正为主,因为风险较小,效果也较小;超常或创新思维者,就会“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打破常规、常法为奇,但风险较大,效果当然较大。所以企业经营者在目前高度竞争环境下思索生存之道,只有掌握奇正变化的轨迹,才能获致更大的效果。
唐朝的唐太宗问李靖将军:“分合为变者,奇正安在?”李靖回答的切中核心,他说:“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日本阪急电铁、阪急百货、宝冢歌剧团的缔造者,著名的企业家—小林一三说:“正与奇,如同夫妻一样,一心同体。”在应用上这是最得体的解释。 对企业经营者来讲,策定企业竞争策略或营销计划,要善于运用或组合各种有限资源,手段更要“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终而达成策略目标或计划任务。所以灵活运用奇与正,以奇制胜,重视奇正的交织运用、奇正的灵活组合是企业应该有的辩证思维,经营管理除了正面思考与运用外,如何向对立面转化,从另外一面来思考处理方式,则创意顿生,答案呼之欲出也。
(四)迂与直
〈军争篇〉的一段话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是迂直患利之策。我方要攻打敌人,故意绕道比较近的小径,对方以为我军走远了,不再有戒心了。当然这当中,配上一些小利来引诱敌人放慢脚步,这样就能够后发先到,领先别人而到达目的地。意指军队用兵的法则,没有比争取先机之利更困难的,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的因素变为有利的因素,所以用迂回绕道的行动,并用小利引诱对方调整方向,这样就能比对方后出动而先于敌人到达目的地,此乃懂得以迂为直的有利结果。
《孙子兵法》提醒我们,直接的途径、有利的因素等机会,在整体环境改变之下不可能存在了,未来要争取先机,要先创造迂回之路,然后对敌人或竞争者诱之以小利,才能够比别人先一步到达目的地。孙武所说的以迂为直而达到兵胜的目的,如同《周易‧系辞下》所说的“屈伸相成而利生”是同样的道理,提醒企业经营者要变证地看待进退、迂直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后退或迂途正是走向康庄大道之手段,理解辩证思维而且懂得运用之妙的人,应当很容易领悟到迂的结果就是直。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与“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计篇〉说:“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等诡道四法,此种“示形之术”乃典型的迂直之策、患利之策。所以杜牧说:“欲近袭敌,必示以远去之行;欲远袭敌,必示以近进之行。”
人生处事何尝不是这样的思维?夫妻间、亲子间、劳资间之沟通,如果能够退一步、让一寸就海阔天空,因为退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不都是往后退吗?然后抬头一望,绿油油青苗插满田。过不了多久,稻子快成熟了,越饱满的稻穗,头越低,这代表一个成功的人越虚怀若谷,越谦虚越成功,这就要懂得迂直之道。
如以企业经营来讲,有时直接对策不可行,改用间接对策反而事事亨通;又如小孩子因为受到家庭预算的限制,可能要不到父母亲的零用钱,但转向疼爱孙子的爷爷奶奶,可能如愿以偿;再如员工向老板提出辞呈,其实在暗示升迁;有人在应聘面试时,隐藏部分实力,等正是受雇后,就逐步展现出才能,让老板惊讶,然后再要求加薪。因此,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能而示不能、用而示不用、近而示远、远而示近等等轨道奇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妙趣无穷。
(五)强与弱
强弱的对比就是双方实力的较量,力量具体表现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形篇〉提到:“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人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强弱的对比,是指军队实力与综合国力的供应链关系,或称为价值链关系。换句话说这个炼条由五个指标构成,度、量、数、称、胜,以及前后关系。诚如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所言:“国力强决定于军赋制度,即料地出卒的制度,地广则田多,田多则粮足,粮足则兵众,敌我比较,兵众则胜。”如表1所示。
(表1) 孙子兵法的价值链关系
指标 |
定义 |
价值链 |
解释 |
度(Measurement of distances) |
土地幅员 |
地生度 |
度是长度单位,主要用来丈量土地 |
量(Estimation of costs) |
物产资源 |
度生量 |
量是容量单位,主要用来称良粮食 |
数(Calculation of forces) |
军队数量 |
量生数 |
数是每家出卒的数量 |
称(Balancing of possibilities) |
综合国力 |
数生称 |
称是用衡具称量轻重,这里讲敌我兵员多少 |
胜(Planning for victory) |
胜负情况 |
称生胜 |
胜是兵力比较的结果 |
孙武时代对这五个指针的价值链关系,看成是前后关连,但从企业管理的立场来讲,就是经济学称为生产四要素,即“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亦即资源组合的观念,在经营者的资源组合投入操作下,得到产出的结果。
镒和铢是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为二十四铢。镒与铢的比例为576∶1。孙子用镒和铢这两个重量单位的概念对力作了非常形象的描述,用这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来比喻力量的多少,强调了胜败与力量强弱的关系是客观的“形”。指出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获得胜利不能离开这个基础,因此这段话强调的是客观科学的逻辑思维,不是辩证思维。
关于强弱关系,《孙子兵法》更多的描述是辩证思维。〈势篇〉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这也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企业、政治或人生经营实务上有关「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的实例特多。例如多年以前,台湾南部某女乡长素以哭穷闻名,某日省长(主席)出席地方会议,该女乡长报告乡治难题,当场难过痛哭流涕,省长印象特深,于是指示办理,使女乡长破涕为笑。这就是女乡长的示弱战略思维。
前述描写关云长义释曹操的情节,认为既然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所以依照兵书所云“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原则,舍大路择小路华容道,任凭部下劝告,但“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讵料,路途中遇到大将关云长帅军等候多时,关公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个个亡魂丧胆,面面相觑。如何是好?这时曹军将领程昱献计,建议曹操:“丞相旧日有恩于关云长,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曹操接纳建议。
下面这段话就是当时处于弱势者的曹操的示弱故事。《三国演义》写道曹操马上纵马向前,与云长一阵寒暄以后,提起昔日礼遇关云长上马赠金、下马赠银之事。作者罗贯中这样写:“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的许多恩义,与后来过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越发心中不忍。于是关云长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曹操见关云长回马,认为机不可失,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冲出华容道免于此难。由于强势的人最怕示弱的人,弱者对强者最强有力的手腕就是「示弱」。关公见曹操泪眼求情,想起以前人家的礼遇,一时不知所措,让曹操有了逃脱间隙。所以“示弱”是示形之术,这次他是“示真形”,因为不使哀兵之术,恐怕全军覆没,命丧黄泉也。曹操的示弱行为保全了军队,换回了生命,也改写了三国历史。
台湾6D思维专家陈永隆博士对示弱的见解:“示弱,是来自坚强的内心;示弱,是为了给别人自信;示弱,是看清世界有多大;示弱,是看懂自己有多小;示弱,是弱势时承认自己不完美;示弱,是优势时给旁人留点余地。”
因此,示弱不只是弱者的权利,而是勇者的表现,“怯生于勇”。在一定的条件之下能够转化强弱、勇怯关系,就能化险为安,我们更可从〈九地篇〉云:“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句话又是一个很典型的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强调的是在陷入极端困境的弱者,会产生求生、求存的意志而形成一个力量,转化到困境的对立面,转危为安。
然而要注意的是,辩证法的操作要有客观条件(物质或精神)的支撑,不要在言语或行动上,事先安慰自己,策划或行动万无一失,设使自己万一陷入困境死地时,也能够化险为夷。《三国演义》有一段描写误用兵法原则的故事,话说马谡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硬要将兵马屯于山上。马谡曰:“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王平无奈,率兵他去。最后的决局正如第九十五回片头所言:“马谡拒谏失街亭。”
对于街亭之败,许多历史学家归罪于马谡的轻敌大意,也有人认为起因于诸葛亮的识人不明,没有严格遵守刘备的临终遗言。但是纵观前因后果,在临战的关键时刻,马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拒绝副将王平的正确建议,才是导致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
(六)利与害
古人常说:“世人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所以〈作战篇〉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这句经典用语从辩证上来说,军事作战正如硬币有两面,不能只想到“利”的一面,也必须想到“害”的一面。在决策过程中,利与害是一体的,聪明的决策者,一方面是趋利,一方面是避害的,值得企业经营者或企划营销人员省思。企业在进行策略规划,提出可行性方案时,一般都要采取利(利润)与害(风险)并列的方式提由上级定夺。因为决策必须面临的残酷现实是事务的存在及发展都有正与反的对立面关系,也因此要正视敌方(对方)的存在(对立面),才能将用兵之害降至最低。
利与害的关系,是相生相成的,要在有利的形势下看到潜在的问题,以防范于未然;又要在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某种条件,使不利的因素向着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转化。需要考虑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现实面,所以〈虚实篇〉说:“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不得至者,害之也。”这样不但掌控对方的利与害于股肱之中,而且显现出我方的主动性。
企业经营者须知,即一件事产生了对自己不利的结果,若改换另一种处理方式,又会出现新的利害关系,这种新关系可能是有利于我方。因为利害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企业必要学会运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当经营事业得意时,是太平度日还是居安思危?〈九变篇〉提醒我们:“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军争篇〉也说:“以患为利”,总结上述兵法的名句,告诉人们看问题要有“杂于利害”的办证思维,要把利与害同时放在天平的两端来思考,利之所在,害可能如影随形,重点在于预防与风险规避;害之所在,利可能随时出现在对立面,平时就要有居安思危的心里准备,遇到问题时就能降低害处的程度,从而否极泰来。
从前在北边的边塞地方,有一个很会养马的塞翁。有一天,塞翁的马从马厩逃跑到胡人居住之处,邻居们知道这个消息,都赶来安慰塞翁,没想到塞翁一点都不难过,反而笑笑说:“我的马虽然跑走了,但这说不定是件好事呢?”没想到过了几天,这匹马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跟来了一群胡人的骏马;邻居们听说这个消息之后,又纷纷跑到塞翁家来道贺,没想到塞翁回话说:“说不定这不是什么好事喔!”果然过了不久,塞翁的儿子骑了胡人的马外出游玩,结果摔断了腿;这时邻居们又来慰问塞翁,没想到塞翁却平淡的说:“我的儿子虽然摔断了腿,但是说不定是件好事呢!”邻居每个人都莫名其妙。果然过了不久,胡人大举入侵,所有的青年男子都征调去当兵,塞翁的儿子因摔断了腿而不用当兵,反而因此保全了性命;此时邻居们才体悟到,当初塞翁所说的话里头所隐含的智慧。一件事情是福是祸,往往不是表象可以判定的,凡事顺其自然,遇到顺遂之事不要太得意;遇到沮丧挫折时,也不要太灰心丧志。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看问题能够考虑到正反两方面因素的辩证思维,领悟到这套思维模式,企业应当很容易为自己的困境解套,这也是企业必须自背的检讨自省功夫。
企业管理转化的观念会让人或企业站在矛盾的对立面思考对公司有利的解决方式,例如不景气好时是加强事业投资抑或紧缩支出?如果是前者,就是向着未来更好的对立面(预期的荣景)转化;如果是后者,则是顺势降低各种经营成本,以排除不景气的不利因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尿布业厂商Drgpers的公司,以低价的品牌产品向市场领袖宝洁公司提出了挑战。当Drgpers公司进入得克萨斯州市场时,宝洁公司的反应非常强烈,用两美元的赠券,比通常使用的75美分两倍还多,铺天盖地的进行宣传攻势。
当时Drgpers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戴夫.皮特斯意识到,如果静观其变只能坐以待毙,但公司没有资金,承担不起整个德州印刷和发送赠券的能力。于是,皮特斯采取了“因粮于敌”的反击策略,在德州大作广告,告诉消费者,宝洁公司的赠券也可以兑换Drgpers公司的产品。结果公司的销售量大增,在未来几个洲的时间里,Drgpers公司的产品在一些零售店的上架率就增加了15%。两个月内,整个公司生产线产能全面运转,第一次出现现金结余,宝洁公司反倒是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掌,失去了市场。
从这个案例可以领悟到皮特斯因为了解到自己的“用兵之害”(劣势的、有限的资源),在竞争态势上是属于弱势企业。所以通过“因粮于敌”的手段转化了竞争者的势能,巧妙的引导宝洁公司的资源化为自己的“用兵之利”(优势的、丰富的资源),进行了促销活动,而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因此对弱势企业或个人而言,如何化不利为有利?只要有适当成熟的转化技术(条件)且灵活运用就能达到。兹以几个案例解释企业如何运用转化技术,转危为安,去害为利。
最后,从竞争策略角度来看,企业反败为胜的成功之道,不单纯取决于本身的各种优势条件,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竞争者的应变程度,因其知道竞争者的优劣势,因此最佳的策略选择是以竞争者行动为条件的。高明的领导者在采取市场行动时,就不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也会从竞争对手的角度来考虑行动方案,以引导对手的行动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因此学会使用转化技术,建立转化条件是一项有利于企业准确判断并运用利害关系的管理工具也。
西洋小说名著《双城记》的作者狄更斯说:“这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也是一个光明的时代。”这句话暗示着一个大道理,即现在是黑暗面,只要条件具备,也可以向光明面转化。
(七)专与分
有人问拿破仑战无不胜的秘诀是什么?他回答:“在一点上集中最大的优势兵力” 。这也是化繁为简的至简道理,集中兵力就是专注、专一。
就力量运用而言,专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常说的“集中兵力”或“集中资源”。孙武说:“兵非贵益多,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这里讲的“并力”,就是“集中兵力”。战争对抗是力量与力量的对抗,具有相对力量优势的一方容易获胜。集中兵力或资源,可以获得对抗状态时力量对比的优势,或者说形成局部的优势。所以〈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这就是说集中兵力或资源反映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为了达到我方并力,敌方分散的目的,先要“形人”,就是搞清楚敌人的兵力布局,而不让敌人了解我方的部属,即“我无形”,因此敌人在不清楚我方的部属情况下,势必“敌分”即分兵把守,削弱力量,而我方则能够动悉对方之形,故可以把兵力或资源集中在某一个有利的地区或地点,此为“我专”也,则相对优势立显。换言之,如果我方无法取得客观上的全局优势,就要在某个局部形成相对力量的优势,才能突围,甚至逐步超前。
在营销学上有一法则名为集中焦点法则,反映了集中兵力或资源的重要性。例如中国大陆的大众媒体有别于他国,是世界上广告通路最复杂的国家。全国的电视台数量最多时超过3200家电视台。中国电视台是按行政区域划分的结构体系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盟)、县(旗)四级均可设置电视机构,其覆盖网络还延伸到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但各家电视台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也基本上没有商业关系。电视台如此繁多,广告主也就难以掌握与整合全部媒体资源,所以迫使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有限资源选择需要的广告地区。这时企业就可以所选择的电视覆盖范围地区作为产品的目标市场,进行集中焦点经营,以集中有限资源,以提升该局部市场的市场占有率。
(八)众与寡
众与寡这个观念,看似兵力数量的问题,其实是兵力分配的问题。交战各国各自兵力数量是相对的,一旦投入战场时,参战兵力的多少则是绝对的。兵力数量是条件观念,但能否投入战场打仗则是关键。所以〈谋攻篇〉说:“识众寡之用者胜”是知胜的五个条件之一。
“众寡之用”不仅是兵力数量的观念,更是兵力运用的概念,〈虚实篇〉说:“故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当我方在特定时段、地点聚集兵力,形成瞬间优势,则可给予敌方打击。
孙武把众寡、分合放在一起讨论。认为众寡兵力各有战法。众战法是大兵团的作战方式,其优势在于力量集中,易于攻坚。韩信认为自己带兵要多多益善,在于他善用大军作战方式,完全以数量取胜。而寡战法则集中在游击作战或突袭作战,游击作战的优势在于灵活机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所以毛泽东说:“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当敌众我寡,要想取得胜利,一是要在暗处,方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这样再弱少的兵力数量,集中在局部优势下就可以化弱为强,以强击弱,以多胜少。所以众寡之间的变化是相对的,再多的兵马不能有效使用,则变为薄弱。
如果光以兵力数来探讨,“众寡之用”则有如〈谋攻篇〉所言:“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当我军兵力数多于敌方时可采用众战法,兵力数少于敌方时则采用寡战法,显然敌众我寡时,多了谋略的思考。
“识众寡之用者胜”的智慧应用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就不是要探讨员工人数多少,而是要深入探讨员工贡献高低。因为员工人数是成本观念,亦即所谓的人力成本;员工贡献是价值观念,亦即所谓的人力资产。如果员工能够创造价值,则一个当十个用,则企业用人的观念,就不是所谓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也。”而是人适其位,各适其才,人才带来人财,员工创造利润。
(九)动与静
动与静是相对的,动与静可以互相转化。人们经常遭遇的千变万化,总要面对选择行止的挑战。所以《周易‧系辞》对动与静有一番深赋哲理的论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是以天地间动直静专而化预天地万物。所谓动静自如,第一要素是时间,就是指应该行动或静止的适当时间,故《周易》第五十二卦“艮”的彖传曰:“动静不失其时”,即“时止则止,时行则行。”
《孙子兵法》有独特的动静观。强调以动静的转化,去创造可以取胜的时机。〈势篇〉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九地篇〉说:“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孙武认为军队未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温柔婉约的模样,“始如处女”,让对方无法察觉我方的真实意图;一旦我军进击至敌军领土时,就要“后如脱兔”,像一只为了保全自己性命使劲地的往前冲的兔子一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高速度,敌人来不及反应时,已经冲入敌人的领土了。相当生动地强调了动静运用的组合智能。
企业决定活动大事时,只让参与会议的少数人知道内容,以避免消息外漏,给竞争对手可乘之机,提前操作坏了我方大势,等到万事俱备,资源集中后高调宣布,竞争对手来不及反击,我方已经在市场上形成秋风扫落叶的态势了。
综合上述,孙武的动静思辩,启发后人要在环境的千变万化形态下创造与掌握时机,善于运用变动中的动能或势态,诸如有效地利用原型的木头、石头一样,木、石的特性,当放在平坦安稳之处时就静止不动,沉潜静修;一旦放置在险坡则会滚动,而产生动能;方形的东西容易静止,圆形的东西却易于滚动。如果适时地从陡峭的高山推大圆石滚下山一样,产生了动能势态,“动静不失其时”也。
动静不失其时的“时”,不只是指时间,也有时局、时机的意涵。依据适当的时间、有利的形势和机会,去决定动或静(行与止),则风险就会相对较低。彖传所谓“止其所也”的“所”,或可解读为适当的地方、空间。
(十)形与势
大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说:“兵力的配方有两种,一种类似成药,药是配好了的,放在药店里,可以直接抓,古人叫‘形’;一种类似处方,要由有经验的大夫,根据病情深浅、阴阳表里虚实,给病人下方,斟酌用量,增减其味,古人叫‘势’。”他又说:“形是潜在的势,势是变化的形,两者是同一件事的不同侧面,相辅相成;并不是说,有形就没有势,有势就没有形。”换言之,形与势如影随形,如同《周易‧系辞传》所说的阴阳关系,形为阴,势为阳。
《孙子兵法》的〈形篇〉,专讲形,是指军队的实力强弱,如何形胜,首先要创形,〈形篇〉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由于蓄水很深,一旦把水放下来,势头一定很猛,重点在积,不是决,换言之,养兵千日,蓄积能量,这就是形。第五篇是〈势篇〉,阐述势的意义,是指军队布局下的兵力运用作为。先讲形,因为先要能量蓄积,但结果是要把能量释放出来,才能战胜敌人,才能势胜。〈势篇〉说:“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由于将圆形石头放在高山上滚下山,可见能量很大,重点在转石头,尤其是转圆形的石头。
大陆著名企业家张瑞敏认为抢占市场要靠速度,此乃孙武所说的〈势篇〉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而这个石头就是顾客。因为只有湍急的流水,才有冲力能量将河里的石头漂动起来。他运用《孙子兵法》的战略思想,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获得巨大成功,使中国的海尔走向世界,张瑞敏领悟了形是作用的涵义。
所以企业营销藉助〈势篇〉所说的智慧:“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可以得到领悟,正如转木条或石头一样,或静或动,或止或行,只要创势、任势,就可运用自如,可以说势是行动的、积极的。
〈势篇〉又说:“势如彍弩,节如发机。”彍弩是蓄势,是形;发机是才是势。以水为喻,积水如彍弩,拉开的弓,形也,决水如发机,射箭也、势也。
综合上述,形是实力的蓄积;势是气势、冲势的展开,二者相辅相依。从人力资源应用来讲,人才受企业青睐,好比千里马遇到伯乐一样,结果是一位适当的人才,在适当的时间,于适当的职位,担任适当的工作,最后产生适当的效果。这就是形势的组合智能。但如果光有实力,虽然累积了专业能力,却无展翅高飞的空间,显然是有形无势也;但如有丰富的学经历背景,而被拔擢高升,他换了位置也换了脑袋,思维改变,具有战略高度,就任后排除万难,革故鼎新,推动新政,绩效卓著,显然此人形势兼具,相辅相成也。
(十一)速与久
〈作战篇〉是讲后勤补给战略与实务操作。孙武认为由于后勤补给的困难度无法想象,所以在有限的物资资源分配下,一定要有“用战贵胜”以及“兵贵胜,不贵久”的观念,然后迅速落实。他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就算是兵强马足,什么都准备齐全,例如“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终究抵不过后勤资源物流无法准时配合供应,因而拉长了作战时间与空间。而造成“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这场战争注定失败也。
对于速与久这对对立范畴,孙武的倾向是贵速贱久。这是有道理的,首先,孙武的出发点在于国家财政的承担能力和经济后勤的供应能力。兴师十万,然后出征千里的战争,会使“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时间过长,国家社稷恐怕负担不起。再者,为了防止外国势力“乘其弊而起”,使自己陷入两面或多面作战之中,必须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思维与行动,否则后果很难收拾,“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另外,从战争的本身的特性来讲,只有突袭敌人才能出敌不意,攻其不备,取得快速胜利,吾人从〈九地篇〉所言:“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之规律可得出这一个结果。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战争形态,进攻方多倾向速战,而防御方则多倾向持久,如果土地空间过大,更倾向打持久战,以时间换取空间。美国人主导的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 的波斯湾战争、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的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20日至2011年12月18日伊拉克战争,吸取了越南战争的教训,都以速战速决为指导思想,竭力避免陷于长期战争之中。另外,美国于2001年10月7日起对阿富汗盖达组织和塔利班进行的一场战争之前,塔利班政权制订的战略就是与美国人打持久战,企图使美国再走一次前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老路;而美国则是力争速决,一举将塔利班政权击垮。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取了“快速主宰”理论,绕开一些城市,快速赶路,直趋巴格达,这与孙武的“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相吻合。
企业管理的情形亦复如此。虽然上游供货商主管干部们对Q、C、D、S(Quality:品质;Cost:成本;Delivery:交期;Service:服务)信誓旦旦,保证如期交货,却仍然产生延迟交货、质量检验等情形,因而导致本公司生产被迫顺延,无法准时交货给下游客户,即便是我们生产计划与销售计划无可挑剔,仍然败在其中一个上游厂商交货关节出了问题而全盘皆墨。孙武提醒我们在“兵贵胜,不贵久”的原则下,整合供应链(资源)的时间、来源、管控、分散生产的可能性,因为它确实决定企业的成与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供应链贵胜非贵久。”后勤补给有落差,原物料不能及时上生产线,就无法准时交货。不能及时供料、生产、上市,则顾客怨声载道,谈何顾客满意度?企业形象受损,更危及全面性的利益关系人(Stakeholders)的信頼,这与战争打败仗有何差异?
(十二)胜与负
胜与负是结果的呈现,结局是天地之别,例如“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二者是相对的,胜与负可以互相转化。换言之,要得到胜的果实,需要事先计划、预算,即“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不幸造成负的结局,大部分的原因是没有事先计划,且战且走,即“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所以胜与负的互相转化,端看主事者运用的智慧。
战争是不择手段算计对手,所以“兵者,诡道也”被认为是合理的军事手段,避强击弱也是理所当然,总不能明知敌人的实力很强,还硬要跟敌人一决雌雄。战争以成败论英雄,以生死论输赢,输赢就是胜负。
《孙子兵法》论述到胜负,道理很有说服力。最上策是学习〈计篇〉的“五事七计”模式分析,先决胜于庙堂上,即先计后战。
〈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这句话的重点在未战先计,决胜于庙堂的计划观念,孙武告诫我们切勿在战事结束以后,再来检讨“如果当初怎样”,已经太晚了,因为结果或后果已然形成,“胜负见矣”。从未战先计的计划观念来掌握胜利的契机是一般常规模式,孙武重视事前计划与策略,不太注重个人的武力勇气,因为那只是匹夫之勇而已,战争靠的是“伐谋”策略。
孙武更强调善于作战的将军要慎重处理战争之事,〈形篇〉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又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前述的庙算程序后,认为“少算不胜”时,应当做好“不可胜”的盘算,孙武认为“不可胜”的问题在自己,尽量让我方没有犯错的空隙,而让敌人有可乘之机,这时只能采取守势,始如处女,沉潜养兵;所谓“可胜”的问题在敌人,指敌人有犯错误的空隙,让我可胜之机会,所以采取攻势,动如脱兔,风起雷动。善于思考谋略的将军,绝对坚持“不可胜”的可能性,只要敌人没有犯错的空隙可乘,则敌我互相对峙的局面就会继续下去,我方就无“可胜”的契机,如果空隙一直维持,我方只能等待发生空隙的机会,却不能静静地等待敌人有可乗之隙。所以如何诱发敌人产生犯错的空隙,我方采取攻势是最佳策略。
企业经营者对胜负的观念如何理解与应用?只要深刻体会孙武的“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这句话的智慧,就能领悟“成功的攻势来自精明的守势”,当我方仍然是弱势的企业,属于“不可胜”的一方,就应当采取守势,深藏不露,沉潜修行,同时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收集并分析变化的态势,例如消费者的需求是否有改变?竞争者的经营模式是否有调整?是否有创新产品上市?我方可以从观察市场的变化中抓住对方的空隙或者犯错之地,找出攻击的出口点或机会。企业不能一直守势经营,一旦握有机会就要转为攻势经营。这时必须注意不能有犯错的空隙被竞争者抓住,否者胜负的主角,可能转为对方,我方运用攻势的谋略就破功了。
有一家新型卖场在本商圈出现,经评估目前的双方实力,会严重威胁到我方生存,且无法在短期间内扭转竞争态势时,我方的策略高度,诚如〈九变篇〉所言:“毋俟其不来,俟吾有以待之;毋俟其不攻,俟吾有所不可攻也。”首先学习“不可胜”策略,转为守势,改革经营,重新定位,并且观察新竞争者的实态,找出可以攻击对方的空隙或弱点,研拟对策,再俟时机,拟订反攻策略,转为攻势。
四、结论
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周易》是一部充满着辩证关系哲理的书,论述到阴阳流转的变化,“阳极阴生与阴极阳生”的物极必反现象,以及“无阴不成阳、无阳不成阴”的对立相依、相互转化的关系。根据专家学者的立论,《孙子兵法》所强调的谋略观念,其思考基础即是阴阳对立统一观念,诸如上述任继愈先生所提出的见解。
将《周易》阴阳对立统一观念应用在企业经营管理,把企业组织当成一个太极或太极图来看待,就有着整体与个体的统一与独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思维。组织结构各个部门的性质与功能,也都存在着差异与内部矛盾,反映了阴阳两力的角力与配合,这些矛盾现象或管理问题的处理,企业都需要具备权变能力,诚如孟子所说:“夫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常经为阳,变权为阴,例如企业在掌握员工的学习需求时,要以动态和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既要考虑到满足当前工作职责的需要,也要替员工思索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在员工的每一个工作职责上,更要从辩证的观点出发,满足员工的两方面需求,既要让员工学习到知识、经验或技能,又要考虑到适应各种可能的情况变化,加以灵活应用。
就利害关系而言,当一件事情产生了对自己不利的后果,若改变另一种处理方式,又会出现新的利害关系,这种新关系可能是有利于我方。因为利害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位老婆婆去找禅师说:“我每一天都很忧愁,禅师能否帮帮我?”禅师问是为何,老婆婆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个卖伞的,小女儿嫁给卖帽子的。如果是晴天,我就担心大女儿没生意。如果是雨天,我就担心小女儿没生意。因此,每一天都很忧愁。”禅师笑笑说:“呵呵,其实你应该每天都很开心呀。如果是晴天,小女儿生意好。如果是雨天,大女儿生意好。这样来看,天天是好天。”这就是辩证思维。想看看,只要向矛盾的对立面转化,则又是另一个天地的呈现。因此,除了正面的、科学的逻辑思维外,企业更要学会运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企业管理实务上,常常有企业主管会问:“如何不紧张?”回答的是标准答案:“有准备就不会紧张”,孙武给我们一句智慧话:“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又说:“先处战地以待敌者佚,后处战地以趋敌者劳。”这种辩证思维是企业经营者应该学习与应用的智能。有人问成功的创业家,如何成功,他回答:“先立于不败之地,不要感性地编织成功之梦,也要理性地考虑到折损点。”这就是很实务地思考利与害的关系,在处于顺境时,要预防好事情向害之处转化,在身处逆境时,要想尽办法,善尽有限资源向利之处转化,这样的思维与操作模式,成功机会大增。
〈计篇〉所讲的“五事七计”,进行比较,得出理性的结果,这是理性的IQ管理,然而领导者常因能力出众而出现一些情绪障碍,破坏了上下之间的沟通氛围,所以企业经营着或管理者也要懂得情绪管理,也就是EQ管理。其实孙武早就提出一句名言:“主不可怒而兴兵,将不可愠而致战。”《老子‧第六十八章》也说:“善战者不怒”,这可是要求领导者要能够从理性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感受,以维持IQ与EQ的平衡。这也是辩证思维。
前述的十二对辩证关系,值得企业细细品味当中的奥妙与智慧。如表2所示。
(表2) 十二对辩证关系的应用领域
辩证关系 |
智慧名句 |
企业应用领域 |
(一)虚与实 |
夫兵之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
危机管理、谈判技巧 |
(二)攻与守 |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
目标管理、营销策略 |
(三)正与奇 |
1.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2.战术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
创新管理、新品开发 |
(四)迂与直 |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
推销技巧、谈判技巧 |
(五)强与弱 |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
品牌强化、区域战略 |
(六)利与害 |
1.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
2.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
经营企划、市场分析 |
(七)专与分 |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
区域战略、商品组合 |
(八)众与寡 |
识众寡之用者胜 |
组织管理、人力配置 |
(九)动与静 |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
领导修养、激励管理 |
(十)形与势 |
1.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2.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
能量管理、人力开发 |
(十一)速与久 |
1. 兵贵胜,不贵久
2.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
创新研发、决策管理 |
(十二)胜与负 |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
经营管理、团队激励 |
《周易》与《孙子兵法》的辩证思维太有实用价值了,对企业或人世间的经营者来讲,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企业或个人无论对外对内,都需要具备应变的能力,例如市场或消费者的需求的转变、政府新政策等。能掌握阴阳变化乃为应变基础,这也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孙子兵法》所论述的辩证思维方式,隐含着《周易》阴阳对立统一的变化观念,其变化的范畴有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有战略思维与战术思维,有外部思维与内部思维,有长期思维与短期思维。这些看似矛盾对立,不但正反依存,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随时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人们或企业在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或创意思维,换言之,要有转化意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辩证思维教导我们凡事都有其对立面,试着向矛盾的对立面思考、转化,就会豁然开朗地找出新思路新方法了。
参考文献
﹝1﹞朱高正﹒易经白话例解﹒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6﹒
﹝2﹞闽建蜀﹒易经的领导智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3﹞任济愈﹒中国哲学史(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任济愈﹒中国哲学史(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罗贯中(明)﹒三国演义﹒台南﹒世一文化,1996﹒
﹝6﹞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7﹞李靖(唐)﹒李靖兵法﹒台北﹒联亚出版社,1981﹒
﹝8﹞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8﹒
﹝10﹞罗贯中(元)﹒三国演义﹒台南﹒世一文化,1996﹒
﹝11﹞李零﹒兵以诈立—我读孙子﹒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闽建蜀﹒易经的领导智慧﹒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介绍:萧新永,远通国际经营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海基会台商财经法律顾问,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