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十一、九地篇
2012-6-26 来源: 作者:


 
 
    题解:九地即九个阶段。[1]军队出征,攻入敌国境内,直到摧毁敌国政府为止才能算圆满结束一场侵略性战争[2]。这中间涉及杀败敌国军队、攻占敌国领土、摧毁敌国政府、掠夺敌国资源等问题。本篇主要论述攻占杀伐问题。[3]
 
    孙武先生说:
 
    (进攻战发展的九个阶段)
    用兵打仗这件事,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音同匹)地、围地、死地[4]这么九个阶段。战场还在本国境内的时候是散地。[5]军队进入别国但还不深入的时候是轻地。[6]我军进入到敌我双方力争的边境重镇的时候是争地。[7]我军可以和敌军频繁交接的时候是交地。[8]军队进入多国交界地区,双方都希望抢先夺得其他诸侯国支持的时候是衢地。[9]军队进入敌国境内很深,身后的敌国城邑已经很多的时候是重地。[10]军队行进在山林、险阻、沼泽等总之很难走的道路上的时候是圮地。[11]往前进道路狭窄,往回走道路曲折,敌军可以凭少量士兵打击我众多士兵的时候是围地。[12]拼死战斗就得以生存,不拼死战斗就会败亡的时候是死地。[13]
因此,散地阶段不要交战,轻地阶段不要停下进入的步伐,争地阶段不要肆意强攻,交地阶段不要隔绝战斗机会,衢地阶段要多加结交诸侯国,重地阶段要注意掠取敌国物资,圮地阶段要坚定地走下去,围地阶段要突出实施计谋,死地阶段要拼死战斗。
 
    (攻伐敌军的四个原则)
    历史上被称为善于用兵的做法是:能够使敌军前后之间不能互相策应,大小部队之间不能互相依靠,官兵之间不能互相救援,上下级之间不能互相联系;能够使敌阵分散以后就不能再集中,即使集中也行动不整齐。
    有助于胜利就采取行动,无助于胜利就不去白做。
    试问:“敌军整装而来,我军该怎么应对?”回答是:“首先抓住敌人最在乎的那一点,他就只好听从我的摆布。”
    用兵的一个特点是贵在神速,趁着敌人还来不及细想,我军经由不寻常的道路,去攻击敌人所不设防的地方。
 
    (侵略战的四大要点)
    一般来说,作为客军[14]所遵循的道理是:越深入越强硬,最后使其本土军队不能克服。在丰饶的田野掠食,全军将士都可以吃饱。注意修养而不过分劳军,能够蓄积将士的勇气和体力。运用兵力须擅长算计和谋划,使作战手段变化多端不可预测。
 
 
    (杀伐战的行为分析)
    把部队带入没有退路的境地,士兵直到战死也不会逃散。人人死战的话难道还不能完全发挥出将士的战斗力?兵士们深陷绝境反而不再畏惧,没有退路军心就稳固,深入敌阵就警备,逼不得已就会拼死搏斗。因此,这种处境下的士兵,不要修整而自动戒备,不要说明而自动各就其位,不要约束而自动亲密配合,不要命令而自动执行任务。
 
    (杀伐战的心理分析)
    禁止军中占卜活动、消除将士们心中畏惧鬼神的疑虑,等到了死地以后也就无路可退了。我军将士不再保留财产,并非讨厌货物;不再保留性命,并非讨厌长寿。当初军令下达的时候,将士们坐着的眼泪湿了衣襟,躺着的泪水模糊了脸颊。今天是因为把他们带入了没有退路的境地,才使得他们拥有了专诸和曹刿一样的勇气。
 
    (主将的用兵才能)
    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可以把他比作率然。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部尾部就来救应,打它的尾部头部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间首尾都来救应。试问:“将领指挥军队可以像率然首尾策应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和越国人原本是互相仇视的,但是当他们同乘一船过河的时候,突然遇到大风浪,大家相互配合相互救助也如同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因此,把车马并排绑在一起、把车轮埋进土里,这样的做法并不可靠。使全军将士的勇气凝成一股劲,是通过组织和控制实现的;使刚强和柔弱的部队各得其所,是通过考察和利用地形实现的。所以,善于用兵的将领,指挥三军齐发就像使唤一个人一样,凭借的是造出一种迫不得已的形势。
 
    (主将的用兵机宜)
    将领统兵的机宜是:安静肃穆以至于幽森冷酷,刚正严密以至于治理井然。要能够蒙蔽混淆士兵的耳目视听,使他们无法正常感知环境;要能够变化作战任务和作战计划,使他们无法正常推理;要能够改变营地部署和行军路线,使他们放弃操心自己的动向。主帅规定他们去往哪里,就如同让他们登上高台后撤掉梯子一样;主帅带领他们深入敌国腹心之地,然后像扣动扳机一样挥军掠杀。战前烧掉战船、打破军锅以示不留后路,战场上指挥三军就如同牧羊人驱赶一群羊,赶过去,赶过来,而群羊自己不知道要去往哪里。[15]集合起全军将士,把他们投入无路可退的境地,这便是将领统兵机宜的实质。
 
    (攻占杀伐问题的研究重点)
    九个阶段的权变、进攻作战的锋芒、人心变化的特点都是不可不加以关注的问题。[16]
 
    (把军队一步步逼向绝境)
    一般地,作为客军遵循的道理是:进入敌国深处就会专心致志,进入敌国浅近就会军心散乱。跨越国境而在敌国驻军的地方就是绝地[17]。四通八达的叫衢地,进入敌国深处的叫重地,进入敌国浅近的叫轻地,背后难撤退、前方路狭窄的叫围地,无路可走的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将统一士兵的意志;在轻地,我将把三军连成一体;在争地,我将加紧催促后军的跟进;[18]在交地,我将注意我军的守卫;在衢地,我将加固和诸侯军队的同盟关系;在重地,我将保证充足的军粮供应;[19]在圮地,我将带领军队坚定地走完那些路;在围地,我将堵死士兵可以逃生的缺口;[20]在死地,我将让大家看到不抱生还念头的战士。[21]所以,士兵的行为特点是:被包围就自觉抵抗,逼不得已就会拼死搏斗,形势过急就自动服从。
 
    (确保兵锋所向无敌)
    所以,不清楚诸侯国战略意图的话,不能与他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的形状及其特点的话,不要贸然进入;不使用专业向导指引带路的话,得不到地理优势。加之我们所论及的诸项事宜有一项没把握好的话,就不算所向无敌的霸王军队。所向无敌的霸王军队,出兵攻伐大国,则大国的军队不能集结;兵威加在敌人身上,则敌人的同盟国不敢援助。因此,不要费力去争取与天下各国结交,不要费心去培植在天下各国的权势。设法发挥出自己的实力,把兵威强加在敌人身上。这样敌国的城池就可以攻占下来,敌国的政府就可以摧毁掉去。[22]
 
    (激发战士的战斗潜力)
    施行破格的奖赏,宣布超常的法令。号令三军全体行动,如同使唤一个人。号令将士执行任务,不要用话语解释;号令将士勇夺胜利,不要讲明危险。把将士们送进无可选择、无路可走的境地以后,他们反而能够绝处逢生、反败为胜。[23]将士们身陷危险的处境,到了这时候他们才能够力战取胜。所以,用兵打仗求取胜利,关键在于紧随着获悉的敌军意图,集中力量朝一个方向突入,长途奔袭斩杀敌军主将,这可以称作巧妙地夺取了胜利。[24]
 
    (战争行为的总体印象)
    因此,国家决定举兵征伐的那一天,就会封锁关卡、废除通行符节,不再允许敌国使节往来。在庙堂之上召开机密会议,以反复研讨战争相关事宜。敌人的国家有隙可乘,一定要迅速攻进去。首先抓住敌人最在乎的部位,不要和敌人约定决战日期。紧随敌情以便按照作战原则选定战争取胜的策略。[25]因此,开战之前的军队娴静有如处女,使敌人敞开门户不加戒备;开战之后的军队快得像逃脱的野兔,使敌人根本来不及抵抗。
 
 
 
 
 
 
 



[1]一般来说, 事物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例如人从出生到死亡可以分为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又如一场大会从筹备到结束可以分为会场布置、入场、开幕、进行、高潮、尾声、闭幕等阶段。在这里,孙子从军事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角度把攻伐战分为九地这九个阶段。细加品味,会发现从散地到死地的划分符合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人的心理变化。
[2] 毋庸讳言,孙子的出征理论五篇均含有侵略思想:《军争篇》提到掠乡分众,《九变篇》提到屈诸侯者以害,《行军篇》提到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地形篇》提到战道必胜必战可也。而本篇更是专论攻伐。孙子研究出征不是针对防卫战,而是针对进攻战。对于此,译者谨提醒读者:孙子是孙子那个时代的人,我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
[3] 《九地篇》的中心是讲在进攻作战中由于战区的逐渐深入应如何把握士兵心理、诸侯国态势及对敌策略等问题。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进行的争霸战争主要是进攻作战,在进攻战中随着战局的深入,在各种不同的作战地区其战场形势、兵力使用以及士兵的心理都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变化。孙子要求各级将领应该熟悉这些变化,并根据其规律指挥战斗。(见《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第305页)
[4] 九个阶段用“地”来命名符合军事研究的需要,因此各个阶段的定义就具备了军事内涵。我们日常生活中通俗地讲“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就不得不这样了”就包含有对事物发展阶段的划分,可见兵学文化对国人生活影响之深刻。
[5] 军队还没出国境,前途漫漫、人心不稳,这时候大家都想着撤军回家还来得及,所以意志散漫,名为散地。所谓万事开头难,意志分散是原因之一。
[6] 这一阶段士兵很容易逃回本国,环境压力不大,人的心理比较浮躁,名为轻地。此时唯有继续深入、不要停留。
[7] 这时候全军将士第一次有了明确目标,即争夺有利地势、抢占先机。军队已经望见敌国边城,将士们跃跃欲试,争夺之心很强烈,名为争地。人在做一件事刚入门道时总会兴奋起来。
[8] 经过抢占争夺,军队进入敌国边城,这里交通发达,敌国军队便于不断增兵抵抗,于是两军频频交战,名为交地。事情发展已然步入正轨,开始的兴奋还将持续,量的积累和成功的基础在这个阶段奠定。
[9] 两国开战,战场将延伸至多国交界的地区,必然涉及多国利益产生外交问题,这时各国使节的车马行驶在大路街衢,名为衢地。随着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原先不曾预料的问题出现了,但是只要正确面对,事情还会顺利发展,甚至有意外收获。正如一门专业的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涉及相关专业,所以是前阶段的积累造就了这一阶段的形势。
[10]孤军深入,这个时候已经欲罢不能了,外部环境压力已经很大,稍有不支则军队将面临严重灾难,将士心中不用说明也都自觉到压力大,名为重地。事情到了这个地步,难道还有什么可犹豫的?
[11] 身处敌国境内的荒山野岭、人生地不熟,又四面都是敌国军队,叫人感觉想要生存下去很难,真是满目坍圮荒凉,名为圮地。长时间的重压一定会使人厌倦疲乏,这一阶段有如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却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数量积累,为应对将来错综复杂的挑战准备好充足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12] 一路的艰辛总算扛了过来,眼前却面临着进退不便、四面受敌的困境,情急之下,即使情况并没有很糟,给人的感觉也是被敌人包围了,名为围地。黎明前的黑暗也就是指这一阶段的困苦难熬吧。在最后关头放弃导致功亏一篑的也就是指这一阶段的戏剧性安排吧。为什么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人反而会自我怀疑?一方面由于前面的经验知识使自己养成面面俱到的思维定势,面面俱到就会期望过高;另一方面现实的问题变化莫测、难以预料,以面面俱到的思路解决具体问题就会效率低下,遭受这种打击以后期望就会落空。所以,主动调低期望,保持头脑冷静,发挥谋略才华是围地求生存的方法。例如,大考之前的模拟考试阶段就如同围地:学生平时做过的习题可谓多,考试试题可谓少,但就是这种试题考倒了考生,这就是所谓少数打击多数。现实中的确有不少认真学习最后却因不堪考试压力而放弃参加大考的学生。
[13] 除非死战,别无选择的境地,名为死地。根据道家哲学,死就是生。死地是事物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新生事物开始的一个阶段。对战争而言,死地是大决战,是高潮,是胜败。战争一旦开始就必然走向死地,只有在死地,军队的潜力才能全面爆发。军队的战斗力还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只有善于用兵的将领才能把军队带入死地,同时相对一方的军队也就趋近死亡。在此译者想说明:孙子定义的九地的确精妙地把战争发展过程划分为九个阶段,但是其顺序排列在实际应用的时候不必做机械的理解,所以死地在具体应用的时候又含有“不得不战的境地”的意思,此时就不必把它理解为战争的最后阶段。
[14] 客:古代称进入敌国作战的军队为客军。
[15] 著名的巨鹿之战,项羽焚舟破釜杀败秦军,可以证明这一论述的实用价值。但是似乎把凶杀的战士比作温顺的群羊不如比作猎食的群狼要好,其实,见过牧羊人赶羊或养鸭人赶鸭的人将不再有此感想。孙子的描述不见有凭空想象的,大多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九地篇》虽然句句言理,但是字里行间隐现的是一场场攻占杀伐的景象。
[16]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付朝教授有:“《九地篇》是讲进攻战中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士兵心理、诸侯国态势和敌我双方的影响。在上下两大部分之间,以‘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为过渡,既总结上文,对九地之变的正则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又引起下文,对九地之变的奇变进行了引导。”(见《孙子兵法结构研究》第12页。)所以,这一句话在全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下文将主要围绕这句话来论述攻占杀伐问题。
[17] 绝地:极险恶的地方。根据孙子的定义,军队出征他国就是身临绝境,本篇的九地则把绝地划分为九个不同程度,程度越深,士兵的意志越坚定。
[18] 争地还远非决战时机,这个阶段仍要坚持深入。
[19] 重地阶段几乎不再考虑退回的问题,一心只想前进,而此时绝对不可断粮。由于已经深入敌国,从本国运粮已经难于保证,所以要就地掠取敌国粮草。
[20] 在围地阶段,将士们最容易心生疑虑,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使人最急切地想要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此时士兵急于求生,就会误中敌人奸计。所以围地则实施谋略,可以通过堵死生路来坚定将士决一死战的心志,也可以通过丢弃贵重物品引敌军混抢。
[21] 让我军将士看到,可以激发出勇气;让敌军将士看到,可以产生畏惧心理。人的心理规律就在其中。
[22] 因为拥有一支所向无敌的霸王军队,就可以主宰攻占杀伐的侵略战争。确实,强悍的军队可以成功地攻进别国,也可以摧毁一国的政府,但是要灭亡一个国家却不是光靠武力就足够的。孙子如果考虑到这点,他还会率军“五战入郢”吗?会,因为孙子信奉:根据战争规律一定可以打赢的仗就必须打。孙子的这一部分理论放到今天是否合时宜呢?不合时宜,因为今天全世界都信奉争取国家利益不只有战争手段。“伐谋”与“伐兵”不仅是孰优孰劣的关系,还有相互包含的关系,如果一味谋算别人的利益,终究避免不了你死我活的冲突。所以,利益当前,与其天机算尽地劳心劳力,不如仰仗绝对实力来得直截了当。所以,《孙子兵法》的理论不是自相矛盾,不是不通逻辑,也不是已经过时。今天的读者应该认识到,《孙子兵法》出征理论五篇立论的基本立场有点不合时宜。
[23]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是《九地篇》的名句。
[24] 决胜战场不需要杀光全部敌人,擒杀了敌军主将就算胜利了。执行千里杀将的任务主要靠特选的精兵。这件特别的任务顺利完成的话将会极大鼓舞我军士气。
[25] 这是全篇的结尾段落,所论涉及军政理论研究的内容,但侧重点还是讲军队将要出征。战争呈现出酝酿、开始、对峙、决战、胜利这样的整体印象。这段文字置于《九地篇》篇末,可以作为出征理论五篇的总结。由于其中明显涉及军政理论研究的内容,可以得出,孙子出征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军政理论。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