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马陵之战的地望
2012/5/28 来源: 作者:李  泉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马陵之战的地望
 
李  泉
 
    春秋战国时期名为“马陵”的地方不止一处。在与“马陵”相关的史事中,齐魏马陵之战最为著名。魏晋以来,经史诸书的注家往往将诸侯会盟的马陵与齐、魏大战的马陵混为一谈,后来又将魏韩、秦赵交战的马陵,也说成是齐、魏交兵的战场。近些年,更有攀附历史名人以提高本地知名度者,牵强附会,将本与马陵之战毫无关系的地方也说成是马陵古战场。现将历史文献中关于马陵地名的记述缕述分析,以说明战国时期齐魏马陵之战的具体地望。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4处“马陵”

   就《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史书的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以“马陵”为名的地方至少有4处,分别是: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晋、齐等国会盟的马陵,魏惠王二年(前367)魏、韩交战的马陵,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齐、魏大战的马陵,秦惠文王时候秦、赵交战的马陵。[①]
春秋时期晋、齐等国会盟的马陵。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争作中原霸主,双方常约合中原地区的中小诸侯出兵讨伐异己,战后则齐集一地,举行仪式,歃血订盟。鲁成公六年(前585年),晋以宋未参加其召集的会盟为由出兵伐宋,楚则因郑之背盟而伐郑。郑攻击楚军,俘虏楚将进献给晋国。因晋国势盛,故距晋较远的莒国也来归附。次年,晋召集诸侯在马陵举行会盟。《左传·成公七年》记此事曰:“秋,楚公子婴齐率师伐郑。公(指鲁成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郑。八月戊辰,同盟于马陵”。《左传》记事甚为简略,马陵的具体地望书中未作交待。
战国时期魏、韩交战的马陵。《史记·魏世家》载:魏武王去世,韩懿侯与赵成侯“合军并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后因韩、赵不合,赵国退兵。魏惠王二年(前368年),魏国局势初步稳定,魏军分别攻打韩、赵,“魏败韩于马陵,败赵于怀”。魏惠王五年,韩被迫与魏会盟于宅阳城。《六国年表》亦载此事:惠王元年败赵于怀,二年败韩于马陵,时间与《魏世家》略异。《韩世家》载:“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五年与魏会宅阳”,这里的懿侯二年当为惠王二年之误。又《竹书纪年》载“(周显王)二十四年,魏败韩马陵”[②],这里的周显王“二十四年”有可能是周显王元年(魏惠王二年)之误书,不然的话,则是魏、韩之间的又一次战争。总的说来,魏惠王初年,韩、赵欲借魏武侯去世之机,出兵攻魏国,切断其西部(今晋南地区)与东部(今河南东北部)地区的联系,阻止其向东扩张。其战争均发生于韩、魏交界之地,即今河南北部地区。上文所说之浊泽在长社附近即今河南长葛东北,怀在今河南武陟西,宅阳在郑州北,据后代的记载,此马陵在今河南新郑、中牟一带。
    战国时期齐、魏大战的马陵。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用孙膑之计,答应救韩,但却不立即出兵。等到两国均力疲师老时,齐才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带兵进军魏之大梁。魏将庞涓闻讯自韩回军,田忌则用孙膑之计急速退军,魏军以为齐军胆怯,弃其步兵辎重,兼程追赶。齐军退兵至“道狭而多阻隘”的马陵设下埋伏,天黑时魏军赶到马陵,齐军万弩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杀”。齐乘胜大破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③]《战国策》记齐魏大战事甚为简约,《史记》也只是简单叙说了战争过程及马陵的地形特点,没有说明马陵的具体位置。
    战国时期秦、赵交战的马陵。《战国策·燕策二》载,苏代游说燕王时曾说,秦欲攻赵,乃与魏修好,“至(质)公子延,因犀首属行而攻赵,兵伤于离石,遇败于马陵”。关于这次战争,其他文献未曾记载,故确切的年代很难断定。按,犀首即公孙衍[④],约公元前三世纪后期(周显王后期、秦惠文王时期)仕于秦、魏,这次战争发生于其仕魏期间,大约在公元前320年前后。战争的结果是,秦军败于离石、马陵,离石即今山西离石,马陵后代称马陵关,在山西太谷县“东南七十里马岭上,榆社县西北九十里路”,“五代梁时伐太原刺史张归厚,军自马陵关入,即此”[⑤]。此马陵在山西太谷县境内,当无争议。
 

二、马陵会盟与马陵之战不在一地

    古代学者为《左传》作注时,都认定春秋时期晋、齐等国会盟的马陵在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东)。魏晋之际人杜预为《左传》成公七年晋、齐等国会盟事作注时说:“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⑥]。这是史书中首次明确指出成公七年诸侯会盟的具体地点。东晋人范宁为《谷梁传》作注时也说:“马陵,卫地”[⑦]。可见魏晋时人均认定春秋晋、齐等国会盟的马陵乃春秋卫国之地,晋属阳平郡的元城。此后,为《春秋》晋、齐等国会盟事作注者多持此说:宋程公说《春秋分记》:“大名府元城县东南地名马陵”[⑧]。宋陈深《读春秋说》:“杜氏注: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⑨]。元程端学《春秋本义》:“杜氏曰: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⑩]。明王樵《春秋辑传》:“杜氏曰: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11]。明傅逊《春秋左传属事》:“马陵卫地,在北直隶大明府境”[12]。清《春秋传说汇纂》:“杜注: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隋开皇六年析元城县地置马陵县,大业初省。今直隶大名府治东南十五里有马陵”[13]。清江永《春秋地名考实》:“杜注:马陵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汇传》:隋开皇六年析元城县地置马陵县,大业初省。今直隶大名府治东南十五里有马陵”[14]。总的说来,为《春秋》经传作注者,几乎全引述杜预注,认为春秋时期成公七年晋、齐等国会盟的马陵在元城,即今河北省大名附近。
    古代学者在为《战国策》、《史记》作注时,则指出齐、魏大战的马陵属齐地,在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北。东汉末年,高诱注《战国策》马陵之战事说:“马陵,齐邑也”[15],指出齐、魏大战的马陵属于齐国的辖区。此注虽甚为笼统,但已向后人透露了这样的信息:高诱说齐、魏之战的马陵在齐地,这显然不是元城的马陵,因为元城一带春秋属卫地、战国属于魏地。东晋初,虞喜始指出齐、魏马陵之战的具体地点,说:“濮州鄄城东北六十余里有马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按庞涓败即此也”[16]。虞喜“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著述数十万言行于世”[17]。这样一位博学多识的学者,对于杜预、徐广晋齐会盟之“马陵”属卫地,“在魏州元城”的说法定然知晓,他说齐魏大战的马陵在鄄城东北六十里肯定有所依据。当时鄄城东北60里处于齐国西部边境,此说与高诱注相合。
    齐、魏马陵之战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战例,它的发生地鄄城北60里处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齐晋会盟是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而它的发生地却是十分有名的“津要之地”[18]。于是便有人移花接木,将马陵之战的发生地指为元城。最早提出齐魏马陵之战地点在元城的是东晋末人徐广。《〈史记·魏世家〉正义》:“徐广曰: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19]。拿杜预说的诸侯会盟之地来注释齐、魏大战之地,也许是出于一时疏忽。徐广博学多识,“百家术数,无不研览”[20],曾作《晋纪》46卷,又撰《史记音义》行于世。他所说的这句话,影响力甚大,后人竞相附合,纷纷遵从其说。南朝梁刘昭在为司马彪《后汉书志》中“元城”作注时更进一步将齐、晋会盟之地与齐、魏大战之地混为一处:“《左传·成七年》会马陵,杜预曰县东南有地名马陵。《史记》曰庞涓死处”[21]。杜预说成公七年会盟的马陵在元城,而《史记》说庞涓死于马陵,于是元城也便成了齐、魏之战的战场。从此更引起了学界的诸多误解。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马陵在县(按:指元城)东南十里,齐将孙膑破魏军杀庞涓于此”[22],在这里,李吉甫略去春秋成公七年齐晋等国会盟事不说,直接将元城马陵说成是战国齐、魏马陵之战的所在。后来,《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都沿袭了李吉甫的说法[23]。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亦将两个马陵混为一谈:“司马彪《志》:魏郡元城县注云,左传成七年会马陵,杜预注,在县东南,庞涓死处。虞喜《志林》,马陵在濮州鄄城东北六十里,涧谷深,可以置伏”[24]。直到清代,仍有不少学者将二者相混淆,如秦蕙田《五礼通考》说:“成公七年同盟于马陵,杜注:卫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战国时孙膑射杀庞涓处……今大名府治东南十五里有马陵道,又有马陵城”[25]
    早在唐代,张守节就对齐魏马陵之战的地点在元城的说法提出了异议,他在《史记正义》中指出,齐魏之战的马陵不在元城,并对徐广的说法提出了责难:“徐说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一里。庞涓败非此地也……按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营,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东北六十里也。然赵、韩共击魏,战于南梁,韩急请救于齐,齐师走大梁,败魏马陵,岂合更渡河,北至魏州元城哉,徐说定非也”[26]。张守节认为,齐军从外黄(今开封东)退军行三日至马陵设伏,此马陵应在濮州(唐代濮州治鄄城,今鄄城北)东北60里之马陵,不会从外黄直向北行,渡过黄河到达元城之马陵。当时元城之马陵,在黄河东岸,渡河之说固不确当,但齐国既要设伏,怎么不向本国境内撤退,却沿着黄河一直向北,在魏国境内行进?从张守节的这段话可以看出,当时元城的确有地名马陵,但齐魏大战的马陵“非此地也”。元张存中《孟子集注通证》引虞喜《志林》说,认为齐魏之战的马陵在鄄城北[27]。元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补正》也不同意徐广和司马彪的说法而赞同张守节的分析,认为齐魏之战的马陵在濮州:“按齐使田忌将,直达大梁,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则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东北六十里是也,岂合更渡河至元城哉!”晚清学者顾观光在《七国地理考》中也说:“徐(按:指徐广)说马陵在魏州元城县东南,非也。此云太子为上将军,过外黄。又《孙膑传》云‘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东北,岂更渡河北至元城哉!”[28]元城之马陵位于黄河岸边,地势平衍,交通便利[29],春秋时期处于晋、齐两大国之间,距离鲁、宋、曹等国较近,卫国又是这次会盟的重要盟国,因此齐、晋等国选择此地为会盟地点。而马陵之战是伏击战,必定选择险要荒僻,可以隐藏大量兵士的地方,以《战国策》及《史记》所述马陵之战的地理地貌分析,它不会是在靠近黄河的宽敞开阔之地,所以孙膑设伏的马陵不可能在元城附近。
    闫若璩在《古文尚书疏证》中曾谈到马陵,他说:“范守正,洧川人,言大抵阳翟以东,新郑以南,其地平旷,无名山,惟多冈陵,横亘曲屈,不下三二十许。故《左传》所谓阳陵、大陵、鱼陵、鄢陵,六国所谓安陵、马陵皆在其地,今第不能悉其所在耳”[30]。这里所说的马陵,是魏、韩交战的马陵,还是齐、魏交战的马陵呢,闫氏没有说明。在《四书释地》中,他则明确提出齐、魏大战的马陵在濮州鄄城北:“膑生阿鄄之间,熟其山川形胜,不待乡导而知濮州鄄城东北六十里有马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阿,今东阿县,鄄城今省入濮州,即州所理是地也”[31]。濮州鄄城北60里之马陵在今山东莘县大张镇境内,这里当时属齐国境地,孙膑退兵,诱敌至本国而设伏,此为常理;孙膑“生阿鄄之间”[32],而其设伏之马陵在东阿之西、鄄城之北,正处阿、鄄之间,其对这一带地形地貌、道路交通必定十分熟悉,孙膑既知此地可以设伏,亦知大梁至此之里程,所以能够断定庞涓到此的准确时间。高士奇曾说,齐魏马陵之战时,“魏尚都安邑”,故齐入魏境必定经过元城马陵[33],由此他断言马陵之战的战场在元城马陵。对此闫若璩反驳说,“时魏虽未徙大梁,要属其一都会,若韩之南阳。走大梁者,攻其所必救也”。孙膑救韩时是直接进军大梁,不可能向着魏都安邑进军,因为齐都与魏都安邑之间“相距几二千里,千里袭人,希有得利者,齐虽强,宁敢蹈之?逾河度陉,孤军无继,膑之智又不肯出此”,由此他断定,马陵之战与桂陵之战一样,齐军都是直接进军大梁,而不是进攻魏都安邑[34],因此齐进军魏之大梁不必经过元城马陵。
    两个马陵相距仅有百里,容易使人误认为是一个地方,而针对马陵古战场在鄄城北与元城东两种观点的争论,确也有人提出了折衷的论点,说二者本是一地。如清代学者张琦《战国策释地》说:“鄄城,今濮州;元城,今大明府县。马陵道在元城东南十里,至故鄄城东北,本一地也”。清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也赞同此观点:“此说极有见,濮州、元城相去不远,得此可以息聚讼矣[35]。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如果没有春秋成公七年晋、齐等国马陵会盟事,此说尚可敷衍,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历史上的注家可能疏忽致误。但会盟、大战两事性质截然不同,以元城马陵之地理解释马陵之战事显然不妥,而以鄄城马陵之地理解释会盟事也说不过去,因为由晋、齐等9个诸侯国参加的会盟,自当选择平衍开阔之地,怎能在“道狭而多阻隘”的地方筑台盟誓?且元城与鄄城北两地距离虽只百里,但历来归属不同,将二者说成是一个地方,是没有根据的。尽管张琦认为元城马陵和鄄城北马陵是一个地方,但他还是认为马陵之战发生在鄄城北,他说:“窃意‘直走大梁者’,孙子先声后实之法,宣言将走大梁,非已至也。涓出外黄而东,将扼之于境上。比至齐境而齐军已道阿鄄入,故曰‘既已而西’。……自东阿自鄄二百里而入马陵道,减灶示怯,涓遂坠其术而不知也。《方舆纪要》(按:指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从《通鉴》作‘直走魏都’,以为梁都安邑,道出元城,非也”[36]
 

三、明清方志记载引发的混乱

     明清方志有关马陵的记述甚多,其中有些记下了春秋战国4处马陵的正确地望,但误记、妄说者亦不在少数。在中国历史上,孙膑退兵减灶,出奇制胜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出于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历史上以马陵为名的地方,都被当作马陵之战的战场,而且修庙建祠以拜祭,明清地方志将此记入书中。另外,由于地方志修撰者学识所限,他们常常未加考究,便将民间异闻传说写进书中。这样一来,凡春秋战国称为马陵的地方都与孙膑扯上了瓜葛,被说成是马陵之战的战场。今仅据明、清的《一统志》及有关省份的《通志》说明方志对马陵之战记载的混乱。
    《明一统志》中没有关于濮州马陵的记载。《大清一统志》卷一四四“曹州府”载:“马陵,在濮州北三十里”。接着引春秋成公七年诸侯同盟于马陵杜注,说马陵在今直隶元城县。又录《史记·正义》引虞喜说,指出马陵在濮州。最终无法得出结论,只好两说并存:“元城在战国属魏,鄄城则属齐。按是时孙膑入魏已三日,庞涓始反逐之,膑纵却走,亦不应退至齐地。而虞喜言之凿凿,似亦不为无据,姑从《旧志》两存之”。嘉庆《重修一统志》中说“马陵堤,在观城县(今属莘县)东南十五里,又五里接濮州界”[37]。清《山东通志》卷九《古迹志》中记载“马陵,在濮州治北三十里,《史记》云‘马陵道狭而旁多险阻’是也,即孙膑伏弩之地”,又云“在县(范县)西南三十里,孙膑减灶擒庞涓处”。这些记载虽不甚准确但大体与史实合。
   明清方志多有马陵之战在大名(元城)的记载。《明一统志》卷4:马陵“在府(按:指大名)城东南一十里,即孙膑伏弩杀庞涓处”。《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大名府”载:“马陵故城,在元城县东南,春秋成公七年同盟于马陵。《史记》魏惠王三十年孙膑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隋书·地理志》:元城县,开皇六年又置马陵县,大业初废……《旧志》:在今县东南五十里”。清《畿辅通志》:“马陵废县,在府(大名府)城东南五十里,隋置县,大业废入元城,《明志》元城东南有马陵废县,以故马陵道而名”。以上记述中,有说大名府元城系春秋成公七年会盟之地的,也有附会为齐魏大战之地者。
     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县东南的马陵冈乃魏、韩争战之地,方志对此有记述,如《大清一统志》卷一四九“开封府”:“马陵冈在洧川县西北三十里,高十余仞,南北长五十里”,又一七二卷“许州”说:“在长葛县北三十里,冈势延亘,接开封府新郑、淄川二县,《史记》‘韩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河南通志》卷八“山川下”:“马陵冈在新郑县东南三十里,《史记》韩懿侯二年魏败我马陵”。这里说,位于洧川县长葛县北、新郑县南的马陵冈是魏、韩争战之地,显然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但《河南通志》卷7“山川上”又记载马陵冈“有孙子庞涓庙”,且引唐胡曾咏马陵古战场诗:“墜叶萧萧九月天,驱兵独过马陵前,路傍古木虫尽字,记得将军破敌年”。显然将此马陵看成是齐、魏大战的马陵了。另外,明代学者有以为春秋成公七年齐晋等国会盟之马陵即此马陵者。明熊过《春秋明志录》卷八:“杜元凯曰:阳平元城县东南有地名马陵。季明德误倒读为‘平阳’,然曰:诸侯救郑不当远去郑地,指为开封府中牟县马陵冈。或然也”。明姜宝《春秋事义全考》卷九在对成公七年齐晋等国“盟于马陵”作注曰:“季氏(按:指季明德)私考,马陵郑地。按:《河南志》开封府中牟县西南有马陵冈是也。汉河东郡平阳县及魏郡元城县各有马陵,皆非诸侯同盟处也。盖平阳晋地,元城卫地,诸侯救郑不当远去盟于晋、卫地耳”。按春秋成公七年之会盟,晋、齐两大国及宋、卫、郑、曹、莒、邾、杞皆参加,卫居晋、齐两大国之中,在卫地会盟实属正常。明儒讲经,空疏浮泛,其说多不可取。
    明清志书中又有记齐、魏大战之马陵在山西太谷、榆社县之马陵关者。《明一统志》卷四“大同府”:“马陵关,在榆社县西北,相传即庞涓自刎处”。雍正年间所修《山西通志》记此事者多达十多处:卷九“关隘”记曰:马陵关在“(太谷县)东南七十里马岭上,榆社县西北九十路”,“庞涓墓在马陵关半山中,旧庞涓夜见木下白书处”。卷十五“榆社县”记曰:“北有孙膑坡,相传孙膑伏万弩处”。卷二十五“和顺县”记曰:“孙膑坡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势盘曲,西接马陵关道,传孙膑伏兵地”。卷一二七“陵墓一”曰:“庞涓墓相传在县(太谷县)东南七十里,马陵关半山中”。卷二十一“大同县”记当地有“孙膑寨”、“庞涓寨”。卷一二八“寓贤二”把孙膑的传记及马陵之战的过程记入其中。其他尚有多处类似记述,不一一缕述。修志者总觉得这些记述过于牵强,于是多使用“传”、“相传”字眼,说明出自传闻。在卷十五中还作过这样的说明:“按马陵之役,太子申过外黄,见外黄徐子,不听其言而败,《括地志》外黄有南北二城,在汴州雍丘县界,雍丘今开封府杞县,与濮州差近,次则元城,而与今太谷绝远……要之马陵关自是太原辽州要疆,殊不系庞涓墓孙膑坡也”。修志者最终还是承认,齐魏马陵之战的战场最有可能是在濮州,其次才是元城。程恩泽《战国策地名考》也说:“若今山西辽州榆社县西北九十里亦有马陵关,东接和顺县之孙膑坡,俗传为庞涓自刎处,则诚太远矣”![38]
   近年又有提出马陵古战场在郯城县马陵山者,尽管他们造了很大的声势,开大型会议,写论证文章,但其观点始终无法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究其原因,除论证牵强外,根本缺陷在于没有得到历史文献的支撑。在明代以前的所有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人认为马陵古战场在郯城。而且郯城马陵山之名,初见于《明一统志》:“马陵山,在郯城县东二十里,旧传即古瑯琊山”[39]。在明代以前的文献中,查找不到有关郯城马陵山的任何记载。故明代以前这座山是否叫马陵山,甚可怀疑,否则《明一统志》不会凭空冒出“古瑯琊山”这句话来。明彭大翼《山堂肆考》也说“马陵山在兗州郯城,即古琅琊山也”[40]。从这里似可看出,马陵山只是明代以后的名字。尽管《山东通志》说马陵山“旧志以为古琅琊山,有误”,但是古代它叫什么名?是否就叫马陵山?《山东通志》也无法说明。要之,我们找不到郯城马陵山在春秋战国乃至明代以前便有其名的任何证据。没有地名学、文献学的支持,只罗列一些无关紧要、似是而非的证据,无法证明那里是马陵古战场,更何况《史记》中讲得很明白,马陵只是一条地势险要、可以伏兵的通道,从未说过那里是一座“绵亘八百里”[41]的大山!以后代的地名敷衍前代的历史,明清时期修地方志的冬烘先生们惯于此道,我们的研究者切不可步他们的后尘。
    总之,从历代文献记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叫马陵的地方很多,其中晋、齐会盟的马陵在今河北大名县附近,魏、韩交战的马陵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东南,秦、韩交战的马陵在今山西太谷县境内,齐、魏大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马陵之战”——的马陵在古濮州鄄城北,即今山东莘县境内。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事件经过等诸多方面分析,文献中的记述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①] 除以上4处之外,尚有见于《史记·齐世家》的齐、晋之战的“马陵”: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91)晋将卻克因报旧怨而伐齐,与齐顷公率领的军队战于鞌(今济南市西偏北),齐大败,晋军乘胜追击至马陵(今淄博市南)。《集解》引徐广说,“陵”一作“陉”。《左传·成公二年》载其事与《史记》同,“马陵”正作“马陉”。后人无指此为齐、魏马陵之战场者,故不论列。
[②]《竹书纪年》卷下,《四库全书》本。
[③] 参见《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④] 《战国策·秦策二》:“公孙衍,魏人也,仕于秦,当六国,曰犀首”。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仕秦任大良造,率秦军大败魏国。后受张仪排挤去魏国为官,曾约五国以伐秦。
[⑤] 雍正《山西通志》卷九,《四库全书》本。
[⑥] 《春秋左传注疏》卷二十六,杜预注。又杜预《春秋释例》卷五与此同。
[⑦] 《春秋谷梁传注疏》卷十三,范宁注。
[⑧] 程公说:《春秋分记》卷二十八,《四库全书》本。
[⑨] 陈深:《读春秋说》卷八,《四库全书》本。
[⑩] 程端学:《春秋本义》卷十八,《四库全书》本。
[11] 王樵:《春秋辑传》卷八,《四库全书》本。
[12] 傅逊:《春秋左传属事》卷三,《四库全书》本。
[13]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14] 江永:《春秋地名考实》卷二,《四库全书》本。
[15] 《战国策》卷八。
[16] 《史记》卷五《秦本纪》,张守节《正义》引虞喜《志林》。
[17] 《晋书》卷九十一《儒林列传》。
[18] 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七,《四库全书》本。
[19]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张守节《正义》引徐广说。又裴駰《史记集解》卷四十四为马陵作注时说,“徐广曰:在元城”。
[20] 《晋书》卷八十二《徐广传》。
[21] 《后汉书》卷三十《郡国》二。
[22]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四库全书》本。
[23] 参见《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舆地广记》卷五。《四库全书》本。
[24] 《资治通鉴》卷二,胡三省注。
[25] 秦蕙田《五礼通考》卷二O八,《四库全书》本。
[26]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正义》。
[27] 参见张存中《孟子集注通证》卷上,《四库全书》本。。
[28] 转引自诸祖耿撰《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八,第49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9] 自古以来,元城马陵一直处交通要冲,宋代这里是漕粮的转运地,《宋史·河渠志》说:“向者朝廷曾赐米河北,亦于黎阳或马陵道口下卸,倒装转致,费亦不多”[29]。
[30] 闫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卷六下。此段文字又见于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四部丛刊》三编史部第2781册。
[31] 闫若璩《四书释地》续卷下,《四库全书》本。
[32]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33] 参见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七,《四库全书》本。
[34] 闫若璩《四书释地》续卷下,《四库全书》本。
[35] 转引自诸祖耿撰《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八,第49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6] 同上。
[37] 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第2288册。
[38] 转引自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卷八,第49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39] 天顺《明一统志》卷二十三,《四库全书》本。
[40] 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十六,《四库全书》本。
[41] 乾隆《山东通志》卷六,《四库全书》本。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