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人杰辈出,但能够达到“圣”的境界而至今仍为世人所膜拜的,孔丘、孙武而已。
孙武出身于兵法世家,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兵学家,孙武奔吴以后,指挥了空前规模的千里破郢之战,他以三万之众征服了拥有二十万大军的强楚,此等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他在师承先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完成了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兵法论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如“令民与上同意”的民本立场,道、天、地、将、法的“五事”综合的制胜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论,“五德兼备”、“视卒如爱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的将帅素质要求,“奇正相生”辩证观点,“威加于敌”的伐交策略,“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知胜原则,“攻其不备,出其不已”的突袭手段,“利而诱之,卑而骄之”的误敌技巧,“以迂为直”、“避实就虚”的制胜主张,“用兵如常山之蛇”的有机联系方针,“兵之情主速”、“兵贵胜不贵久”的速决要求,“半济而击”、“穷寇勿追”、“围师必缺”的控制谋略,“死地则战”、“陷之死地然后生”、“治气”、“治心”的士卒心理把握,“因粮于敌”、“掠于饶野,三军足食”的军需思想,等等。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虽然还不到六千言,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因此历代军事家、思想家对孙武推崇备至。战国时代军事家尉缭子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武子也。”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诸葛亮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代王安石甚至说:“但用孙武一二言,即可成功名。”明人李贽认为:“孙子之为至圣至神,天下万古无以复加者也。”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中说:“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近人梁启超更是认为:“孙子一书,兵学之精神备焉,虽拿破仑之用兵,不能出其范围也。”毛主席说:“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苏轼说:“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齐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早在公元734年,日本人吉备真备就将《孙子兵法》带出了国门,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中国军事艺术》一书中收入了《孙子兵法》,此书首次传入西方世界。今天,《孙子兵法》有法、德、意、荷兰、捷克、西班牙、日、俄、英、阿拉伯等三十多种外文译本,它已经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而延伸到经济、管理、文学等领域。
《孙子兵法》是中国人民的财富,更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