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谈剑论道 > 正文
群经之首 武经之源——谈谈《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2018-9-15 来源: 作者:赵承凤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古代圣贤运用辩证思想方法来体现说明宇宙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生长和变化的基本原理的最古老的典籍。自古以来被推崇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汉代班固所著《汉书》,称《易学》是“大道之源”。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华龄出版社出版的由田园、齐巨撰著的《学易用易——伏羲易学通解》则在封底明确写道: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了解自己命运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人生成功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避免人生失败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天赋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精神自由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获得智慧的奇书;这是一本让每个人都能探索未来的奇书。
    今本《周易》“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在这部上下合经约5000余字的经典著作中,几乎所有的卦都蕴含着丰富的军事哲学思想。而在《易经》“十翼”中,涉及军事内容的也有许多。下面,我从挖掘、传承、弘扬的角度就主要之点综述如下:
    一是增强“安不忘危”“夕惕若厉”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是一个国家、民族使命感和危机感的动力之源。《易经》是一部饱含忧患意识的经典。它在乾(卦一)中就明确指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是说,有才德的君子整天勤勉努力,夜里也要提防危险,最终不会有灾难。《易经·系辞下》开宗明义指出:“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说,“明于忧患与故”,就是说要能认识到忧患所在及忧患的原因。“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后人据此将《易经》定性为“忧患之作”。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期的和平环境,往往会淡化人们的忧患意识,滋生贪图享乐之风,淹没国防精神。现在,不管是军人还是国人,必须常怀国防忧患意识,安不忘危,和不忘战,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做到军民一体,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保卫我国的领土和海洋安全。在甲午战争已过去两个甲子的今天,面对日本右派势力和军国主义复活抬头的咄咄逼人之势,我们必须象《易经》中说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做好决战决胜、保卫祖国和海洋权益的各种准备,决不能让甲午战争的悲剧重演。
    二是弘扬“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的永久奋斗精神。
    《易经》中“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核心内涵。《易经·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思是说:天的运动刚健强劲,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坚定刚毅,奋发图强,永不停息地奋斗。《乾卦·文言》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乾乾”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状态,“偕”是一起一同之意,“与时偕行”也就是现在常说的“与时俱进”。《易经》中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精神,实质上就是永久奋斗的精神,就是解放军军歌中唱得“向前!向前!向前!”的精神。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时间不会停歇,自强不能停息,所以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富国强军“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只有自强不息、与时偕行,才能适应各种变化了的新情况,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断取得新进步,做出新成绩。
    三是培养“保合太和”“厚德载物”的团结和谐品格。
    “团结出战斗力”,已成为“合军聚众”、治军用战的一条铁律。在团结和谐方面,《易经》有诸多精神资源。有一句成语叫“同心断金”,即出自《易经·系辞上》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它告诉我们团结心齐力量大,和谐心语香如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团结和谐的群体中,就可以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理想效果。二人同心,就可以断金,那么百人、千人、万人同心呢?其合力之大就不可估量了,这是讲团结的重要性。关于培养军人团结的和谐品格,从操作层面说,《易经》的启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保合太和”、“厚德载物”。前者是目标和方向,后者是为实现目标所需要的人格保证。“保合太和”一词出自《乾卦·彖传》:“保合太和,乃利贞。”“太和”亦作“大和”,是指宇宙自然、人类社会的大和谐;“利贞”就是大吉大利。就是说,只有保持符合“大和谐”的发展之道,才能赢得大吉大利。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支军队等都是如此,只有善于营造团结和谐人文环境,建立“同心断金”的人际关系,才能为自身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也才能赢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进步。
    营造团结和谐的人文环境,就个体而言,需要培养“厚德载物”的气质和胸怀,为增强内外团结和实现个人发展进步奠定理想的人格基础。:“厚德载物”出自《易经·坤卦·象传》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之博厚,载物育民,一成万类之母体,故有山川秀丽,物种繁茂,生机勃勃之景象。国学大师梁启超申明“厚德载物”的大义:“君子接物,度量宽厚,尤大地之博,无所不载。责己甚严,责人甚轻。”人生修养达到如此境界,就能营造出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团结如铁、众志成城、排山倒海、无往不胜。
    四是强化“师出以律”“失律凶也”的严明铁纪观念。
    《易经·师卦》说:“师出以律,否藏凶”。“否藏”即“不好”之意。该卦《象辞》解释说:“师出以律,失律凶也”。“师”就是军队。是说军队必须有纪律,失律必然招凶险。一般说来,执行纪律有两种情形:一是建立在刚性强制基础上的纪律;二是建立在自知自觉基础上的纪律。前者属于他律之“律”,后者属于自律之“律”。对于军人武德修养来说,纪律是把他律规范内化为自律的重要途径。所以,“守于律”既是军人武德要求,又是军人养成良好徳性的重要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纪律约束,任何一支队伍、一个团队,都将会是一盘散沙,成为乌合之众,毫无战斗力可言。《孙子兵法》中强调:“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就是把他律和自律有机结合起来,防止不教而诛的经典名言。历史上孙武在吴宫教战斩二姬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唐代周昙写的《孙武诗》曰:“治国无难似理兵,法规纪律贵遵行。行刑不避君王宠,一笑刀随八阵成。”
    五是树立“容民畜众”“能以众正”的安国爱民思想。
    《易经·师卦·象辞》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有水”就是“坤中有坎”,这里坎水意指民众,这和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人民是水,军队是鱼,鱼儿离不开水是一个道理。历史上“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明训,也是把人民群众比喻为水。这就要求君王要“容民畜众”,爱护百姓。《易经·师卦·彖辞》曰:“能以众正可以王矣”,意思是说,能够听取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可以为王。这样的君王就能“刚中而应,行险而顺”、“而民从之”。以上“容民畜众”、“能以众正”的论述与《孙子兵法》中的“唯民是保”、“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上下同欲者胜”如出一辙,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军事思想。
    六是把握“师贞、丈人”“小人勿用”的选贤任将标准。
    《孙子兵法》中有“为将五德”的重要思想,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对选拔将帅的标准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易经·师卦》卦辞曰:“师贞,丈人,吉,无咎”,主张任用“丈人“才能吉无咎。这里的“丈人”是指“德厚才长”的军队总指挥。《易经·师卦·爻辞》又说:“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这句话意思是说,主帅在军中,吉利,没有灾祸,君王三次下令嘉奖。“三锡名”,依《周礼》是指“一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三锡命”是将帅得到君王的宠信,三次下令嘉奖、赐给褒扬的荣誉。《师卦·爻辞》最后还特别强调:“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意指国君下令赏功,分封诸侯大夫。不能重用无才德的小人。《易经》中这些选将任能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有充分的体现。孙子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将能而不御者胜”,也可以在《易经·师卦》中找到影子,即:将“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正如《十家注孙子全本》中王皙对“将能而不御者胜”的诠释说:“攻战之事,一以未之,不从中御,所以一威,且尽其才也。况临敌乘机,间不容发,安可遥制乎。”我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孙武对《易经》将“在师中,吉,无咎”的引申和发展。
    七是遵循“观我生”“观其生”“君子无咎”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知胜谋略。
    《易经》专设“观卦”,劝诫统治者要善于观察体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既得利益,保证权力地位的牢固。要防止“童观”,像儿童那样幼稚无知;要防止“阀观”,持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易经·观卦》爻辞明确指出,“观我生,君子无咎”、“观其生,君子无咎”。意思是要体察我方亲族的意见,体察其他部族的意向,这样君子从政就不会有困难,真正做到“君子无咎”。
    君子统御国家是这样,将帅带兵打仗更是如此,只有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正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很明显,孙子的这段名言与《易经·观卦》中“观我生”、“观其生”“君子无咎”的论述如影随形,应该说是孙武继承和发展了《易经》的这一重要思想的结晶。
    八是实行“有孚比之”“有孚盈缶”的善卒优俘政策。
    瓦解敌军、优待俘虏是我军的光荣传统,而这一传统观念来自孙子。《孙子兵法·作战篇》曰:“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夺取敌人的资材,应对士卒进行物资奖励。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那先夺得战车的士卒,并且更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俘虏,要给予善待和教养,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孙子的“卒善而养之”优待俘虏思想也出自《易经》。《易经·比卦》爻辞曰:“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意思是说:抓到俘虏,安抚他们,没有灾祸。抓到俘虏,装满酒饭款待他们,即使有变故,结果吉利。《易经·益卦》爻辞也说:“有孚,惠心勿向。元吉。有孚,惠我德。”其意是说:抓到俘虏,好心待他们,不必追究,大吉大利。抓到他们,财物优待使他们对我感激。《易经·坎卦》卦辞又曰:“有孚,雄心,亨。行有尚。”意思是说:抓到俘虏,用好话劝说他们,亨通。路途中遇到帮助。关于优待俘虏的思想,《易经》中还有几处提到,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关于优待俘虏政策的意义和好处,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证明。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我们打败了国民党四百万军队。但数据说明,这四百万中,自动投降的、阵前倒戈的、整军整师起义的就有二百多万人。因此,毛主席把优待俘虏、瓦解敌军作为我军政治工作三大原则之一。而历史上赵高祸秦为亲人报仇,也从反面告诉我们善卒优俘的重大意义所在。下面,我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赵高是赵国人,从小天资聪慧喜欢读书。秦赵长平之战时,赵高的父亲带着四个哥哥上了战场,后被坑杀。家里就剩下赵高、母亲和小弟赵成。不久赵国沦陷,赵高、赵成及母亲都被抓到了秦国作为奴隶。赵高母亲因为身体有病干活慢受刑,变成了残疾,不久也死了。赵高怕被别人害死,把仇恨埋在心里,一心想颠覆秦国,为亲人们报仇。他天天工作也不说话,时间一长,大家放松了警惕,因为他知识渊博做事认真,所以别人也很喜欢他,不久,他娶了妻子,生了一个女儿。因为赵高对法律了如指掌,被秦始皇看中,想重用他,但是他来自赵国,秦始皇不放心,命人阉了赵高。怕他工作分心,杀了他的妻子、女儿,还有他的弟弟赵成。赵高发誓一定要血债血还。古人很多诗也在赞美赵高,比如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的诗:“可怜百万死秦孤,只有赵高能雪耻。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死。报赵尽倾秦县郡,报韩只得博浪沙。”这就是历史的复杂。
    九是传承“惟谦善终”“俭德辟难”的简朴作风。
    “骄”、“娇”二气是兵家之大敌。回顾历史,“骄兵必败”,关羽大意失荆州。“娇兵必败”,清八旗军当年金戈铁马、气吞山河、战无不胜,为大清王朝统一中华立下了不朽功勋。但随着长期的和平环境,八旗子弟凭借祖宗福荫,游手好闲,骄奢淫逸,腐化沉沦,变成了不堪一击的“豆腐兵”,在战场上一触即溃,一败涂地。这些血的教训,值得记取。
    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目前,党中央一再提倡狠刹四风,就是要大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谦虚谨慎、联系群众之风。而这些好思想、好作风的文化渊源都在《易经》之中。《易经·否卦》的《象传》说:“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就是说君子要以节俭之德避灾免祸,切不可以名利禄为荣。《节卦》说“甘节吉”、“安节亨”,是说乐于节俭就能吉祥,安于节俭就能亨通;该卦《象传》又说:“苦节贞凶,其道穷也”,意思是说,以节俭为苦者,卜测必有凶兆,必然要走向穷途末路。所以说,俭德方能避凶难,奢侈难免遭祸殃。老子的《道德经》子所以视“俭”为立身处世的三大法宝之一,其义理就在于此。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草茫茫》中说:“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晚唐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也无不感叹地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人生演化逻辑的昭示。北宋司马光撰《训俭示康》说:“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反之,“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古今一理,由失俭德走上人生穷途、家境败落、政坛末路的不见其少。无论是军人还是国人,若能以艰苦奋斗为荣、为乐,小则可以利己利家利亲,大则可以利军利国利民。《易经》的《谦卦》象征谦虚卑退、吉祥亨通之意,是六十四卦中唯一无凶辞的“全吉卦”,它告诉人们,只要依“谦”而行,必能大吉。如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是说有谦德之人万事皆能亨通,君子行谦德能善守善终。所谓“谦德”,就是谦虚卑让之德。老子说“上德若谷”,谷虚纳百川,源丰流水长。所以古今修身皆以“谦”为上。抗倭名将戚继光依据《谦卦》义理阐发说:“有功能忘,有劳不伐,谓之谦;取人为善,收服人心,谓之虚。”并谆谆告诫部将下属,“《大易》惟谦卦无凶辞”,“成谦德”是“全身完名”之“上计”;要视“辛勤劳苦”、“立功建业”为职分所当然等。此论未必无瑕,但其要义是值得借鉴的。
    《易经》告诉我们四个字:果、俭、律、谦,即行于果、始于俭、守于律、成于谦。特别是“俭,德之基也”、“谦,成之道也”,必须牢记于心,行成于果。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还能谈出许多。如:“伏戎于莽,升其高陵”的地形地势观,这与《孙子兵法》中“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同出一理。《易经》的《履卦》中“武人为于大君”“凶”的爻辞,意指军人掌握政权成为国君,也是凶兆这一义理,则使我们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总之,易中有兵,兵中有易。宋代王应麟在《通鉴答问》中称:“盖易之为书,兵法尽备。”《易经》是群经之首,兵家思想之源。现在的《孙子兵法》、《太公兵法》、《司马法》、《三十六计》等兵书都贯穿了《易经》的原理。可以说《易经》与兵经是一树同根,根是阴阳变理,根是中华文化。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周易》以阴阳之道,建立起了阴阳和谐、此消彼长、相互补益、推进历史进化的天地合一的宇宙图式,它使得“中华易德”不仅成为博大精深的易经文化之灵魂,而且从根本上影响和融合了中华武德。如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唯有武德文化最能与诸子百家和谐相处,儒墨释法、黄老学派、阴阳家等,无不竞相涉足武德文化。梁启超就把孔子列为先秦中华武德第一人入书《中国之武士道》。《管子》的《兵法》、《霸言》、《重令》,老子的《道德经》、卫鞅的《商君书》、墨家的《非攻》、《备城门》、荀子的《议兵》、《强国》等,无不闪烁着民族武德之光华。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易经中的兵学思想,就是要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武德文化,构建当代武德体系,大力加强武德文化建设,并从《易经》中吸取有益精神元素、长知识、增智慧、明使命、立功德,努力使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积极的贡献。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传世版的孙子兵法与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不同
· 孙子兵法奇正观之“奇”思妙想
· 浅论《孙子兵法》作战原则对武警部队遂行任
· 从孙子兵法探讨竞争策略
· 简论军事理论家孙子学说的思想价值
· 我是老板我做主——对《计篇》中一句话的理
· 略论《孙子兵法.计篇》与《道德经》的内在
· 对《孙子兵法》汉简“[□□□□]□率师
 相关信息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
· 简论《易传》与孙子兵法的关系
· 以“师卦”为例试论《易经》与《孙子兵法》
· 《易经》中的兵学思想
· 《易经》对《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
· 易经、兵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
· 《周易》师卦的智慧及其对《孙子兵法》的影
· 知机应变,能以众正──以易演兵的理论与实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