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孙子兵法》
王廷文
《孙子兵法》⑴十三篇,兵学传承两千年;
《武经七书》⑵列为首,魏武注解开河先⑶。
未战始计⑷先庙算,五事七计⑸胜负见;
作战贵胜不贵久⑹,胜敌益强最关键;
不战屈兵⑺重谋攻,上兵伐谋全胜观⑻;
修道保法治军形,胜兵先胜后求战;
激水漂石似兵势,奇正相生环无端⑼;
形兵无形⑽神莫知,众寡攻守虚实探;
军争为利亦为危⑾,兵以诈立分合变⑿;
将通九变知用兵,能知五危⒀方得安;
令文齐武谓必取⒁,行军相敌谨察看;
地形险隘凡六种⒂,知天知地胜可全;
利合而动不合止,九地之策如率然⒃;
以火佐攻强于水,火攻有五⒄须应变;
五间俱起谓神纪⒅,三军恃动唯用间。
六千余言蕴哲理,前后不遗⒆享誉赞;
现代应用添神武,兵学圣典⒇谱新篇。
注释:
⑴《孙子兵法》,又称《孙子》,为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作,共十三篇,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
⑵宋神宗元丰年间,将《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僚子》、《黄石公三略》、《六韬》等七部兵书合编为一,取名《武经七书》,而《孙子》居首。这是“钦定”颁行的版本,对后世影响颇大,并一直流传至今。
⑶魏武帝曹操作《孙子略解》,是流传下来的注释兵法十三篇的第一人。曹操在《孙子略解·序》中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⑷“始计”为《武经七书》版本《孙子》首篇的篇名。以下各篇篇名分别为“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均暗含在该诗每段文字之中,不再一一赘述。
⑸“五事”即“道、天、地、将、法”;“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子·始计》中,孙子以“五事七计”作为衡量战争胜负的标准,故曰:“吾以此观之,胜负见(xiàn)矣”。
⑹《孙子·作战》中,孙子曰:“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最重要的是取得胜利,最不宜的是旷日持久作战。
⑺“不战屈兵”,即《孙子·谋攻》中“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的灵魂所在。
⑻“全胜观”,亦称“全胜略”,《孙子·谋攻》中,“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⑼《孙子·兵势》中,“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⑽《孙子·虚实》中,“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⑾《孙子·军争》中,“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⑿《孙子·军争》中,“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⒀《孙子·九变》中,“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⒁《孙子·行军》中,“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⒂《孙子·地形》中,“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⒃《孙子·九地》中,“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⒄《孙子·火攻》中,“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⒅《孙子·用间》中,“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⒆明代学者茅元仪评《孙子》:“先秦之言兵者六家,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⒇《孙子》诞生以来,为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奉为圭臬,尊称为“兵学圣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