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兵学看山东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保存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多彩,有着“三都两圣一山一水半岛”的人文与自然优势,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是儒家孔孟之乡、墨家源头,又是兵家姜尚、孙武、吴起、戚继光等生息之地,还是管仲、司马穰苴、田忌、孙膑等军事变革的舞台。在古代,齐鲁文圣武圣并驾齐驱,儒学兵学交相辉映。在近现代,有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文武之道集大成者,在这片热土上上演了台儿庄、孟良崮、济南战役等威武雄壮的人民战争活剧。从一个个侧面反映了军事文化在齐鲁大地上不断发扬光大的历史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华军事文化和中国国防建设的深刻思考。
中国兵学是由兵法、兵略、兵制、兵器、兵家等方面组成的军事思想体系,而兵法无疑是中国兵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兵学思想萌芽于夏商,逐渐成熟于春秋战国,这一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学发展的第一次高潮;到隋唐兵学思想发展出现了兵儒合流互补的倾向;宋代《武经七书》中有四部出自齐鲁,是中国兵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明清时期出现了古代兵学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此后,随着战争样式的变化、武器装备的更新以及西方军事学的强烈冲击,中国古代兵学体系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解体。
沿着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脉络来看,从齐鲁军事这个大背景着眼,透视几千年来这片土地上激烈的战争风云,在反映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基础上,塑造军事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决定性影响,开掘了凝结在古老齐长城和“三都两圣一山一水半岛”之上的深邃文化内涵,重点落在齐鲁军事文化之中。依托齐鲁大地的战场遗址,以及在这里发生过的重要战争和重大历史事件,让巍巍泰山见证了诸侯割据争霸会盟的胜败兵家常事;滔滔黄河述说着齐鲁英豪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壮举;古老的齐长城见证了国家生死存亡的悲剧与昌盛;绵长的海岸线折射出中国古代海防建设的艰难历程,历史呼唤的是一度缺乏的海洋观念与海防意识。
齐国的创立者姜太公为东夷人,齐国的文化传承,也应该是东夷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东夷人的擅兵尚武精神,造就了齐国兵学的甲天下。鲁国的建立者周公旦,也是一个文韬武略兼备的政治、军事家,鲁国的兵学体系表现为重智谋、尚功利,重视经世致用。通过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礼后兵”的儒学理念;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安国全军”的兵学思想,使文武之道相兼容并蓄,智慧与道德相辅相成,爱好和平与打赢战争的追求并驾齐驱,让我们看到了闪耀着人类智慧光芒的优秀文化是如何在齐鲁大地传承并发扬光大的。齐鲁自古就是南抵中原、北扼京门的兵家战略要地,是中国古代兵家的萃生之地和兵学理论的主要发源地,齐鲁兵学无疑就是中国兵学的源头和发展的缩影。
二、齐鲁兵学看沂蒙
谈到齐鲁兵学,必然要谈沂蒙文化和由其所产生的沂蒙精神。从沂蒙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讲,“州连淮泗,北走青州;自古南服有事,必由此以争中国”。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其古代硝烟弥漫的战场和金戈铁马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夏商征东夷、马陵大战、台儿庄大战、孟良崮战役等都是依托地理环境交战,沂蒙是历代南北征服中国的战略要地和兵家必争之地。
在漫长的岁月中,沂蒙哺育了众多的名人志士。商周时期的姜尚,春秋战国时期的荀子、曾子、郯子、孙膑,秦朝开国大将蒙恬,东汉数学家刘洪,三国贤相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清代民族英雄左宝贵,以及农民起义领袖赤眉军樊崇、红袄军杨妙真等,他们有的出生在这里,有的在这里施展才华,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沂蒙赢得了骄傲和光荣。
沂蒙兵学文化是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汲取了齐文化的开创、进取、发展精神和鲁文化重礼、继承、吸收的特色,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兵学文化,沂蒙兵学文化受齐鲁文化影响是巨大的。被誉为“世纪考古大发现”的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兵书的出土,揭开了一座兵学的宝库。站在这里,西眺蒙山鬼谷讲堂与兵家对话,南观孙庞智斗“退兵减灶”决战马陵,东看黄金海岸孙膑归隐洞,北望齐长城穆陵关外“火牛阵”;顿悟兵家“以正合,以奇胜”,名将“出奇制胜”的用兵艺术,足以说明当时沂蒙军事思想发达,兵学研究之风盛。
近现代沂蒙又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等都曾在这里战斗过。这里曾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是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华东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这里曾发生过临沂、大青山、孟良崮等著名的战役。有数百万沂蒙人民参战支前,11万多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战争造就了沂蒙人民与沂蒙山一样坚强的品格,乳汁救伤员是红嫂的光辉形象,“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莽莽群山萦绕着《沂蒙山小调》,沂河两岸《谁不夸俺家乡好》。千百年来沂蒙人一直保持着热爱文化的传统,同时也不乏尚武之风,沂蒙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铸造了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孙子兵法》冠天下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作,被称为“兵学圣典”、“武经之冠冕”,对中外军事理论与实践影响之深远,至今无出其右者。因其精博深邃的内容、丰富深奥的哲理和战争普遍规律的揭示,受到历代军事家的推崇。对政治、经济的指导作用受到历代政治家的重视;对现实社会中商业竞争和其他方面的借鉴被视为“宝典”;不仅在中国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被先后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1972年汉简《孙子兵法》出土,中外学术界都感到震惊,认为这一重大发现是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为弘扬民族文化,展示银雀山兵学丰富的文化内涵,1981年临沂在银雀山一、二号汉墓原址建成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现已接待中外游客100余万人次,圆满地接待了江泽民、朱镕基、温家宝等2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现在已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教研基地,国防大学、北大国际MBA战略体验基地、临沂大学等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和沂蒙旅游的标志性亮点。
依托银雀山兵学文化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资源优势,1992年4月,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在临沂召开,这是深入研究《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一次国际性学术文化交流盛会。2002年10月,“纪念银雀山汉简兵书出土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召开,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银雀山兵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所以,建议将银雀山兵学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将孙子列为世界圣人之一;同时成立了“银雀山兵学研究会”,把银雀山兵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
为把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打造成面向国内外进行兵学文化交流的平台,2004年临沂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扩建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的决议”。扩建的总体规划是:利用汉简出土地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借助《孙子兵法》这一世界级的历史瑰宝,建设以军事谋略文化为龙头,以观光旅游为内容的孙子文化旅游区。扩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占地面积将扩大20倍,预计投入扩建资金3亿多元。为切实搞好规划建设,根据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决议,2004年10月,邀请国内知名的军事兵学、旅游、规划及其他有关方面专家来临沂,就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扩建暨“孙子文化谋略园”规划建设举行了座谈会。对“孙子文化谋略园”的建设内容、功能及形式进行了论证,以便准确定位,形成了共识和初步规划纲要,为规划建设打好基础。
银雀山汉简兵书的出土,推动了国内外对《孙子兵法》及中国兵学研究的普及和深化,并确立了中国古代兵法在中国古代史、哲学史、思想史研究中的地位;千古圣典《孙子兵法》武经冠冕地位无可替代,将永远启迪人们为和平而奋斗;银雀山兵学文化的影响已穿越了时空,超越了军事领域,跨越了国界;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在传承兵学文化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通过兵学传承把在齐鲁大地上发生的战争史实,战将、名人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永远发扬光大。可以说,中国兵学、包括《孙子兵法》的哲理,永远是启迪我们智慧的圣典。
(作者为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