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百名学者论兵法 > 正文
关于孙武、孙膑的几个问题之拙见
2012-2-15 来源: 作者:赵金炎


    一、孙武的出生年份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学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流传于世。读其书应知其人。对于孙武的年龄问题,虽然有许多论述他的书籍和文章云其“约与孔子同时”,但是孙武到底生于何年?人们却向无成说。
    笔者从先秦的用人制度之对其入仕年龄的要求上,推断出孙武的生年。《礼记·曲礼》规定:“四十曰强,而仕”。吕氏注曰:“古者,四十始命之仕。方可用则使之仕,德成乃命为大夫也。”这就是说,先秦有制度规定,平民要当士大夫即卿、将之职,其年龄必须到40岁才能被任命。
    孙武是什么时候被任命为将军的呢?《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阖庐三年“将军孙武曰……”之记载。这是人们发现的有关孙武被任命为吴国将军之最早的时间。阖庐三年就是公元前512年。由此推之,孙武的出生年份当在公元前552年,比孔子长一岁,与其“约与孔子同时”之说亦相吻合。
     二、孙武奔吴的时间及其原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云:“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本文前面已揭示,孙武被吴王任命为将军的时间是阖庐三年(前512)。孙武奔吴及其向吴王晋献兵法的时间当在是年,不过比拜将时间早几天罢了。1972年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中有《孙子兵法》五千言是“明之吴越,言之于齐”的残简。可知孙武的兵法十三篇是在齐国编成的,奔吴后向吴王晋献兵法而面世的。
    孙武为何从齐国奔往吴国呢?宋代欧阳修、宋祁等人编著的《新唐书·宰相世系》和邓名世编著的《古今姓氏书辨证》里有段基本相同的文字记载,都云:“齐田完,字敬仲,四世孙桓子无字。无字二子:恒、书。书字子占,齐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凭,字起宗,齐卿。凭生武,字长卿,以田、鲍四族谋为(作)乱,奔吴,为将军”。
    齐国大夫之间的族乱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前546年,“栾、高、陈、鲍之徒介庆氏之甲”,是五族之乱;前544年,“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为三族之乱;前532年,“齐惠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鲍氏而恶之”,虽属四族之乱,但陈(田)、鲍氏均为其赢家。历史上从来没有因强胜而出走之先例,所以陈(田)族的人没有必要去奔吴。纵观以上几次族乱,陈(田)、鲍二族都是站在一起以对付别族的,田、鲍之间并没有发现多大矛盾。
    那么,孙武究竟是因为哪次田、鲍四族之乱而奔吴的呢?《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中却另有一种说法:“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悦之,以为将军……穰苴尊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谮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同为田完之裔的孙武,当然亲历、亲见或亲闻之此次田、鲍、高、国四族之乱。这次田、鲍四族之乱,鲍氏却站在高、国氏一边,共同对付田氏,田氏受损甚大。田穰苴被黜退其司马之职,并因此发疾而死。致使田、鲍、高、国四族之间的矛盾白热化。此次田、鲍四族之乱,可说是导致孙武奔吴的直接原因。
    三、孙武伐楚入郢后何以销声匿迹
  《史记·伍子胥传》记载:“阖庐三年(前512),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欲至郢(楚国国都)。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九年(前506),吴王阖庐谓子胥、孙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对曰:‘楚将囊瓦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阖庐听之,悉兴师与唐、蔡伐楚,与楚夹汉水而陈。吴王之弟夫概将兵请从,王不听,遂以其属五千人击楚将子常,子常败走奔郑。于是,吴乘胜而前,五战遂至郢”。让人纳闷的是,伐楚胜利后,孙武也就销声匿迹了。他的名字除《越绝书》称“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而外,史籍中概不提及。
    后人在追述孙武的下落时,大都说他是“隐居”了,只是其“隐居”的原因和地点有所不同罢了。笔者从孙武的言论中发现,他销声匿迹的原因,是由其对越国的关系及其处理方法上与吴王的意见相左引起的。
    孙武是军事战略家,对战争对象(敌、我、友)、战争方向(主与次)等都有深刻的分析和研究,他向吴王献兵法时已对其阐述得非常清楚。“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在对楚对越的关系处理上,他分别制订了“一战一和”之两种截然不同的指导战略。对楚进行攻伐,直至入郢;对越则进行团结,“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对吴王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敌虽众,可使无斗”,“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但吴王不听其劝,仍坚持伐越。由此可以看出,孙武的战略意图是打楚不打越;而吴王阖庐对越则是积怨成仇,以怒兴师,一味主战。二人的意见由此产生分歧。
    意见分歧,使孙武的计策难以为用。但他有言在先:“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武的这一性格,导致他伐楚胜利后必然“去之”而销声匿迹。后来的事情发展,也正如孙武所料的那样,“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阖庐十九年(前496)又进行“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槜李……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
    孙武“去之”即销声匿迹之后,并没有离开吴国,而是在他的封采地富春即吴国近郊居住下来。《越绝书》中既然有“吴县巫门外大冢,孙武冢也,去县十里”,想必其居当离此不远。
    四、孙武之子孙明没有久居富春,亦非孙膑之父
   《新唐书·宰相世系》云:孙武“三子:驰、明、敌。明食采于富春,自是世为富春人。明生膑”。若按这段文字所记,孙武之子孙明及其后世子孙似乎是在富春久居了。但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却早已指出:“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二者相较,人们从中发现其两处矛盾:一是富春为吴地,阿、鄄为齐地,孙明若是世居富春,孙膑何以生于阿、鄄之间?二是孙膑若是孙武的孙儿,也不当在孙武死后百余年所生。当然,司马迁说“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也可能是一种书写格式(如在其《齐太公世家》中亦有:“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伋立”),而并非实指其年岁。但孙武“伐楚”和孙膑“围魏救赵”之间相隔153年,信其孙膑系为孙武死后百余年所生。
   笔者发现的新线索是,《吕氏春秋》之卷第二十五中乃有孙明向赵简子进谏的记载。在其《似顺论第五》中说:赵简子“将使人诛(尹)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汉高诱注:“尹铎者,赵简子家臣也。孙明,简子臣”。由此观之,孙武之子孙明并没有在吴国富春久居,而是去赵简子那里为臣的了。
    至于孙明为什么弃吴向赵,史籍无载。不过,人们从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吴问》即吴王与孙武的对话和孙武“去之”的景况中可以窥测其一斑。《吴问》称:“吴王问孙子曰:‘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孙子曰:‘范、中行氏先亡。’‘孰为之次?’‘智氏为次。’‘孰为之次?’‘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吴王曰:‘其说可得闻乎?’孙子曰:……‘赵氏制田,以百廿步为婉,以二百卌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其置士少,主佥臣收,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吴王曰:‘善’。”《吴问》是孙武在吴国为将军时,以回答吴王阖庐提问的形式对晋国六将军所作的分析。孙武之子孙明或许从其父的言论中得到启发和指点。当孙武慨然“去之”即销声匿迹之后,作为其嫡子的他能有意久居吴国吗?孙明何去何从?弃吴向赵无疑是其明智的选择。
    当然,晋国六卿分室的形势发展,不可能完全像孙武所预言的那样去“归赵”。孙明也就绝不会死抱住赵简子不放。情况变了,他必然又择地而居。其后孙膑生于阿、鄄之间,则是他择地而居的佐证。
    孙膑是孙明之子吗?明代赵虚舟在《赵注孙子·孙子考》中引用《开宗》之言称:“膑者,孙武之孙操之子”。它说孙武的孙儿是孙操,孙操之子才是孙膑。这就成为“孙武生明、明生操、操生膑”,比《新唐书》所记多出一代。与《史记》所称“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以及公元前506年孙武“伐楚”和公元前353年孙膑“围魏救赵”之两次战役相隔153年亦接近了一步。上海图书馆藏《龙门孙氏宗谱》之《乐安源流图传》又云:“孙武三子:驰、明、敌。驰生藻,藻生膑”(藻与操音、形相近)。虽与《开宗》所记略有差异,但也说明孙膑是孙操(藻)之子,而不是孙明之子。
    另据国家图书馆藏《溧阳孙氏宗谱》之世系披露:“孙武生明,明生顺,顺生机,机生操,操生膑”。此谱不仅再次证明了孙膑是孙操之子,而且其世系较前又增加了“顺、机”两代。这与“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和孙武、孙膑分别参加两个战役相距的153年就吻合了。可见《新唐书》所记孙武世系确有疏漏之处。
    五、孙膑马陵之战后定居齐乐安及乐安孙姓郡望的确立
  《史记》称:“膑生阿、鄄之间”,注曰:“阿、鄄齐地”。《韩非子·难言》云:“孙子膑脚于魏”。东汉王符作《潜夫论·贤难》说:“孙膑修能于楚。庞涓自魏变色,诱以刖之”。然而,晚于王符若干年的高诱在为《吕氏春秋·不二》中的“孙膑贵势”作注时却称:“孙膑楚人”。以愚之见,这可能是因王符所记“孙膑修能于楚”而引起的误会。高诱未加慎审,即将曾在楚地“修能”(学习用兵作战本领)的齐国孙膑当成楚国人了。
    孙膑的故事,在《战国策》、《史记》以及临沂出土的《汉简》等文献中多有载记,笔者在此只对其有关事情作简述。
    战国时期,孙膑为齐威王军师,曾协助大将田忌于公元前353年率师进行过“围魏救赵”即桂陵之战,获胜而归。
    过了13年,孙膑又与魏将庞涓进行过“马陵之战”。此役中,庞涓战死,魏太子申被俘,齐军又获全胜。
马陵之战后,孙膑去向不明,史籍对其无载而成为历史之谜。笔者在阅读《全唐文》时,却意外地发现了孙膑的下落。该书中的《唐幽州内衙副将、中散大夫、试殿中监乐安郡孙府君神道碑》载:“齐宣王将膑、魏将涓战于马陵,虏魏太子名申。护子孙,遂居齐安乐”(“齐宣王”应为“齐威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齐威王二十六年”进行“围魏救赵”即桂陵之战,“齐宣王二年”进行马陵之战。有误;“齐安乐”是“齐乐安”的颠刻之误;号原字残缺不清,据《史记》补之——笔者注)。这一史料首次披露了孙膑及其子孙的下落和定居之处在齐乐安。齐国乐安既然是孙膑祖上的食采之地,他战后回老家去因袭而居,也顺理成章。乐安孙氏之族由此而繁衍壮大起来。
    直到东汉时期,孙膑之第16世孙孙耽,有二子:钟、旃。长子孙钟返回到孙武奔吴、孙明食采过的富春瓜丘而居。三国吴人孙坚、孙权是其裔也,《三国志·吴·孙坚等传》载:“盖孙武之后也子”,即指此。而世居乐安的次子孙旃,亦有二子:炎、历。长子孙炎,字叔然,东汉末期著名经学家。《三国志·魏》之《钟繇、华歆、王朗传》中说:“时乐安孙叔然(因避晋武帝司马炎之讳,故称其字),授学郑玄之门,人称东州大儒”。“东州”乃是历代文人对青州乐安即今山东广饶的雅称,直到元、明时代还仍然如此,历代所修的广饶旧志即《乐安县志》中均对其有载。
    次子孙历及其子孙旂,都是魏、晋际的将军。《晋书·孙旂传》云:“孙旂,字伯旗,乐安人也。父历,魏、晋际为幽州刺史、右将军。旂,静少自修,立察孝廉。累迁黄门侍郎,出为荆州刺史,名位与二解相亚……迁平南将军”。广饶旧志的《人物传》中亦有孙旂的名字。孙旂的子侄孙弼、孙髦、孙辅、孙琰等也都拜为晋代的将军,并与晋朝皇家结为联姻(惠羊皇后献容是孙旂的外孙女)。青州乐安孙氏的郡望和族望由此得以确立和提高,孙姓成为青州乐安郡(治所在今广饶县,直到隋朝废乐安郡归北海郡)之第一大姓。唐太宗贞观八年(634)令颁《氏族志》记述其“郡姓出处”,“乐安郡(青州)七姓:孙、任、高、元、薛、门、蒋”,以昭后世。
    先秦齐国乐安与隋代之前的青州乐安郡为同一地面,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沿革关系。从孙氏之先田无字的后裔孙书“食采于乐安”(春秋末期),到孙膑“护子孙,遂居齐乐安”(战国中期),再到秦汉实行郡县制后“与齐同姓”的孙膑嫡裔世居之“青州乐安郡”,其传承沿革脉络井然有序,十分清晰。此后,凡讲乐安孙氏郡望者,诸如隋、唐以来所撰的墓志、谱牒以及唐代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李华撰的《杨骑曹集序》、宋代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清代孙星衍撰的《孙子兵法序》等,皆沿用和坚持了这一历史传统说法。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 《孙子兵法》与统帅之道
· 《孙子兵法》与市场竞争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孙子的危机处理智慧
· 兵法会上说儒商
· 从《孙子兵法》看构建中国企业文化核心竞争
· 运用孙子兵法智慧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 孙子“道”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热点导读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相关信息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 简论稷下学宫的文化特点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