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百名学者论兵法 > 正文
孙子的智慧
2012/2/14 来源: 作者:周兴


    《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是以“智”为核心的包括知、谋、权、神的大智慧书。其中“知”是智的条件;“谋”是智的基础;“权”是智的灵魂;“神”是智的境界。“知”和“谋”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权”与“神”就是改造世界的过程。
    一、“知”是智的条件——知情
    “知”字在《孙子》书中出现79次。综观十三篇,可以发现“知”字几乎无篇不有,足以显示孙子在思想方法上是如何重视“知”的。此外,与“知”字密切相关的字也很多,例如,“智”7次,“计”11次,“谋”11次等。孙子提出的“知”在思想方法上具有重要意义。“知”与“智”,在古代是通假的。若欲远虑则必须先知,若欲行动具有效率和理性,则又必须知彼知己,知天知地。总结言之,知是思与行的基础。智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在现实世界中,人不可能全知,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孔子对于这一点有非常合理的解释,他说“好学近乎智”。好学即为求知的必要途径,但仅只好学仍不一定就能产生智慧,因为知识的累积并不等于智慧,所以好学仅能近乎智,换言之,智乃知的极限。
    “知”的内容,即全知、先知、知情。《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五事”:道、天、地、将、法。道、将和法是属于人事的,在银雀山汉墓竹简《吴问》篇中孙子更明确提出:“天之道,地之理,人之情。”此意义极为重大。孙子又说要“四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只有“四知”,也就是说,只有知天地人,“胜乃可全”。所以,中国古代形成一个思维的模式,就是天、地、人。到了孟子时有个著名的论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古代的谋略家,后来的诸葛亮都是从这个角度去思维的。天和地,叫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一个是自然界,一个就是人类社会。《孙子兵法·计篇》认为你做任何事情,你预见任何事情,这五个方面的“知”是必不可少的。天地,是自然界,自然的法则,人就是人类社会。司马迁说自己写《史记》是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研究人跟天之间的关系。当然老子也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孙子的法则是讲人类社会的规律,讲自然界的规律,讲宇宙的法则,包举宇内,涵盖面极广极大,可谓“全知”。知是智的条件,是胜利的条件。
    诸葛亮的《隆中对》,按照罗贯中《三国演义》写法,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替他分析天下的形势,与陈寿《三国志》记载的《隆中对》有很大的差异。罗氏说曹操占天时,孙权据江东占有地利,刘将军可占人和。实际如果你要看陈氏所记的《隆中对》不是这样的,曹操既占天时,也占人和,地利没说。他其中有一句话:“曹操比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然后说“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城不可与争锋”。这是曹操。孙权也不光是占地利,他讲“国险而民附”,说人家非常的团结,和谐社会搞得非常好,你插不进去,“只可为援,不可图也”。宋代大思想家朱熹认为《隆中对》是“天下第一策论”。
   “天地人”是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谋略思维模式的最典型代表。
    “知”要“全知”还不够,还应“先知”。“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如何先知呢?《孙子兵法·形篇》提出了:“度、量、数、称、胜。”孙子根据敌方、我方的情况科学地去算去知。波兰学者加夫利科夫斯基说:“孙武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他对于现实所采取的科学研究途径。他的书在中国,甚至于在全世界,都是最早提倡对于社会现象采取科学分析方法的第一本书。其中包括若干量化评估的观念,以及对自然法则的引用。在整个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他是一个孤独的先驱者。”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度、量、数、称、胜就是先知先胜的好方法。《孙子兵法》是以你重量往敌方何处压?所以它说“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铢和镒最大的倍数一般来讲就是576倍,差距这么大。孙子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还要主动地去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孙子提出了:“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黔之驴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知情是根本。人不可能事无巨细,全知一切,也无此必要,人也不可能做到完全意义上先知知觉,但应抓住要害,“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张预注:“鬼神象类度数,皆不可以求先知,必因人而后知敌情也。”说一千道一万,万水千山总是情嘛!知情是知真情,是知实情,这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方法。
    总之,全知、先知、知情是智的条件,但仅仅停留于此,还是远远不够的。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认为:“知识必须变成能力。”
    二、“谋”是智的基础——谋心
    为什么兵家要强调“智”,要以智谋取胜呢?纵观人类的战争,但凡历史上辉煌战例,无一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大家都看过影片,诸如《智取威虎山》、《智取华山》,《沙家浜》里“智斗”一场戏,这里都体现出一个“智”字。孙子提出“智将”的说法。要理解这些,就得从战争的产生来认识。“智”的产生,智慧之光产生,如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钓鱼技术的发明,就与《孙子兵法》暗合——这叫“利而诱之”嘛。“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原始的战争正像梁启超所说如村民斗殴。到后来逐渐认识到,有组织的战胜没有组织的;讲谋的战胜无谋的。美·小戴维《简明战争史》中说:“知识已代替棍棒而成为求生的工具。”到了孙子的时代智慧之光已燃成熊熊“圣火”,孙子是圣火的点燃者,以“智谋”为核心的《孙子兵法》最终诞生了!
    “智谋”本质的核心是要解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甚至不花代价,就能换取最大的胜利,并能保持之。孙子说:“自保而全胜。”毛泽东总结战争本质说:“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但绝不是纯粹的力量消耗,既要斗力,更要斗智。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刘邦以弱胜强,刘邦有一句名言,叫做“斗智不斗力”。
    要谋全局,谋万世,谋彼心。“谋”主要体现《孙子兵法·谋攻篇》中所说的:“全国为上”,“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万全之策也是孙子谋略思想的最重特征。有一句名言叫“自古不谋全局者,则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则不足以谋一时”。就是说你对待一个事物,对待一个问题,你没有从全局的眼光去看,你局部就处理不好。没有把眼前的事情放到一生一世中去看,那么你就定位不准,常常会后悔。人生就好像历史长河的一个小浪花。以如此胸怀对待任何事情就能把问题处理得很好。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提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中国古代的谋略家、政论家,分析问题、判断形势一般采取的办法决策都是这种上、中、下三策。古人云:“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例如,刘邦平定英布之叛,薛公就出了上中下三策;刘备入川,庞统献计,也是上中下三策;司马懿平辽东公孙渊也是上中下三策;毛泽东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提出三种前途。后来战争的进程完全就按照他们的预测,这就叫军事科学,跟实际发展的规律完全相符。
    毛泽东和中国古代谋略家用的这种上中下三策的决策模式,我想上策就是进取之策,下策就是退策。中国古代人做事情为什么讲从容不迫,应付裕如?是由于他的思维谋划得比较周严,所以才能进退自如,否则进退失据。
    谋心是关键。张良就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千古高手。如果了解到对方所思所想,就能胜于无形,这叫“伐谋”,折冲樽俎之间。大武不武,大斗不斗。孙子在《谋攻篇》提到的大家都知道,叫做“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正是中国古典兵学文化精髓之所在,《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精神也正在于此!
    三、“权”是智的灵魂——权变
    看一下宋明以来道学家对《孙子兵法》的抨击,说什么孙子讲诡道是教人心不蛊!也有的认为孙子就一个字教你“骗”。这是对《孙子兵法》的莫大误解。我们认为:
    (一)首先,孙子强调的是道义。“五事”之首即是道,康熙大帝说:“‘道’”字就是一部兵法。”“七计”放在第一位的也是“主孰有道”,第二才是“将孰有能”。“有德者不可敌”“仁者无敌”。这是对历史规律的必然总结。离开于此而谈诡诈,则是无根之游谈,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讲到“错觉和不意”,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孙子的诡道思想极为有益。他说:“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采取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苦境,因而丧失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
    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十章《诡诈》指出:“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但是由于它并不是直接的言而无信,因而和一般所谓的欺骗毕竟还有所不同。使用诡诈的人要使被欺骗的人自己在理智上犯错误,这些错误在最后造成一种结果,使他看不到事物的真相。因此可以说:如果双关谐语是在思想上和概念上变戏法,那么诡诈就是在行动上变戏法……‘战略’这个名称来源于‘诡诈’这个词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任何一次出敌不意都是以诡诈(即使是很小程度的诡诈)为基础的。战略支配的兵力越少,就越需要使用诡诈。”这些经典名句对我们从理论层面上正确认识诡诈具有深远意义。
    (三)从孙子提出的“诡道十二法”来说,其内容与我们现在理解的“诡诈”是有区别的。如“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我认为用现代所说的诡诈,就不好理解了,解释不通。
    (四)从篇章结构来看,“诡道十二法”是《计篇》里提出来的,我研究了一下此篇文章,从文章结构上来看,我认为此篇应分为两部分,上半篇讲的“基数”,下半篇讲的是“变数”。所谓基数就是“五事”“七计”;所谓变数,就是“因利制权”,就是“诡道十二法”。实际上“诡道”本质就是权变。
    讲到诡道,社会上现在很多人常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在此不能不加以辨析。简单地说,《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完全不是一回事。《孙子兵法》是兵学圣典,是中华文化元典。《三十六计》晚出,所以《孙子兵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要比《三十六计》影响大得多。
    美·小戴维在《简明战争史》提出:“军事行动可分为三级:最高一级是大战略,它关系到为追求国家目标而利用国家的全部手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科学技术以及军事等方面的手段。第二级是军事战略,它涉及运用军事手段达到国家目标而进行的战争。最低一级是战术,它指在战场上运用部队力求实现军事战略。”《三十六计》一般地讲仅具战术意义,个别可上升为战略层面,但绝对不会取代具有战略层面意义的《孙子兵法》。
    汉成帝时期任命步兵校尉任宏专门整理兵书。“任宏论次兵书为四”,有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兵技巧家四类。《孙子兵法》作为“兵权谋家”之一,地位最高、最受尊崇。
    权变论。《孙子兵法》第一部分讲“五事”、“七计”,我讲属于知,属于算。下面有一个过渡的话,“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对敌我双方进行“五事”、“七计”的衡量,仅仅是静态的,客观物质条件的对比。如果局限于此,无疑是机械唯物的观点。会陷于消极与悲观,就会无所作为。孙武卓越之处在于除了衡量对比敌我利弊,即在尊重客观现实之外,要求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战机。孙子提出根据“五事”“七计”的具体条件去“因利制权”,去造“势”。“势”就是对我方有利态势。“权”随敌情变化而变化,时刻掌握主动,占据有利态势。这是孙子思想的精彩之处。什么叫因利制权?就是你经过“知”与“谋”的了解、认识、比较以后,你就有了利,不管大利和小利,总的来讲有利。孙子的伟大之处是,不完全看历史给你提供多大的舞台,而关键是看在这舞台上你能导演出什么样的活剧来。总之,要找到这个权,发挥主观能动性。“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的刀刃……历史最能证明精神要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的作用。”司马迁就说,《孙子兵法》“切近世,极人变”。孙膑“田忌赛马”的故事,经过他一权衡,一运筹,一变通,不利就变得有利了,小利变大利了。
    孙子“诡道十二法”的第一条:“能而示之不能”,实际上就是让人主观能动性得以更好地发挥。韩信为什么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就是能屈能伸,大家都知道他受了胯下之辱,天下人都瞧不起他,但他把天下人都搞定了。
    四、“神”是智的境界——神奇
    《孙子兵法》在西方就被译为“战争艺术”。克劳塞维茨认为:“单纯以探讨知识为目的的是科学,以培养能力为目的的是艺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最终达到一个美,是尽善尽美,孙子曰:“善之善者也”。要认识《孙子兵法》这部大智慧书,就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去认识,孙子哲学思想中起码应知道有奇正、虚实、形势等,再由此上升到艺术境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神鬼莫测的地步。
    《孙子兵法》中谈到用兵如神的境界也说道:“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又说:“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莫知其道,是谓神纪。”克劳塞维茨指出:“指挥官的职位越高,智力、理解力和认识力在他的活动中就越起主导作用,胆量这种感情力量就越被推到次要位置。有卓越智力作指导的胆量是英雄的标志。”神是智慧的极致,是最高峰。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独特的提法,体现了东方兵学思维的独特性,叫“胜于易胜”。做什么事都要找窍门,找诀窍。“易胜论”:学术界一般讲“易”,以往都错误地以为“易胜”是说做事从容易的开始,“天下事必做于易”嘛。“易胜”我认为不是这样。因为孙子说过,“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又说:“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你做的看起来很简单,但一般人却做不来,中国古代讲做人的一种境界:圣人者凡人也,凡人者圣人也。道理是很简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家讲玄机,玄就玄在这里。
    韩信打仗,刘邦是从来不给他好兵。你看韩信一打胜仗,刘邦就把他的兵拿去了;刘邦一打败仗,刘邦要做的第一件事准保是把韩信的兵权夺了,怕韩信造反。即便如此,韩信还是打胜仗。真是“择人任势”的高手,所以韩信号称“兵仙”。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发挥到极致。
    还有一位古代名将田单,也是出奇制胜的高手。战国时期,燕联合五国之兵,连破齐70余城,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还没有攻下。就在齐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出现了一位奇才人物——田单。他挽狂澜于既倒,把齐国从灭亡的深渊中拯救出来。田单一气用了10个计谋:用计使燕军劓齐人鼻,掘齐人墓,焚齐人尸,激发了齐人血战到底的决心;用大摆火牛阵加上装神弄鬼,使敌人以为神兵天降,无形中使自己添兵10万;用反间计使敌临阵易帅,在敌人将士内部制造了矛盾;让飞鸟云集城上,使敌军见后皆无战心;决战前又让城中老弱病残、妇女儿童登上城墙,使燕军看后更加懈怠;派使出城假降和派民间富豪贿赂燕将,使燕军上下彻底麻痹,放松了警戒。所有这些,都造成了齐军力量的上升,燕军力量的下降。应当说是田单的智谋对促使力量对比发生急剧变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田单在敌我力量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时时用计,处处使谋,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在极狭小而有限的军事舞台上导演出了一幕最为精采的史诗般的战争活剧。正像司马迁引《孙子兵法》赞叹田单说:“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他的计谋就像连环套一样,环环相扣,层出不穷。他的奇思妙想,真叫鬼神莫测!读后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拍案称绝!经他的苦心经营,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敝卒七千”的齐军,以其微弱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燕军。他不愧为中国古代第一大奇将!
    《孙子兵法》大家都可以去学,但是用的时候还是用岳飞的话,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要去学。不知则不智,无知则无胜。
    苏东坡《八阵碛》诗云:“神兵非学到,自古不留诀。至人已心悟,后世徒妄说。”
    孙子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们要通过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来体认中华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体认齐鲁兵学文化对中华历史文化的独特贡献,达到文化普及,提高综合素养,使大家能把东方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并运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创造佳绩,为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我们要珍惜这份遗产,让我们生活得更科学、更美一点,使自己思想得以升华,达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 《孙子兵法》与统帅之道
· 《孙子兵法》与市场竞争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孙子的危机处理智慧
· 兵法会上说儒商
· 从《孙子兵法》看构建中国企业文化核心竞争
· 运用孙子兵法智慧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 孙子“道”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热点导读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相关信息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 简论稷下学宫的文化特点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