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百名学者论兵法 > 正文
齐长城临朐段主复线考察
2012-2-9 来源: 作者:宫德杰


    齐长城经临朐南境,清光绪《临朐县志·城廓》载:“长城在大岘山上,《水经注》云‘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齐记》谓齐宣王所筑今犹宛宛山际,沿沟壑伏,沿崖埠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80年代末90年代初,临朐县博物馆对齐长城临朐段及其复线进行了数次调查,1997年又同华夏文化促进会,齐长城考察队徒步调查测量了齐长城的主线与其中的一条复线。2000年至今,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对长城主、复线及其重要关隘的现状,长城沿线的文物遗迹分布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本文在历次调查的基础上,就临朐县内长城主、复线的走向、现存状况、复线设置的意义,重要关隘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局部地区长城合围构筑现象,以及齐长城的保护等,试作介绍探讨如下。
    齐长城临朐段主复线走向
    主线西从702高地自沂源县入境,至大关镇邵家峪东山出境入沂水境内,全长近55公里。其中有遗迹者约占总长度的70%。由西向东主要入经村庄有大崮、南坪山、西蓼子南山、高嘴子、驴皮崮、聚粮崮、砂崮子、黄门顶、大崮、皇粮崮,在大山东村北,小山东村以南跨越弥河,继续东行,经紫草关、高山、篓峪岭、蜂子窝北山、龙湾、大蚕场、团崖顶、苗家旺南山、沂泉南山、祝家西沟南山、穆陵关、邵家峪南山入沂水县。
    复线两条。第一条为脖根腿至太平山复线。从沂泉南山主线起,向北沿书案山到草山亭折而东,经大关水库、长城岭、毛窝、后旺、大官庄,到达太平山,沿太平山南崖东行,进入沂水县境,又经安丘城顶山、摘药山折而南,在东莞北山与主线交汇。此复线临朐段全长7公里许。
    第二条复线,由团崖顶至太平山复线。由团崖顶经凤凰山、万家坪、小关、小关东山,折而南,经篱笆山、五子山,接太平山复线。此复线全长约20公里。
    复线构筑的战略意义
    在1000多公里的齐长城沿线上,虽然复线亦有几处,但设有两道复线的罕见。为何齐长城在此设二道复线,其战略意义何在?
    这要从齐长城临朐段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齐国南部疆土,据《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管仲云:“齐地南至于穆陵”。另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临朐全境在齐国边缘,一曰郱,一曰东阳”。《论语》云:“齐相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三百即300里,古25家为一里)。《续东考古录》载:“郱一作骈,即伯氏骈邑……”由文献记载看,齐国的南部边陲,今临朐一带,约在公元前656年前后己属齐国。
齐长城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据《水经注·汶水》:“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琊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临朐汉代称朱虚,“朱虚县泰山”。经考证,“朱虚县”位于今临朐县东南,其故城“朱虚故城”即今临朐县柳山镇城头村朱虚故城址。朱虚故城址西距沂山仅30公里。汶水有多条,而特指出朱虚县的汶水即发源于沂山,流经汉代朱虚故城址的汶河,这里的“泰山”指的就是沂山,沂山自古有“东小泰山”或“东泰山”之称。齐长城的主线,即由沂山西麓的下龙湾、周家庄、水石星顺山而上至沂山南坡的泰薄顶,从泰薄顶翻山经沂山东麓的沂泉村、脖根腿村到达穆岭关。“西接岱山”当指泰山。上述水经注中的这段文字,是我们考证齐长城中段始建年代的重要文献资料。齐长城的东段(莒县以东)的修建年代有学者考证“当建于楚灭莒之后”,即战国初期。齐长城的修筑是一段一段历经若干年修筑连接而成的,至于先修哪一段,完全根据需要来定。复线的设立也是根据战略需要来修筑的。
    临朐县内两条复线修筑的战略意义,还要从穆陵关说起。齐长城关隘众多,最著名的有两关,即东有穆陵关,西有青石关(青石关位于淄博)。穆陵关为齐南天险。是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是鲁东南通往齐都临淄的咽喉。穆陵关不仅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重要的军事防守意义,即使在以后的历朝历代中,亦将其视作战略要地。据《嘉靖临朐县志》载:“大岘山即穆陵关也,其山峻狭,仅容一轨,故为东南天险,刘裕伐南燕,兵过大岘山,指天而喜曰虏己入吾掌中,即指此山也。”据《东镇遗记札》云:“晋、宋(刘)刻石,仅见残块片字。唐宋石碑,倾到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1152年)。”距穆陵关西8公里的沂山明道寺,出土的大宋景德元年《舍利塔壁记》有“穆陵关镇主谢璠”的记载。明《嘉靖临朐县志·关梁》载:“穆陵关在县南一百五里大岘山上。据碑记,元至正壬辰,命武德将军前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公建兵室,创戍楼,把截于此。因朝洪武三年,始设巡检司宫一员,领弓兵百余人盘诘。今所领弓兵三十人。”由上述文献资料及出土碑碣说明穆陵关直至明代尚为重要的军事要隘。修筑于穆陵关之北6公里的脖根腿至太平山长城复线,和修筑于穆陵关之北15公里的团崖顶至太平山长城复线,均应为加强齐国南境的重要门户穆段关一带的防御而设置的。就今天当地的交通情况来看,青州至新沂国道穿穆陵关而过,是鲁中、鲁北和华北一带通向苏南的重要交通干线。在穆陵关以北的两道长城复线上分别有“大关”“小关”两地名,地名的由来应与战国时期的两道复线有关。穆陵关北10余里有大弁山,山高顶平,横绵东去,长达20余里,如一道自然屏障。脖根腿至太平山复线由山顶蜿蜒而过,其大关村即在大弁山的断裂山口处,是穆陵关以北,太平山复线的重要关隘。小关在团崖顶至太平山长城复线上,此处亦是险关要塞,是齐南穆陵门户的最后一道借助山势进行防御的关隘。穆陵关至小关之间,两侧山岭沟壑密布,易守难攻。“三关”连“古道”自古就是南北交通之要道。穆陵关至小关古道再向北延伸,基本沿今天的益新路而行。路两侧东周至汉代遗址众多,今天的益新路,很可能即是2000多年前齐国通往东南诸国的交通要道,也是历代南北交通的重要古道。
    齐都临淄至穆陵关直线距离不过90公里,缺少纵深,敌军一旦突破穆陵关或穆陵关两侧长城及其二重复线屏障,很快即兵临临淄城下。过三关向北山地丘陵渐少,以平川地带为主,颇具战略眼光的齐国统治者,在长城主线以北连筑两道长城复线,其战略意义深远。两条复线在走向用途设置上也颇具创造性,从其特别的构筑形式来看,其用途不仅是一般意义上长城的用途,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城池的作用。主线与两复线绕沂泉、草山亭、李家砚峪、小关、刘家板峪等村形成了一块不规则的四边形长城合围地带,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安丘太平山长城复线与主线的合围上,此处面积更大,但其东南角有一缺口(缺口的形成为后期破坏)。在穆陵关北面和东北面出现的两处长城合围地区,当为筑城时的精心设计。从军事战略角度考虑,穆陵关旁的合围地带更有一种“城”的感觉,最有利于屯兵和在非常情况下的防守。可以设想,在敌人正面不能突破的情况下,迂回包抄或偷袭其背部都是很难做到的。如此方式构筑长城防线,在中国长城构筑史上罕见。数道防线,加合围城墙,使齐国南大门如同铜墙铁壁。
    主复线的建筑构造特征
    齐长城临朐段主线建筑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相比而言,复线较简易,即较低、较窄。主线保存较好的遗迹最高处5米,底宽18米,顶宽5米。按此遗迹数据可以想象,经过近2500年的冲刷侵蚀,5米的高度肯定较当初要矮许多,而墙基宽度因上部坍塌较当初要宽出许多,就现存遗迹亦非常高大壮观。当初,其宏伟壮观之雄姿可想而知。一道蜿蜒起伏的长城给齐国统治者带来的是安全感,而给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痛苦,透过壮观的长城,多少家庭为此付出了巨大牺牲。长城沿线的村村寨寨至今还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
    长城的建筑模式有三种:一是土筑,即沙土或黄土加盐水,夯筑而成,间或夹有碎石。这种模式的城墙在齐长城临朐段主线上占了98%以上。穆陵关东侧的邵家峪长城因群众用土而显现出清晰的夯层,土层外有明显的灰白色盐渍。土中加盐水的目的是增强墙体的坚固性和耐冲涮性。二是石块垒筑。齐长城临朐段石块垒筑的长城所占比例很小,其全用石块垒筑的段落,往往处在土筑长城与利用陡峭山崖以山代城的衔接处,或两山之间的山沟高埠,周围不容易取土的地方。石筑墙体是用碎石块干垒,这类石筑城墙现在多已坍塌成乱石岭。临朐县内的两道复线均比主线矮小一半左右,筑墙方式亦为夯筑而成。石筑长城所占比例大于主线,约占10%左右。复线长城的走向亦是蜿蜒于山脊之上,选择有利地形,巧妙借用自然地势来修筑。复线长城沿线至今遗留有烽火台与城堡遗迹。不论主复线,其墙体南面多为陡坡,墙北面多为缓坡。在冷兵器时代,守城一方借助高大的墙体即可占有绝对的优势,而御强敌于国门之外。
    长城主复线周围出土文物
    齐国为加强疆土的军事防御,不惜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历经数十年来修筑长城,创造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城墙修好了,就要有守城的军队,常年守城,而城墙又多建在荒山野岭,人烟稀少之处,就现在人口稠密的临朐县,其长城沿线仍然人口稀少,更不用说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然而近年来在长城主复线沿线,却发现了数量颇多的战国时期的遗迹遗物。这些出土文物有刀币、铜剑、铜戈、铜矛、铜镞以及夹砂灰陶器等。从出土的文物种类、数量看,应与齐长城防守有关。
    邵家峪村整地时,曾出土了数批战国时期的文物,文物以青铜剑、戈为主。
    沂山乡付兴村一村民,在村北1500米处的山坡上发现了一批窖藏齐刀币,刀币装于一泥质灰陶罐内,达千枚之多,其中部分刀币被临朐县博物馆收藏,从刀币中的一枚六字刀“齐建邦立长法化”和数量较多的“齐之法化”等刀币看,窖藏年代应在战国晚期。
    刘家峪村北距齐长城约3000米。1991年新村规划,发现一大型战国墓葬群,出土了数量较多的战国兵器,其中一件铜戈上有铭文“武城戈”三字,就该墓地出土的铜剑、铜戈等青铜器,其特征均有战国齐兵器的特点,“武城戈”就铭文字体特点及戈的形制看,亦为齐国兵器。
    上述三处出齐国文物较多的地点,多在长城以南。齐长城又称齐鲁长城,按传统的观点,长城即为齐鲁边界,为什么齐国文物出现在长城以南,还有的距长城较远,而且还有大片的齐国墓地,这似乎不合情理,是什么原因呢?对此暂作如下设想。其一,齐国修筑的是防御工事,而不是与他国的界墙。既是防御工事,就要以尽力提高其防御功能为主。其二,战国后期诸侯混战,鲁国弱小,齐国强盛,齐国为战国七雄之一。混战之际,齐因可能找借口趁机扩充疆土,这些地带也有可能是蚕食的鲁国领土。所以长城之南好多地区发现齐国文物遗迹也就能够理解了。
    除上述三处出土文物较多的地点外,在齐长城主线的下龙湾、响水崖、大博石以及长城复线的万家坪、草山亭、大关水库、小关、王家峪、莆沟等地,均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并有兵器出土。这些出土地点多集中在穆陵关、大关、小关附近的地区,由文物遗迹的分布,也可看出这一带军事防御的重要性非长城沿线其他地区可比。
    齐长城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保护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作为县级文管部门普遍存在缺少经费投入,保护工作难度大的问题。所做的工作也只能是到长城沿线村庄宣传文物法,宣传保护长城的重大意义,成立长城义务保护小组,发展长城义务保护员。这些工作能发挥作用但收效甚微,多数群众保护长城意识淡薄,仍在长城上开荒种地或挖土,因此保护长城任重而道远。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 《孙子兵法》与统帅之道
· 《孙子兵法》与市场竞争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孙子的危机处理智慧
· 兵法会上说儒商
· 从《孙子兵法》看构建中国企业文化核心竞争
· 运用孙子兵法智慧 实现政府管理创新
· 孙子“道”的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热点导读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跨国公司在华成功的经
· 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相关信息
· 发掘孙子文化推动当代应用(代序)
· 开展孙子兵学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研究孙子兵学文化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 《孙子兵法》与大王集团
· 齐鲁文化与齐鲁学兵
· 论齐鲁文化的历史地位
· 神奇而伟大的历史人物姜太公
· 简论稷下学宫的文化特点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