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新泰市博物馆联合发掘了新泰市周家庄东周墓地。连同2002年3月发掘的3座,2004年发掘的8座,共发掘77座墓坑,出土文物2000余件。周家庄东周墓地出土的器物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随葬器物中兵器数量多,初步统计300余件,约占青铜器总量的一半;二是300余件兵器中,吴、越青铜兵器占有一定比例,这种一次性在吴、越以外地区大批量出土的现象,目前在全国尚不多见。公元前484年,吴、越联军在齐长城脚下与齐国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艾陵之战。作战地点离周家庄墓地较近(今新泰、莱芜交界处),作战时间与周家庄墓地出土文物相对年代一致,两者应具有密切关系。
一、墓葬情况
墓地已探明范围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墓葬皆长方形土坑竖穴,排列集中且有规律,由多个家族墓地组成。排列上显示以西、北方向为上,规格高的墓坑位于墓地北部,头向分为北、东两种,仅一例向南。墓室面积在30平方米以上,发现1座,15~30平方米、10~15平方米、6~10平方米三种面积,共发现44座,6平方米以下发现24座。按墓室面积、棺椁体积大小不同,随葬品的数量以及精美程度也有明显差异。墓葬多熟土二层台,台上随葬车、狗、陶器等。部分墓葬设有腰坑、头坑、脚坑、头箱、脚箱、边箱。葬具基本上为一棺一椁,椁室四周多施青膏泥,大型基椁底铺设枕木。人体骨架大都保存完好,绝大部分仰身直肢,个别为屈肢葬。少量骨架周围见有朱砂痕迹,口含海贝,流行殉狗。随葬器物有青铜器、陶器、骨器、玉器、蚌器、漆术器、石器和铁器。青铜器中有礼器、兵器、乐器、车马器和杂器。青铜礼器主要有鼎、甗提梁壶、盘、匜舟、盖豆、敦,以盖豆、舟为多见。兵器主要有剑、戈、矛、匕、镞等,剑、戈数量最多。乐器主要有镈纽钟、铎和铃。车马器有马衔、车軎、车辖、盖弓帽。以上器物大都偶数组合随葬。陶器数量较多,有多种组合,主要器型有鬲、盖豆、罐、罍觯、鼎、壶、敦、簋、笾、盘、匜及兽俑。一批彩绘陶礼器造型精美。墓地还有已探明的墓坑30余座未发掘,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墓地北部仍有墓坑因被新建筑物所压,无法发掘。
根据随葬品组合以及特征推断,这批墓葬的年代大致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属齐文化墓葬。同时墓葬中的部分陶器如鼎、罐、罍、觯、盘、匜、簋等具有明显的鲁文化特征,施青膏泥的做法也是受鲁文化的影响,随葬的素面鬲则带有东夷文化的特征。墓地南端,此前曾出土“淳于公之御戈”兵器,则又有杞文化的因素,显示出这一墓地文化特征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出土吴、越兵器
周家庄东周墓出土的兵器有戈、剑、矛、戟、钜、镞等多种类型,各个类型又有不同的形式,齐、吴、越兵器共存。其中吴、越兵器以其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保存完好,引人注目。时隔2000多年,依然寒光闪闪,锋利逼人,反映出吴、越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这批吴、越兵器的出土,使我们有幸一睹吴、越精良兵器的风采。特别是吴王室成员的兵器——诸樊之子通剑的出土,为我们探讨该墓地的文化性质提供了可靠而有价值的资料。下面选择部分吴、越兵器作简要介绍。
1暗网纹矛:M61出土。中脊起棱贯通骹,作扁圆形,銎下端残缺,通体饰暗网格纹。这种形制的矛具有典型吴地风格,已见有江苏谏壁王家山东周墓Ⅰ、Ⅱ式矛、淮南蔡家岗战国墓、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出土的铜矛,属春秋中晚期。
2同心圆首剑:M1、M2、M61各出土1件。形制基本相同,剑身中脊起棱线,宽格,圆茎上有2实箍。格上铸兽面纹,镶嵌绿松石。剑首铸7道间距极窄的薄壁同心圈圈。M2出土的剑,剑身饰网格暗纹,制作精致,装饰华美,应属剑中精品,为春秋晚期吴、越流行的主要剑式。一批出土的名剑,是具有绝对年代的标准器,皆作此型,足以证明其年代。如江苏六合程桥东周墓I式剑,安徽庐江出土吴王光剑,河南辉县出土夫差剑,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越王勾践剑(剑身满饰菱形暗纹,剑首铸11道同心圆),江陵纪南城楚墓出土郢剑(剑身铸7道同心圆)。这种剑身非机械刻嵌几何形暗纹,工艺水平极高。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北京钢铁学院等单位研究后认为,是采用硫化铜特殊工艺处理所致。上海博物馆等单位利用化学分析、X光衍射分析研究后认为,是采用复合金属热扩散法处理而成。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剑身的耐腐蚀性,经过千百年的腐蚀作用,剑身和处理的纹饰由于耐蚀性能的差异,便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黑白相间的几何形暗纹,充分说明了2500年前,吴、越冶工就已经在冶铸科学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3多戈戟:M3出土。援细长,起脊,长胡栏侧三长条形穿,援上部有一横小长条形穿,援穿上方有鼻饰。饰尖向上,这种鼻饰为吴国兵器的特点之一。三件戈长度自上而下依次递减。上戈内部饰细密蟠虺纹,第二、三戈内甚狭,即无内戈。这种戈使用上应是有内戈居上,无内戈居下,三戈合并组装而成,称为多戈戟。曾侯乙墓出土的与之相同多戈戟,其戟柲长325米,应是车战使用的兵器。车战中两车相距,连同车軎长度,各车毂輢间距约在25米以上。因此戈长度必须超过25米以上,才能勾击到对方的车。至于多戈戟的下部戈头,则杀伤敌方接近战车的徒兵。江苏谏壁王家山春秋晚期墓、湖北江陵荆州砖场战国楚墓出土多戈戟与上述戟完全相同。江苏程桥东周墓M1、淮南蔡家岗蔡侯墓、安徽霍山春秋吴墓的无内戈头也多有发现。这种多戈戟应是春秋晚期吴国创造的新型兵器,吴国在寿梦时始组建车战部队,用多戈装备车兵和水军,具有刺、啄、砍、杀的巨大威力,是吴国著名的长兵器。
《国殇》:“操吴戈兮被吴甲”,将吴戈与犀甲对举,其精良可知。
4诸樊之子通剑:M11出土。中脊直线状隆起,两从微斜而凹,无格,扁实茎,茎上一穿,无首。两从下端刻铭文2行14字,释为:
攻敔王姑发者反
之子通自乍元用
攻敔,吴国国名。在早期铭文中,吴、越人名多四字例,如“姑冯昏同”、“者旨於睗”,这种人名构成方式,学术界多认为是字与名的联写,字在前,名在后。姑发应是诸樊字,者反是诸樊之名。
通,作器者名,诸樊之子。
自作元用,元,取善意。其意为自作专用。
5钩钜:M16出土,仅此一件。其形似戟,狭长扁溥,援部弯曲如钩,两面有刃,胡部有刃,7穿,在穿的相应位置上有齿形突起,呈锯齿状。
三、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是春秋暑期少数几个大歼灭战之一,发生地点在新泰、莱芜交界。新泰古称平阳,春秋时属鲁邑,自春秋后期,齐不断南侵,越过长城,吞并泰山以南大片鲁国领土,新泰当在其中。据《春秋》记载,公元前484年著名的艾陵之战,在齐长城脚下的新泰和莱芜交界处爆发。
艾陵之战《史记》、《左传》、《墨子》等史籍中均有记载。在吴攻夷(今泗水境)之战以后,鲁向吴求和结盟。派子贡向吴、越游说取得成功,吴、越、鲁联合转而攻齐。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五月,吴、越、鲁联军由吴王夫差率领,通过鲁境进入齐境,迅速攻下博(今泰安东南旧县),二十五日推进至赢(今莱芜西北),二十七日双方会于艾陵。吴、齐各自出兵10万,20万大军在艾陵展开决战。《左传》哀公十一年载:齐军由大夫国书任统帅,统领中军,高无丕指挥上军,宗楼指挥下军。吴、越联军中军由夫差亲自指挥,大夫胥门巢指挥上军,王子姑曹指挥下军,大夫展如指挥右军,越将诸暨郢指挥越军3000人,鲁将叔孙卅仇指挥鲁军2000人。战斗开始,吴联军先头部队被齐军击退。先战失利后,夫差采取果断措施,调整兵力部署,撤掉胥门巢大将职务,由展如接替指挥上军,并改变战术,派胥门巢带领越军前去诱敌深入,夫差率吴军主力侧翼进攻。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相持不下。齐兵突遇吴大军夹击,一时惊恐万分,阵势大乱,土崩瓦解。齐10万大军大部被歼,仅高无丕逃脱,齐统帅国书被俘,联军大胜。夫差将缴获的“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送给鲁哀公,然后班师回国。
艾陵,春秋齐邑,因艾山得名,其具体位置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有:1泰安南、东南说;2莱芜东北说;3莱芜东南说。《史记正义》(春申君列传):“即胜齐人与艾陵”条下注:“艾山,兖州博县南六十里”;同书(伍子胥列传):“败齐人于艾陵”条下引《括地志》云:“艾山,在博县南六十里,本齐博邑”:清毕阮《墨子注》:“艾陵,山东泰安东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艾陵条:“春秋齐地,今山东泰安博县故城南”。以上诸条均认为艾陵在博县南、东南,但这一带均无艾山。沈钦韩《地名补注》引《山东通志》认为:“艾陵即艾邑,在今莱芜县东北”。此注虽指明艾陵为艾邑,但非莱芜东北,艾陵应在莱芜东南。《续修莱芜县志》引杜预注:“艾山,在牟县东”。又云“泰山牟县东南有艾山”、“牟城在莱芜东二十里,其东皆曰艾邑”。牟,周代封国,故城在莱芜东20里辛庄镇赵家泉村。其东南为莱芜市钢城区,区内艾山街道办事处宋家庄村北有艾山,海拔416米,山上石寨尚存。其地在牟汶、柴汶两河上游之间,南部地势平坦,中间有大道南通新泰、泗水,南距新泰20公里,此处应是文献所记之艾陵。
周家庄东周墓地除女性墓外,几乎所有男性基都随葬兵器,墓葬规格越高,随葬兵器越多。墓中出土的大量吴、越兵器,不是馈赠,更不是联姻所致,而是齐军艾陵之战的战利品。理由有四:一是艾陵之战发生于公元前484年,属春秋晚期。周家庄墓中出土的吴、越后器呈现了这一时期的特征,并集中地随葬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的墓葬中。兵器特点与战役时间二者相吻合。二是两次艾陵之战,齐军都会得到一定数量的战利品,公元前485年,齐、吴琅琊水军之战,夫差率陆军与齐激战于艾陵,听到水师失利的消息后,仓皇撤兵南归。这种情况下必然遗弃一定数量的军用物资,被齐军收缴。这些吴、越兵器大都制作精良,锐利无比,深受军人的喜爱,死后葬于墓中,以示珍视和显示生前赫赫战功,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三是艾陵南距新泰仅20公里,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发生于此,必然会在新泰境内某些方面有所反映,大量吴、越兵器出土于此,正是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地区的具体反映。四是王子通剑作为战利品出土于齐墓中,说明王子通很可能是艾陵之战的参加者,否则其剑不会遗留于此。确定王子通的身份,对解决这一问题将有极大帮助。
分析诸樊之子通与王子姑曹身份一致(都为王子)、经历一致(都参加了艾陵之战)、生活年代相一致(都生活在春秋晚期),说明二人可能同为一人。如果这一推测正确,那么周家庄东周时期齐墓中随葬的吴、越兵器,同王子通剑一样,都是艾陵之战中齐军的战利品。这些经历了2000多年风风雨雨的吴、越兵器,相信每一件都会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和动人故事,激发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和兴趣。它们在艾陵之战过去2000多年后的今天重见天日,为我们研究和探讨这一著名战役、为齐鲁兵学的研究提供了实属难得的重要实物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