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齐鲁大讲坛·孙子兵学文化分坛 > 正文
齐鲁兵学 甲冠天下
2012/7/11 来源: 作者:


                             孙子兵学文化系列讲座之六:
                             齐鲁兵学  甲冠天下
                                 赵承凤
                              201278
 
    淄博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武皆秀,是生我养我的故乡。我1961年8月从淄博四中入伍,到现在不觉已经过去51个年头了。我在家乡虽然只待了17年,但是淄博厚重的齐文化对我的熏陶,父老乡亲们忠厚朴实、吃苦耐劳、锐意进取、勇于担当奉献的美德对我的影响,再加上我老家淄川区洪山镇十里村处于城乡结合部,既有浓郁便利的文化、交通等生活条件,又有山青水秀田园风光的环境滋养,使我至今念念不忘。我之所以到部队从士兵到将军,得益于家乡这17年的学习、熏陶、影响、滋养。我到现在还是乡音未改,乡情未变。今天,到老家来讲孙子兵学文化,非常高兴。我讲的题目是:齐鲁兵学 甲冠天下。
      人,无论是从政、从商,还是从军、从事各行各业,都要有历史的纵深感。“欲知大道,必先明史”。历史是现实的老师。向历史学习,特别是从兵学史中汲取智慧,是做人做事取得成功的捷径。众所周知,中华兵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取得了领先全人类的极其辉煌的军事科学成就。而中华兵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尤其从上古到战国时期,不论从初期形成之源头,兵家人物之众多,兵书著作之丰富,对战争和军事领域影响之深远,齐鲁大地特别是齐国都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稳居先秦各国之冠。在齐鲁大地这片盛开中国古典兵学之花的热土上,既有一个人才济济的兵学家群体,又涌现出一批蔚为大观的兵学著作,还发生过许多镌刻青史的著名战役,留存着浩如烟海、星罗棋布的兵学遗迹。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世界兵学看中国,中国兵学看齐鲁,齐鲁兵学甲冠天下。
    一、齐鲁兵学——位列中国兵学之冠
    山东古称齐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兵学最发达的地区。
    齐鲁兵学之发达,最突出的有三个显著标志。
    一是我国历史上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兵家名将均出自齐鲁。
    《史记》中曾为先秦四位兵家做传,司马穰苴、孙武、孙膑、吴起,这四位都是山东人。战国时期尉缭子在《制谈》中说:“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子也。”而这三位杰出军事人物,均出自齐鲁。众多的兵家名将,不仅把齐鲁大地作为他们的生息之所,同时又把齐鲁当做他们施展军事才华、创造辉煌战绩的舞台。他们精通兵学,善于谋略,战法超群,成功指挥了一个又一个的著名战役,为后人留下了影响深远的战例典范。最近,山东孙子研究会编写出版了《齐鲁兵学》一书,书中列举了先秦12位兵家名将,他们是:
    作为中华民族的先祖之一,战神兵主蚩尤;被称为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辅商灭夏,功高盖世的商代著名丞相伊尹;兵学始祖,谋略化身的太公姜尚;文治武功,一代名相管仲;齐桓公时大司马、为桓公创立春秋首霸立下汗马功劳的王子成父;文能服众,武能威敌的大司马田穰苴;长勺之战,三鼓胜敌的军事心理学家曹刿;千古兵书,名垂青史的兵圣孙武;出将入相,转战三国的吴起;以围魏救赵,减灶诱敌闻名天下的孙膑;诚实守信,破燕击楚的章子;以火牛阵大破燕军的复国功臣田单。
    上述兵家名将,都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齐鲁兵学文化的内涵。他们创造的辉煌战绩、立下的赫赫战功,成为千古绝唱,至今被传为美谈。就连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卓著战功的大将王翦,大败匈奴并发明了齐笔的戍边名将蒙恬也是齐国人。据嬴文化研究基地主任、莱芜市人大原第一副主任刘宗元介绍,秦王嬴政的先祖也是莱芜人。如此人才济济的兵家名将,在先秦其它地域是难以见到的。
    二是齐鲁流传至今的兵学著述最为丰富,蔚为大观。
    据史书记载,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书曾收集到182家军事著作,经过删取,选定了35家。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定的《武经七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七部兵学著述,其中《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五部都属齐鲁兵学。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记载,齐地的重要兵学著述还有《齐孙子》即《孙膑兵法》八十九篇,而在《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鬼谷子》等书中都有数量可观的兵学论文,而《尚书》、《论语》、《孟子》、《公羊传》、《毂梁传》中也有大量兵学论述的真知灼见,再加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将苑》、《便宜十六策》、《后出师表》,南北朝檀道济的《三十六计》,南宋抗金名将陈规的《守城录》,辛弃疾的《美芹十论》,明代军事将领宋祖舜的《守城要览》,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足有26部之多。大家回想一下,先秦时期,春秋争霸,七国争雄,秦国最后还统一了六国,但没有一部兵书传世,大浪陶沙流传下来的都是齐鲁兵典,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历史现象。为此,2007年我专门组织编辑了《齐鲁兵典》一书,时任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会长、军事科学院战略部原部长姚有志在序言中明确地提出了“齐鲁兵学甲冠天下”这句名言。
    三是在先秦齐鲁兵学文化的影响下,齐鲁大地上陆续形成了一个人才济济的兵学家群体。
    秦、楚、燕、晋之地春秋战国时也是战将如云,但到汉代以后便廖若晨星,而唯有齐鲁大地汉代之后著名将帅,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灿如群星。我在《齐鲁兵学》一书中只列了14个,他们是:
    义不受侮  杀身蹈海 —— 田横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诸葛亮
    远见卓识  信义怀德 —— 羊祜
    屡立战功  计闻天下 —— 檀道济 
    扪虱武侯  雄才大略 —— 王猛 
    仗义猛将  凌烟功臣 —— 秦琼 
    忠义有信  勇识过人 —— 李勣 
    满城金甲  阵透长安 —— 黄巢 
    骁勇善战  末途忠臣 —— 王彦章 
    新政革弊  靖边息民 —— 范仲淹 
    慷慨奋起  豪放词章 —— 辛弃疾 
    有勇有谋  不让须眉 —— 唐赛儿 
   民族英雄  抗倭名将 —— 戚继光 
    以身殉国  流芳百世 —— 左宝贵 
    这还没算上抗金名将岳飞,他生在河南汤阴,但其祖籍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岳庄村。宋江等梁山一百单八将,著名的瓦岗英雄、唐代开国功臣程咬金,以书法著称的王右军——王羲之,以及在山东北部和河北一带起兵抗击安禄山叛军的颜真卿、颜果卿兄弟,还有甲午之战的丁汝昌、邓世昌等将领。
    总之,在几千年刀光剑影、硝烟战火之中,诞生或活跃在齐鲁大地上的众多名人将帅用浓墨重彩书写了中国的厚重历史,描绘了中国古近代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也创造了充满着惊人智慧和博大精深内容的齐鲁兵学。齐鲁兵学位列中国兵学之冠,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二、齐鲁大地——当属中国兵学发祥之源
    兵学,就其本质来说,是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战争年代之日起,在人类文明的总体发展中,就蕴含了兵学的内容。据考察,中国兵学文化萌芽于部落氏族社会,即史籍中所称道的伏羲氏以及黄帝、炎帝、蚩尤时代,初始于夏商时期,成型于西周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在这几个不同时期,齐鲁兵学文化当属中国兵学的上源。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说明。
    一是齐鲁大地是中国兵学的摇篮。战争是兵学文化的本源。从战争起源有关记载看,最初的战争起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五帝”时期,起源于东夷人的故乡。东夷人尚武之风古来有之,夷字的造型就是东夷人形象的写照,《说文解字》大部“夷”条: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齐”字都由三枚箭头组成。而“鲁”的本意是“鱼儿摆尾”,周公旦之所以封鲁,是周武王希望他发挥“鱼儿摆尾”的天性,游进东夷集团这个“大海”,荡平敌对势力。所以,“齐鲁”二字富含生动而又形象的军事意义。“五帝”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作为部落首领,由于渔猎及农耕所获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引发争夺水草地、争夺猎物、争夺地盘的战争,从此揭开了战争的先端。这一时期发生在这一地域的战争所传播的东夷军事文化、炎黄军事文化、夏商军事文化,形成了齐鲁兵学文化的源头。另外,齐鲁之地的地形特点是泰山雄踞中部,由此带动中部山峦突起;四周及西北、西南地势低洼平坦,属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东部胶东半岛丘陵起伏,平原盆地交错其间,延伸至黄海、渤海之滨;鲁中南地区高山连绵,地形险要,山谷纵横,便于大部队隐蔽和机动,该山地西与太行山遥相呼应,是控制华北平原,扼制东西、南北交通的战略要地。黄河下游横贯东西,由鲁北平原奔腾咆哮流入渤海;京杭大运河纵穿南北,途经整个鲁西大平原。山东的西境与冀、豫相连;南与苏皖接壤;北面隔着渤海湾与辽东半岛成掎角之势;东部与朝鲜、日本隔黄海遥遥相望。其地西依太行山,东临黄、渤海,当四达之衢。自古以来,南不得此无以问苏皖,北不得此无以窥华平,西不得此无以争中原,东不得此无以通海外,向来被称作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地形优势与富饶的经济条件是齐鲁之地成为中华兵学文化摇篮的重要条件。
    二是中国兵学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齐鲁之地。黄帝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他与炎帝本是同胞兄弟,后来分别成为姬、姜两姓部落的首领。黄帝“修德振兵”、“以征不享”,使用武力征服了诸多氏族部落。其中,史籍描述最多的也是最精彩的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这两次战争就是今人所称中国战争史最早的两次战争。一是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他们为了部落利益在阪泉进行了三次大战,双方分别使用了水攻与火攻,一战炎帝胜了,二战打了个平手,三战黄帝胜了,炎帝束手就擒,投降黄帝部落。从此炎黄二部共同劳动,和睦相处,不断融合,终于形成了今日的华夏民族。二是黄帝与炎帝联军与蚩尤的涿鹿之战。传说蚩尤是原始社会末期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东夷族部落首领、中国古代的战神。东夷族是山东地区居住最早的氏族部落。蚩尤率领着由81个氏族组成的庞大部落集团,又发明和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铜制兵器,可谓强盛一时。后来黄帝与炎帝联军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经十多次激烈战斗,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黄帝利用指南车辨别方位,将蚩尤击败擒杀”。阳谷县与巨野县均有蚩尤墓。据史籍载录,黄帝时期即传有兵法。《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之《兵阴阳》著录16家,其中就有:“《黄帝》十六篇,图三卷”。另有《封胡》5篇、《风后》13篇、《力牧》15篇,皆为黄帝之臣。班固虽然注明为后人依托之作,但亦表明黄帝时代确有战争与用兵方面的言论或方略,即已有“兵法”存在,只是由于“失传”,才被后人“依托”。
    三是中国兵学的鼻祖姜太公是兵学理论的创立者。姜太公即吕尚,本姓姜氏,故亦称姜尚,为东海上(今山东日照市)人,作为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他以其最高军事统帅之位,成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又是姜氏齐国的缔造者和齐文化的开创者。他在激烈的政治、军事斗争中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用兵思想,他的治国治军的兵学理论也使齐国被泽独厚。在思想文化领域,姜太公又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政治与军事家。他阅历丰富,思想宏阔,下通民情,上明天道,道、兵、儒、法、纵横诸家皆追溯他为本源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究其实质,乃以道、兵为其主流。他曾在歧都建立军制,在牧野教习战法,以百夫为师,排军列阵,最终以兵车三百乘,士卒四万五千人,虎贲三千人,战胜纣王十七万军队。其兵法即文、武、龙、虎、豹、犬《六韬》共60篇,约2、3万字。通过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阐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及方法,此外还留传《谋》、《言》、《兵》等多种兵学著作。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兵学文化理论的创立者,后人称颂他是“兵家鼻祖”。受其影响,此后的管仲、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一直到其后的孙膑,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一脉相承的齐国兵学文化,这种影响至深至远的兵学传统是其它区域文化所不能比拟的。
    四是军事上的许多重大发明创造在齐鲁。说齐鲁是中国兵学的发祥地,还有一点不能不提,这就是军事上的重大发明和创造。史书记载,弓箭的发明在东夷,后羿射日的传说就发源于德州,所以德州被誉为太阳城,并被国际上认可;鲁国人工圣鲁班被称为土木工匠的祖师。鲁班削制的木鸢,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个飞行器,他制作的木人,是世界上的第一个机器人。现在神州九号飞船,源在齐鲁。墨子攻城的云梯,也是由墨子设计鲁班制造的。这里还要提的是指南针的发明者黄帝大臣风后(生于济宁)和被誉为“文祖仓颉”的汉字的创造者仓颉(寿光人),被誉为“造车鼻祖”的造车人奚仲(薛城人),以及剑、铠、矛、戟等兵器的发明人都是齐国人,齐国当之无愧是中国古代兵器的发源地、盛产地。
    三、兵圣孙武——堪称中国兵学奠基之祖
    《孙子兵法》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孙武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祖,已被中国兵学界、史学界公认。正是由于孙子的这种奠基地位,才托起了齐国兵学甲天下的历史位置。
     孙子姓孙名武,字长卿,是春秋末期一位伟大的军事学家。他是齐国人,祖父田书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封采食地于乐安。孙武天资聪慧,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长于总结,且少有大志,从小就决心向其曾祖父田无宇(齐国大夫)、祖父田书、父亲田凭(齐卿)、叔父田穰苴(齐国大司马)那样成为纵横驰骋、所向无敌的大将军。他在齐兵学文化的滋养及祖辈将帅之风的熏陶下,潜心研究兵学,总结以往战争经验,创作而成《孙子兵法》。后因齐国宫廷内乱,加之其叔父司马穰苴被罢官发疾而死,孙武在齐国很难入仕出将,为避内乱,更为施展抱负,践行《兵法》,孙武出奔吴国。公元前512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推荐,向吴王阖庐晋呈所著兵书十三篇,史称在此次召见中,在吴宫进行了以宫女列阵的演练,不顾吴王劝阻,诛斩其违犯军令的两位宠姬,一展其从严治军驭众的军事才能,被立为将后辅佐吴王治国强军,一战攻克楚国重镇养城,二战以3万之众,打败楚军20万,攻取楚国都城,为吴国成就霸业奠定基础。后辞官隐退,修改兵书,以保善终。
    其《孙子兵法》主要是以计贯穿全书,以谋策划全书,以胜统领全书,故被人称为万年不变之“兵家圣经”,全书十三篇六千余字,具体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从其成书开始,就深受后世兵家赞赏,被视为“谋略之神髓,兵学之瑰宝。”明朝军事家茅元仪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就是说,在孙武之前,中国兵学的一切成就,其精华尽收于《孙子兵法》之中;在孙武之后,中国历代之言兵者,又都不可能脱离《孙子兵法》而独自成说。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历代军事家都把《孙子兵法》当作统兵打仗的“武经”、“圣典”,潜心研读,指导实践,影响深远,诸如张良、韩信、诸葛亮、曹操、李世民、李靖、岳飞、刘伯温、戚继光等杰出的兵家人物都深受其影响,并用之建功立业。众多的无产阶级军事理论家,对《孙子兵法》的精髓也烂熟于心,用以论证无产阶级的军事理论以及军事实践。毛泽东曾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真理。”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穿透力早已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广播全球,名扬世界。《孙子兵法》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清代传入欧洲,至今世界上已有29种不同语言的译本,被尊称“东方兵学圣典”。俄国近代学者郭泰纳夫称孙子是“世界第一流的军事家。”二战时期的英国名将蒙哥马利1961年会见毛泽东时曾提出:“世界上所有的军事院校,都应该把《孙子兵法》列为必修课程”。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军军种和院校都加强了对《孙子兵法》的学习和研究。其作战纲要和作战条令中,大量引用孙子的箴言警句,试图在新的全球战略环境下,不断改进高新战争的战略战术和战争手段。据《洛杉矶时报》的文章说,孙子兵法使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基本战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海湾战争中,《孙子兵法》成为美军登陆作战和地面作战的重要参考书。美国的一些著名战略家如尼克松、基辛格、布热津斯等人多次在其著作中引用孙子的名言,并在谋划美国全球战略时借鉴孙子的思想。日本京都产业大学教授三好修与美国第一流的战略家福斯特合作进行全球性战略研究。他们认为,在核时代,战争已不再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唯一有效手段,提出“孙子核战略”,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观点,触及了核战争的实质,具有现实意义。这些都反映出《孙子兵法》对当代军事理论发展和战争战略指导,仍然有着重要的启迪,并且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子兵法》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推崇,它的社会功能早已突破了军事的范畴,《孙子兵法》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并列为人类思想史上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智慧奇书,备受世界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科技界、医疗界和体育界的青睐,并且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凸显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它自身的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对于今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兵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有史可鉴、不言而喻。
    四、兵学典故——揭示东方智慧之光
    所谓典故,指典例故实而言。今则凡见诸古籍,而为后人袭用的,统称为典故。而齐鲁兵学典故,林林总总,洋洋大观。仅就“三十六计”来说,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等等,一计一个典故,一计一个战例,蕴含着出天入地、动如神化、应变无穷的东方兵学智慧精华。
例如:
老马识途之智;
吴宫教战之威;
曹刿论战之谋;
田忌赛马之方;
减灶诱敌之策;
田单火战之奇;
齐后破环之勇;
余勇可贾之气;
聊城射书之效;
拔帜易帜之计;
舌卷齐城之功;
唱筹量沙之谜;
拥沙断流之法。
    这些典故中有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此不一一尽述,只选择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讲一讲。
    一是老马识途之智。管仲随从齐桓公帅师伐孤竹,春往冬返,回来时在山中迷失了方向。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领路,终于找到了归路。“老马识途”典故由此而来。
    二是齐后破环之勇。秦始皇的使者拿着一套玉连环,专程送给齐国的君王后。说道:“我们国王听说齐国的老百姓都很聪明,您一定有办法解开这套玉连环喽!” 齐王后接过玉连环,问群臣谁能有办法解开,群臣无人应答。于是叫侍从取来一把铁锤,向玉连环狠狠一锤砸去,破碎的玉石顿时飞散了一地。齐王后神态自若地笑着,对秦使者说:“回去告诉秦王,老妇这不是把它解开了吗?”
    三是余勇可贾之气。齐国的高固跑到敌方晋国的部队中,用石头砸伤并俘获了晋国的兵士,乘坐缴来的战车,回到齐军阵地上,向众人炫耀说:“要勇气的人可以买我剩下的勇气!”此后便用“余勇可贾”形容勇气过人,或指力未使尽,尚有余力。
    四是聊城射书之效。战国时,燕国打败齐国,占领了齐国的聊城等七十余座城。这时,聊城里的人跑到燕国,散布占领聊城的那位燕将的坏话。那位燕将担心燕王听信谗言,自己回国被杀,因而不作归国的打算。后来齐将田单以火牛阵的战术,将七十余城收复,唯独聊城有那位燕将坚守着,虽攻打了一年,也没收回。这时,齐国的说客鲁仲连亲自给那位燕将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里。他在那封信中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详细分析:齐国人民团结,士气旺盛;楚、魏等国没有袭击齐国的意思;燕国王对你失去信任,不会派来援军。总之,困守聊城,最后必败,因此不如舍弃聊城,尽快回国辅佐燕王;或者归顺齐国,得到封地,保持一生显贵。那位燕将看完信,哭了三天。他思前想后,觉得哪条路也走不通,在绝望中自杀而死。他死之后,聊城大乱,齐将田单乘机发动进攻,将聊城收复。
    五是拔帜易帜之计。西汉初年,韩信率汉军攻打赵军,即将到达井陉口,先挑选轻骑两千人,人持一红色旗帜,抄小路埋伏在赵营附近,接着背水列阵引诱赵军。赵军倾巢而出,先前埋伏的士兵冲进赵军营中挂上汉军红旗,赵军见大营被占,四散逃奔,因此大败。
    六是唱筹量沙之谜。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宋朝将军檀道济北伐北魏,至济南平阴一带,因粮草难继,北魏援军接到投降士兵的报告说宋军无粮,深夜潜入宋兵营探听虚实。檀道济命令士兵用沙充当大米称量并大声唱筹,然后以少量米覆盖其上以迷惑北魏间谍,魏将听说宋军粮足,不敢攻打,全军得以安然返回。
    七是拥沙断流之法,也称作韩信囊沙。楚国大将龙且与韩信交战。韩信连夜命令兵士用沙袋堵住潍水上游,假装渡河而逃。龙且大喜,说道:“我就知道韩信胆小逃跑了。”于是率兵渡水追赶韩信。韩信遂下令决沙放水,将龙且军分为两半,而后集中兵力围歼刚渡过河的龙且先头部队,杀死龙且,从而大败楚军。
    上述典故,一个典故浓缩一段历史,一个典故富含一层深刻道理,一个典故凝聚一束智慧之光。在齐鲁大地,千古传颂的这些兵学典故,犹如一串串晶莹璀璨的明珠,熠熠闪烁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这也是齐鲁兵学甲冠天下的重要原因。
    五、武经典籍——展现中华文化之魂
    齐鲁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齐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沿着从黄帝、夏商周到春秋战国以后的历史轨迹,翻开一部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兵学巨著,感悟一代代军事理论家、军事将领、英雄豪杰的思想智慧,我们不难发现,齐鲁兵学是中华文化的明珠,中华文化是齐鲁兵学的母体。中华文化的根在齐鲁文化、魂在齐鲁文化,也必然深扎在博大精深的齐鲁兵学文化之中。齐鲁兵学重道尚志的价值取向、强军安国的和平追求、兼收并蓄的开放态度、静幽正治的将德修养、尊贤赏功的治军方略,不仅是克敌制胜之道,也是强国富民之本。
    下面仅以《太公兵法》为例,剖析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之魂。例如早在孙子之前,姜太公就提出的“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的国防观理念;“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下归之”的以仁为本,以德治国理念;“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的“仁则爱人”,视人若己,厚爱其民的理念;“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的广开言路,明察社情民意的理念;“一曰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以及将者,“勇、智、仁、信、忠”的选拔人才理念;“全胜不斗,大兵无剑”的不战而胜理念;“抚其左右,御其四方”、“天下和服”的外交理念;“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的贤才涌流理念;“明赏罚,乐万民”、“赏贵小,杀贵大”、“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的严明赏罚理念;“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知胜理念;“将,冬不衣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将与士卒共寒暑”的“为之先唱,天下合之”的身先士卒理念;“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的以农为大,以工为大,以商为大的经济政策理念,“运用生产工具为战斗工具、生产技术为战斗技术、生产组织为战斗组织、生产工程为战斗工程”,从而达到“寓兵于民、兵民合一”的全民皆兵的理念。
    上述名言,只是顺手从太公《六韬》中摘记下来的,但每一条都是治国治军、富民强国的政策方略,都关乎到中华文化的本源和精髓。有人说,武经典籍内藏宇宙之机,汇有天地之智,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书中智慧,“用以修身,可以明智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
    总之,在中国兵学史上独树一帜的齐鲁兵学,为我们留下无尽的宝藏。我们作为齐鲁之人,为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而自豪。今天,我们要继承、挖掘、利用先人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目的是让战争智慧走出战争,让军事智慧变为社会智慧,让历史智慧变为现实智慧,使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齐鲁兵学散发出绚丽的光彩,让齐鲁兵学、齐鲁文化再展新的辉煌。
 

打印】 【关闭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