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韬虎略 龙达天下
——中华龙文化与《太公兵法·龙韬》的谋略智慧
赵承凤
2012年3月10日
今年在中国农历纪年中为壬辰年,是本世纪的第二个龙年。中国,是龙的故乡,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中国百姓心目中吉祥和智慧的象征,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传统的、标志性文化符号。自古以来都受到中国人的崇敬和喜爱。
山东龙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竞争实力的大型造价咨询机构,该企业将“富强祖国,为中华崛起和世界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作为自己的使命,“龙达”也取“中国龙,达天下”之意,这与中华龙的精神内涵和本质特征非常吻合。今天我们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山东孙子研究会和龙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一起举办“龙韬虎略 龙达天下——中华龙文化与《太公兵法·龙韬》的谋略智慧”讲座,旨在进一步传播交流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本质特征以及龙的智慧在兵学文化中的体现应用,同时,充实和宣传龙达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也作为孙子兵学文化进企业的活动之一。
一、华夏龙图腾的起源
龙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兴起久远。早在远古时期,龙就被先民视为神灵祥瑞,长期以来受到世人的顶礼膜拜。经、史、子、集四大类书中记载了许多龙的传说和先贤古圣对龙的崇拜、敬畏。民间关于龙的神话故事可谓世代相传。龙的各种形象也以绘画、雕塑、铸刻等艺术形式大量地出现于岩画、陶瓷、玉器、骨器、青铜器、丝帛等等之上。可以说龙的形像自古以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俨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在传统的十二生肖中,龙列居其一,绝非偶然。那么龙的原型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山西吕吉县柿子滩石崖上保存了一幅大约1万年前的鱼尾鹿龙纹岩画,这说明一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就有龙的轮廓和形像了。有的专家认为,华夏文化中,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辽宁查海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类型的重要聚落遗址,1982年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五里泉水沟北坡的向阳台地上,发现了迄今最早的龙崇拜实物。
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进行发掘的过程中,发现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所用质料与石脉相同,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长约20米,可分辨出头、尾,还隐约可见腿和足部。龙头朝西南,龙尾朝东北,龙头、龙身处石块的堆摆尤为厚密。龙昂首张口,弯身弓背,尾部若隐若现,给人巨龙腾飞之感。
在查海遗址房址中,还在两块陶器残片上发现了浮雕形龙。两块陶器残片为查海遗址中多见的夹砂褐陶,外表红褐色,内里黑褐色,龙形浮雕于陶器的外表,一为龙的尾部,向上蜷曲,一为盘蜷的龙身。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体宽而平,体上压印成排的月牙状窝点,共4排,已具龙鳞纹特征。
用摆塑方法做成龙造型也见于河南省“濮阳龙”和湖北省“黄梅龙”,时代都在距今6000年前,可见,摆塑龙是早期龙崇拜的一种普遍形式。
濮阳龙系指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45号墓发现的蚌塑龙虎,碳14测定墓葬年代在距今约6500年前左右。有专家学者指出,位于龙虎中间的那个人曾经真正见过龙,并且成功地降龙伏虎。黄梅龙为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发现的用卵石摆塑的一条巨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中出现了一件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盘,内底上有一条彩绘蟠龙纹。红山文化、良诸文化等等文化遗存中也存在不少具有特色的雕刻玉器。
在这里需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山文化碧玉龙。红山文化碧玉龙距今5000年至6600年,高26公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玉龙通身为墨绿色,玉雕磨而成,古朴雅拙,弯曲呈“C”字型,鼻端平滑,“龙”头较长。吻部前伸,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眼尾细长上翘,额上及颚底均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龙须及脊背上雕刻有长鬃,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龙背钻有一个圆孔,经试验,以绳系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另外,红山文化玉器中还有出土的玉猪龙,它的身体作环体,首部似龙又似猪。学者指出这种形象主要来源于猪首,是高度概括化、图案化了的猪首形象,三星他拉出土的那件大型玉龙也是从玉猪龙演变而来的。
龙在传统文化中是个耐人寻味的象征物。在古史传说中,龙上可极天,下可入渊;腾骧倏忽,来去无踪;兴云作雨,变幻莫测,偶有一现,则见头不见尾。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可见龙并非现实生活及自然界中具体的动物形象,而是一个集合了多种动物的灵性与特长于一身的“神异动物”。《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关于龙的起源,一般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闻一多先生研究指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也有专家认为龙的形象是先人根据自然界雷鸣电闪现象加之对多种动物灵性综合的抽象而思考想像出来的,也就是说,龙只是存在于人们意念中的一个抽象符号,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艺术家很难准确地表达中华民族龙的真实影像。
担任中国龙文化学会名誉主席的摄影师李忠从千禧龙年无意中拍到一张龙的影像,从此开启了他长达12年的寻龙之路。时至今日,他仍坚持每年航拍10个航段,采用直升机、民航机、动力滑翔伞、热气球、三角翼、航模等各种航拍方式,在中华大地上空飞行拍摄,将龙的形神得以再现。用李忠自己的话说:“龙文化是上苍赐予龙的传人最美的纪念。作为龙文化的传承者,拍摄者,我有责任把因地理变化将会消失的龙图,龙脉拍下来。”
总之,龙是借用多种动物的局部形象艺术加工所组成的。远古时代,人们一般是用动物或植物作本氏族的标志,这标志也叫“图腾”。由于当时氏族很多,部落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强者兼并弱者,氏族的图腾也在不断变化。相传伏羲氏生于成纪(甘肃天水),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率领其部落征服了中原地区的许多部落,伏羲氏族以蛇为图腾,他们先后兼并以“鹰”、“鹿”、“马”、“猪”、“鱼”等为图腾的民族后,便在“蛇”图腾上增加了鹰的爪、鹿的角、马的头、猪的嘴、兽类的四脚、鱼的鳞等,渐渐成了一个变体的神奇动物——龙。伏羲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从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这是华夏民族一个漫长的大联合、大统一、大融入的过程,是中国各民族统一的象征。
在古代传说中,龙可以驾驭。黄帝、尧、舜、禹都把龙当作得力助手,用于乘坐、战争、开河导流等。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当年黄帝、炎帝联合对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用雄浑的龙吟威慑对方,并有一条生有双翅的应龙,为黄帝冲锋陷阵。况且,神话中的黄帝本身就是“黄龙体”,炎帝也是其母感神龙伏身而生的“龙种”,神话里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一条虬龙。虬龙禹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却是万苦不辞的应龙,作为开路先锋,应龙用自己的尾巴划地,划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这才有了大禹治水除水患的不朽功绩。
讲到这里,有必要给大家讲一下五种龙的造型。一是角龙,突出特点是头上有双角,鹰爪、四足、有鳞、无翼、有须;二是螭龙,突 出特点是四足、无鳞、无翼;夔龙,突出特点是双足、无鳞、有翼;应龙,突出特点是足可有可无,可二可四,有鳞有翼;秃尾巴龙除尾 巴光秃外,其他特征与角龙无异。秃尾巴龙是清代御厂瓷器上独有的,尤以康熙朝制作最盛。清朝袁枚所著《子不语》中记载了一个传说:天上有一龙,被罚至人间,投胎于山东文 登县毕氏妇腹中,产后化为小龙,其父以刀断其尾部,于是成为秃尾龙。该龙断尾后飞至东北,落户白龙江,化名黑龙。与江内危害百姓的白龙苦斗几番,最终获胜,成为江中主宰,从此沿江风调雨顺,黑龙也被尊称为“秃尾巴李龙爷”。为纪念其功绩,当地人们将“白龙江”改名为“黑龙江”,使用至今。
无独有偶,青岛市即墨县就有一座秃尾巴老李龙王庙,供奉秃尾巴李龙爷,庙里有慈禧太后亲笔提写的匾牌。每年3月份都有庙会,而且香火很盛,在当地老百姓中也有这样一个传说。
二、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及本质特征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龙文化的发生与发展本质上是中华上古族团的多元文化与文明的发生、发展而渐为一体化的过程,是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从混沌初开的洪荒时代起,龙就以神奇的身份投入中国先民的生活之海,从文明诞生的人文时代开始,龙就以浓缩的中华文明史的形象化身展示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和浩瀚时空。龙作为一种特殊的中国文化形态,他给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文明、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其人文的深邃,与它的博大精深,给予华夏民族无限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和人民的永恒象征。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密码;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唤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那么,被称为中华魂的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本质特征是什么呢?
我查找了许多资料,只看到有片言只语的解释,而没有系统明确的说法,最后,我还是从山东中华龙文化研究会制作的“龙腾盛世,福耀中华”挂历中找到答案。这个挂历以“九龙至尊,龙腾吉祥”为主线索,介绍了龙生九子及每个龙子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龙生九子”的说法大抵盛行于明代。在明代,人们汇集了明以前各种文献中的多种奇异的兽形而演化为龙,并将其分别塑造在建筑、乐器、碑刻等不同器物上,除用作装饰纹样外,还让其“各司一职”,孕育吉祥、免祸消灾。
相传明孝宗时,一次早朝,问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朕闻龙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东阳仓卒间一时答不出,退朝后左思右想,糅合民间传说,七拼八凑,列出龙生九子的名目,以及“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之句,向皇帝交了差。至于“龙生九子”的名目,明代一些名人笔记多有记载,如李东阳的《怀麓堂记》、杨慎《升庵记》、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谢肇淛《五杂俎》、徐应秋《玉芝堂谈芸》、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以及陆容《菽园杂记》都谈到“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见仁见智。多变的龙形象令人眼花缭乱。
下面,我们以这个挂历上的记载来看一下龙的九个儿子各有怎样的特征。
长子:赑屃,龙头龟身,张口,力大无比,不辞辛苦,任劳任怨,不计得失,甘为碑石底座,形象十分可爱。是每年阴历二月初十至三月二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次子:螭吻,巨头、巨口、巨目,头部负剑。性好居高展望,不怕风险,目标远大,高瞻远瞩,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它通常被装饰在屋宇宫殿、宗庙祠堂的屋脊,可避雷、防火、祛邪消灾。是镇灾的龙子,也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至四月三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三子:蒲牢,头身似兽,顶有双角,巨口弓身,背有龙珠,腿爪撑地,力拔千钧,性好吼叫,平生蟠护在钟的提梁上,只有提起它,铜钟才能发出清脆宏亮的声音,稳重牢靠,威名声震朝野。它被安排作帝王玉玺之印纽和大钟顶端之钟钮,是每年阴历五月初一至六月初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四子:囚牛,头生双角,张口扬眉,善于歌吟,口须翻卷,昂首挺胸,今琴上龙头是它的形象。喜好黄钟大吕,爱听天籁之音,兴于太平盛世,聆遍天涯琴声,伴随着欢乐喜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是每年阴历正月初一至二月初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五子:狻猊,头上长角,前额圆突,双目大睁,狮形面孔,平生喜好烟火,又好座。专门守在寺庙里的香炉铸鼎等器物上,香炉器足上狮头形象是它的特征。常置九重宝殿,居鼎器之身,处庙宇宗祠,常卧天子之侧。品遍天下山珍,尽享四海美味。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一至八月三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六子:虫八虫夏,形体似兽,趴蹲身子,向前俯视。熟悉水性,善于藏身,常被装置于桥头望柱、华表顶端、名胜泉眼等处,龙嘴大张,享不尽的源头活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七子:睚眦,形似豺,生性刚烈正直,张嘴瞪眼,暴烈易怒。将军、武士、仪仗和宫殿守卫者用它装饰在刀剑的柄上,无上尊贵。惩恶扬善,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一至十一月二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八子:嘲风:性好展望,善居险,头生一角,双眼圆睁,蹲坐观远,姿态威武,兽身龙头,合口昂首,正气浩然,不畏艰险,镇压邪气,今建筑物殿角上蹲坐的龙子就是它的形象。是每年农历十一月二十至十二月三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九子:椒图,巨头巨目,露头藏身,头顶有角,双眉扬起,大口紧闭,忠于职守,日夜守在紧闭的大门上,庄重威严。皇宫庭院或豪门深宅大门上之门环铺首是它的化身,是一位铁面无私的守护神。来往客人只要扣着它的钉环,它就当即通报家中的主人,是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七月二十期间出生人的护法神和吉祥物。
从以上龙的九子各自的特征中,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在他们身上充分地展现着。如长子赑屃的任劳任怨、不计得失、不辞劳苦、甘为碑石底座的精神;次子螭吻的居高展望,不怕风险,目标远大、高瞻远瞩的精神;三子蒲牢的脚爪撑地、力拔千钧、稳重牢靠、威名声震的精神;四子囚牛,张口扬眉,昂首挺胸,善于歌吟,兴太平盛世,扬天籁之音的精神;五子狻猊,处庙宇宗祠,居鼎器之身,喜人间烟火,为广大百姓祈福的精神;六子虫八 虫夏,藏身于名胜泉眼、深水出口,龙嘴大张,流淌源头活水,奔涌甘露甘泉的精神;七子睚眦,嫉恶如仇,惩恶扬善,见义勇为,勇往直前的精神;八子嘲风,合口昂首,正气浩然,不畏艰难,镇压邪气的精神;九子椒图,重任在肩,庄重威严,忠于职守,日夜不息的精神。我认为这九大美德就是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作为龙的传人,就是要继承这些美德,发扬这九种精神。
总之,龙——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在中国百姓心目中是吉祥和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等神奇功能。“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多重、多元、多层次的,它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特有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着中国人、中国文化中特有的四种基本观念: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二是仁者爱人的互主体观;三是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四是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世界观、堪称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核心的理念。龙的生动具体的形象,再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涵着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当前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发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加快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步伐。
三、龙文化在兵家学说中的体现应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文化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至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也随着时间的变迁深入寻常百姓中。龙的纹饰、龙的智慧不但体现在玉器、青铜器、木器、瓷器上,也体现在地名、山名、河名、村名、人名上;不但体现在兵器上,更表现在历代军事思想家在兵法智慧的运用上。如《孙子兵法·形篇》中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这句话就生动地描述出“上可极天,下可入渊”的龙之神韵。《孙子兵法·九地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明朝郎锳所著《七修续稿》中提到:“蛇乃龙属”,因此,这段文字也是对龙的描写。还有《孙子兵法·虚实篇》“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孙子兵法·军事篇》“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也是对龙隐则神龙见首不见尾,如林、如山;动则如风、如火,雷霆万钧之势的描述。由此得知,《孙子兵法》中虽然通篇没有提到龙这个字眼,但却论述了龙的神韵、气势和内涵,并且将这种深刻内涵运用于兵法谋略中。
把龙的神武、神威、神韵集中运用于兵法之中的,首属姜太公吕望,他所著的《六韬》俗称《太公兵法》,就专设“龙韬”一卷。该书是以周文王、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写成的,一共问答了147个问题,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所以称为《六韬》。《六韬》之“韬”,与“弢”字相通,原为“弓套之意”,含有深藏不露之意,引申为谋略。“六韬”,就是六种神秘谋略,即论述战争问题的六种韬略。姜太公被称为兵学鼻祖,其《六韬》是早于《孙子兵法》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后汉书·何进传》有“太公《六韬》有天子将兵事,可以威压四方”,宋元丰年间列入《武经七书》,定为武学必读之书,是先秦兵书中集大成之作,受到历代兵家的重视。
《六韬》共六卷六十篇。“文韬”十二篇,主要论述天下是可以取得的。要取天下,必须收揽人心。收揽人心,在于爱民。进而阐明了为君之道,君臣关系,对内对外关系、人事、经济决策等。谓文事先于武备,战争本于道义,政治先于军事。
“武韬”五篇,论述修德安民等问题,但都是从战略决策角度讲的,所以叫《武韬》。它主要阐述了用兵不可轻举妄动,要察明敌情,看准时机,力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此,要与“天下共其生”,要顺乎人心,要进行“文伐”。
“龙韬”共十三篇,不仅篇幅最多,而且因论述的是将帅问题,属重中之重,兵法谋略之首,故为龙韬,详细内容后叙。
“虎韬”共十二篇,分别论述了兵器、器材,以及突围、渡河、对垒、迂回、伏击、围攻城邑和反伏击、反火攻等各种战术问题。
“豹韬”八篇,分别论述森林地、山地、江河和险阻地形的战法,以及抗击敌人突然袭击、抗击夜间袭击、以少击众、以弱击强的作战方法等。
《犬韬》十篇,分别论述军队集中、约期合战、挑选士卒训练军队以及车、骑、步各兵种性能、战力、阵法、战法等等。
下面侧重讲一下“龙韬”的兵法谋略。
“龙韬”十三篇主要论述军队的统帅和指挥问题。包括统帅部的编成、选将、立将的方法,将威的树立、秘密通信的手段,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怎样预见胜负以及兵农合一等问题。龙韬在六韬中列文韬、武韬之后,为卷三。十三篇细目分别是:王翼、论将、选将、立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把这十三篇的内容综合概括一下就是八个要点:
一是以将为命。在《龙韬·王翼第十八》中,武王问太公曰:“王者帅师,必有股肱羽翼,以成威神,为之奈何?”太公曰:“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长,随时变化,以为纪纲。”意思是说:君主统帅军队必须有辅佐的人,以造成他非凡的威望。这该怎么办呢?太公说:一般用兵时统帅军队都以将帅作为司令,司令,重在通晓和掌握全面情况,而不在于专精某项技术。他应该量才录用各种人才,取其各种专长,使之根据情况变化处理各项事务,这是统帅军队的根本所在。“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企业同样如此,董事长、总经理是企业的司令,决定企业的兴衰生死,因此,领导者应该挑选、凝聚一批有各种专长的人才,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发挥自身在企业中的方向作用、定位作用、引领作用与推动作用,成为企业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人物。
二是为将之德。在《龙韬·论将第十九》中,姜太公着重指出:作为合格的将帅需要有五材十过。“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敢就不可侵犯,明智就不可扰乱,仁慈就能得众心,诚信就不欺骗别人,忠实就能一心为国。 “勇、智、仁、信、忠”是为将的五大品德,也是选将的标准。太公指出,作为将帅要发扬“五才”,也要避免“十过”。“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太公意思是说:有勇猛而轻于牺牲的,有暴躁而急于求成的,有贪婪而好利的,有仁慈而流于姑息的,有聪明而胆小怕事的,有诚信而轻信别人的,有廉洁而近于刻薄的,有多谋而犹豫不决的,有坚强而刚愎自用的,有懦弱而依赖别人的。凡有“十过”缺陷的人是不能担当重任的,因为他们容易被敌人利用,通过激怒、持久、贿赂、疲惫、协迫、欺骗、轻侮、突袭、奉承、愚弄等手段将其击败。将关乎军队和国家之命运,所以“置将不可不察也”。
太公讲的这“五材十过”,不但是为将之德,论将之道,对于企业领导者加强自身修养,也有很好的训导启迪作用。
三是为将之法。“置将不可不察”,但“察”人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系统工程,人的言行、状貌、内在品质多数情况下很难相符,太公指出了士的外表和内情不符的十五种情况,提出了八种考验办法,即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现在,许多企业也采用类似的办法,测评企业员工“贤”与“不贤”。例如:日本某企业选拔品德良好的员工是通过观察“说话声音大小”“吃饭快慢”“打扫厕所”三个指标来完成的。他们认为声音大的人往往自信,吃饭快的人办事效率高,打扫厕所干净的人一般能吃苦。这虽然是通过长期观察积累的经验,但体现了“于细微处见品行”的道理。有的企业会为求职者设置某种特殊场景,如观察求职者对需要帮助者的态度,如果只是举手之劳,求职者却不愿帮忙,就通不过考试。有的企业采用“亲情题”,选择这类题型的企业特别看重求职者对父母是否孝敬。企业在某个节日特意给求职者放一天假,让他们回家过节。第二天,经理挨个问大家如何过的节。如果求职者只顾自己玩乐,对父母不管不问,就会被辞退。理由是“百善孝为先”,对父母不关心的人不会对企业敬业。还有企业老板对员工面试选拔时,有意把坐椅放得很远,或在进门处放一个拖把看员工的处理办法而决定去留。这些可能都是从太公兵法中受到启发的。
四是立将之仪。《六韬•立将第二十一》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则:一是兵权专一,军不中御;二是身先士卒,寒暑必同。要想打胜仗,君主就必须给将帅授权,要举行郑重的任命将帅的仪式。“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士卒必尽其死力。”意思是说:国君亲自拿着钺的头部,把钺柄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又亲自拿起斧柄,把斧的刃部交给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情全由将军管理。”见敌虚弱就前进,见敌坚强就停止,不要以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以为任务重大就拼命,不要以为身居高位就轻视别人,不要固执己见而违背众意,不要把诡辩游说当成真理。士卒没有坐,你就不要先坐;士卒没有吃,你就不要先吃,冷热都要与士卒同。这样,士卒们必能尽死力作战。
作为企业来说,建立有效的授权体系对于顺利实施企业项目管理非常重要。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高层主管不愿意或不能进行合理授权,主要原因一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会授权;二是担心下属干不好,不敢授权;三是职责不分明,权责不对等,造成下属有职无权,或所授的权力偏大造成滥用职权。这时候企业管理者不妨借鉴一下太公的这两条管理原则。
五是树威之道。《六韬•将威第二十二》指出:“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入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意思是,主将以诛杀地位高的人来树立威信,以奖赏地位低的人来体现明察,以严明惩罚来作到所禁必止,所令必行。因此,杀一人能使全军震惊的,就杀他;赏一人能使万人欢喜的,就赏他。诛杀,重在诛杀地位高的人;奖赏,重在赏赐地位低的人。能诛杀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说明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僮、马夫等饲养人员,说明赏赐能达到最下层。刑罚能及于最上层,赏赐能达到最下层,这就说明主将的威信能够贯彻上下了。当年,司马穰苴怒斩监军庄贾,孙武吴宫交战力斩吴王的两个宠妃,都是刑上极的范例。
赏罚分明,在企业中树立威信,也是企业领导者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一个领导者要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组织,是一个公司。“德”是可以让人尊重你,但能否让人信服你,这要的是“威”,只有信赏必罚,令行禁止,你才能真正让你的部属和团队信服。
六是励军之术。《六韬·励军第二十三》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这段话意思是说,武王问太公:我要使全军官兵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听到停止号令就愤怒,听到前进号令就欢喜,应该怎么办?太公说: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将帅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蓬,这样就是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越过险阻地形,通过泥泞通路,将帅必先下车步行,这样就是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宿舍,军队的饭菜都已做好,将帅才能就餐,军队没有照明,将帅也不照明,这样就是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无以体会士卒的饥饱。由于将帅能同士卒共寒暑、共劳苦、共饥饱,所以全军官兵听到前进号令就欢喜,听到停止号令就愤怒。即使面临高城深池,箭如雨下,士卒也能争行登城,刚一交锋,也都能争先冲击。士卒并不是愿意牺牲,乐于伤残,而是因为将帅深深地关怀他们的冷暖、饥饱,体贴到他们的辛苦,因而他们甘愿尽力报效啊!
带兵打仗贵在鼓舞将士的士气,在日常管理中也是如此。领导要激励和鼓舞下属的斗志,首先要以身作则,体恤下属的疾苦,能够与下属共担寒暑、劳苦、饥饱,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才能得人心,使下属甘心抛头颅洒热血,慷慨赴死。
七是造势之方。“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那么如何做到这样呢?这就需要善于造势。
《龙韬·军势第二十六》指出:“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太公意思是说,明智的将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不犹豫。所以才能像迅雷一样使人不及掩耳,像闪电一样使人不及闭眼,前进如惊马奔驰,战斗如狂风骤雨,阻挡他的就被击破,靠近他的都被消灭,谁能抵抗得了这种军队呢!
《龙韬·奇兵第二十七》:“古之善战者非能战于天上,非能战于地下,其成与败,皆由神势,得之者昌,失之者亡。”意思是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并不是能战于天上,也不是能战于地下,其成功与失败,都在于能否造成神妙莫测的态势,得此势的就胜利,不得此势的就失败。
善于造势、顺势、乘势,对于克敌制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孙子十三篇中专设《势篇》,明确指出:“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作为企业来讲,学会谋篇布局,借势造势,善于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也是关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必须审时度势,抓紧抓好。
八是强兵之本。《六韬·农器第三十》论述战时的兵器装备与平时生产生活工具的一致性,进而论述运用生产工具为战斗工具,生产技术为战斗技术,生产组织为战斗组织,生产工程为战斗工程,从而达到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富国强兵的目的。太公特别指出:春季割草斩棘的方法,可用为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技术;夏季耘田锄草的方法,可用为同步兵作战的技巧;秋季收割庄稼柴草,就是储备战时粮秣;冬季粮食装满仓库,就是为战时长期坚守作准备。同村同里的人,平时相编为伍,可用为战时管理军队的依据;里有吏,官有长,如同军队有将帅;里有围墙不得相越如同军队的驻地区分;运输粮食、收割饲草,如同战时充实仓库;春秋两季筑城郭、修沟渠,如同战时增强壁垒壕沟。所以说,作战的准备完全寓于农事之中。因此,“善为国者,取于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闢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人织纴有尺度,是富国强兵之道也。”
看了这些精辟的论述,我们不得不对古人先贤由衷地感佩。毛主席讲的寓兵于民,全民皆兵的思想,早在2600多年前姜太公就讲到了。我们现在讲以民为本,甘当公仆,践行三个代表,这些太公兵法也有论述,《六韬·国务第三》指出:“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大家听听,太公的这段话是何等的精彩啊。
寓兵于民,兵民合一,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泰安新泰市发掘了一个齐国古墓群,60余个墓葬中,除单独女子墓外,其余男女合葬墓或单独男子墓都有兵器出土,这就是兵农合一的见证。现在我们大力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就是在新形势下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我们许多企业也建立了民兵组织,组织企业员工军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不但加强了员工的作风素养,提高了组织纪律观念和执行力,也大大推进了企业的经营发展。例如青岛双星集团的老总王海,他本身是部队指导员转业的,习惯性地用部队的作风强化企业管理,而且不断地从部队优秀退伍战士中充实企业骨干队伍。双星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总之,《太公兵法·龙韬》论述的不仅仅是战争规律,也像企业生存发展规律。上边讲到,以将为命、为将之德、选将之法、立将之仪、树威之道、励军之术、造势之方、强兵之本等,对企业的现代管理、选人用人及运营规划也有现实的借鉴、参考作用。让战争智慧走出战争,把兵法智慧变为社会智慧,把历史智慧变为现实智慧,让孙子兵学文化走进机关,走进院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军营,这是我们山东孙子研究会和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的宗旨。我们一定要乘龙年龙势的东风,加大力度,加大宣传,进一步把孙子思想、孙子文化推向社会,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最后,祝大家事业龙腾虎跃,思想龙韬虎略,家庭龙凤呈祥,身体生龙活虎,精神龙吟虎啸!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