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中华兵典 > 正文
《 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 》的兵学思想
2014/3/13 来源: 作者:


 

《 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 》作者戚继光,明代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 )人。他一生经历过3次海防生涯,先为山东登州指挥佥事,领导抗倭和建设水军基地;继为浙江参将,编练组成戚家军,连续取得东部沿海抗倭大捷;后为蓟门总兵官,在山海关镇守十几年而安然无患。这两部兵书,就是他在总结多年选兵、练兵、用兵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而写成的。

《 纪效新书 》有18卷本和14卷本两种。前者现存明嘉靖刻本、隆庆李邦珍刻本、万历二十三年( 1595年 )徐梦麟刻本和江殿卿明雅堂刻本,傅少山刻本等;清代乾隆年间及以后,刻本、石印本、丛书本和抄本极多。后者有明万历十二年广东布政使司刻本、十六年李承勋刻本、二十年庄氏刻本、二十一年福建布政使刻本、三十二年孙承泰刻本,崇祯十七年( 1644年 )刻本等。戚继光在浙江任参将抗倭时,“集所练士卒条目”撰成该书,初成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年 ),其后有所增补,成为传世的18卷本。卷首为公移( 二件 )和纪效或问;正文18篇:束伍、操令、阵令、谕兵、法禁、比较、行营、操练、出征、长兵、牌筅、短兵、射法、拳经、诸器、旌旗、守哨、水兵,每篇1卷。全书从多方面阐述了练兵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方法。14卷本成书于万历十二年( 1584年 ),系作者任广东总兵官时重新雠校增删的新本,分束伍、耳目、手足、比较、营阵、行营、野营、实战、胆气、舟师、守哨、练将(附练将或问 )等,其中手足篇有3篇,共14篇。

《 纪效新书 》是作者军事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其建军和作战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军队训练与作战的一般规律。语言通俗,文图结合,便于学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远传朝鲜、日本等国。

《 练兵实纪 》是戚继光于隆庆二年( 1568年 ),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结合北方的情况,大力整顿边防,严格训练部队时,练兵中编写的各种教材和条规的汇编。即“将先后给与将士教习过条约,通集成帙”(《练兵实纪公移 》),编成该书,时约为隆庆五年( 1571年 )。杂集最后成书约在万历初年。《 练兵实纪 》99243条附杂集6卷。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二十五年( 1597年 )邢玠刻本、天启二年( 1622年 )刻本、清嘉庆十三年( 1808年 )刻本和多种丛书本、抄本等。本书正集分伍法、胆气、耳目、手足、场操、行营、野营、战约和练将10243条;杂集6卷为储练通论(上下篇 )、将官到任、登坛口授、军器制解、车步骑解。书前有“凡例”,即“分给教习次第”共15条,记述了将卒各自应学习的内容、标准,及教材发放办法、督促学习的措施等。该书以练兵为主,兼及练将,阐述了士兵的单兵训练、营阵训练,将官的素质、培养、选拔和用兵的原则与方法等,反映出在火器大量装备部队的情况下,其治军、作战和边防建设思想,比十八卷本《纪效新书 》更完整系统。该书为后世兵家所推重,流传极广。

《 纪效新书 》和《 练兵实纪 》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练兵”和“练将”两大部分,概括起来分为下述几个问题:

( 一 )重视选拔兵卒的标准和条件

戚继光认为要取得作战的胜利,首先要把兵选好,“兵之贵选尚矣”。选拔士兵要有个标准和原则。“第一可用只是乡野老实之人”,他们“黑大粗壮,辛苦,手面皮肉坚实,有土作之色”,品质上淳朴忠厚,不怕苦累,遵守纪律,易于节制,体魄上强、坚实有力,虽然本身素质差些,而“武艺尚可教习”。“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纨绔子弟、市井无赖之辈,游滑而怯懦,贪利而忘义,不受约束,难于节制,败坏军纪,腐蚀卒伍。《纪效新书·束伍篇 》指出,选兵要注重技术特长。有些人选兵,“或专取于丰伟,或专取于武艺,或专取于力大,或专取于伶俐,此不可以为准”。因为“丰大而胆不充,则缓急之际,脂重不能疾趋,反为肉累,此丰伟不可恃也。艺精而胆不充,则临时怕死,手足仓促,至有倒执矢戈,尽乃失其故态,常先众而走,此艺精不可恃也。伶俐而胆不充,则未遇之先爱择便宜;未阵之际,预思自全之路;临事之际,除己欲先奔,犹之可也,又复以利害恐人,使作他辈,为己避罪之地,此伶俐不可恃也。力大而胆不充,则临时足软眼花,呼之不闻,推之不动,是力大不可恃也。”丰伟、艺精、伶俐、力大应当以胆气和朴实为首要条件,“惟素负有胆之气,便使其再加力、丰伟、伶俐、而复习以武艺,此为锦上添花,又求之不得者也。”可见,戚继光不仅重视“乡野老实之人”,而且也重视广揽英才。从《练兵实纪 》中可以看到,他在北京练兵时,便把各种技术人才( 主要是城市各种工匠 ),都集中到了车、步、骑营中,从而增强了兵员组成的战斗力。

( 二 )对官兵加强“杀贼保民”的思想教育

戚继光对官兵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视,要求做到保境安民,号召所属部队学习岳家军“精忠报国”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他在《练兵实纪·练胆气 》中说:“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少不得行月二粮,这银米都是官府征派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哪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粮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所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又说:“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地方,百姓如何不奉承?”否则,“这百姓如何不避而远之,如何不关门闭户?”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戚继光还制定了一些号令、条令实行约束,对于违法乱纪的行为,就要严格执行纪律,甚至绳之以法:“凡师,动人一草一木,搀越行次,互相斗殴,恣行诈伪,好淫妇女,俱以军法处治。”

( 三 )重视文艺对于鼓舞斗志和促进作战训练的作用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作了许多威武雄壮的军歌教将士们学唱,又把文艺活动纳入训练之中,如他亲自写了《虎蹲炮铭 》等韵文和诗歌,让将士记诵。他在《 止止堂集·愚愚秸上 》中说:“诗歌不独可行于经生学子( 即读四书五经的学生 ),行伍中遇阴雨客舍之日,择忠义激烈戍言戍诗歌之,感发意气,愤悱志向,使习尊主庇民之道,亦一教也。”他在《练兵实纪·练胆气 》中明确规定:“凡军中除习武艺为戏( 游戏 )不禁,若将条约( 军队条令 )随俗改为唱曲,学习以相戏乐著,有赏。”有的史料还记录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指挥作战时创作的许多首歌曲和组歌。相反,对于那些动摇军心、影响斗志的淫曲滥调,他下令要坚决制止。他明确规定:“同伙住歇兵士,夜间则安眠静睡,以养精神,不许枕上讴吟唱曲以耗精气,勾惹淫念,鼓惑思乡。”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防止军心涣散,保持旺盛的士气。他还强调从组织上实行精简整编,保证军队质量。他到浙江沿海御倭时,对卫所人员普遍进行考核,年老体弱者尽行汰去,以加强部队的战斗力。他调到蓟州时,针对当时的明军“青壮者役将门”、“老弱反充伍”、“家丁盛而军心离”等军队中的种种腐败现象,按照精兵的原则进行全面整编,减少将官私役,压缩非战斗人员,“退匠役以归伍,减随从以充战”。

( 四 )主张严格训练和使用精兵

戚继光认为,部队只有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不断提高战斗力。他常常告诫士兵说,武艺“是你当兵防身、杀贼、立功、救命,本身上贴骨的勾当。你武艺高,决杀了贼,贼如何又会杀你?你武艺不如他,他决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他提出了抓军事训练3种途径:一是坚持不懈地抓紧正常性的训练,凡无战争,春夏秋冬都要选择一定时机比武;二是在战争中学会打仗,他提出了“杀贼、练兵,可以并行不悖”,在战争中学习,是最实际的有针对性的训练;三是开设军事学校(即武学馆 )进行集中训练,采取亦文亦武的办学方针。武学馆中的学员,是从部队的士兵、初级军官、世袭武职之家的子弟和武生员中挑选出来的。这些人出身行伍,大多缺少文化,不学习文化和军事,必然限制才智的进一步发展,难以成为通晓韬略的良将。戚继光主张兵“在精不在多”,而精兵在于良将的训练和管理,将领是三军之司命,将领优劣对于军队建设的影响尤大。“夫为将之道,疆场之安危、三军之死生系焉。”因此,“练兵之要,先在练将。”他认为,将官必须具备“德、才、识、艺”4条标准,其中的“艺”就是指杀敌制胜的本领,为将要“习兵法”、“习武艺”,而且要首先学好武艺,“己不先学,何以倡人;己不知花法、实法之辨,何以辨别士卒所习之高下”,“况主将率三军首锋,非艺曷以作勇,非勇曷以前率?”也就是说,将不懂武艺,就不能练好兵,练不好兵,何以成其为精兵,兵不精将无艺,何以领兵去作战,更谈不上“前率”。

( 五 )倡导练兵要从实战出发

戚继光一贯倡导练兵要从实战出发,讲求实用,反对华而不实、徒具形式的“花架子”。他指出:“设使平日所学的号令营艺,都是照临阵的一般,及至临阵,就以平日所习者用之,则操一日必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主张练武艺要练一击就能致敌于死命的武艺,那些一击只能打伤、吓退而不能致敌于死命的武艺,不应该在训练课目中占有地位,只可作为锻炼身体使用。所以,平日的训练难度要大于实战的要求,如此才能在战场上稳操胜券。他在《练兵实纪·练手足 》中,对于练心力、练手力、练身力等,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要求。

( 六 )战略战术原则应灵活地加以运用

戚继光看到,当时有这样两种人自命为懂得军事:一种是瞧不起古代兵书,视古法为“筌蹄”,毫无实用价值;另一种人则无视时代的发展变化,死死地抱住几本兵书,不知通达权变。他反对这两种极端片面的观点,认为军事学是天下事中“难之尤者”,要懂得军事学,就必须认真学习古代军事著作。他主张重视古法,同时又竭力反对泥守古法。这就是,知古而不循规,师意而不蹈矩。正如他在《纪效新书 》序言中指出的:“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他认为,学兵法与学医术的道理是一样的。学医的人要认真研读医学书籍,但又不能被医书所限制,不能在临床运用时生搬硬套。如果只记住古代兵书上的一些条文,食古不化,不能根据千变万化的敌情,不能因时、因地制宜,一旦遇到紧急复杂的局面,就无法应付自如。古代军事思想和作战训练的指导原则,写成兵书以后,就固定下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的变化,后人在学习时,就应该用发展的眼光,鉴别取舍,不能字字照搬,句句照套。戚继光从这个原则出发,善于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等条件,确定训练的内容和方法,创新作战的指导原则。

此外,在《 纪效新书 》和《 练兵纪实 》中,戚继光还对戚家军的战斗编成、步骑兵的装备、战斗队形和战法、行军宿营警戒等,根据任务、敌情、我情、地形、天候情况,一一作了详细规定,堪称古代军队的战斗条令。

 (本文摘自《齐鲁兵学》)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热点导读
· 《左传》未载孙武之原因探讨
· 《孙子兵法》的“七计”
· 《孙子兵法》及译文--用间篇第十三
· 《 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 》的兵学
· 《 孙膑兵法 》的兵学思想
· 《 三十六计 》的兵学思想
· 《 荀子 》的兵学思想
· 《 黄石公三略 》的兵学思想
 相关信息
· 《 荀子 》的兵学思想
· 《 纪效新书 》、《 练兵实纪 》的兵学
· 《 三十六计 》的兵学思想
· 《 后出师表 》的兵学思想
· 《 黄石公三略 》的兵学思想
· 《 孙膑兵法 》的兵学思想
· 《 六韬 》的兵学思想
· 《左传》未载孙武之原因探讨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