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膑兵法 》的作者孙膑,是孙武的后世子孙,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一带 )人,曾任齐国军师。
《 孙膑兵法 》,亦称《 齐孙子 》,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曾广泛流传于战国末和秦汉时期,《史记 》有“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世传其兵法”之说。《 汉书·艺文志 》也有《 齐孙子 》八十九篇、图四卷的记载。其后遗失。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两座西汉前期的古墓,从中挖掘整理出《 孙膑兵法 》,共364简,11000余字,后经专家论证、修正和增补,定《 孙膑兵法 》为16篇,共收222简,近5000字,编入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 壹 )》。今本《 孙膑兵法 》虽然与《 汉书·艺文志 》中记载的《 齐孙子 》相去甚远,远非《 齐孙子 》的全貌,但从中仍可看出,它在继承《孙子 》、《 吴子 》等兵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战国中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有价值的观点和原则。
( 一 )“举兵绳之”,“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
《 孙膑兵法·见威王 》篇中,孙膑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主张“举兵绳之”,以战争解决争端。他在拜见齐威王时,引用了“五帝”、“三王”用兵攻取而胜有天下的史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昔者,神戎(农 )战斧遂;黄帝战蜀禄( 涿鹿 );尧伐共工;汤放桀;武伐纣;帝( 商 )奄反,故周公浅( 践 )之。”“欲责( 积 )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意思是说,连“圣人”都必须使用战争手段,才能统一天下,维持其统治,处在列国争战的年代,欲图霸权之威,战争更是不可避免。继而,孙膑指出战争的胜负事关国家的安危,“战胜,则所以在(存 )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孙膑主张用战争方式夺取胜利,但绝不是“乐战好兵”。他反对那种不顾主客观条件而轻率用兵的行为,认为这样必然遭到战争的失败与耻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强调重战、慎战、备战。“乐兵者亡”、“利胜者辱”,必须做到“有义”、“有委”、“事备而后动”。
( 二 )“必攻不守”,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
齐大将田忌在齐威王和孙膑问对过后,询问孙膑如何用兵才能取胜的道理。田忌问:“赏罚者,兵之急耶?”孙膑说:“非。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又问:“权、势、谋、诈,兵之急者耶?”孙膑说:“非也,夫权者,所以聚众也。势者,所以令士必斗也。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诈者,所以困敌也。可以益胜,非其急者也。”田忌“忿然作色”说:“此六者,皆善所用,而子大夫曰非其急者也。然而其急者何也?”孙膑回答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孙膑认为田忌提出的“赏、罚、权、势、谋、诈”等6个方面用兵的常理,只能算作“益胜”的条件,而咬定“必攻不守”是用兵最紧要的。当时齐威王立志图强,任用邹忌为相进行变法,国势方张。孙膑提出“必攻不守”,采取以攻为主的战略,把消灭敌人放在第一位。即只有消灭敌人,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
孙膑在同齐威王、田忌的问对中,认为寡可胜众,弱可胜强,并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战法。如“让威”,即避开敌人锋芒,不同敌人硬拼;“埤(卑 )垒广志( 筑低垒表示无所畏惧、以激励士气 ),严正辑众( 严明法令,团结士卒 ),避而骄之,引而劳之”;“告之不敢,示之不能( 故意示弱 )”,“以骄其意,以惰其志(使敌懈怠 )”;“营而离之( 迷惑和分散敌人 ),我并卒而击之( 厚集兵力以打击敌人 )”,等等。孙膑特别强调,要做到以寡胜众,以弱胜强,关键在于集中自己兵力,分散和牵制敌军。认为“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则兵力虽如锱铢(古衡名,六铢为锱,二十四铢为两 )之少,也显得有余;如果“不能分人之兵,不能按人之兵”,则数倍于敌也显得不足。孙膑“必攻不守”和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在齐国与列国的争霸中得到充分的运用,使“齐国大治”号称富强,两次击败西面的魏国,“诸侯莫敢当致兵于齐二十余年”,使“楚人不敢为寇东取”,“赵人不敢东渔于河”,这不能不说得益于孙膑战略思想的高超。
( 三 )“料敌计险”,“攻其必救”的战术思想
《 孙膑兵法 》残简中篇幅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要算是作战指导方面的记述。在他的兵法中,既有不同兵力对比情况下的战术运用,又有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战术运用;既有攻城战术,又有布阵战术。孙膑强调作战指导要知“道”,即要懂得战争的规律,认为“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又说“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所谓知“道”就是:“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在《孙膑兵法 》残简中,除上面这段较完整的论述外,散见于各篇的有关“道”的论述也不少。在《 威王问 》、《 陈忌问垒 》、《 八阵 》等篇中,也多次论述到“决胜败安危者,道也”的问题。此外孙膑还提出了“恒胜”的论断,他说:“胜有五:得主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量敌计险,胜”。“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孙膑这些对战争胜败客观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他朴素唯物的军事思想。
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是孙膑指导战争的一大特色。《孙膑兵法 》讲到“势”的地方很多,并有一篇《 备势 》,着重论述了“势”。他认为战争形势的有利和不利,就像天下万物的有生有死,有能有不能一样,是永远存在着的客观事实。他说:“有生有死,万物是也。有能有不能,万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势是也。”指挥战争的人们,应“便势利地”,因势利导,掌握战争主动,争取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态势。比如,战前要“事备而后动”,准备好了再打。打起来之后要根据战场情况灵活用兵,我强敌弱时要“赞师”,即示弱诱敌出战;敌强我弱时要“让威”,即先退一步,后发制人;势均力敌时调动、分散敌人,然后集中兵力“并卒而击之”等等。他还要求作战要善于利用地形“料敌计险”,“易则多用其车,险则多用其骑,厄则多用其弩”,“进不可迎于前,退不可绝于后、左右不可陷于阻”,以便使自己的军队四路必彻,王动必工,使敌军陷入“四路必穷,王动必忧”的困难境地等等。
( 四 )“篡贤取良”,赏罚严明的治军思想
在军队建设上,孙膑认为军队重要的是“德行”。他说:“德行者,兵之原职也。”“德行”属于道德观念范畴,所谓军队的“德行”,是指军队的政治素质和作风。孙膑治军把培养军队的政治素质放在首位,这是他的一大发现,也是对后世军队建设的一大启示。孙膑认为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在于训练、法制和将帅修养。他认为:“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提出“兵之胜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主张招募士卒,严格训练。对于军队将帅的选拔和任用,他认为应“立官以身宜”。即对于将帅的擢用,要反复衡量,采取“权衡”的办法进行“篡(选 )贤取良”。对将帅,他不仅提出德、信、忠、敬等一般要求,而且提出要有驾驭战争的能力,即“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列知八阵之经,具胜而战,弗见而诤。”孙膑很强调赏罚治军,明确指出:“夫赏者,所以喜众,令士忘死也;罚者,所以正乱,令民畏上也。”实行赏罚,能使军队建立威信,激发战斗力。平时将帅对士卒赏罚得当,战时士卒能够服从命令,从令如流,英勇杀敌进死为荣,“蹈白刃而不还踵”,并强调不管是什么人,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赏不逾子,罚不还面”。他十分重视士兵的质量,反复强调“篡卒”,提出“五教法”进行系统的教育训练,包括政治教育(处国之教 ),战法训练( 利战之教 ),队列训练( 行行之教 ),行军训练( 处军之教 ),以全面提高军队素质,适应各种条件下作战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