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韬 》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为“武经七书”之一,成书约在春秋战国时期。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西汉初期墓葬有《 六韬 》54枚残简,说明此书在汉初期已流行于世。《隋书·经籍志 》著录为《 太公六韬 》,周文王师姜望撰。姜望,即姜尚,俗称姜太公,是西周的开国功臣、齐国始祖,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兵法的内容是以周文王、周武王与姜太公对话的形式,阐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及办法,提出了一些富有特色的思想观点,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姜太公的兵学理论。该书在我国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地位。
今本《 六韬 》约2万字,分6卷,60篇。卷一文韬,包括有文师、盈虚、国务、大礼、明传、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共12篇,是讲治国安民,作好战争准备的韬略。卷二武韬,包括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等共5篇,主要讲对敌斗争的韬略。卷三龙韬,包括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共13篇,是讲军队的指挥和兵力部署的韬略。卷四虎韬,包括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共12篇,主要讲在宽阔地作战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卷五豹韬,包括林战、突战、敌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共8篇,主要讲和敌人在狭隘地作战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卷六犬韬,包括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共10篇,是讲各兵种如何配合协同作战,以发挥军队整体威力。
总之,《 六韬 》第一、二卷,主要阐述的是战略问题,及战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第三、四、五、六卷,则重在阐述战争指导的一些重要原则,是战争过程中所遇到的战术上的一些问题。
( 一 )在战争观方面,主要阐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 六韬 》认为,战争是解决阶级和阶级、国家和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一种形式。《六韬 》卷一·序中指出:“文王曰:立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文韬·上贤》还指出:“王人者,上贤,下不肖。取诚信,去诈伪。禁暴乱,止奢侈。”这些都集中反映了这一思想。该书揭露了商纣王的暴虐统治,旨在说明,只有诉诸武力,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推翻奢侈无度的殷商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
《 六韬 》重视战争准备,包括物资准备和精神准备。《文韬 》、《 龙韬 》等篇中指出,必须抓住“天下安定,国家无争”的有利时机,奖励生产,储备粮食,准备攻守器具。特别强调中央政权要把国家经济命脉掌握在手,大力发展“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 )等生产事业。“农——其乡则谷足,工——其乡则器足,商——其乡则货足。”从而达到“富国强兵”,这样,战争到来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所谓精神准备,就是争取人心的归向,以取得举国上下以至友军的支持。这是其政治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战前动员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文韬 》中的《 文师 》、《 盈虚 》、《 国务 》、《 大礼 》、《 明传 》等章,都是阐述收揽人心的道理。它说:“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显然,这是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劝说统治者推行“仁政”。为达到劝说统治者推行“仁政”的目的,《六韬 》还提出了所谓“爱民观”,强调使“民不失务”、“农不失时”,还要“薄赋敛”、“俭宫室台榭”、“吏清不苛扰”等。这一主张,对于巩固内部,动员人民支持战争,是有重要作用的。
( 二 )在军队建设方面,提出了司令部组织机构、士兵训练和选将等创见
《 六韬 》记载了司令部组织机构,是研究先秦军制的宝贵资料。《龙韬·王翼 》所列举的“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内分不同的参谋业务,组成一个比较周密完备的指挥机构。在这个机构中,包括作战筹划、气象观察、地理测量、粮糗供应、金鼓旗号、敌情侦察等机构和人员。有了这些参谋人员,就能“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万事毕矣”。这实际上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司令部组织,也是世界最早的类似参谋部性质的组织。
《 六韬 》提出了选拔士卒和编组训练的方法。无论是步兵、骑兵还是车兵,都要经过严格的选择才能充当。以“选骑士之法”为例,要选“年龄在四十岁以内,身长七尺五寸以上”,身体健壮,反应迅速敏捷,超出一般人之上的;能骑马疾行,张弓射箭,前后左右、四面周旋、进退自如的;能跨越壕沟,攀登丘陵,不怕险阻,超越湖泽的;能长途追逐顽敌,冲锋陷阵的勇士。这说明,对士兵的挑选,在年龄、身体、智勇等条件方面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训练士卒,要讲究“练士之道”。先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本人的特点,分别编成冒刃之士、陷阵之士、勇锐之士等十一种小分队,然后再进行训练。内容包括“操兵起居、旌旗、指麾之变法”(《犬韬·教战 》)。教练方法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一人学战,教成,合之十人。十人学战,教成,合之百人。百人学战,教成,合之千人。千人学战,教成,合之万人。万人学战,教成,合之三军之众。大战之法,教成,合之百万之众。故能成其大兵,立威于天下。”
在上古时期,注重严格选将,被看作是治军的重要环节。《龙韬·奇兵 》指出:“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同时《 六韬 》又在《 论将 》、《 选将 》、《 立将 》、《 将威 》等篇,论述了选将的原则和方法,即所谓“五材”、“十过”,与后来《孙子兵法·计篇 》所说的“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十分相似。此外,将帅的表率作用也是它突出强调的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龙韬·励军 》说:“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士卒就能做到“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在《立将 》一篇中,进一步阐述了“爱兵”观念,说将帅如能做到“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士卒就“必尽其力”,去拼命争取战争的胜利。
( 三 )在战略战术方面,对战略形势、作战原则和方法有独到阐述
该书认为,为将者懂不懂得战略战术,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龙韬·奇兵 》指出:“不知战攻之策,不可以语敌。不能分移,不可以语奇。不通治乱,不可以语变。”就是说,不懂得战术战略就谈不上指挥对敌作战;不懂得奇正分合进退的作用,也就谈不上什么出奇制胜;不了解乱和治的辩证关系,更谈不上什么运用奇谋诡计。关于战略战术的理论和知识是战争指导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正确地估量战略形势,是战争的指导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问题。《文韬 》、《 武韬 》和《 龙韬 》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认为战争是物质矛盾的运动过程,并把战争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天候、地理等看做是运动过程的基本因素。《虎韬·垒虚 》指出:“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利,中知人事。”《 武韬·文伐 》又说:“所谓上察天,下察地,征已见,乃伐之。”这是对将帅的起码要求。在《 武韬·发启》中还指出:“天道无殃,不可先倡。人道无灾,不可先谋。必见天殃,又见人灾,乃可先谋。必见其阳,又见其阴,乃知其心。必见其外,又见其内,乃知其意。必见其疏,又见其亲,乃知其情。”这就是说,只有把天道、人道、阴阳、外内、亲疏等各个方面都观察清楚了,才能对战略形势的估量得出正确的结论。
巧妙地捕捉战机,也是《 六韬 》关于战略战术强调的一个重要原则。战机就是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作战时机。战机的出现,在时间上一般说是很短暂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它需要战争的指挥者特别加以重视。抓住战机,战争就可能胜利;失掉战机,就可能导致战争失败。《文韬·守土 》说:“日中必彗,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来。”在《 龙韬·军势 》中也说:“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移。失利后时,反受其殃。”这些话,对战机在作战中的重要性,阐述得非常清楚。同时还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故智者从之而不失;巧者一决而不犹豫。”这都鲜明而生动地说明了犹豫对战争的危害。
寻找战机,创造战机,捕捉战机,贵在注意使自己的计划、行动等严加保密。《武韬·发启 》指出:“道在不可见,事在不可闻,胜在不可知。”说明使战争取胜的妙道,在于隐蔽自己的行动。《 龙韬·军势 》也指出:“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大于不意,谋莫大于不识。”说明只有出其不意的行动,才是合乎战争要求的行动;只有使敌人难以识破的筹划,才是真正深谋远虑的奇谋。不仅对敌人要“勿使知谋”,对己方军队,有关军事机密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只有保守己方军队的秘密,又对敌军有了详细而准确的了解,才能审时度势,捕捉战机。
在强调隐蔽企图的同时,《 六韬 》还主张处于有利战机时,部队行动务求迅速、果敢。《龙韬·军势 》指出:“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即使部队行动在不利情况下,例如突围时,也要突出一个“疾”字。“暴用之则胜,徐用之则败。”还主张根据不同的敌情、地形灵活用兵,不拘常法。只有做到“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才能立于主动和不败之地。此外,《六韬 》还阐述了部队通信指挥和联络手段,如金鼓旗号、阴符阳书等,记述了当时的攻守战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