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是秦末汉初一位神秘人物。据推算,他应该出生于战国后期的齐国。关于他,传说很多,正史记载则很少。那么,黄石公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故里在哪里?现在还有什么遗迹存在?近些年来,笔者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在济南平阴县作了比较充分的考证。现将所得情况整理成文。
一、《史记》“圯桥授书”后“黄石公”称谓的由来
中国历史上诸多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多与隐于幕后的高学之士有关,大都是这些人或从旁或通过朋友、或派出学生帮助致人成功,完成其兴替大业的。秦王朝的建立,就是隐士鬼谷子培养出的学生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尉缭、毛遂等人先把天下闹了个天翻地覆,而后秦国用张仪之谋,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天下。而巧合的是,秦王朝建立仅十几年,又出了一位隐士与反秦勇士张良在下邳相遇,两人便演绎出了被历代史家称道的“圮桥授书”千古美谈。而后张良便当上刘邦的军师,助刘邦灭掉暴秦,打败了称霸一时的楚霸王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史记》记载,汉朝的建立,是与张良给刘邦屡出奇计分不开的。用刘邦的话说:“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但,与其说建立汉朝是张良之功,倒不如说是授给张良兵书的隐士之功。这不吐姓名的隐士就是被历代史学家尊称为“圮上老人”的黄石公。
为什么“圮上老人”被人称为黄石公?汉代以来人们根据司马迁所著《史记 .留侯传》中记载的圮桥授书时老人隐指而来。秦王朝的暴虐,使老人已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便决定把兵书授给敢于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张良。当他在圮桥上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叫张良拾上来并示意给自己穿上时,张良恭恭敬敬地做了。老人便认为“孺子可教矣”,于是授兵书给他,嘱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得老人兵书中谋略,果然成为刘邦的军师,并助刘邦平定天下后,正好是授书后十三年。那年,他“从高帝(刘邦)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冢),每上冢伏腊,祠黄石。”
根据《史记》的这段记述,圯上老人显然没有吐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把自己隐指为谷城山黄石。应该说,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圮上老人称为黄石公了。这是“黄石公”称谓由来的最早依据。而史料上出现黄石公之名,最早见于《后汉书. 臧宫传》中光武帝刘秀诏书引用《黄石公记》【即黄石公兵书《三略》】。近年,又发现了汉熹平年间的黄石公碑。由此可见,在西汉时期,黄石公之名和黄石公兵书就传播甚广了。
二、《魏氏谱系》、《魏氏大事记》所述黄石公生平
历代史料记载的黄石公都是以隐士的面目出现的,“黄石公”是其隐指黄石山黄石而托名。汉代以后,历代史学家对黄石公众说纷纭,甚至有的说并无其人,有的说《黄石公三略》、《素书》等兵书为前汉人托名而作;有的认为黄石公确有其人,其兵书是综合前人兵学而作。如明万历首辅张居正甚至认为《三略》一书的上部分为前人所写,而下部分为黄石公所著。不一而论。究其原因,都是黄石公始终没有露出其真正面目所致。
但是,在谷城(即现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当地人千百年来都认为黄石公是本地人,并在每年古历三月十八日黄石公生日这一天祭祀,从未中断。
黄石公是东阿镇魏院村人。根据魏氏家族家传的《魏氏族谱》和《魏氏大事记》记载,黄石公姓魏名黄,又名辙,生于战国末年周赧王、齐惽王年间,卒于西楚霸王三年。父魏华、母马青。现传至九十代的魏绪庚才露于世的族谱中记述,黄石公出生时,其母在门前大道上,不甚脚落空于车辙内,摔倒遂生一子。此时晚霞夕照映天地为黄色,其父便给儿子起名为“黄”,小名“辙”。后黄石公生五男:器、水、良、金、国;三女:花、馥、芳。黄石公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于祖上皆在教书堂教授学子。黄石公六岁习学,十八岁便精通诸子经书,尤善兵学、易学。他所处的年代,正是战国末年,列国争霸,兼并激烈。由于当时谷城一带处于齐、鲁、卫、赵等国交界处,列国多在此争战期盟。
他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战乱给黎民带来的灾难,曾向齐王提过很多建议,未被采纳。他希望天下要以“大一统”的思想结束列国争战,使黎民免遭涂炭之苦。君主只有以民为本,国家才能安定;任用贤才,国家才能得治。战争为凶器,他集前人兵法及诸家之长,开始撰写《三略》、《素书》等兵法。此时的秦国,为了强国,广纳贤士。列国中很多贤士都到秦国去。黄石公见齐王不纳己见,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便于秦昭襄王时去秦国,被任为博士,向秦王提了很多建议,得到秦王赏识。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当政,黄石公与众博士一起提了很多建议和治国统军之道。后来,黄石公见秦始皇越来越刚愎自用,暴虐无道,便辞官回归故里,教书著书。秦始皇三十四年,焚书坑儒,天下大搜非秦记之书以焚之。当时的东郡太守来谷城搜书,黄石公将自己所著兵书等书藏于谷城山洞内,以后他多在此隐居著书修身。此时的黄石公还有很高的易学造诣。
基于秦始皇和秦二世的暴虐,黄石公认为秦必灭亡。他硕望大治,认为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有贤明之士辅佐开明之君,才能使国不遭难民不受苦。为了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公元前220年,黄石公辞别家小云游天下寻找志士。在下邳遇到了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未遂而逃匿此地的张良。他知道张良是个有雄心大志的义士,为了试探他的“忍”性和才能,在圯桥上,故意坠履桥下,并让张良取履,又三次刁难他明晨相会。张良不负黄石公所望,黄石公便把自己所著兵书传给了他,并嘱咐他只要熟读此书则为帝王师。此时黄石公年事已高,恐自己不久于世,便嘱咐张良“十三年后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黄石公是暗示张良自己居住在济北,谷城山黄石洞,如果见不到我,此山的黄石就是我的托名。
张良熟读黄石公兵书,果然成为刘邦的军师,助刘邦屡出奇计,建立了大汉王朝。黄石公在外云游了几年后回归故里,暗里观察着刘、项灭秦战争和楚汉战争。西楚霸王三年,黄石公辞世。临终嘱其子将自己葬于谷城山下,立一黄石,并嘱子孙遵族规秘训。《魏氏大事记》中记载,黄石公嘱托不许将自己的真实姓名暴露于世。
刘邦建汉后,正好是黄石公给张良授书后的十三年,张良想起恩师的话,随刘邦一起到济北谷城寻师。此时,张良寻不到恩师踪影,便想起老人曾说“谷城山黄石即我”,于是与刘邦来到谷城山下,却未见黄石,于是上山寻找,“见此山石皆黄色(实际上该山之石是《魏土地志》所记载的文石)”,山上有一峰突兀如台印,台西有一洞。台下多散布石块,其中一块石壁内似一老人影像相嵌。张良顿悟,黄石原来是恩师的托名,这就是恩师了。张良经刘邦恩准,就以黄石公所托之名亲建黄石公祠,并供黄石于祠内。刘邦诏令以每年古历三月十八为黄石公祭祀日,延续两千多年,至今不断。此后,谷城山更名黄石山,山巅石台便名黄石台。
三、黄石公遗址
《史记》上记载的黄石公与张良期处的济北谷城,《中国地名志》、《山东通志》、《辞海》等载:“即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左传》载:春秋时,鲁庄公三十二年,谷城是齐桓公为嘉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之功,为其设的采邑。鲁齐会盟后,鲁庄公亲为管仲筑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多在此会盟争战。春秋至秦时为谷城邑,汉设谷城县。《史记》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曾听张良之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此处为楚汉战争时的主要争战地。东汉时,张迁曾在此任谷城长,留下了国内外闻名的汉碑古拙代表《汉谷城长蘯阴令张迁表颂碑》,现藏于泰安岱庙珍碑殿内。当时,谷城与东阿两县并设,隋以后互有撤并。明代洪武八年,因黄河水患,东阿县最终迁到谷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阿县志》载:“东阿,古之名邑,会盟争战废垒遗虚,见经史者不一而足。”谷城山,即今东阿镇北的黄石山。《汉书》、《山海经》、《水经注》、《兖州府志》、《东阿县志》等记载了该山原名叫谷城山,汉以后,因黄石公之故,改名为黄石山。而该山之石,皆为黄色,实则是《魏土地志》中记载的文石,因石内隐有花草树竹之纹状而名。从汉至今,黄石公的诸多遗迹就在该山上下。
遗迹一:黄石台。黄石山顶有黄石台。《水经注》记载了该台:“又北过谷城县西……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期处也”。该台是在平缓的黄石山上突兀而成,其状如印。高十多米,周围近百米,挺拔陡峭,壁立如削,山顶建有魁星阁,面积近100平方米。黄石台山崖上有众多宋代前后述颂黄石公的摩崖刻石。其中有宋代政和莆阳陈国瑞、三国时吴郡钱敏功伯所题之诗和刻石大家史荣的真迹,还有明代御史张鑑、邑人文士等刻石。
遗迹二:黄石。被认为黄石公托名的黄石即在黄石台下。该石高约三米,外形似正襟危坐的老人,而正面石壁上隐有一躬背肃立的老者影像,发髻高挽,面貌慈祥,栩栩如生。乡人认为是黄石公幻化,千百年来为之祭祀。
遗迹三:黄石洞。黄石台西面有黄石洞,洞高两米多,阔两米多,为黄石公藏书、著书、休憩处。乡人传为黄石公修炼处,故又名黄石仙洞。内有凿壁而塑的黄石公像一尊。该像端庄肃穆,双手扶膝,左脚穿履,右脚光赤。左下为张良雕像,单膝而跪,双手捧履,形态恭敬;右下传为赤松子雕像,肃然侍立。雕像皆惟妙惟肖,令人起敬。
遗迹四:黄石公庙。黄石台前,便是黄石公庙,最早为张良所建,历代又有重修。原庙“文革”时毁坏,现庙为近年重修,内石雕黄石公像为宋代重塑黄石公雕像。庙内有历代有关黄石公的碑刻,“文革”时多有毁坏。古有宋咸平五年郓州(当时本地归其管辖)知府姚铉所撰文的《黄石公庙碑铭》一块。《东阿县志》记载了此文,碑已不知去向。现残存的还有北宋司马光好友大文士邵雍撰文的“重修黄石公碑”一块,半许毁坏,弥足珍贵。碑文记述了黄石公身世和黄石公祠自汉代建祠并祭祀及其沿革等内容:“……有石壁立对峙,如龙虎焉……有黄石公祠一座,考其碑为前汉子房所建,……然此庙自前汉建后屡变屡更,……故纠首阎逢壮等纠诸乡人集邀善士共襄义举……”。明代残存《重修谷城山黄石公庙碑记》中内有:“……汉高祖诏令祀之……”等内容。
遗迹五:黄石公祠。黄石山下,有唐代黄石公祠一座,也是当年张良所建,并为以后历代重修。祠内有唐重塑黄石公石刻像。大殿“文革”时遭摧,历代碑刻残壁犹存。传说有汉碑一块,不知去向。现还存有唐《济北谷城黄石公祠碑记》一块,碑文为唐天宝年间御史台长李卓(《元和郡县志》作者,宰相李吉甫之父)撰文。书体为典型的唐隶,流畅俊逸。文中记载了张良当年“哀韩之亡,怒秦之暴,义感天地,……神授良之书,良为帝之师,灭秦报韩成功,遂志祠于济北谷城山之下,盖谓是矣。……”并赞黄石公授书之功:“周之兴也,岐山鸣焉;汉兴有圯桥之事。”祠内另有宋宣和年间东平知府及元、明、清历代知府、县令等所立碑刻数块,皆有重要的书法与史料价值。
四、历代史料及地方史志对黄石公的记载
《史记》专设《留侯世家》一章写张良,记述了圯桥授书的故事以及张良的作为,并以太史公的赞语作评“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高祖离困者,数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岂可谓非天乎?”汉代以后,历代史料和地方史志也有对黄石公众多的记载。最早记载的是《后汉书.藏宫传》,光武帝刘秀诏书中引用了《黄石公记》(即黄石公三略)中:“柔螚制刚,弱能制强”策略,避免了一场与匈奴的战争。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载:“又北过谷城山西……县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张良期处也。”晋人郭璞注《山海经》曰:缟羝山首曰乎逢之山,……东望谷城之山(在济北谷城县,黄石公在此山下辰良取以合葬尔)。又注曰:“黄石山西张良与圯上老人纳履授书处”《兖州府志》载:“黄石公祠,在县(东阿县)东北一里黄石山下”。清代《东阿县志》、《民国东阿县志》皆载如是。
五、历代文人志士来拜谒黄石公并赋咏
黄石公为历代文人志士所尊崇,除去汉高祖刘邦与张良一起亲来寻觅并为之建祠祭祀外,历代高官贵族文人名士多来拜谒,并多有题咏。
黄石台四周悬崖上有历代摩崖刻石以记。其中晋人、北周大文学家庾信有诗赞曰:“张良取履,跽授无辞,晋书一卷,长者三期。昔为韩相,今为帝师。谷城黄石,还归旧祠。”宋政和莆阳陈国瑞有刻石曰:“赏观汉史想当年,今到山头憩石巅,环望谷城瞻庙像,神书一卷后流传。”又三国时吴郡钱敏功伯有刻石曰:“黄石仙翁去畿年,独留遗迹在层巅。”犹为珍贵的是有刻石大家史荣的真迹并诗曰:“黄石居层巅,独然岁千年,先翁何处觅,山巅故物传。……。”明嘉靖御史张鑑及清代文士邑人均有刻石在黄石台上。另元好问、王士祯、于慎行等历代文人志士均留有拜谒黄石公的诗赋。如:金代大文学家元好问有《过黄石公庙》、 明户部尚书周忱有《过东阿谒黄石公祠》、清代以诗赋雄居文坛的王士祯有《留侯祠》、明万历阁老于慎行有《携陈山人东甫饮黄石山顶》等等。另外当地还有众多有关黄石公的故事和传说。
六、黄石公兵书、张良与楚汉战争
黄石公乃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家,他所授给张良的兵书开始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当年黄石公授给张良书时,曾嘱咐张良绝不能轻易外传,更不能传给不圣、不贤、不道之人。北宋神宗时宰相张商英,在他所作的《黄石公素书原序》中记载,直到晋代有人盗张良墓者,从中盗出兵书,才露于世,此书即是黄石公所著的《素书》(《魏氏大事记》中说还有《三略》)。并不是有人所说的《姜太公》兵法,实为黄石公所著之《三略》、《素书》。黄石公的《三略》,最早见于《后汉书·臧宫传》中汉光武帝的诏书。“诏曰:《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此正为《三略》书中之内容。又《隋书·经籍志》多有著录黄石公兵书。由此可见,黄石公兵书,在汉代即已流传。该书北宋后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后为历代王朝培养将帅的必读之书。北宋宰相张商英为其作序,高度评价道:“黄石公,秦之隐君也。其书简,其意深,虽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老亦无以出此矣。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于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洞观两千年前那场灭秦与楚汉战争,那是何等的壮烈,它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增添了璀灿的一页。而那场战争的主角之一就是张良,是他屡出奇计,助刘邦平定了天下,建立并巩固了刘氏江山。这些功绩都是张良深谙黄石公《素书》与《三略》之要领,应用于实践所得。北宋张商英称之为:“仅用其一二耳”。而张良所献奇计有:化险为夷,逐步扭转弱势局面;避开秦军主力,趁虚而入,抢先进入关中;严肃军纪,善待俘虏,争取民心;鸿门宴时,使刘邦逃脱杀身之祸;为避锋芒,主动退出关中,进入汉中,并烧毁栈道,以示不再东还;当时机成熟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避实击虚,挺进中原;“劝高帝王韩信、封彭越、侯雍齿、罢封六国、追穷寇、致四皓而立惠帝、择留自封、从赤松子游”等。汉高祖刘邦评赏张良等三大开国功臣时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因此,张良被世人称为汉室三杰之一。由此可见,黄石公所著的《素书》《三略》在治国统军用人上多么精道,其军事价值不逊于《孙子兵法》。真可謂“用之修身,可以明智益寿;用之治国,可以位极人臣;用之经商,可以富埒王侯;用之军事,可以百战百胜。”宋代,朝廷将《武经七书》作为武举考试的依据,其中就有《三略》。文学大家苏轼,对黄石公评价甚高,他认为,汉朝的建立,与其说是张良之功,不如说是黄石公之功。历代名家如魏征、司马光、张居正、纪晓岚等都对黄石公兵书有很高的评价。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曾手抄黄石公兵书《素书》。当前,国内外专家对黄石公研究者越来越多,认为黄石公《三略》是一部论述战略的著作。而古代围绕战略论述兵法的非常稀少,应该说,《黄石公三略》是专论战略问题的开山之作。
七、当地今人对黄石公的祭祀
黄石公兵书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宝库,在古代兵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后人也没忘记这位历史名人,尤其是谷城(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一带,千百年来人们从没忘记这位古代名人。每逢阴历三月十八日,方圆一二百里的乡民纷纷前来黄石公祠祭祀。《兖州府志》、《东阿县志》记载了宋以来均由地方官吏主持祭祀,届时四方乡民接踵而至,纷至沓来。就是“文革”时,人们也偷偷前来祭祀。改革开放后,更是日趋兴盛。每年祭祀期间,都唱五天大戏,前来祭祀的乡民和游客日达四五万人。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民间人士筹资修复了黄石公祠,足见人们对他的尊崇之情。“黄石仙踪”为古东阿八大景之一。
八、黄石公故里的论证
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及相关资料证明,黄石公不但实有其人,而且故里就在今山东省平阴县东阿镇无疑(且有传说张良死后与黄石公并葬于此)。
论据一:《魏氏大事记》、《魏氏族谱》所记载的黄石公与《史记》所载大体相符,只是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差别。例如:圮桥授书事件,《史记》记载的是在江苏下邳圮桥,而《魏氏族谱》《魏氏大事记》和地方史志、地方传说认为黄石公当时是在寻找反秦志士,而在下邳遇到张良后与他相约在谷城授书。这与《兖州府志》和民国《东阿县志》记载的晋人郭璞在《山海经》注中所注:“山在济北谷城县西张良与圮上老人纳履授书处”相符。.
“十三年后”,张良如约与刘邦一起来谷城寻黄石公,没找到黄石公其人,因为黄石公当时已去世,而他又留下遗嘱不要把他真实姓名等外传(《魏氏大事记》)。司马迁当年撰写的《史记》也不可能调查太细,只会记下大体事件。
《史记》中“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句,根据《魏氏大事记》黄石公第一个意思是向张良暗示自己的住处是在谷城山下,自己就是谷城人。如果我不在人世,山下有黄石的山就是谷城山,看到黄石就像看到我一样。第二个意思可能是指自己居住在谷城山黄石台下的黄石。所以张良与刘邦当时在山下没有找到黄石,便到谷城山上黄石台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并在山上建祠。最近在黄石山村民间刚扒下来的原黄石公庙的碑刻中,其中有宋代大名士邵雍撰写的《重修黄石公祠碑记》中:“有黄石公祠一座,考其碑为前汉子房所建”之文证明了这一点。而《魏氏大事记》也记载了张良当年曾亲自监建黄石公祠的经过。建成后,与济北王、谷城宰等举行了祭典仪式。应该说明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史记》中:“取而葆祠之”这句话有其误解之处。此句话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张良当时在此处建黄石公祠,并把黄石公托名的黄石藏供于祠内。有关史料、地方史志、民间传说和《魏氏大事记》均证明了这一点。而在我国其他有关张良遗址的地方,经调查,至今尚未发现有资料证实有汉代遗址的说法。有的都是后代附会或近代所建。《史记》“留侯死,并葬黄石”,有的认为是说张良死后,与黄石公并葬。当地人也传说张良晚年云游天下,死后与黄石公并葬,这恰好与晋人郭璞所批注的《山海经》中张良与黄石公合葬谷城山下相符。
论据二:历代官府及当地乡民千百年来就以每年古历三月十八日为黄石公生日并从未间断祭祀,至今日趋鼎盛。唐李卓所撰文的《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中就记载有:“……闻斯行诸夙夜展祭祀事”。其碑阴为当时的郡守裴序所记也有:“尝勤雨于庙”的记载。而对黄石公的祭祀是当年汉高祖诏令的。现存明代天顺二年由奉政大夫山东督察司拿宜兴等所立《重修黄石公碑记》中明确记载:“张良从高帝过济北果得谷城下黄石立祠祀……太祖高皇帝乃命有司岁以三月十八日以礼致祭”。最近发现的清嘉庆年间《重修谷城山黄石庙碑记》残碑中也记:“汉高祖…..祀之”之句。被评为我国古代十大优秀志书的《兖州府志》载:“黄石公祠,在县东北一里,……唐李卓有记,宋元以来设山长奉祀,本朝洪武二年,知县黄哲,景泰六年,知县徐思恭相继增修,常以三月十八长吏奉祀。”清代《东阿县志》载:“黄石公祠,……国朝康熙五十五年知县郑廷瑾增修,祭用三月十八日。”可见,对黄石公的祭祀,历代都是由当地官府主持祭祀的,直到民国年间,最后一个主持祭祀的是民国县衙的教谕闫子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民间道士和社首主持祭祀。“文革”时停止,黄石公祠庙皆毁。但在民间,从没中断对黄石公的祭祀。每到三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也偷偷到黄石公祠庙的废墟上祭祀。如果黄石公不是当地人,乡民怎麽知道他的生日并祭祀呢?可见在当地人们心中已对黄石公形成了固定的信仰,这也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现象。因此,在今年的非物质遗产申报中,“黄石公祭祀日”被直接申报为省非物质遗产。当地民俗活动及民众信仰,也是黄石公为此地人的有力证明。
论据三:“文革”时被拆掉的黄石公祠内碑刻,被用于修建大队部。后来房屋由民间居住。近日,碑刻被扒出,其中宋代文人名士邵雍所撰写的碑文中记载:“谷城山有黄石公祠一座,考其碑文为前汉子房之所建,……,然黄石公以石名……曰周人哉”之句,证明了在此以前,已有碑文记载,疑黄石公为周人,这正好与黄石公所处的年代和《魏氏大事记》《魏氏族谱》记载的相符。该碑还记载了“此庙自前汉建后,屡变屡更……。”此也是证明黄石公为此地人的证据之一。
论据四:自《后汉书.藏宫》记载了《黄石公三略》兵书后,有关黄石公兵书著作等皆露于世。尤其是《隋书.经籍志》中,记载了《黄石公三略》、《黄石公内记敌法》、《黄石公青囊经》、《黄石公阴谋行军秘法》、《黄石公五罍图》达六部之多。《兖州府志》、《东阿县志》为两部地方史志的艺文志中,都记载了黄石公兵书。黄石公故里归其所辖,这充分证明了黄石公是此地人,历代修志常规,不是所辖之地人,其著作是不会载入地方志的艺文志的。
论据五:近年,江苏徐州市汉画像石博物馆收集一块汉代熹平年间黄石公碑,这是当前发现的一块最早的有关黄石公的碑刻。 该碑的研究者发表文章说 “黄石公为齐国济北谷城人”。近年南方一些专家学者多有登文研究黄石公者,也认为黄石公为“济北谷城人”。此处“济北”是指济水北面。
论据六:历代文人志士来谷城拜谒黄石公,也充分证明了黄石公是当地人。其中北周时骠骑大将军、大文学家庾信诗中的:“谷城黄石,还归旧祠”句,证明在南北朝时,庾信就对黄石公祠进行拜谒。明代永乐工部尚书周忱诗中:“我来登谷城,汉祠宛如昔。”说明了当时汉祠的状貌。其中诗中有句“却忆谷城山下老,错教姓字向人传”,直接说明黄石公隐藏了真实姓名。
以上为近年考证之发现,充分的证据证明:黄石公确有其人,并著有著名的《素书》和兵书《三略》,今平阴县黄石山就是黄石公的故里。
希望更多的军事专家和史学家关注黄石公研究,以拓展我国兵法研究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黄石公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
(作者赵承凤系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刘庆俊系山东孙子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马文平系山东平阴县博物馆副馆长,马建新系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