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发掘孙子文化 推动当代应用 中心简介 咨询热线:0531-82703005  
网站首页
新闻报道
中心介绍
中华兵典
兵家将帅
谈剑论道
考察交流
将校论坛
学者论兵
兵家争鸣
兵法商用
广饶论坛
智者心语
齐鲁兵学
兵学遗迹
著名战例
兵学考证
研究机构
古代兵器
养生之道
儒商风采
新书推介
成果评选
兵海拾零
视频之窗
书画摄影
首页 > 兵学考证 > 正文
孙子生卒、经历的几个谜团座谈考证会议纪要
2013-3-21 来源: 作者: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二0一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在济南组织召开了孙子年谱考证学术座谈会,山东孙子研究会、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省社科院、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山师大、滨州学院、广饶县等19名孙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和《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的记者参加了座谈会,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主持座谈会,会议就孙子何时出生、何时奔吴、何时何地著书、何时归隐、终老何处,这些多年来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研究,在集中大家意见,形成学术共识的基础上,赵承凤将军作了总结发言,座谈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会议提出,被誉为兵学鼻祖的孙武作为古代一个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思想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军事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孙子兵法》以“兵经”、“兵典”而蜚声中外,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但关于孙武其人的记载,虽在先秦古籍中的《战国策·齐策》、《吕氏春秋·上德》、《韩非子·五蠹》等偶有提及,却语焉不详;以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主要古籍《左传》,对孙武只字未提。入汉以后,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史记》时,虽然给孙武立了传记,但对其生平也只以三百字的篇幅作了极为简略的交待。由于古代文献中缺乏有关记载,自唐代以来,有许多历史学家开始对孙武其人、其书提出了种种怀疑。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中出土的一批竹简,其中的《孙子兵法》与《孙膑兵法》虽然证实了历史上的孙武和孙膑实为两人,各有兵法传世,但有关孙武的生卒年月、奔吴时间、成书之时之地和归隐、终老时间仍未得到确认,成为一个学术之谜和悬案。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轲曾说过:“咏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认为,人的思想与人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成长的家庭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研究《孙子兵法》,既要研究他的著作,又要“知其人、论其世,扬其功,宏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关于孙子的几个悬疑问题研究论证就显得很有必要。
    会议认为,对孙武年谱考证中的存疑问题,在没有重大考古发现和确凿证据之前,必须本着提问题、找不同、索其情、寻答案、求共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合而为一”的学术原则,找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区间范围和推断,在既考察本人的活动,又考察相关人物的活动中,通过联系、比较、分析,形成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答案,而不能过分细化和具体化。
    (一)孙子出生何年。大家普遍认可史学界共同的说法,即应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或者略晚。孙子研究专家、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陶汉章将军在其著作《孙子兵法概论》中就认为:“孙武的生卒年月史无记载,大致与孔子同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终年73岁。按这一相关的历史史料,孙子出生大约在公元前551年前后。根据这个推断,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滨州孙子研究会秘书长扈光珉认为,孙子生于公元前545年。扈光珉提出的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第二次弭兵运动,春秋历史上有两次弭兵运动,一次是华元弭兵,第二次是向戌弭兵。向戌弭兵的发起人是晋国上卿赵武子,这是孙武的父亲孙凭非常敬重的也是一个“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将军。第二次弭兵运动发生在公元前546年,第二年(转年)孙凭喜得贵子,他为了表示对赵武子的敬重之情,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叫武,当然武有七德,也是一个很好的字,而且他字长卿,当时赵武子就是晋国的上卿,让他效仿,这是直接的理由。间接的理由还有两个,一个是按照春秋时期的学制,小孩子大约七八岁上学,小学8年,大学7年,毕业就得20多岁。所以说他不可能很早奔吴或者说很早写《孙子兵法》,这是第一个间接原因;第二个间接原因就是从他奔吴的时间来推断,公元前515年也好、公元前517年也好,他如果是很早或很晚出生,也不大符合整个的年岁的状况,所以说生于公元前545年比较合理。
    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广饶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原主任赵金炎认为,孙子出生大约在公元前552年。赵金炎引用了其论文《<孙子兵法>是齐文化的结晶》中的观点用以佐证:“孙武在吴国的活动时间仅有有6年左右,若按《礼记·曲礼》记载:‘四十曰强,而仕。’吕氏注曰:‘古者,四十始命之仕。方可用则使之仕,德成乃命为大夫也。’按此制度规定,孙武被吴王任命为将军(即大夫)的时间是在公元前512年,由此推算,孙武的出生时间当在公元前552年,仅比孔子长一岁,这与有关书上说‘孙子与孔子同时’也极相吻合。”赵金炎的这一推断,是根据当时齐国“三十而立,四十而仕”的传统,根据这种考证孙子奔吴那一年是40岁。因为在齐国,田穰苴被罢官之后,不可能再有当官的机遇,所以会奔吴。
    座谈中,大家还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几种说法一一列出,如滨州学院孙子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吴名岗在其著作《孙武生平考论》中认定孙子出生于公元前549年;杨善群编著的《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认定为公元前535年;曹尧德著的《孙子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推定为公元前545年;大连图书馆资料库的孙子年谱中认定为公元前544年。《兵圣孙武》(谢祥皓、李政教主编,杨善群、劳允超、胡建新、刘向荣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则采取审慎的态度,没有断定具体的生年,只是提出一个可能的时间范围。该书中说:‘孙武奔吴之年龄至少也要接近于弱冠之时’,还说:‘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孙武以其兵法进见吴王,是在阖闾三年,即公元前512年,此时孙武由齐奔吴已有数年,对于兵法战例已经深有研究,年龄可能在‘而立’、‘不惑’之间。……可以推知孙武的生年大致应在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540年之间。这样,孙武的祖父率军伐莒时则是五十多岁,而孙武以兵法进见吴王当为三十岁左右。学术界多称孙武大约与孔子同时而略晚,是符合实际的’。”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提出,推断孙子的年龄,要应用已知的历史事件和祖先人物的年龄来推断,要符合生育规律。再一个要符合一般人的成长成才规律。按中国人的生育年龄,隔代的差距应为20岁左右。按这个代差来算,田完生于公元前705年,到孙子是第7代,如果按21岁一代计算,孙子最早应该生于公元前558年,如果按22岁代差算,则生于公元前551年与孔子同岁,即使按23岁代差算,也在公元前544年,与孔子年龄前后相差不超过10岁。因此我认为:对孙子出生时间定在大约公元前551年前后最为适宜。
    (二)孙子何时奔吴。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秘书长、滨州孙子研究会秘书长扈光珉认为是在公元前517年。扈光珉找出了两个旁证。一个就是援引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赵承凤将军的观点,如果是按照司马穰苴在公元前531年来当大司马,然后到公元前518年被罢免,含愤发疾而死,那么田穰苴之死与孙子的奔吴是直接相联系的两个事情。所以他认为就是公元前518年发生了这样一个事情,孙武感到在齐国没有建功立业的政治环境,所以就在公元前517年,携家带口奔到吴国去了。
    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原齐鲁书社编辑室主任李兴斌发言中强调,考证孙子奔吴时间,必须先把奔吴的原因搞清楚,这个原因有一定的矛盾也有一定的道理,比如和司马穰苴的关系。司马穰苴是田氏家族第一个很有影响的军事家,《史记》里也有记载,当年他做到不战而胜,司马穰苴受到迫害,最后忧愤而死。孙武看到在齐国这么大本事的人都不得志,在这里发挥不出自己的才能来,那么他奔吴很正常。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地方史志办公室原副主任孙其海比较确定,孙武献兵书的时间应是公元前512年,孙其海认为从这个时间往前推,就是孙武奔吴的时间。为什么这个时间奔吴,因为司马穰苴当时受迫害死了,孙武在齐国不得势,很危险,必然奔吴。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齐鲁兵学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师大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仝晰纲谈到,关于孙子奔吴的问题和为什么奔吴,要找一个参照物。他找到的这个参照物是四族作乱、司马穰苴亡,只要来看看齐国四族内乱中,田氏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一些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当然,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历史上找。四族内乱,第一个是栾氏,为什么是栾氏?栾氏的势头大。栾氏、田氏、高氏、鲍氏、庆氏,再加上晏氏,在齐国这些家族中谁的力量最大,谁就成为众矢之的。你的力量大了,我们联合起来攻你,把你攻下去了,另一个力量最大,我们再联合起来攻它,田氏都是处在联合对方攻别人的位置上,从来没有被别人攻过,这是很重要的。内乱时,它是和鲍氏、庆氏在一块;灭庆氏,它是和高氏、国氏在一块,最后田氏力量大了,如果不是这样,不可能代齐,为什么它代齐?它是在齐国的内乱中力量越来越大,因此,不会因为内乱才奔吴的,这个问题我们要清楚。再一个古人出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走,从历史上来看,田氏是陈氏从陈国奔过来的,它看到了前面的国氏、庆氏、鲍氏……一个一个的被众多家族全部灭掉了,它也唯恐被灭掉,它总得要留一个根出去,主动出走的可能性是有的,从当时人们迁徙的情况下,而且当时田氏和其他诸多家族的斗争中,它是需要人的,它不是被动出走,它的力量越来越大,它要代齐,仝晰纲觉得是主动出走的可能性比较大,要保存实力,万一这件事栽了,还有一支力量,这是从古人家族分支的特点上来看,一般是这个样子。
    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在发言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两个观点,一是不同意孙武公元前532年奔吴的说法,二是不同意孙子避乱奔吴的说法。赵承凤认为,四族之乱田家与鲍家是得胜方,受到齐景公的支持,不存在避乱奔吴的问题。孙武奔吴应该是致力于研究兵法,这时候兵法也写成了,满腹经纶,想施展他的才华。但他的叔父司马穰苴被罢官,在齐国这时候不会出将入仕得到重用,他只有去吴国。吴国这时是新兴的诸侯国,吴王阖闾也掌了权。因此他认为孙子奔吴时间应在公元前518年之后。他讲了两个史料,一个是晏婴跟齐景公讲,彗星降落恐怕不是吉象,田氏有德于齐,可畏。另外晏婴曾讲过未来齐国的天下会是田氏取代姜姓。这时齐景公对田氏非常警惕,怕他们功高盖主篡他的权。史料上有记载,齐景公后来不再励精图治,听信梁丘据等的谗言,罢了田穰苴的官。田穰苴被罢官以后心里郁闷,发疾而死。这个事件对孙武是有影响的。大连图书馆孙子年谱资料上说孙子奔吴在公元前515年,这个时间段应该是在阖闾掌权之后。按照这个时间段,如果孙子在公元前551年前后生人,这时候他是三十多岁,符合他成才成长的规律。
     (三)《孙子兵法》写于何处。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副主任、原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刘庆俊,以《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明之吴越,言之於齐。曰:知孙氏之道者,必合於天地”为论证,对孙武的十三篇兵法到底是在齐国写成还是在吴国写成,谈了自己的认识。刘庆俊认为,在没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出土的之前,它本身就是个疑问,这个疑问本身解决了之后,又成了非常有历史价值的一个实例、一个印证,对孙子兵法的形成,应该是孙膑的记载是最有权威的,对这个问题又形成了一个链条式的连带关系。再一点就是《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么几句话“《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他这里就说明《司马法》和司马穰苴的重要性,也说明《司马法》和司马穰苴对《孙子兵法》产生的重要性,甚至于《太公兵法》都是由于《司马法》当时的作用和地位才彰显出来,包括以后孙子的、吴子的兵法,也是因为这个问题。就是说与他家庭的熏陶、与《司马法》的影响、与齐国兵学大的环境,有产生《孙子兵法》这样的基础条件。以上这几点都是属于史书中板上钉钉的,任何人推翻不了。
    扈光珉也赞同“明之于吴越,言之于齐”的说法,认为《孙子兵法》是齐国文化的产物,其观点之一,齐国有这样的文化传统;观点之二,《孙子兵法》虽然出自孙武之手,但它是几代人、一个家庭智慧的结晶。因为他老爷爷是将军、爷爷是将军、父亲是上卿,家庭有崇文尚武的非常好的传统,应该讲是一个兵法世家,也有可能他的爷爷、老爷爷都有一些很好的体会,传到他这一代。孙子受过系统的贵族式教育,因而他把《孙子兵法》写成了,这更能说明《孙子兵法》是齐国的产物。
    谢祥皓教授对大家提到的“明之吴越,言之于齐”这句话,认为要站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来分析,他提出,在《孙膑兵法》中,这句话并不是在哪一篇里的连续的文字当中,只是在《陈忌问垒》当中最后一闪的言论里,但是重要的前提是什么?是“孙氏”之道,并不是说讲孙武之道,也不是说讲孙膑之道,就是从孙武到孙膑的传承,“孙氏”就是孙家的,这个孙氏之道是“明之吴越,言之于齐”,包括孙武、孙膑两个人,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孙武就是在齐国写的。
    赵金炎在论证“《孙子兵法》是齐文化的结晶”这一观点时强调指出,《孙子兵法》在齐鲁大地上的弘扬有深厚根基。《孙子兵法》里边引用《司马法》中 “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引用司马穰苴的,他是传承了家族的文化。孙武在齐国生活长达40年之久,又是出身于将卿之家,司马之族,必然深受齐国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也有条件通过其祖传家教和参阅齐国藏存的各种军事文献、聆听齐国大夫论政论兵的言论,加上孙武自己天赋条件和渊博知识,在齐国完成《孙子兵法》之巨著,是毋庸置疑的。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先生在《兵以诈立——我读孙子》中说“广义的《孙子兵法》还是成书于齐国,带有齐特点,属于齐系统。”
    赵承凤在《兵圣孙武与孙子兵法——谈谈孙子其人、其书、其功、其名、其智》里用了三个方面的理由加以论述:“孙子兵法是在哪里写的,是在齐国写的还是在奔吴以后写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是在齐国写的,是“言之于齐,明之于吴越”的。这些文字也是出自于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里的记载。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齐国是先秦时的大国,泱泱齐邦兴兵学,兵学之源出临淄。临淄是春秋时期东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研究的中心,是姜太公的《太公兵法》、司马穰苴的《司马法》等兵书资源及军用地图的集中地。以临淄为中心策划对外争霸战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复杂的斗争,都不断推动着战争艺术和政治斗争艺术的研究。其中不断推陈出新的计谋、手段与理念、教训都构成了日兵后书的基础。在朝中,执掌大权的高、国、庆、晏、鲍、陈氏等贵族都有自己的军队,都熟悉兵法,经常统兵打仗。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整理、归纳不断升华为系统的军事理论,又构成了齐国兵学吸取的营养。可以说在临淄城内,军事人才济济。高档次、高品位的研究氛围,为造就像孙武这样的军事家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其二,孙武出身将军家庭,从小受祖辈父辈的兵武熏陶,有良好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家庭教养,这为他的兵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孙子兵法的语言结构看,大都是语录式,没有资深的阅历和多年的抽象概括是很难归纳出来的。如果孙武不是生活在临淄,而是生长在远离临淄的所谓吴国隐居地,与齐都的兵学大家隔离,与身为将军的祖父、父亲、叔父分开,纵然是一个天才神童,也难以写出惊世之作。其三,从内容上来说,书中多处讲到“仁”和“利”,这与受儒学崇尚“仁”,齐国讲求“利”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因此,《孙子兵法》是齐鲁文化的产物与结果,这是不容置疑的。
    座谈会上,赵承凤将军还原文给大家谈了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孙开泰在《孙武与齐文化》一文中认为,“孙武的成长,受齐文化的影响很深。他的《孙子兵法》主要完成于齐国,也可以说,《孙子兵法》是齐文化的产物”。“如果没有富于尚武传统的齐文化,就没有《孙子兵法》这样高水平的军事理论著作”。对此,他详列了《孙子》书中反映的齐文化特点。李学勤也认为,“十三篇系孙武自著,在入吴前已成书。后来《孙子》篇数续有增益,到《汉志》遂有八十二篇之多。”逢振镐在《孙氏武、膑〈兵法〉与齐文化》一文中指出:“孙氏武、膑《兵法》是在东夷文化,特别是齐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在齐文化的国度里才能形成我国军事理论思想体系”,故而他认为“《孙子兵法》十三篇是孙武去吴国之前,在齐国已经写成”。黄朴民在其所著《孙子评传》一书中强调:“开放进取的社会政治环境,充满活力的文化特质,悠久博大的兵学传统,决定了孙武生于斯长于斯的齐国,成为无可争辩的军事家的摇篮”。“兵圣孙武也不可能产生于三晋、吴越、楚、秦或鲁国,而只能在广袤富饶的东方齐国大地上孕育成长”,李零在《吴孙子发微·导言》中,在对古代兵书分类和认定国别系统时称:“《吴孙子兵法》,题名作者主要活动虽在吴国,但成书当是在齐国,书中很多内容和词句与齐系统的《管子》非常接近”。 陆允昌在《孙武研究新探》书中专辟一节讨论《孙子兵法》成书渊源,认为“《孙子兵法》完成于齐国,到吴国以后又进一步进行修改润色”,并概括四条理由:一是《孙子兵法》是孙武继承齐国兵学文化和兵学传统而结出的果实;二是《孙子兵法》吸收并丰富发展了齐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三是《孙子兵法》博采众家学说之长,其中尤以受“阴阳说”、“五行说”的影响更深;四是孙武所处的时代,还是“学在官府”。根据上述考证,《孙子兵法》不是在吴国写的,而是写于齐国,是齐文化熏陶和影响的产物。但是《孙子兵法》到吴国之后作了充实和修改,伐楚之后发生一系列战役战例,孙武退隐之后又进行了充实。《孙膑兵法·陈忌问垒》中说:“……明之吴越,言之于齐。”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研究员杨玲因有事没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但她这方面的观点却很明确。
    (四)孙子何年归隐。滨州学院特邀研究员吴名岗认为孙子隐退的时间是公元前503年,就是吴王阖闾十二年。为什么说是这一年?吴给大家读了《伍子胥列传》里的一个小结:“后二岁,阖闾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於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彊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过了这个时候就再没事了,注意“当是时”,“徙鄀”吴明岗算了算大约是郢都从南往北三百里。为什么当时攻入郢都以后没什么事,两年之后这么害怕呢?公元前506年入郢之战的时候,吴兵是借助蔡、唐从北边淮河上去的,据吴明岗的考证,“取番”是走鄱阳湖,从南边水路过去的,从南边过去“取番”以后,借着水路再往北攻非常容易,所以楚国害怕了,而且楚国迁都以后,态度大大的改变了。楚国一百多年以来,都是非常强盛,一直是南方霸主,而且问鼎中原,想称霸全国。但是被吴国伐了以后,进行了很大的改革,比较老实了,服了。吴觉得这个时候孙武已经完成了他在吴国的任务,当时孙武在吴国初战的时候,吴国是处于楚国和越国东西夹攻的阶段。如果越国从南边攻,楚国从东边攻,那灭亡吴国的可能性非常大。但到最后,把楚国打败了,楚国服了,这个历史基本上定了。《史记》确确实实的记载了这些,特别是刚才这一段。这足以说明他隐退的时间。
    赵承凤认为,孙子功成名就的几仗包括伐楚前的养城之战、豫章之战,以及打徐国、钟吾国,孙子都参加指挥,后来打越国打齐国就没参加。他的归隐时间有史料记载是公元前505年。“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因秦兵救楚……孙武隐去。”孙武伐楚回来以后,看到吴军烧杀抢掠,战后不修功,他对伍子胥的掘楚平王的坟鞭尸的做法也非常看不惯,认为不符合《孙子兵法》 “攻其国而爱其民” 的思想,他就提出归隐。
    (五)孙子终老何地。赵承凤就大家对孙子归隐问题上的几个关键点,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孙子功成名就的几仗现在已比较明确,伐楚之前的战役包括仰城之战、豫章之战,包括打徐国、钟吾国,孙子都参加指挥参谋运筹,后来打越国打齐国就没参加。对孙子的归隐时间,赵承凤赞成一本书里提到的公元前505年。“公元前505年,楚大夫申包胥因秦兵救楚……孙武隐去。”这个观点跟国防大学的马俊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马峻在“百家讲坛”讲座中讲到,孙武伐楚回来以后,看到他们烧杀抢掠,战后不修功,不符合《孙子兵法》的思想“攻其国而爱其民”,他就提出归隐。有的说以探家为名归隐,有的说到了富春(现在他们说到了穹隆山)。但有个材料透露,三年以后,吴子胥再去看孙武,已经不见孙武的去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有这样一段话:“太宗曰:然!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靖曰:“观其文,迹其事,亦可差别矣。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此非知道,安能尔乎?”假若当时孙武在吴国的话,他是个名人,不会没有人知道,一定是他当时离开了吴国。赵承凤还提出了一个论据,就是后来越国灭了吴国,也不允许当年伐楚与越国对立的孙武在那时安居下来,他肯定要回来。这时候在齐国,田氏掌权,也有利于孙武回来,环境应该比在吴国好。有关资料记载,民间传说,孙武回到齐国著书,修改兵法,收徒,把兵法传到了齐国。鬼谷子就是他的徒弟,后来鬼谷子又把《孙子兵法》传给了孙膑。再如《史记》里讲田单,成段引了孙子的话,说明田单是得《孙子兵法》真传的,这也是一个证据。再说《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而不是在苏州出土也是一个例证。
    赵承凤最后说:从2012年6月份开始,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组织创作了长篇叙事史诗《孙子长歌》,计划以音乐舞蹈史诗的艺术形式,将孙子一生搬上艺术舞台,让普通民众了解孙子的光辉一生,感受《孙子兵法》的无穷魅力。《孙子长歌》先后于去年7月、8月份和今年1月份进行了五次修改,拟在春节后召开中心“学术年会”,组织有关人员进一步修改审定,并将这次学术座谈会的成果体现到长篇叙事史诗中。

打印】 【关闭

 热点推荐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达70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继续审议专
 热点导读
· 孙子生卒、经历的几个谜团座谈考证会议纪要
· 圣人之乡惊世发现隋代玉简,破解《三十六计
· 聊城拟建岳祖庙凸显“岳飞祖籍在聊城”的地
· 孙子之前的古典兵学
· 胡玫新剧为“奸雄”曹操翻案 中国古代杰
· 鬼谷子在齐鲁大地的遗迹与传说
· 黄石公考略
·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继续审议专
 相关信息
· 孙子生卒、经历的几个谜团座谈考证会议纪要
· 孙子之前的古典兵学
· 胡玫新剧为“奸雄”曹操翻案 中国古代杰
· 聊城拟建岳祖庙凸显“岳飞祖籍在聊城”的地
· 圣人之乡惊世发现隋代玉简,破解《三十六计
· 鬼谷子在齐鲁大地的遗迹与传说
· 黄石公考略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达70
-------------------------------------------------------------------------------------------------------------------------------------------------------------
版权所有: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山东济南经十东路凤鸣山庄26号楼3单元301室电话:0531-82703005 邮箱:sdgjsunzi@163.com
鲁ICP备10021565号 技术支持:秋阳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