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是旧时中国商人常常在自己店铺内悬挂的八个大字。陶朱指的是陶朱公范蠡,端木指的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端木赐,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子贡。他们是中国民间最早的两位“财神”。如果按财富的多寡计算,端木赐大概不如同时代富可敌国的范蠡,但端木赐确立自己商业领域的地位稍早于范蠡,同时,因为他是孔子的高徒,又是标准儒者,后世商人都把他当做儒商的鼻祖。
199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而现在年营业额世界第一的巨型跨国公司沃尔玛创始人山姆·威敦说:沃尔玛创业最初的灵感是来自中国一家古老的商号。大概那家著名的商号里也悬挂着“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八个大字,那么陶朱公和端木赐的经营智慧和经商之道是什么呢?
这还得先从子贡说起。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春秋末卫国人。子贡小孔子31岁,出生在一个商人家族。他17岁从学于孔子,一边学习,一边出仕,一边经商。他的学问非常出色,是孔门言语科最优秀的学生,史书记载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被称为“孔门十哲”之一。他的政治才干也非常出色,“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鲁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司马迁作为有远见卓识的史学家,他在《史记》中甚至认为孔子的名声之所以能布满天下,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当时的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子贡推动的缘故。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对子贡在理财经商上的卓越天赋和成就,《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这里的“废举”是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随时转货以殖其资,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
端木赐晚年居齐,直至终老。唐玄宗时追封“黎侯”;宋真宗时又追封为“黎阳公”、后又改称“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子贡和他的老师孔子一样彪炳丹帛,绵泽后世。
那么,子贡作为商业鼻祖,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圣人,其身上最突出的儒商特质是什么呢?据有关史料记载有以下五点:
一是善于学习。在端木赐之前,商人早就存在若干年了,但如何经商,如何做个成功的商人,从来没有贤人做个总结。端木赐拜孔子为师,为以后如何经商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孔子是儒家的鼻祖,精通“六术”,他对经商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端木赐遵循老师的教导,在儒士的明“义”和商人的求“利”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打开了沟通的渠道。子贡不但刻苦读书,还善于思考、善于提问。论语中记载了子贡问学于孔子多达24处。从修身、为政、处世、交友、论人到征询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不一而足。而且他所问的问题都很实际,且具有一定的水准,以至于孔子的回答成为经典。如:“言必信,行必果”;“贫而乐,富而好礼”;“民无信不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子贡的提问也起点很高,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这些提问都非常高明,从而使孔子将散乱的思想找到串起来的主线,让一盘散珠串成美仑美奂的倾城之链。
二是善于沟通。子贡擅长语言表达与沟通,《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说:“子贡利口巧辩,孔子常黜其辩”,连孔子也称“赐敏贤于我”,可见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强。如此善辩,做买卖、搞宣传、打广告、讨价还价肯定没问题了。跑业务全靠一张嘴,酒香也怕巷子深,商品好再加口才好,宣传好,生意也才能做好。
三是了解市场行情。端木赐跟着孔子周游列国时,注意了解各国货物的市场行情。众所周知,孔子曾周游列国14载而不知倦,作为随行人员之一,端木赐一方面跟师傅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一方面大量了解各地的风俗人情和市场行情,为以后商业做大做强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四是重情重义,讲究诚信。史书记载子贡在终身侍奉孔子的学友子路过世以后,便承担起侍奉孔子的责任来。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贡有幸成为陪伴老师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见,他对孔子的真诚。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孔子过世三年之后,守灵的弟子们收拾行囊向子贡行揖礼道别,而子贡则回到灵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独居守灵达三年,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要知道孔子推崇的三代之礼,父母过世,守灵也不过三年,而子贡守孝六年,不可谓不重情重义也。他这种重情重义的精神也贯彻到经商之中,坚持“义以求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求价格公道,诚信为先,展示了儒商的大家风范。
五是经营有道。子贡在孔子门下学业大成之后,就去卫国当官去了,但是他对政治的兴趣始终不及他对商业和财富的渴慕。后来就辞官不做,索性家也不回,在曹国和鲁国一带跑买卖。他擅长预测市场,囤积居奇,坚持人弃我取,贱买贵卖,低入高出的经营策略,加之他能精确地料定市场行情,善于掌握各地的货物差价,及时随着市场供需情况转手而谋取利润,一致富累千金,这就是子贡的“经营诀窍”。
从以上可以看出,子贡所独有的才能不但使他成为儒商鼻祖,更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通人”, 从而达到了亦官亦商,亦儒亦商的最高境界。可以说子贡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官一体的儒商。孔门弟子中多数生活困苦,如颜回和原宪,生活淡泊清和,哪怕吃糠咽菜都无所谓,住在贫民区,一间茅屋,不避风雨而仍旧处之泰然。子贡却高头大马,仆役成群,装上一车金银绸缎,作为见面礼,游走与各诸侯国,南到吴越,北上燕赵,所到之处,无论哪国的君王,都待为上宾,礼敬有加,平起平坐,办起事来容易得很。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言,能使孔子名扬四海,列国无不知晓,直接与子贡前前后后的努力有关哪!这难道不是有了钱财才会使学问、道德相得益彰吗?有一本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子贡,就没有孔子”,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基础的重要。也进一步使我们看到了子贡经商是为了“以身证道”,让老师的学说得以更好地传播,证明老师学说的功用,从而使老师名扬天下的良苦用心。子贡这种以身证道、经商布道的精神不是更值得我们学习吗?
下面再说说范蠡。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终于使勾践于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吴,被遵为上将军。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遂乘舟泛海而去。后至齐,父子戮力耕作,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使为相。三年后,范蠡辞去相职,定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经商积资巨万,称“陶朱公”。也被称为我国道德经商——儒商之鼻祖。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陶朱公”范蠡的经商秘诀,史料记载有20条: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 懒惰则百事费
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 散慢则查点难
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 奢侈则钱财竭
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 滥用则付托难
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 躁暴则交易少
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 潦草则错误多
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 拖延则机宜失
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 滥入则售价减
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 含糊则争执多
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 讹延则枝节生
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 马虎则失信用
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 滥出则血本亏
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 糊涂则弊端生
帐目要稽查——切忌懈怠 懈怠则资本滞
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 放弃则权力损
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 糊浑则判断繁
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 浮躁则失事多
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 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 惊惶则忘决断
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 虚假则害己终
总之要囤积货物,垄断居奇,把握时机,聚散适宜。范蠡还提出了经商的十二条原则和理财致富十二戒,并总结了商场教训十八条,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以上只是简略讲述了陶朱事业、端木生涯这八个字的来历,介绍了儒商鼻祖子贡和范蠡的经商之道。由此可以使我深切地感悟到,子贡和范蠡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今天已经两千余年了,但是他们的儒商风范和经商之道,对我们今人来说仍然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财富。可以说,他们的这种儒商精神和经营战略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超越了地域的界限,超越了行业的界限,成为中华文明思想宝库中的瑰宝,成为世界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海内外孔子热方兴未艾,儒商精神被越来越多的世人所推崇。我深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儒商精神一定会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大潮奔腾向前的灵魂和旗帜,播洒天下、德行天下、惠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