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田兆广、新华网记者孙胜国报道 6月24日至25日,由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组织的大运河兵学文化考察团一行12人,在原山东省委常委、山东省军区原政委、山东孙子研究会会长、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主任赵承凤将军的率领下,赴济宁对大运河济宁段进行了专题考察。据悉,这是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国内外第一支率先对大运河进行科考的专门团体。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使用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人工运河,而济宁是中国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节点,大运河济宁段选取了南旺水枢纽工程遗址,该遗址包括十里闸、邢道斗门遗址、徐建口斗遗址、运河砖砌河堤、柳林闸、寺前铺闸、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另外还有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利建闸、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镇至利建闸河段)、小汶河11处。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在学术研究中发现,早期运河大多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开凿,从秦汉到隋唐五代的历史进程中,历次统一战争都对运河和漕运加以充分利用,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通渠积谷为备武之道,视开通运河为“军国大计”。为了深入挖掘研究大运河的军事历史价值和作用,变战争智慧为现实智慧,让历史价值为当今社会现实服务,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决定,将齐长城和大运河文化作为年度重要学术课题,组织专家学者,确定专门课题,进行专题研究。
这次赴济宁考察的人员中,有山东省文物局、史志办、济宁市港航局、黄河出版社、山东大高航空产业集团等有关部门的专家。24日下午,考察团乘坐摩托艇对会通河微山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进行了航空拍摄,会通河微山段是大运河全段唯一一段湖中运道,体现了大运河沿线人工干预下的河湖水系变迁以及运河工程与之相适应的演进历程,在历时3个多小时的航行中,考察团成员对这段挖通于明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河道的长度、宽度、水深及军事、经济、文化价值有了深入了解,并现场提出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在南阳古镇,考察团成员就如何保护水系、修缮好现存的古建筑遗址、搞好考古发掘等工作,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交流,达成了学术共识。
赵承凤将军在25日考察结束时指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大运河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运转和经济文化交流,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展示了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研究大运河文化,对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军事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对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兵学研究机构要借助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全力打造大运河兵学文化品牌,增强大运河的军事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