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者”,是个非常美好的词语,意义也很宽泛。它既是哲学领域里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又属于道德评价的标准。据考证,在《易经》、《道德经》、《尚书》、《论语》、《左传》中,都出现过“善”字。而对“善者”的使用和诠释,《论语》中是这么说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中也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恶者,吾则改之。”这与孔子讲的意思相同。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指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说,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得了善良,获得真正的善。老子这里讲的“善”,第一个“善”指善良,第二个“善”指善待。老子讲的“善者吾善之”与“不善者亦善之”与孔子讲的“择善而从”和“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相近,都是善待“不善”而达到“德善”的意思。
孙子和老子、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在他所著的《孙子兵法》6074个字中,“善”字共出现了33次之多。与古今中外各家学说对“善者”的理解不同,孙子作为“著名将帅”这一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其思想当中的“善者”具有它特定的涵义与内容,“善者”这一概念在他的军事思想中也表现出了独有的特性。那么,《孙子兵法》中的 “善者”又有怎样的思想含义,对我们当今现实工作有哪些借鉴和启示呢?
一、孙子以高超的用兵智慧谋略,赋予了“善者”特有的思想内涵:“善者”就是“擅长”和“善于”。
孙子表示会打仗、善于指挥作战的时候,通常用的是“善战者”、“善攻者”、“善守者”或“善用兵者”。比如:孙子在《形篇》中的第一句话就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意思是说,过去会指挥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他在《势篇》中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追求的是如何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这个“势”就是 “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如决积水于千仞之溪”,造成千钧一发、雷霆万钧之力,形成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势,达到决战决胜、百战百胜的境界,这才称之为“善战者”或“善用兵者”。
指挥作战是这样,平时工作也是如此。我们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应该在“擅长”和“善于”上下功夫 、用气力,做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这就是“善者”在日常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一个不想干事、不会干事、不能干事的人就无法成其为“善者”。今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问村官杨代显“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 杨代显回答“都重要”。习近平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习总书记所说的情商实际上就是善于和擅长干事的智慧和能力水平。
“善者”,不仅仅是指扶贫济困、救死扶伤。对同志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精益求精的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善莫大矣”。我们要认真学习吸取孙子的这种“擅长”或“善于”的善者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想干事、肯干事、善干事、能干事上做出新成绩,创出新成果。
二、孙子以追求“全胜”的完美境界,深化了“善者”的丰富寓意:“善者”就是“美好”和“完美”。
作战求胜、用兵求善是孙子独树一帜的战略思想和所追求的最高军事境界。首先,他明确提出:战争的目的是“其用战也贵胜”、“故兵贵胜,不贵久”,把取得胜利作为战争的宗旨。《孙子兵法》十三篇短短6000余字中,仅“胜”字就有82处之多。在战争准备筹划上,孙子强调“算胜”、“知胜”、“必胜”;在战争的组织实施上,孙子强调出奇制胜、因地制胜、因敌制胜;特别在战争结局上,孙子强调“破胜”、“全胜”、“不战而胜”。破胜,即通过双方交战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全胜,虽然双方交战了,但一打即胜,而我方没有伤亡。不战而胜,就是通过政治、外交、心理、军事等多种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言:“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还说到,“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这就告诉我们,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从孙子的以上名言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提出的“全胜”之“全”,不是一般的所谓全部、全面、大获全胜之意,而是尽量减少破坏、维护保全敌我双方生命财产的安全,甚至降低对一切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冲击,也就是说既要全己,又要全敌;既要全天,又要全地。尽量避免硬碰硬的武装冲突,多采取谋略制敌、外交服敌、攻心夺敌、造势威敌等策略和途径,以达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目的。
孙子的这一光辉命说,石破天惊、如雷贯耳,凸显了孙子全胜观的精髓,形成了孙子“善之善者”的至善观。这样的“善者”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完美。孙子的“全胜观”和“至善观”,对于当前建设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
前不久,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专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央政治局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五点要求,他特别强调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提出“中央政治局要善于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势,善于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内大势”。习总书记所提出的“大势”就是全胜双赢的思想。
一个伟大的“智者”,就是要能以智慧使核心利益得到保障,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这是我们的共同利益,共同愿望。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非不好富也,富在于富天下。”“利万人”、“富天下”,让各种群体、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幸福生活,这是社会和谐的主旋律,也是世界和谐的重要前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修炼自己、造福众人,以智、以力去创造全胜双赢、至善至美的幸福生活。法国作者罗曼·罗兰在《托尔斯泰传》中写道:“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全国人民正在追求的强国梦、强军梦就是为了使中国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完美。
三、孙子“视卒如爱子”的诚挚情怀,揭示了“善者”的真情大爱:“善者就是“善心、善行”。
《孙子兵法》中“安国全军”、“厚爱其民”的思想真谛非常鲜明。《孙子兵法·地形篇》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生动地讲述了孙子爱兵如子,士兵冲阵如虎的道理。他告诫为将者要“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要求时时为士兵和人民利益着想,处处保护他们的生命安全,不做劳民伤财的事,不让士兵做无谓的牺牲。这个思想贯穿在兵法的始终。正因为这样,孙子所带领的部队才舍生忘死,以一当十,屡战屡胜,创造了以三万之师千里奔袭,击败楚军20万大军的辉煌战绩。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讲道:“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将帅只有体察士兵疾苦,倾听士兵呼声,处处为士兵着想,才能万众一心,所向无敌。“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治军带兵将帅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行禁止,所向披靡;治军带兵将帅要懂得“严是爱,松是害,慈不掌兵”的道理,否则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治军带兵既要关心爱护,又要严格管理;既要掏出心来 关怀,又要瞪起眼来管理。这是善者真情大爱在治军带兵中的体现。
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一项管理新原则,叫“爱抚管理学”,这项原则源于《孙子兵法》,与孙子“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一致。当前,“人性化”一词颇为流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变作风,做好群众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善于体察民情、关注民生,已经成为我党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领导艺术的重要内容,这与孙子追求“修道保法”“合军聚众”“上下同欲”“同舟而济”“齐勇若一”“携手若使一人”,达到上下意愿一致、齐心协力获胜的思想不谋而和。历史上,以爱士卒、爱人民而聚人心、凝合力,达到万众一心、其利断金之效的兵家名家不在少数。战国军事家吴起与士卒“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自背包背粮,与士卒同甘苦。士卒中有一个得了毒疮的人,他亲自为为士兵治疗,并用嘴将毒疮的脓血吸吮出来。像这样的感人事例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枚不胜举。
当前,学习孙子“视卒如爱子”的真情大爱,就是要强化群众观念,把动员群众与群众响应、调动群众与关爱群众、实现群众共同利益与谋取群众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他深情阐述“中国梦”,深刻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展示了党中央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亲民爱民的大仁大爱之心。
我们一定要积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把爱党、爱国、爱民的热情自觉地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变为自觉行动,集中精力干好各自的工作,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劳动,以乐善好施惠及百姓的善心、善言、善举,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至善”人生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