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问世以来,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世界上有成千上万部兵书或者说军事理论著作,还没有一部兵书像《孙子兵法》这样,流传时间如此久长,对中外军事理论与战争实践的影响如此广泛、如此深远。我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其他军事名著的意思。比如: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瑞士约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美国马汉的《海权论》、意大利杜黑的《制空权》、英国利德尔·哈特的《战略论》、美国柯林斯的《大战略》等的价值,我只是从流传时间的长短和产生影响的广泛、深远程度这个意义上讲的。
关于《孙子兵法》对军事理论发展和战争实践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从古到今已有许多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政治家乃至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作过评述。今天,我想侧重于《孙子兵法》的理论与实践的现代价值问题谈谈个人的学习体会。
《孙子兵法》流传至今,之所以仍有鲜活、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孙子兵法》精博深邃的内涵、富于哲理的谋略思维,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孙子兵法》的慎战思想,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更有其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慎战、重战思想和备战思想对研究国家安全战略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认为《孙子兵法》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跨越时空的适应性
从时间上看,《孙子兵法》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步战、车战时代,但在20世纪,军事理论界十分重视研究《孙子兵法》在核时代、信息时代的运用。1960年,英国利德尔·哈特在为美国格里菲斯将军的《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时写道:“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以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兵法》这部著作了。”日本学者三好修在他所写的《苏联帝国主义的世界战略》这本书里,认为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触及了核战略的实质,借助核武器不仅可以遏制战争,而且还可以达成战争所追求的目的。为此,他起了一名词,称之为“孙武核战略”。中国的核战略专家卢浩衷认为,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论与核武器结合,是当代核威慑战略理论的渊源;核武器的研制、发展和战略运用,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存亡与安危,战略决策要“慎之又慎”,孙武的“慎战”思想,是遏制核战争的重要准则。再说信息战,信息战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一种作战样式,而信息化战争则是一种新的战争形态。一些中外军事学专家敏感地开展了《孙子兵法》与信息战的研究。美国学者乔治·斯坦因认为,孙武在第一章《计篇》中就提出进行战争要审察“道、天、地、将、法”五事,也就是要审察这五个战略要素的变化,“从事信息战的人必须仔细研究孙武五个传统的战略要素,要考虑‘敌方每个要素中可以攻击的信息成分是什么?’和‘我们能否保护己方每个要素中的信息成分?’”并指出,正如孙武告诫我们那样,如果没有获得上述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战争就太冒险了。中国学者王保存认为,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是信息化战争的灵魂。“其实质是:以信息能为主要作战手段,通过最终攻击敌人的认识和信念,来迫使敌方放弃对抗意识,从而结束对抗。”随着高技术战争越来越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态,许多中外学者探索《孙子兵法》在高技术战争中的运用,如美国学者白邦瑞认为,“今天,无论是发挥各国的传统战法,还是探讨高技术作战,孙武的战略思想仍然没有过时。他强大的生命力伴随历史的车轮一起前进,在新世纪的谋略征途中将愈发显出他的风采。”他以孙武的“兵贵胜、不贵久”的思想为指导,从现代高技术战争全方位立体多维战场、远程交战和不分前方和后方等战争特点出发,研究了争夺战场主动权、远程兵力投送、武器装备发展、战争发起、战场造势、重点打击、以弱胜强的难度等问题。
从上面所介绍的一些情况,说明《孙子兵法》在时间上跨越了2500年,在核时代、信息时代,高技术战争成为新的战争形态的今天,一些研究军事的学者,正在探索《孙子兵法》对现代战争的指导作用。一些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与政治家认为,《孙子兵法》有现代价值。英国利德尔·哈特在《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序中写道:“《孙子兵法》是一部研究战争的最早的军事名著。尽管如此,后来的军事论著无论在内容的丰富程度上,还是在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上都未能超过它。这本著作堪称兵法之精华。在过去所有的军事思想家中,唯有克劳塞维茨可以与孙武相提并论。然而,克氏著书立说的时间虽比孙武晚二千多年,但他在观点上却比孙武落后,而且有些观点已经过时。相比之下,孙武看问题更加敏锐,更加深刻,他的学说具有不朽的生命力。”利德尔·哈特在他的军事理论代表作《战略论》的开篇中,引用了21条世界军事学家的语录,其中15条是引自《孙子兵法》的,占所引语录的3/4,而引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的仅1条。他认为“最完美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孙子兵法》在利德尔·哈特心目中的地位。《大战略》的作者美国约翰·柯林斯在序言中也写道:“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中,仍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卸任后,在著书总结其40年政治、外交经验和对苏联应取的战略时指出,美国要运用其优势的军力、经济力和传播美国的价值观来遏制苏联,不战而胜地保卫自由。他把他的著作取名为:《1999:不战而胜》,很显然,他是把《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谋略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美国布热津斯基在《运筹帷幄》一书中说:“孙武说:‘上兵伐谋’……美国欲在美苏争夺中不战而胜,上策是挫败苏联的政策和利用苏联的弱点。”
从空间上看,《孙子兵法》从公元8世纪走出国界,首先传至日本,接着就传到东亚和南亚国家,公元18世纪传到欧洲,以后又传到美洲,现在世界上英、法、日、俄、德、西班牙、意大利、阿拉伯、荷兰、希腊、朝鲜、越南、捷克、罗马尼亚、泰、缅甸、马来西亚、希伯来等20种左右的语种有了译本。《孙子兵法》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军事界、政治界、经济界等各界人士的重视,传播地区越来越广,研究人员越来越众,运用领域越来越宽,科研成果越来越多,研究层次越来越深。《孙子兵法》在走向世界与现代文明融合的进程中,更加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活力。《孙子兵法》在空间上已向世界跨越。世界出现了“孙子热”,“孙子学”也逐步形成为一个新的研究学科。《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战略文化、谋略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孙武和《孙子兵法》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二、用胜违败的实效性
《孙子兵法》在战争实践中的实用价值,东汉哲学家王充就说过“知或用其法者,战必胜”。唐朝文学家杜牧(《十一家注孙子》的注家之一)认为,“孙武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抵当,犹印圈模刻,一无差跌。”意思是说,《孙子兵法》十三篇,从孙武去世后的1000年来看,凡是用兵打仗的人,有成功的,有失败的,研究他的指导战争和作战的情况、成败的原因,用《孙子兵法》来对照,都可得到印证,好像用印章和模刻一般,无一差错。说得最简明的是清朝经学家孙星衍,他说:“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就是古代名将能正确运用《孙子兵法》的就胜利,而违背《孙子兵法》的就失败。毛泽东在其两篇有代表性的军事著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两次提及《孙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名言。他指出:“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毛泽东还指出:“孙武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仍是科学的真理。”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了《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毛泽东在指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首先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指出:“经过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正是由于红军的战略战术是在正确认识国情、敌情和己情的基础上,也就是知彼知己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赢得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又正是“左”倾机会主义违反了知彼知己的原则而遭到了失败。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也是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的情况,指出“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不属于日本。”正是由于知彼知己,毛泽东确定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总方针,并研究了抗日战争中的具体战略方针,就是在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战中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战略反攻阶段,则是“战略的反攻战”。并根据日军和八路军的特点,规定了敌后战场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抗日战争的发展和取得最后胜利,完全证实了毛泽东根据中日双方特点制定的持久战方针的正确性。
以上举的是《孙子兵法》用之则胜的战例。下面举几个违之则败的战例。我认为在现代战争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1950年6月美国侵朝战争开始后,美海军侵入台湾海峡,随着战火逼近中国东北边境,美军飞机不断入侵中国领空和袭击中国东北境内目标,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政府无视中国政府一再向美国提出的强烈抗议和警告。他们认为中国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国力衰弱,无力再进行战争。认为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发出的警告“只是对联合国的恫吓”。“中国在军事上不具备单独进行干涉的能力”。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向麦克阿瑟询问过中国或苏联出兵的可能性,麦克阿瑟十分肯定地回答:“可能性很小”,并作了分析。杜鲁门听了很满意,在旧金山发表广播演说,宣称“朝鲜共产党人有效的抵抗力量不久必将告终”。麦克阿瑟非常自信地断言:“朝鲜战争将在感恩节前全部结束”。美国政府甚至已开始着手规划战后统治朝鲜的计划。于是10月21日美军决定向朝鲜北部全线推进。我人民志愿军秘密进入朝鲜,开始美军并未察觉。10月25日,南朝鲜第1师向美军第1军团司令部报告:“在云山和熙川北部有2万名中共军队正在待命”。随后,一些有关与中国军队发生交战的报告不断送到美第8集团军司令部。美第8集团军整理后上报“联合国军”总部。但他们的结论是,出现的中国军队只是“从中共军队中抽调出来的支援人员”,“没有迹象表明中共方面已开始动用大批整建制部队对朝鲜进行公开的干涉。”“联合国军”总部也同样认定,中国军队不可能已经参战,关于中国军队参战的情报均来自对战俘的审讯,“没有得到证实,而且也不能接受”。因此决定按既定计划继续向中朝边境全速推进。“联合国军”分兵冒进,为志愿军各个歼敌创造了战机。甚至在南朝鲜第6师一部被歼灭,第8师一部遭到沉重打击的情况下,到10月底,美第8集团军、“联合国军”总部和美国五角大楼,虽然承认中国军队已经参战,但仍认为规模很小。美第8集团军认为中国军队可能只有2个团,在东京的“联合国军”总部则认为关于中国军队参战规模的报告言过其实,麦克阿瑟本人拒绝承认任何中国军队已经大规模参战的结论。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甚至认为中国军队的行动,只是为了保全周恩来发表声明的面子,他断言:“中国人不会让大批军队渡江去冒险遭受麦克阿瑟部队沉重打击的危险。”因此,美军统帅机关坚持迅速占领全朝鲜的计划,继续向中朝边境推进,结果在志愿军第一次战役中,志愿军在准备不很充分的条件下,取得了歼敌2个团25个营、击溃敌3个团又12个营,毙、伤、俘敌15万余人,其中包括美军3518人,南朝鲜军12万余人,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和军用物资。此次战役美第1骑兵师受到重创,迫使美第8集团军全线后撤,把美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联合国军”于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结束战争的计划,初步稳定了战局。以后又经过四次战役,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最后,美国不得不同意进行停战谈判,结束了朝鲜战争。
美国之所以在侵朝战争中以失败告终,除了由于中共中央决策正确,毛泽东、彭德怀指挥正确,全国各族人民全力支持和朝鲜军民坚持艰苦奋战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不了解中国,低估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志愿军的作战能力,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违背了孙武“知彼知己”和“知可以战和不可以战者胜”的战略思想。美国最后一位“联合国军”司令马克·克拉克在回忆朝鲜战争时说:“我签订了一项停战协定,这协定暂时停止了……那个不幸半岛上的战争。对我来说,这亦是表示我40年戎马生涯的结束。他是我军事经历最高的一个职位,但是他没有光荣。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美国至今不承认其在朝鲜战场上的失败,只承认没有取得胜利,但是它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的军队已推进到中朝边境,却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参战,被打回到“三八”线。倒是美国前国防大学校长理查德·劳伦斯中将在1986年访问中国国防大学,在其所作《空地一体战——纵深进攻》的学术报告中,一方面论述了空地一体战与孙武奇正思想的一致性,同时也指出: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三次战役中也成功地运用了“奇正”战术打败了“联合国军”。劳伦斯承认了美国的失败。
另一个说明违背《孙子兵法》则败的战例,就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美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违背了孙武“知彼知己”的思想。我这里不再讲这场战争的经过了。让我们看看美国的领导人和学者如何评论这场战争吧。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著作《1999:不战而胜》中说道:“越南的悲剧刺痛了美国。问题不在于我们不该去那里,而在于我们输在那里。这场战争……在国外朋友眼里,战争伤害了我们,在国外敌人眼里,战争贬低了我们。然而,最大的伤害是在国内,我们在越南的失败使这个不惯于甘拜下风并总是把战场胜利等同于正义事业胜利的国家困惑不解。它助长并加强了美国民族性格中始终存在的孤立主义成分。它分裂了我们的人民,并使一部分人错误地确信他们的政府干的这件事不是高尚活动,而是无耻行径。”美国军事学者柯林斯在其《大战略》一书写道:“孙武说:‘上兵伐谋。’在越南战争情况下,‘谋’即指革命战略。美国忽视了孙武的这一英明的忠告,愚蠢地投入了战斗。我们过高估计了我方的能力,过低估计了敌人的能力。我们热衷于使用武装力量,其结果是很快产生了一个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目标:战场上的军事胜利。于是,政治目标和军事目标又一次脱节了,使我们蒙受了损害。”“革命未受损失,而我们付出的代价却越来越高,以致对局面完全失去了控制。”与朝鲜战争不同的是,美国终于承认了在越南战争的失败。
三、运用领域的宽泛性
毛泽东说:“作为人类流血的政治的所谓战争,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双方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进行着力量、意志和智慧的激烈斗争。《孙子兵法》就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从揭示战争的普遍规律着手,论述用兵的谋略、方法、手段,治军的用人、管理、教育等内容的一部兵书。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在其他一些社会活动形态中,同样存在着力量、意志和智慧的竞争,同样需要研究达到行为目的的谋略、方法、手段和用人、管理、教育等问题。只是不是流血的暴力行为,不是相互残杀。人们在学习、研究《孙子兵法》中,在实践运用中,发现《孙子兵法》对军事以外的其他社会领域,具有重大的借鉴、通用意义。于是,《孙子兵法》走出了军事领域,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他社会领域。特别是一些富有竞争性、挑战性、斗争性的领域,如经济领域、体育领域、管理领域、政治外交领域,乃至于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领域。我们常说,现在国际上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是包括国防实力、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实力、文化教育实力在内的竞争。我不想分别来谈《孙子兵法》对这些领域的指导意义和实际运用,因为这样会有许多重复、交叉,而且如经济、体育、管理等方面己有不少专著和论文。我想谈谈《孙子兵法》对这些领域有共同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作为竞争的一方,《孙子兵法》中有两段话是更有指导意义的。一段话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百战必殆。”一段话是“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从竞争角度来说,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在竞争中就不会失败或不会有危险;如果不了解对方,只了解自己,就没有胜利的把握,可能胜利也可能失败。如果把“天”、“地”理解为客观条件,那么,如果了解对方又了解自己,还了解客观条件,在竞争中就能得到完全的胜利。进一步说,如果把“彼”,作为“事物”来理解,那么,了解自己,又了解所要做的事的有关事物,还了解客观条件,这样,做任何事,都会取得成功。这样,孙武的这两段话,运用的领域就更为宽泛了。
(二)“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这是《孙子兵法》的开篇《计篇》中的一句话。是孙武提出决定胜负的基本条件。五事: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研究,道是指上下同心,可以共患难;天、地是指天时地理等客观环境;将,《孙子兵法》中对将的要求是:智、信、仁、勇、严。将可理解为主管人员,智就是主管人员要有智谋才能,信就是要言行有信、仁就是要爱护关心下属,勇就是要勇于负责行事果断,严就是要纪律严明;法是指组织编制,各级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区分,物资、器材、经费的供应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一个领导者必须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深刻了解,确实掌握,才能与对方进行竞争并取得胜利。“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从竞争的角度理解,就是要对竞争双方7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1)哪一方领导者更能做到上下一心,同心同德?(2)哪一方的主管人员聪明才智更高?(3)哪一方的客观环境更为有利?(4)哪一方的规章制度更能切实执行?(5)哪一方的实力更强?(6)哪一方的人员整体素质更好?(7)哪一方的赏罚更为严明?根据以上7个方面的比较,就可以判明谁胜谁负了。《计篇》中讲的“庙算”,指的也是竞争前要对“五事”、“七计”进行比较计算,计算周密,胜利条件多,就可以取胜。所以经五事、校七计、索其情、行庙算,对经济、体育等竞争性行业都是适用的。
(三)“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这句话,启示我们在竞争中,或从事某一工作,要取得胜利或成功,一是要善于用智谋,以智胜,以谋胜,以巧胜。二是要善于用谈判、协商等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对方同意己方的计划、方案,或以此争取有关各方的同情、支持,形成竞争优势,或以此增强自己进行工作的力量。三是以自己的实力,以自己产品和服务质量取胜。四是尽量不做消耗大、损失大,没有把握的事。在竞争中,改善与加强自己实力,以实力取胜是最根本的。伐谋、伐交也是要在实力基础上进行的。
(四)“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孙子兵法》在《九变篇》中指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意思是明智的人考虑问题,必须兼顾到利、弊两个方面。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方面,才能增强信心,克服困难,去争取胜利;在有利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不利的方面,才能采取措施,解除祸患,使事情顺利进行。这种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法,对于进行竞争,对于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孙子兵法》中慎战、重战、备战,奇正、虚实,示形、造势,“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等思想,对于竞争、工作,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孙子兵法》对于除军事以外的社会活动领域有指导意义的绝不止以上所提到的这些内容。《孙子兵法》精深博大,是一座智慧的宝库,只要细心去发掘、去思考,对许多行业,对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会得到启示。《孙子兵法》运用得最广的当然是军事领域,其次就是经济领域。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把孙子思想引进了企业管理。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的《兵法经营学》就是将《孙子兵法》运用于商战的著作。日本麦肯齐公司董事长大前研一称《孙子兵法》为“最高的经营教科书”。近些年来,中国学者研究《孙子兵法》运用于经济方面的著作已有几十部,关于这方面的学术论文就更多了,他们研究了《孙子兵法》在经济的信息、决策、产品、经营、管理、科技、资金、金融、谈判、广告、攻心、效益等方面的谋略运用等问题。《孙子兵法》在今天能广泛运用许多社会领域,受到中外人士的推崇,它的魅力固然是由于《孙子兵法》所揭示的用兵、治军的普遍规律、富于哲理的战略、谋略思维和提出的深刻、鲜明、实用的原则和观点,与其他社会领域有着许多通用性。还在于《孙子兵法》的文化艺术价值。《孙子兵法》近6000字,内涵却如此丰富,表述如此简明、形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读《孙子兵法》真有如读散文、诗词,是一种美的享受。它本身就是一部精湛的文学作品。所以,《孙子兵法》受到中外历代文人交口称誉。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评价说:“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宋朝郑厚在其《艺圃折衷》中评价更高,说:“孙子十三篇,不唯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用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诸书皆不及也。”清朝孙星衍评价说:“诸子之文,皆出没世之后,门人小子撰述成书,唯此是其手定也,且在《列》、《庄》、《孟》、《荀》之前,真古书也。”日本战国时代的著名将领武田信玄把《孙子兵法》军事篇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16个字绣在他的军旗上(另一说只绣有“风、林、火、山四个字),可见他对《孙子兵法》的崇拜程度。《孙子兵法》在结构上也非常严密。全书以“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的“全胜”思想为主线,以《计篇》为指导,逻辑合理,形成了相当完美的理论体系。十三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毛泽东曾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孙子兵法》的研究,正向更广的面、更深的层次展开,随着对《孙子兵法》的深入研究,一定能更好地“古为今用”,让《孙子兵法》更好地为祖国统一大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