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备无患 常备不懈——《孙子兵法》的备战思想
钟声琴

    战争,可分为战争准备和战争实施两个阶段。《孙子兵法》十三篇,对战争实施一般规律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刻揭示,而对战争准备虽没有专门系统论述,但基本思想在许多篇章都有体现。
    《九变篇》鲜明提出:“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恃”是依靠。依靠什么,依靠的就是强大的实力,就是充分的准备。有了这样的恃,才能有恃无恐。这段话实在是千古警策,对国防来说就是常备不懈,居安思危。
    《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察”,蕴含着清醒认识战争地位、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慎审指导实施战争,也就是要把“兵者”摆到国家重要政治战略地位。
《谋攻篇》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战争追求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从唯物主义立场告诫我们,一个国家只有平时做好充分战争准备,才能对侵略者起到强大威慑作用,遏制敌人的侵略野心和侵略行动,以备求和,以备保和,不战而胜。其知胜五种的“以虞待不虞者胜”,更具体阐述了这一点。
《形篇篇》也论及,昔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其核心思想就是作为国家要修明政治,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富国强兵;就军队来说要立足战备,加强军队建设,提高战斗力。有备才能言战,有备才能致胜。《孙子兵法》的战备观念,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闪烁着智慧光芒,对当今综合国力较量、商场角逐、社会许多领域竞争、特别是国防战备建设,有着宝贵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感到应从三个方面具体把握这一思想。
    一、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历来是一个集团、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乃至强盛的首要战略意识。如果迷蒙于一个时期相安无事的假象,沉耽于眼前的和平盛景,其结果往往是衰弱、败退乃至消亡。宁可千日无战,不可一日无备,忘战必危,忘战必亡,是阶级社会定律。
和平与战争这一矛盾运动一直伴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就人类历史的长河而言,战争时间远多于和平时期。仅20个世纪,在相隔20多年的时间内就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4/5的人口被卷入战火,惨遭涂炭,死于战争人口数以亿计。和平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梦想,但战争与和平相反相成。敢战才能言和,言和更须备战。“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务实”。(“兵鉴全集”卷一、韩琦语)当今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同时经济政治旧秩序并没有根本改变,国防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局部冲突,局部战争始终不断,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面对安全威胁的日益突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提高现实威慑能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看,因忘战而亡国丧身之事例屡见不鲜。其中最典型的是隋朝灭陈。面对磨刀霍霍的隋朝,陈后主不思备战,整日奢侈享乐;荒淫无道,对战争毫无准备,最终落了个国破身虏的下场。清朝末年,由于政治黑暗,民疲国弱,军备废弛,中华民族经历了任列强随意宰割的百年之痛。还有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侵华日军灭绝人性,到处烧杀淫掠,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也只不过过去了几十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的警钟应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头脑中经常鸣响,使之融汇成一个民族自觉的忧患意识。
    从春秋战国的秦国开始,历代有作为的统治者,都把富国强兵作为政治追求。富国和强兵是对立统一的。《管子》说:“民事农则垦,田垦则多粟,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管子治国》)国富是强兵的物质基础,强兵是国富的基本保证。经济不展,一味强调强兵,强兵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面,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保证,一时的国富往往难以为继,甚至丧失。北宋时期,经济非常繁荣,其经济总量约占当时世界的1/4,帝都开封是世界上人口过百万的四大城市之一,但由于统治者褒文抑武,轻视武备,军人社会地位低下,才俊之七耻于行伍,很快在金国铁蹄下败退,“地广人众,不足为坚……为亡政者,虽大必亡”。(《淮南子、兵训略》)孙膑也告诫:“众者胜乎,则投算而战耳;富者胜乎?则量粟而战耳……故富未居安也,众未居胜也。”国家经济力量、综合实力,只有转化为国防实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富兵强、国泰民安。
    二、备为致胜,有“的”而备
    射箭要有靶子,要有的放矢。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适时确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阶段,制定中远期前景目标和规划,使得经济社会以较快速度有序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军事力量、国防战备建设必须也只能科学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使之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这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应很好吸取借鉴。
    要立足担负起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使命。当今世界国家间较量,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近几次局部冲突和战争,也都潜印着经济利益争夺的影子。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国对资源及市场争夺的斗争必然更趋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越发展,越会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利用世界资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和平环境和平等地位,都需要强大国防做后盾。“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着眼经济社会发展这一国家的根本利益,运筹军事力量和国防战备建设,开拓世界眼光,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科学布局,立于不败,稳操胜券。
    要紧跟现代战争的新变化、新要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战争史上没有同样两次战争。战争的形态、指导原则和方式手段,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战争准备也必须因变而备,在变中争取主动,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现代科技发展迅猛,引导了世界军事革命,武器装备、体制编制、战争样式、指导理论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因循于对传统意义上战争的认识,囿于过去的经验和作法是没有出路的。要着眼应对高技术条件下信息战争,按照其基本规律和要求,深化军事力量和战备建设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大军队建设信息技术含量,创新军事理论,做到剑利谋奇。同时,科学判断我国安全面临的现实威胁,预测可能遂行的任务,突出准备重点,提高备战效益。
    要坚持有所备有所不备。孙武《虚实篇》讲到,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的基本思想,对国防战备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特别是就我军的现状而言,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都会处于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乞丐与龙王比宝是不可取的,战争准备跟着一些军事大国亦步亦趋不行,必须坚持有所超有所不超,有所备有所不备。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长避短,以长制短,拥有“杀手锏”,善于“制敌司命”。
    三、真抓实备,常备不懈
    毛泽东讲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又讲,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就难在一辈子做好事。语意虽浅显,却揭示了事业兴衰成败亘古不变的规律。国防战备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兴衰成败的千秋大业,必须慎之又慎,真抓实干,持之以恒。
    “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双方的较量,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战争的准备,很重要的是物质力量的准备。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已不是简单的日费千金的问题,而往往是时费千金、分费千金。没有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就不能支持和进行战争。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力量的不断增大,对军队建设的投入也逐年增加,但军队现代化的进程仍任重道远。那种先把经济发展上去再发展国防,甚至以牺牲国防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认识,都是十分危险和有害的。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兵一致,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并举。这方面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有成功作法,美国除依据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增加军费投入外,各个时期都根据国防发展战略提出特别预算法案,保证了美国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借鉴这些作法,合理确定军费开支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健全国防投入机制,以法律法规保证质量建军的财力物力投入。
    人民战争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体制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人民战争的思想。要在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中,加大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以及国防战备教育的力度,激发全民族的危机感和以史为鉴的自觉意识,形成全民关注、关心和支持国家建设的浓厚氛围。随着地方党的建设和干部人事制度深化改革,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向各级领导岗位,在采取各种途径提高他们领导经济建设能力素质的同时,要着力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国防意识,努力造就既能领导社会经济发展,又具有世界眼光,始终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治党、治国、治军人才。要把国防建设融于经济建设之中,尤其在兼容技术、专业人才、基本设施建设方面,为军事力量和国防战备建设提供支撑。
    瑞士是一个600多年来无战争的国家。它的一位外交家说过,“瑞士人民迈出右脚的时候是平民,迈出左脚的时候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600年来没打仗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我们随时都准备打仗。”在瑞士,军事知识非常普及,无论怎么小的村庄,至少有三样东西,礼拜堂、咖啡堂和打靶场。二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大兵压境,一个只有400万人口的国家竟动员武装起50万人,从而遏制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这种长期备战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瑞士国土下面是纵横交错的山洞和隧道,居民在地道里贮备粮食和武器弹药,公路旁伪装的居民小屋实际是军事基地的大门,凡20岁至50岁的瑞士男子,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必须服十三次以上兵役。瑞士的作法启示我们,国防战备是一项历史性的长期任务,既不可麻痹松懈,也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始终抓得紧而又紧,一代又一代地干下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