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十三篇,共5900多个字。这部书的名字大家都很熟悉,许多名句也是脍炙人口,比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等。
我第一次知道孙武这个历史人物,还是读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我小的时候,不像现在,看的都是动画片,而是经常花一两分钱到书店去租小人书看。其中有一本讲的是孙武“吴宫教战”的故事。
这个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有记载。说的是孙武奉吴王之命训练宫女,他把180名宫女分成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是,孙武说东,她们偏向西。开始,孙武还有耐心,认为是自己没有交代清楚。后来发现是那两个妃子成心取笑他,于是下令把她们杀了。吴王求情也不行。
“于是,阖廬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与有力焉。”
我真正看这部兵法,还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历史系的学生要学的一门基本课程是《历史要籍》,我就是在这门课上接触到《孙子兵法》的。但是,我是学世界史的,当时对《孙子兵法》并没有多大兴趣,能够背上几段《孙子兵法》,充其量是完成老师的课程作业而已。那时,我不大知道,《孙子兵法》既是一部讲大战略的军事哲学著作,又传授了“用兵之妙,存乎一心”的作战指导思想,是兵书中的经典。如果用《四库全书总目》的话说,它是“百代谈兵之祖”。
真正促使我认真读《孙子兵法》,并且把它当作“百代谈兵之祖”来研读,是看了蒙哥马利与毛泽东会面的记录。1961年9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第三次来华,毛泽东在武汉东湖会见了他。会见中,蒙哥马利盛赞了《孙子兵法》,并建议将这部兵书作为全世界军事院校的教材。蒙哥马利当着毛泽东的面盛赞《孙子兵法》,或许也有恭维的成分。但是,他是军人,更是一个名将,能够在中国众多兵法中挑出《孙子兵法》来称赞,还是能说明他对这部兵法有较深的了解。
后来,我听了一名美国海军中将的讲演,他竟然引用了孙武所说的“奇正之术”。记得当时,他说的是“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势篇》是《孙子兵法》中最难懂的,而“奇”和“正”则是《势篇》中最难懂的,那位美国将军竟然运用得十分恰当,一下子引起我对《孙子兵法》的兴趣。于是,我开始认真读这部书。
之后我一直读了20年。
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的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最主要的体会是:这是一部农民军事理论家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的兵法。《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是说,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人民的生死、民族的兴衰。孙武认为,要想打赢战争,就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要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攻击,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才是军事指挥艺术的奥妙与精髓。
然而,孙武又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既然认为只要打赢就是硬道理,为什么还要强调,谋攻的最好办法,是不用兵就达到目的呢?
这个问题直到我研究对比世界史范围内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军事行动特点之后,才恍然大悟:《孙子兵法》最初是写给农耕民族军队看的书!
农耕民族是以农为本的人类集团,农业是其生产基础。农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必须春播秋收、锄禾日中、汗洒沃土。只要风调雨顺、适时耕作、不误农时,就可有稳定的收获,衣食有余。而要进行适时农耕,就必须有安定和平的环境,不能有“动”、“乱”,否则就无法适时农耕,农耕经济秩序就会失控。
但是,由于农耕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失控,如王朝的衰落,要求战争作为一种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来恢复社会经济生活的平衡。而且,游牧民族发动的掠夺战争,也需要用战争来抵御。
这种既需要、又排斥的心理冲突,使得农耕民族既希望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想把战争对社会的破坏限制在最低的程度。于是,他们在用兵上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即“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取得战争的胜利,又最大程度地减少战争造成的损失。
这就是“慎战”的思想。
相比之下,游牧民族却无论如何也提不出这种军事理论。成吉思汗的铁骑曾经打到亚平宁半岛,然而,在用兵上,他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是“百战百胜”。
实用的兵法
我读《孙子兵法》第二个最深的印象是这部兵法的实用性。
《孙子兵法》最吸引外国人眼球,并且竭力要达到的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现代国际关系中许多新概念,如威慑、预防性外交、合作安全等,目的都是实现这一理想境界。
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出现一批新生代军事理论家。其中一个名叫戴维·德普图拉的上校,提出“改变使用军事力量的思维方式,以追求战略效果为出发点来制定作战计划和实施军事行动”的理论,并被定名为“基于效果型作战论”。
其实,“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追求“基于效果型作战”的最终目的,即“以尽量短的时间和尽量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战略效果。”《孙子兵法》的实用性,就在通过一切有用的手段,哪怕是诡计,达到胜利的目的。
孙武直言不讳地说:我用兵,主张用诡诈的办法,而且只有依靠诡计多变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这就是:“兵者,诡道也”;“兵以诈立”。
在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要想打赢,就得想方设法地骗对方,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而不能简单地用道德衡量人的行为。战争中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春秋时的大思想家韩非子说:“战阵之间,不厌诈诡。”罗贯中受韩非子的启发,在他的《三国演义》第46回,用诸葛亮之口,借识破周瑜将计就计利用曹操派蔡和与蔡中诈降的计谋,称之为“兵不厌诈”。这个成语至今仍在使用。
19世纪德国著名军事家赫尔穆特·毛奇的军事理论文章中有一句叫:“先计算,后冒险”,这个观点已成为各国军事操典必须奉行的原则。2000多年前的孙武,早就认为打仗必须仔细筹划,看看有多少有利条件,有多少不利条件,如果筹划不周,就无法打胜仗,即“多算胜,少算不胜”。
为什么孙武认识这个问题这么早?因为,孙武是农耕民族出来的军事理论家!他深深地知道:农耕民族是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非常脆弱。如果发生了让地种不下去的战争,卖儿卖女还是好的,“人相食”都不奇怪了。可是,战争又不可能没有。于是,农耕民族打仗最先做的,就是算计一下,合不合算和怎样才能合算?
《孙子兵法·作战篇》开头就是讲:要想打仗,至少要“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孙武站在农民的角度算计,“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就是说,即便是军纪严的军队,他们去打仗也需要“人吃马喂”,而这些都需要钱。一旦某地驻扎了打仗的兵了,那里的粮价一定会涨起来。如果是军纪不严的军队,老百姓就更惨了。
所以,孙武才认为最好不打仗就把事情解决了。当然,如果矛盾到了只有打仗才能解决的程度,那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应战了。不过,“故兵贵胜,不贵久”。就是说,只有速战速决,而不是旷日持久地打仗,才是最合算的。
“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司命”是什么?这是传说中天上的文昌宫里主管人生死的星宿。这里,孙武用比喻手法说,领兵打仗的人,你们手里攥着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安危,可千万要小心呀!
巴顿将军说:“和平是军人的坟墓。”有人把这话告诉蒙哥马利元帅,问他有什么感想。蒙哥马利说:“巴顿的伟大之处在于,有了他,发动战争的敌人才失败;而我的作用在于,因为我的存在,敌人不敢发动战争!”我欣赏巴顿,但是却认为蒙哥马利比巴顿更理性。军人不能为了体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实现自己的成就感,就希望天天打仗,连年征战。在这个问题上,孙武讲得明白:“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他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将领为了显示自己的指挥艺术,而希望战争打得时间越长越好。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是军人,会打仗;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出身大家闺秀,不会打仗。可是,曾经扬言“女人不会走入战争”的加尔铁里总统却败在撒切尔夫人手里。英国特混舰队司令伍德沃德手里拿着撒切尔夫人给他的三条指示之一,就是“不要轰炸阿根廷本土,速战速决。”
既然这句话反映战争效费比关系,那么如果能够利用它,改变战争力量的大小变量,则更是一种大智慧了。
毛泽东喜欢看古书。他是否仔细研读过《孙子兵法》全十三篇,我不清楚。然而,这个一天军校也没有上过的领袖,却把“兵贵胜,不贵久”这句话用到了极致。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根据日本军队打得起却拖不起的特点,提出了“持久作战”理论。后来战争的发展和结果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预言。
孙武讲得明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就像《游击队之歌》里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敌人送上前……”事实就是这样。
《孙子兵法》过时了吗?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孙子兵法》过时了吗?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要叫我说,具体到某种特定的战争环境,具体到某次战斗,《孙子兵法》是一部“没用”的书!
方才还说,《孙子兵法》是兵法中的经典,实用性很强,为什么竟然又有此结论?
因为,写兵法的初衷是给军人看的。从这个意义上,中国军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人都幸运,因为中国是一个兵法大国。从先秦到清朝,兵书达4000多篇。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军事教科书。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汉匈战争到南北朝,从“五胡乱华”到宋金战争,从元灭宋到清灭明,会兵法的中原农耕民族,总是被不会兵法的周边游牧民族所打败,甚至征服。于是,历史出现一个悖论:懂兵法的人往往败在不懂兵法的人手下!
既然是写给军人看的书,而军人看了却打不了胜仗,《孙子兵法》不就是“没用”了吗?
其实,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然而,这个荒谬逻辑的背后却包含了严肃的道理!
孙子不同孔子和孟子,他不是一事一议地阐述儒家的思想观点。而是用洗练的笔调、深邃的思想、严密的论证,对他以前几乎所有的军事与战争知识做了总结,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的有关军事与战争问题的一般性原则。无论是从对军事和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还是从方法论上,都可以说,孙武是古代的军事哲学家。
哲学是居于知识最高层面的东西。它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观察与分析得出的抽象认识,但是却不能再简单地从原路回去指导实践了。同理,《孙子兵法》有着很强的实用性,但是它不能从最抽象的谋略一下子去指导具体的实战。
要想打胜仗,光有兵法是不够的,国家的实力和潜力、军队的强弱、武器装备、民心士气、机制等等都会对战争的胜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作为军人,学习《孙子兵法》应该结合战例,用战争史上的成败得失认识和领会《孙子兵法》阐释的军事哲理。作为老百姓,学习《孙子兵法》应该注重它提出的一般哲理。比如孙武提出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知行统一观;“致人而不致于人”,即争取主动,避免被动的行动原则;以及“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之类的层次性和系统性分析方法等等,对于提高我们的整体素质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