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兵经 艺术名篇——《孙子兵法》的文学艺术特色
刘庆俊

    纵观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华章巨著,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衰,无不具备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二是文学艺术上的精妙绝伦。毋庸置疑,思想内容和文学艺术的辉煌成就是《孙子兵法》这部百世兵经的并蒂奇葩。
    孙武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的春秋末年。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时期。当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利用各种形式阐述和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政治主张、治国之道和人生哲学,留下了一大批蔚为壮观的经典名著。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孙武承前人之说,发哲辨之理,究战争之道,吐珠玉之辞,成一家之言,著就了百世兵经——《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的文学艺术特色是独树一帜的。它既有《论语》的雍容含蓄,又有《墨子》的逻辑严密;既有《庄子》的简约精深,又有《孟子》的论证充沛。《孙子兵法》内容恢弘,结构严整,逻辑严密,造语精工,笔力豪隽,字字珠矶,正如明代胡应麟所誉:《孙子兵法》“其文章之妙,绝出古今。”
    一、内容深广恢弘,结构巧妙严整
    结构是形式的要素,是思想内容表达的内在要求。《孙子兵法》原典仅用约6000字,就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军事理论大厦,这首先得益于巧妙和谐的文章布局和严整有序的结构体系。可以说,深入分析《孙子兵法》的结构特点,是正确解读其科学体系的不二法门。
    《孙子兵法》的结构应该包括十三篇的整体安排和每篇的结构特点。
    (一)在整体布局方面,娴熟地运用了传统的“道、法、术”的规则。“道、法、术”规则,是古代传统文化中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应用理论论证的层次要求。孙武将这一规则运用于《孙子兵法》的谋篇布局,使精炼的文字容纳了弘大的内容,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其运用之妙恰到好处。“道、法、术”中的“道”,是本,是总的原则、要求和规范;“法”是用,是“道”的体现,是实现“道”的策略和运作过程;“术”是技,主要讲具体的技巧。《孙子兵法》的整篇布局,是依次展开的。
    《计篇》,综合阐述了“道、法、术”。孙武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君主得道,能使民众与自己统一意志,形成万众一心的局面,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基础。孙武解释了“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就是说,法包含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还有军用物资、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而“经之以五”中的其他三个因素,“天、地、将”则是“道”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具体体现。至于“术”,孙武表述为:势,制权,诡道,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不可先传等。最后,将以上各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庙算”,胜算的筹码越多,胜利的把握就越大,以此决定作战的行动。
    《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五篇,集中表现战争之“道”。“道”,原意指万事万物发展的本源及其规律。在《孙子兵法》中,“道”主要指战争规律,也就是战争中的制胜之道。在《作战篇》中,要求重视战争的物质基础;在《谋攻篇》中,要求用谋略全争于天下,以求“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形篇》中,要求不得已而战时“先为不可胜”,“胜于易胜”;在《势篇》中,要求利用奇正、虚实等变化,因时因地因人而造势,创造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态势;在《虚实篇》中,要求“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达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较高境界,争取战场主动权。以上五篇的逻辑关系一目了然,讲的是战争中的制胜之道,首先看物质基础,以此确定能不能作战,打什么样式什么规模的战争。然后争取不战而使敌方屈服,实现和平。不得已而战,就要争取先胜、易胜。开战后,要创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态势,处处争取主动权。
    《军争篇》和《九变篇》集中阐述“法”。在《军争篇》中,阐述了君与将的关系、利害与行动的关系、统一号令与全军一致的关系,对敌则夺其气夺其心,对己则治气治力以逸待劳。《九变篇》则对将帅的职责提出要求,“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同时有权临机处置情况,“君命有所不受”;另外,将帅也要充分认识自己易犯的错误,“将有五危”,引起警惕。可见,这两篇主要阐述内部的关系、制度以及处置办法。
    《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重点讲“术”。也就是针对不同情况所采取的指挥作战的方法、措施等。其中涉及到许多具体问题,如:怎样判断敌情,怎样处置不同情况的敌情,怎样利用地形,怎样管理自己的部署,怎样激发己方士气,怎样用火攻敌,怎样使用间谍获取情报……凡此种种,讲的都是“术”。
    (二)在篇章结构方面,创造性地采用了“总—连—分”和“正—连—反”的方式。“总—连—分”指的是先讲综合和原则,通过连接句的过渡,再转入需要分述的内容。“正—连—反”,先正面阐述理论、原则、观点,再从反面进行反证,或指出不利条件和危害之处。《孙子兵法》十三篇各篇结构都有特色,每篇大体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以上两种方法,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如,《作战篇》先讲作战需要足够的物资钱财,后讲战争对物资的巨大消耗所带来的不利因素,从正反两方面得出结论,“兵贵胜,不贵久”。《九变篇》先正面讲将帅的责任、权利和素质要求,然后讲将帅应该警惕和防范的五种错误。这种结构方式以正则和反则两个方面进行比对,更容易使人理解《孙子兵法》的精神实质。
    在各篇两部分之间,往往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成为前后两部分的标志。如,《计篇》有“计利以听,乃之为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形篇》有一段话:“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九变篇》有“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些过渡句或过渡段,即是结构性过渡的标志,也往往是各篇的中心论点。深刻领会这些句、段的含义,是正确理解全篇的关键所在。
    (三)在各篇的连接方面,突出围绕一个核心和五条主线依次展开。《孙子兵法》十三篇,虽然各自成篇,但绝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孙武用了四条主线,将各篇连接起来,形成清晰的文脉,将十三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胜”,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并把这一观点贯穿于十三篇之中。“胜”包括“全胜”和“破胜”。“全胜”是不流血的战争,“破胜”是流血的政治。全篇除“全胜”内容外,大部分讲的是“破胜”。“全胜”虽是战争的最理想境界,但兵法毕竟是讲述用兵打仗的,所以,“破胜”占的篇幅比较大。吴如嵩先生认为,《孙子兵法》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篇章讲的是“破胜”。
    《孙子兵法》的五条主线,一是管理。孙武吸收了早期文化管理的成果,对军队管理经验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军队管理问题渗透在兵法的自始至终,十三篇中篇篇都有军队管理的论述。在军队管理的各个层面上达到了前无古人的成就。现代军队管理的内容,在孙子兵法中都有涉及。可以说 《孙子兵法》是最早的组织管理学专著。
    二是将帅。将帅在军事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孙武认识得非常充分。根据军事活动的需要,文章中对将帅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计篇》集中进行了论述,在其他篇当中也结合不同情况对将帅应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三是信息。孙武知道信息对军事活动影响的重要,并作为一项基本内容加以阐述。除《用间篇》集中进行阐述外,在《谋攻篇》、《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等篇章中都有精彩的论述。
    四是心理。孙武极其重视将士心理对战争的影响。《孙子兵法》全面而深刻地研究了军事心理学问题。如果将孙武的论述集中起来,可以构成一部军事心理学体系。
    五是谋略。在军事斗争中,谋略一直是克敌制胜的上乘之法。妙算、用间、诡道、制权等贯穿于全篇,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孙武军事谋略。可以说,《孙子兵法》一句一理,一句一谋。
孙武用一个核心、五条主线贯穿全文,将零星、庞杂的材料和观点组织成为高度有序的知识集合。在结构构建上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发扬了传统文化把握事物的方法。这也充分展示了孙武高超的结构艺术。
    二、逻辑缜密周全,论证简洁雄辩
    逻辑思维是构建体系的基本要求,逻辑推理是论证观点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宏篇巨著,还是百字短文,包括语录式言论,无不渗透着逻辑思维的要素。《孙子兵法》运用逻辑思维把握事物论证观点,推导结论,做到了严密而周全,成熟而完美。可以说在逻辑思维和逻辑论证方面,孙武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
    在文体上,《孙子兵法》开创了论说文的基本格式。十三篇,篇篇都体现了论说文的基本规范,最典型的当数《计篇》。本篇开宗明意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接着提出高层决策的原则和要做工作,这就是“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然后讲实施决策的手段“诡道十二法”;最后,提出了“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的结论。这样格式是由“引论—正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体现阐述理论问题所遵循的“提出问题—说明和论证问题—得出结论”这样的一般规律,直到今天,仍然被确定为学术论文的规范。孙武与孔子所处的年代大体相同,当时辞章方面多是语录体、辩论式和编年体为主的作品,是散文的初创阶段。孙武在辞章方面所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绝非同时代的其他诸子百家所伦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孙子兵法》在思想内容上和辞章形式上超前成就,也奠定了孙武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坚实地位。
    在阐发事理上,充分运用了逻辑推论和演绎规则。《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处处可以看到,孙武论述的要点提出之后,把相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加以配置,把涉及到的各项要素按照内在联系,有的按升序排列,有的按降序排列,有的按并列排列,演绎类推,分层界说,使内容更加紧凑集中,使引论的结论更为客观自然。在《谋攻篇》中,孙武首先给出了一个最高的战略目标:“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接着对制服敌人提出四种战略战术手段:“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继而,提出了成功谋略需要把握的标准:“非战、非攻、非久”。其后,又给出了不同兵力情况下的战术选择:“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然后,又根据信息对战略运筹的作用提出了一个处理模型:“知可以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最后,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给出了判断战争胜负的标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其他如《形篇》中的兵力运筹,《虚实篇》中的战术侦察,《地形篇》的地形筹算,都是运用这种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述的。这样使错综复杂的情况,层次清楚;把庞杂的论据材料,论述得规整而简练,辞约而意深。
    在论说行文上,采用了舍事言理的艺术手法。从《孙子兵法》成书的时代分析,孙武所在的春秋末期,文字的记载与传播大都靠竹简木简和龟贝,长篇大论的文章不便于世人的阅读,必须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去阐述自己的思想观点。舍事言理,这里有时代的局限。另一方面,孙武要构筑一个军事理论体系,涉及的材料可以说汗牛充栋,必须运用舍事言理的办法,才能用最少的文字表述更多的思想内容,舍事言理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从这里可以看出,孙武是驾驭材料、运用材料的大师。如“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这一论断没有举一个事例,但它蕴含着深厚历史的经验,蕴含着广大民众渴求的人本思想,蕴含着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成为古今中外广泛继承的战争观念,并成为千古名言,得到世人的崇尚和赞誉。孙武讲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全胜”——“兵不钝而利可全”,“全”和“破”又是辩证统一的。实现全胜,孙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要素:一是占优势的军事实力;二是明智的“修道保法”举措;三是巧妙的“伐谋”智慧;四是高超的“伐交”艺术;五是“恃吾有以待”的战略准备。这种论证方式言简意深,清晰明快,堪称论证经典。
    三、遣词精益求精,造句灵动多变
    句法、词法、字法是组成文章的基本要素,《孙子兵法》无论句法、词法和字法的运用,都彰显出作者的绝妙之处。细细探究,耐人寻味,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判断句“……也”的大量而娴熟的运用,体现《孙子兵法》苍古雄劲的审美气韵。《孙子兵法》对众多军事概念的界定和对战争规律的阐述,大都是用铿锵有力的判断句“……也”来实现的。孙武兵法十三篇中,无一篇不使用“……也”字句,而且篇篇“……也”字句的数量也比较重。最突出的是《行军篇》,孙武把战场观察到的32种现象,从“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开始,至“来委谢者,欲休息也”,一气贯通,连用了31个“也”。这些“……也”字句,如铁钉入木,将准确的相敌之法,用确信不移的句式表达出来,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流畅贯通的气势。
    其次,大量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连缀使用,营造了清晰明快的语言风格。《孙子兵法》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连用,形式多种多样,句式变化多端,既有赏心悦目之感,又对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孙武有时单纯使用“肯定+否定”的句式,如“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孙武有时运用“多层肯定+多层否定”的句式,“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孙武有时运用“单层肯定+多层否定”的句式,如“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等等。《孙子兵法》中这样的句式随处可见,不胜枚举。以上几种句式,无论哪种形式,都从肯定、否定两个角度强烈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毫不含糊,经纬分明,也表明《孙子兵法》在行文上刚劲直切的力度。
    再者,《孙子兵法》中叠词的运用很有语言特色。在《势篇》中“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行军篇》中“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这里“纷纷纭纭”、“浑浑沌沌”、“谆谆翕翕”把战场上旌旗翻飞,人奔车驰的杂乱景象,用三组叠词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谆谆翕翕”则细微刻画了敌将失去人心时与部下谈话肯切和顺的样子,其深曲婉致跃然纸上。
    《孙子兵法》中叠字的出现共有三组:《军争篇》中“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的“堂堂”和“正正”,《行军篇》“谆谆翕翕,徐言入入者,失众也”的“入入”。“堂堂”、“正正”、“入入”于音韵叠加中展现了对事物的细腻描绘,战场旗帜的齐整、阵容的壮大,以及敌将形态都描摹得绘声绘色,宛在眼前。
    由此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的句法、词法、字法是精妙绝伦的,既透出孙武对句法、词法、字法的运用自如的深厚功底,也可透出孙武一丝不苟、精雕细刻的严谨学风。孙武在组词、用字、造句 方面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在当时堪称典范,对后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修辞优雅精丽,通篇文采飞扬。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赞美《孙子兵法》曰:“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不断”,体现在修辞方面,广泛运用了排比、比喻、层递、对照、顶真、反复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使全篇文字优雅精丽,文采飞扬。众多的修辞中,平整中有流转,沉稳中有跳动,把文字的灵动多变和文章的起伏顿挫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一气排出,形成了充沛雄辩的论证力量。如《计篇》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7个结构相同的疑问句,语意贯通,气势充沛,句式整齐,音节和谐,充分阐述了孙武预测战争胜负的依据。
    层递,是按一定的顺序将论述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得出不容置疑的结论。孙子兵法中大量地运用了这种修辞手法。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通过在“十”、“五”、“倍”、“敌”、“少”、“不若”五种情况下,应分别采取“围”、“攻”、“分”、“战”、“逃”、“避”不同打法的陈述,步步为营,强化根据敌我兵力不同而运用不同战法的用兵原则。
    对照,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情况对比来写,使之是非分明,界定明确的论述方法。《孙子兵法》运用对照的手法也多处可见。如“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将先机待敌与被动迎敌两种情况摆在读者面前,产生强烈的对比。二者优劣对错不言自明。
    比喻,就是用一种事物给另一种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这种方法《孙子兵法》中运用得非常精妙,把用许多文字也难说清的抽象的事物说的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印象深刻,回味无穷。如“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是故始如处子,敌人开户;动如脱兔,敌不及拒。”“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些比喻,都非常独到精辟,令人叫绝。
顶真,巧妙地利用首尾蝉联,造成妙趣横生、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如“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读来循环往复,余音袅袅。
    《孙子兵法》中有一类形容词加虚词的特殊反复,这种修辞手法是非常独到的。如“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这种一唱三叹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天籁之声,余音绕梁,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