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以其深刻的哲理性和思辨性,把丰富、系统的军事后勤思想融汇于整个军事理论之中。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来学习和借鉴《孙子兵法》的后勤建设思想,对于指导新时期军队后勤建设,推进军队后勤改革,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一、“委积”在先,有备无患——努力提高对现代战争后勤准备的认识
《孙子兵法》认为,后勤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充分做好后勤准备是赢得战争的必要条件。这也是孙子军事后勤思想的核心内容。孙武告诫人们要把战争的立足点放在充分准备上,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子兵法》强调战争胜负取决于物质基础,战前准备决定战争结局,后勤保障决定战争的胜负:“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战争发展史证明,这一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清醒地认识后勤准备的重要性,对于新时期军事斗争后勤准备建设意义重大。现代社会经济潜力向战争实力的转换速度加快,高度发达的物流企业又使生产储备趋于零库存,不断提高的打击精度也降低了战争物资的消耗量。这就使得一些人对孙武“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的“三无”论断产生了怀疑,认为现代条件下,储备不再重要,准备不再紧迫,等到临战时或开战后准备也来得及。事实上,无论经济和科技怎样发展,都无法改变战争以物质为基础这一现实。经济与战争的发展,改变的不是要不要战备和储备的问题,而是准备和储备什么、怎样准备和储备的问题。在现代战争中,后勤准备得越充分,赢得战争胜利的把握就越大。做好打赢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后勤准备,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认识。
二、“全争”为虑,军民一体——积极贯彻建设“大后勤”的战略思想
孙武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国家军事战略追求的最高境界,其着眼点是“整体威慑”。他认为,战争不仅是兵器和人力的对抗,还是综合国力和后勤保障实力的较量。止战的威慑力不仅是武器和兵力,还包括后勤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和实际作战能力。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是优势军事实力的后盾,是威慑的基础,“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要赢得战争的胜利,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及时、充分地把国民经济中蕴藏的后勤潜力转化为后勤实力。通过展示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形成“以镒称铢”的实力优势,诱之以利,示之以害,威加于敌。《孙子兵法》提出“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论断,强调广泛取给,前后一体、军民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达成“全争”的效果。这一思想已经包含着“大后勤”的观念,与今天我们确立的“三军一体、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的后勤建设指导思想本质上是一致的。
现代战争后勤保障的内容和形式较之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而言,一是建立合理的国家后勤动员机制。战争后勤保障的内容和方式变了,但依靠人民、依托国民经济基础的原则并未改变。在作战需求的牵引下,战争准备要实现军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配置。二是遵循合理集权与分权原则构建三军联勤体制。未来的信息化战争要求军队实现高度的统一计划、统一指挥和统一行动。后勤准备必须从发挥整体效能的角度进行筹划,坚定不移地走大联勤之路。三是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包含的军事保障功能和军事后勤中包含的民用功能,是促进国家整体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军事后勤利用国家资源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积极推进政府主导的军事后勤社会化保障,可更好地统筹军地资源并合理配置,实现军民一体,军地兼容,加快现有勤务整合,全面提升后勤的整体保障能力。合理到位的社会化保障,可节约军事资源,并在通用勤务方面实现军民联供、联储、联运、联医和联修,从根本上提高后勤持续保障能力和保障潜力,从而有效地奠定“全争”的基础,创新“人民战争”的保障形式。
三、“知彼知己”,耳聪目明——全面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
“知彼知己”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是孙武善战思想的精华。这一原则对于后勤建设和战时保障具有重要意义。孙武强调“知彼知己”,提出在战争的信息控制上要掌握绝对优势,不仅要从战略高度上了解和把握“五事”、“七计”,而且要“先知”作战全过程中敌对双方不断变化着的各种情况,达成“先胜”目的。孙武认为,战争制胜的奥秘在于夺取主动权。因此,反复强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知彼知己则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长期以来,军队对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由于受认识水平和技术手段的限制,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在战争的准备与保障上,不是供大于求,就是供不应求。信息化战争对“知彼知己”提出了更高更广的要求。从理论上讲,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技术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知会”。对于信息化战争的后勤保障来说,如果传统的机械化战争后勤保障是以“物资流”来体现的话,那么,现在的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将以“信息流”为标志。建立与作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化后勤,使“信息流”与“物资流”协同流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勤知会”,这将是历史上在后勤领域贯彻“知彼知己”军事思想的首次实践。信息化后勤“可知”战场的需要,“可知”物资的来源,“可知”物资的去向。更为重要的是,精确的后勤信息预知,解决了影响紧急应变和快速反应部队能力提高的最大问题,驱除了笼罩在作战需求上的迷雾。准确、实时、充分的信息,在快速、高效地组织实施后勤保障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美军的《联合作战后勤保障纲要》明确指出:“准确的信息,对于有效地后勤计划工作、部队调动的协调以及持续保障作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知道部队补给品的位置,与实际拥有它们,几乎同等重要。”目前,外军十分重视后勤信息化保障的作用,已将后勤工作的重点转向夺取“制后勤信息权”上来。美军强调建立从工厂到散兵坑的全程可视物资运输保障系统,就体现了这种新的后勤保障观。
由于后勤的“知会”能力关系到信息化战争中作战力量的发挥,因此,打造“耳聪目明”的后勤保障力量就成为建立信息化军队必不可少的一环。后勤信息化建设涉及自身建设和相关集成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建立系统配套、动静结合的后勤信息网。要达到“知己”的水平,后勤信息化保障系统应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各个层次,陆、海、空各个单元,储、运、配各个环节,以及各业务要素进行综合集成。从而使业务、技术、信息横向融合集成,物流和信息流纵向贯通,实现网络传输数字化、资源建设规范化、系统建设标准化。这将从根本上实现对后勤力量的“精确可知”,后勤的静态力量与动态力量均在后勤指挥者的掌握之中。其次是这一规模庞大的系统要与全军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安全互联。这样的“可知”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战斗力。后勤信息系统与指挥控制系统的互联,使作战指挥实现了高度的集中统一,对于实现联合作战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弥补了指挥控制对后勤“知”的缺陷,而且增强了联合作战“统”的能力,使作战能力达到了1+1>2的效果。
四、“近师”“远输”——重点加快战略投送能力的建设
重视军事交通运输问题,努力提高后勤运输保障能力,是《孙子兵法》军事后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武提出:“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认为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贫困,就是由于军队远征,远道运输。“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孙武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远征作战与交通运输因素对战争全局和国家的影响,“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深刻揭示了作战距离与后勤运输比例效益越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就越强,军事上的主动权就越大这一规律。
孙武从战略的高度指出了运输对于战争的制约作用,告诫人们不能超越运输条件的限制,去追求战争的胜利。时代已经不同,但军事运输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在本质上并未改变。与古代相比,今日战争的空间范围已大大扩展,转换速度不断加快。因此,对军事运输的时空要求也更加严格。除了近距离、陆上输送外,军事运输的发展重点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战略投送能力,包括输送方式的立体化、输送能力的规模化、输送距离的远程化以及输送控制的信息化。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利用其全球战略运输能力,克服万里海上屏障,建立起跨越两大洋的海上和空中运输走廊,为完成战役布势、战役展开和战中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显示了高技术战争“打后勤”、“打运输”的特征,再次验证了“千条万条运输是第一条”的战争保障规律。
“利粮道,以战则利”。《孙子兵法》重视军队物资投送能力的思想,对于我军新时期的后勤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军军交运输保障手段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战略投送能力更是我军后勤保障的一块短板。因此,从战略的高度规划和建设我军的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全面完整的军交运输保障体系,显得尤为紧迫。战略投送能力是一个大国军队必须具备的战略能力。就我军而言,适当的战略投送能力,首先是实现“打赢”各种战争的基础,特别是应急作战和应对突发军事冲突,需要以快速、高效的战略投送作保障。其次是特定国家防御战略的需要。我国幅员辽阔,战略方向多,周边安全不稳定,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建立相应的战略投送能力。再次是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有效方式。兵多不胜其养,兵少不足以卫。有了足够的战略投送能力,就可以大幅度精简部队。由此可见,战略运输能力建设是提高国防费效比,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