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决持久 因敌而定——对孙武“兵贵胜,不贵久”一句的再思考
杜超

    “兵贵胜,不贵久”是《孙子兵法》中的名句,人们对此很熟悉。但是,有人由此认为,孙武主张所有的作战行动都应当速战速决;也有人认为,孙武缺乏持久战的思想,是其军事理论的一个缺点。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均有失偏颇。我们应当辩证和全面地认识“兵贵胜,不贵久”这一句所蕴涵的深刻思想。
    孙武是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提出“兵贵胜,不贵久”的。“兵贵胜,不贵久”语出《作战篇》。在这一句之前,孙武用了较大篇幅论述了持久用兵的害处。他认为,久战不决会使国家财力消耗,加重人民的负担,可能被诸侯夹攻,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同时,他提出了如何避免这些不利的一些方法,如减少财政开支、“因粮于敌”、奖励士卒和优待俘虏,等等。然后,孙武说“故兵贵胜,不贵久”。这里,应当特别注意其中的“故”字。它说明,“兵贵胜,不贵久”一句是在前面提出条件和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在语篇逻辑上有着较强的顺承和因果关系。综合《作战篇》乃至《孙子兵法》的全文,联系孙武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目的,我们可以看出,孙武所主张的用兵与速决,往往不是从战略防御角度而言,而更多的是从对敌国实行战略进攻而言的。对此,《孙子兵法》研究专家吴如嵩同志在《孙子兵法浅说》一书中也有过明确的结论。孙武携兵法十三篇进见吴王时,吴国国势较为强盛,吴王正准备与诸侯进行争霸之战。孙武在兵书中论述战略进攻,正适合当时的形势需要。既然是出国远征的战略进攻,那么孙武主张速胜是无可非议的。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对敌实行战略进攻的一方,大都主张速战速决,反对旷日持久。特别是在孙武所处的时代,由于作战物资难以筹集,交通运输不便,容易出现孙武在《作战篇》中所说的各种不利,战略进攻的一方更应强调速决。可以说,探讨在战略进攻的背景下如何速战速决,是孙武研究军事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之一,也是《孙子兵法》的重点内容之一。
    但是,孙武并不是一味追求速胜,相反,他认为在一定条件下,要适当延长作战时间,甚至是进行较为长期的战争。《孙子兵法》中贯穿着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在速决与持久的问题上,也不例外。孙武支持速战速决,但并不是刻板地认为一切战争行动都应追求速决。在“兵贵胜,不贵久”一句中,孙武用了“贵”字,而不是“必”字。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认为速决取胜是最佳的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孙武认为,战争指导者应当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境界,战场上的行动要以能否获得最大的利益为原则。为此,军队的一切行动都要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来定,包括作战的时间长短。例如,他在《军争篇》中说:“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意即如果一味追求行军速度,则必然造成军队的损失。如果为了快速作战而在行军中丢弃了辎重、粮食和物资,则军队有覆亡的可能。在强调进攻的同时,孙武也非常重视防御。在《形篇》中,他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又说,“不可胜者,守也”、“守则不足”,并且提出了“自保而全胜”这样一个重要的观点。意思是说,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应当对敌采取防御态势,以求消灭自己的弱点,待机胜敌。很显然,这是无法企求速战速决的。
    追求速战速决是战争指导的一般规律,这与在特殊条件下持久作战的军事思想并不矛盾。众所周知,孙武在撰写兵法十三篇时,采用的是“舍事而言理”的方法,论述的是战争的某些一般规律。     
    《孙子兵法》6000言,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军事规律。客观地说,孙武在书中对战略防御问题论述的相对较少。而战略防御恰恰是与战略进攻相对的一个战争的基本样式。在人类战争史上,实行战略防御的一方,往往主张持久抗击而反对急于求胜。当然,除战争指导者的主观意愿外,实施持久战的必要条件还有很多。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之所以提出持久战的思想,是根据当时时代特点和国际形势,特别是在对中日双方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比等一系列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以后,作出的正确抉择。速战速决的战争指导原则与持久战的军事思想,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对立、相互统一与相互转化的关系。这一点,在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好的体现。我们知道,整个抗日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也可称为战略进攻)。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延续了7年多的时间,而战略反攻仅用了数月的时间。这说明持久之中蕴涵着速决。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按照毛泽东所要求的,把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结合在一起。这反映出速决与持久是有机联系的,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与孙武“兵贵胜,不贵久”所体现出的思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仅不矛盾,还互相补充,交相辉映,体现出中国军事思想的一脉相承和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孙武提出的“兵贵胜,不贵久”,而应当把它放到《孙子兵法》的全文中去理解,把它与孙武的全部军事思想联系起来,与其他军事家的思想相对照,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才能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认识和思考当前国际上发生的战争,特别是在筹划我国未来可能面对的战争时,一定要根据战争的时代条件,攻防双方的社会形势、政治目的、经济条件和军事力量等基本条件来确定战争的持续时间,绝不能一味追求速胜,或者轻言持久。只有正确的筹划战争持续时间,才有可能实现孙武所说的“兵不顿而利可全”的“全胜”局面。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