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谋伐交 不战而胜——“不战而屈人之兵”与军事危机管理
王文成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是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其不朽军事名著《孙子兵法》中所提出的至理名言。《孙子兵法》既是研究作战问题的兵书,也是探讨战争和战略问题的著作。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孙子兵法》不是就战争论战争,而是抓住战争的本质,从国家利益全局出发,着眼于战争特点规律去认识和研究战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战略思想。这对于研究当前世界上的国际冲突,特别是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国家(地区)间军事危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不战而胜——军事危机管理的最高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意是指不经交战而使敌人屈服。就其战略指导意义而言,则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间解决利益和矛盾冲突,采取非战争手段赢取最大的战略利益,以达到“全胜”的境界。这也是现代军事危机管理所追求的最高战略目标。
    在对待战争问题上,兵家历来强调“重战”、“慎战”。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其基本依据正是对战争特点的深刻认知和对战争所持的审慎态度。孙武认为,进行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既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上的投入与消耗,也包括国家和军队的尊严、荣辱等精神层面的付出。《孙子兵法·作战篇》充分列举了组织军队、进行战争之所需,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可见,形成战争力量并进行战争,必然会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各方面造成巨大耗损。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强调“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又言“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都充分体现了孙武“重战”、“慎战”思想。应当指出,孙武的“重战”、“慎战”思想并不是因害怕战争而消极地逃避战争,其本质是主张对待战争问题要客观审时度势,积极运用智谋,力争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军事斗争战略目标。也正是基于这种“重战”、“慎战”的认识论观点,孙武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
    随着武器装备实战威力的不断增强,现代战争破坏作用日趋严重,特别是在核武器出现以后,战争的结局往往意味着双方的巨大损失,甚至是双方的毁灭。从这一意义上讲,现代战争没有绝对的赢家。而现代军事危机,即国家或政治集团间可能发生战争或军事冲突的危险状态或阶段,是战争与和平的分水岭。如果把战争与和平看成是国家或政治集团间关系的两种基本状态,军事危机通常介于这两者之间,一旦升级或失控,则必然导致战争的爆发。这通常是危机管理者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以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为指导,军事危机管理的最高目标,应是着眼于国家整体发展需求和国家安全稳定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有效调控危机事态,避免危机升级为战争,并在危机博弈中,谋取最大的战略利益。其本质,则是追求“不战而胜”、“必以全争于天下”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战略目标指导军事危机管理时,一方面,要着眼于国家安全稳定的全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大局,树立军事斗争为政治斗争服务的意识,树立军事危机处理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安全保障的意识,尽可能避免采用军事手段特别是战争方式解决危机事件。另一方面,要以夺取军事斗争全局的胜利,确保国家的安全稳定和最大利益的实现为最终目标,审慎做出决策,以争取危机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上兵伐谋——军事危机管理的根本途径
    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十分重视战略手段选择。孙武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认为当国家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首先应重视运用谋略、外交等多种手段来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只有把“伐谋”、“伐交”、“伐兵”等各种斗争手段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能最终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在这里,所谓“伐谋”,就是随时掌握敌对国家的战略动向,洞察敌人的战略企图,从政治上揭露它,打乱其战略部署,使其师出无名,“众不得聚”。所谓“伐交”,就是通过外交斗争,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同盟,争取“天下之众”,同时瓦解敌人的同盟,使其“交不得合”,迫于势孤力单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相对于“伐兵”、“攻城”而言,“伐谋”和“伐交”在广义上系指非军事手段的运用。不难看出,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孙武首先选择的是和平,着眼以非战争手段解决争端,主张变军事斗争的“战”为“不战”,再变军事斗争的“不战”为非军事斗争的“战”。这一点,对于现代军事危机管理手段的运用有着特殊的指导作用。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各国政治、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运用非军事手段处理国家间矛盾与冲突,以其突出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而成为国际斗争的最佳选择。所谓安全性,就是不必冒大的风险,通过非军事领域的斗争,即可达到“屈人之兵”的目的。所谓经济性,就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国家安全利益,而不必“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地劳师征战,也就不会有“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的现象。这样,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所谓有效性,就是在避免国际间战争和军事冲突、维护国家间的和平关系和经济交往方面起着有效的作用,往往可以收到用武力无法取得的效果。综合来看,非军事手段,不仅是大国强国行之有效的武器,小国以小胜大、弱国以弱胜强的法宝,也是我们进行军事危机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军事危机管理过程中,使用战争手段固然是一种选择,但绝不是最佳选择。成功的危机管理,应是通过政治斗争、外交斡旋、经济控制、科技竞争等非军事斗争手段来达成预期的战略目标。军事危机的诱因可能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甚至思想文化领域的矛盾,这决定了军事危机处理不能单纯从军事角度出发,还必须放在经济、外交等多个领域和层面进行筹划。而即便是军事原因诱发的危机,如果没有政治、外交斗争的有效配合,单凭军事手段也很难达成战略目的。因此,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和科技以及可控的军事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综合效能。还应当看到,因危机的诱因有别,各种危机管理手段在危机管理过程中的效力也出现强弱之分。因此,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还应根据危机的诱因,双方的矛盾焦点,权衡各种危机管理手段的作用,正确区分轻重、主从关系,灵活选择和加以运用,以发挥各手段的最大效能,确保危机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威加于敌——军事危机管理的制胜之道
    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战略思想,主张不通过实战而使敌人屈服,并获取完全利益。然而,如何使敌人屈服而获“全胜”呢?孙武认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要实现“安国全军”和“不战而胜”,关键不仅在于强大的“应战力”,而且还在于现实的“威慑力”。“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在孙武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王霸之兵,不是拼死力战,而是依靠自己的强大实力,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威慑,进而做到“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慑服敌人。这是孙武战争威慑观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威慑战略”思想的反映。
    不难看出,孙武威慑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力慑敌,即以综合实力为威慑的物质基础。对于这种综合实力,孙武在分析战争制胜因素时,指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方面,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自然条件,等等。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综合国力十分相似。
    现代军事危机管理的过程,是危机各方“斗力”与“斗智”的过程。斗力,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与对抗。对于危机对抗双方而言,综合实力较强一方不仅在心理上占据绝对的优势,而且在目标确定和手段运用上拥更多的选择机会。斗智,则主要表现为双方谋略和心理的较量。成功的危机管理,往往是危机对抗一方或双方让步与适度妥协的结果,而危机一方之所以能够做出让步与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手实力和威慑双重作用的结果。综合实力较强的一方,可依重自身实力,采取各种威慑行动,在心理上给对方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使对方做出适当的让步与妥协,从而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应对现代军事危机,一方面,我们要在平时加强威慑力量,即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建设。另一方面,在危机管理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各种威慑方式,特别是示形慑敌,即“用而示之必用,能而示之必能”,选择有利时机、采取恰当方式把自己的力量和决心明确传递给对方,以夺“三军之气”、“将军之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四、破敌攻城——军事危机管理的终极手段
    战争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利益和矛盾冲突处于不可调和状态,无法用其他方式解决时,必然会选择战争这一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孙武虽然十分重视强调“全胜”,认为“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善之善者也”。但并不完全否定用战争来制止战争,用暴力手段来消灭暴力本身。就《孙子兵法》而言,它既是一部“全胜”策,同时也是一部“战胜”策。“全胜”策体现于孙武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渴求,“战胜”策则表现为孙武对战争不可控因素的认知以及用战争手段来实现战而胜之的方法。“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武在强调“必以全争于天下”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在对待国家和政治集团间利益和矛盾冲突时,应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必要时以“破敌”、“攻城”等战争手段来求得政治目的的实现。
    军事危机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势的压力、力量的对峙、原则的冲突、管理者心理的失衡等,加之各种偶然因素、不确定因素,都可能会使军事危机失控,甚至升级为战争。另外,并非所有的军事危机都可以有效的管理,都能以非战争方式予以解决。因为从军事危机的产生看,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意外因素所造成的危机,二是由于一方刻意制造的危机。对于后者,制造危机一方挑起危机的目的,将直接影响军事危机的走势。如果制造危机一方的初衷是为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寻找借口,那么这种军事危机一般很难以和平方式获得解决。而无论哪种军事危机,如果危机的一方执意要通过升级危机而谋取利益,危机的另一方也只能以同样的手段来赢得危机斗争的胜利。正是由于军事危机所具备的这些特性,在军事危机管理战略指导上,我们既要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全胜,同时在面对严重危机事件时,也要立足出现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做好应对危机升级的各种准备。
    在各项准备中,首先要有军事危机升级后果断采取行动的心理准备,包括危机升级后采取战争手段的决心和战而胜之的信心。其次要制定出危机升级后的行动预案,特别是军事行动方案。最后要在军事力量上做好应变准备,随时准备投入作战并夺取胜利。“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只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才能达到“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才能确保在危机升级为军事冲突或战争时,一举战胜敌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