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全胜 全争天下——《孙子兵法》的求全思维
张永红

    兵家鼻祖孙武在其《孙子兵法》中,论述用兵之道,要在“求全”。通观全篇,仅出现“全”字的地方就有十几处之多,其含义有全部、总括、整体之意,还有保全、全面的意思。如果把这种求全的思维方式与《孙子兵法》的全部思想内容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到,《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似应包括:知全胜算的决策方式,“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境界,全争致胜的作战指导和安国全军的慎战观念。《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涉及战争问题的诸多方面,兼具对全胜谋略与求全实践的深刻思考,思想博大,内容丰富,影响深远。
    一、知全决策论
   孙武认为要打赢战争,就必须认识战争,预揣必然。他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出。”“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只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因此,他非常重视战争中“知”的问题,提出了知全求算的先胜思想。
    《孙子兵法》强调知的内容的全面性,要求从整体上,多方位详察、审知战争。把战争的胜负,一方面,同客观条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民心士气等诸因素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思考,并概括为道、天、地、将、法“五事”;另一方面,又要知主观条件来推测胜负,“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他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这些都是要求做到知的全面性,即要求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了解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这种求全思维与现代系统论原理有某种类似,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知全基础上,孙武十分重视战前决策,强调战争指导上的自觉性、预见性,反对盲目武进,提出“庙算胜”这一命题,认为战前必须有“成算”,“计必先定,然后兵出乎境”,“庙算”的正误是战争胜负的先决条件。他将三代以来的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决策方式,变成君臣共同谋划战争方略,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思考,如“五事七计”、“九变”、“九地”、“五胜”、“五火”、“五间”、兵有“六败”、将有“五危”等,内容涉及“修道”、“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等重大问题。他采取敌我对比、进行筹算的方法,从整体上定量分析双方实力、兵力运用以及战争消耗、物资储备等,指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对战争性质,人心背向,将心士气,军队管理,将帅素养等要求作出定性分析,以达到“多算”而知战,知战而“先胜”。
    《孙子兵法》的知全决策论,从“知”到强调“知全”而胜算,旨在说明战争运动的多因素及其矛盾运动的复杂性,要求在着眼于全面的基础上知战,找出行动的规律,按照规律确定自己的行动,以战胜敌人。这样,《孙子兵法》的“知全、庙算、先胜”的决策模式,就把知与战、胜可知、胜可为结合起来,把认识与运用规律结合起来,把客观条件与主观能动作用结合起来,为战争决策在哲学层次上奠定了科学方法。
    二、全胜谋略论
    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军事斗争极其复杂,纷繁的战乱一方面造成社会经济力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又造成人员的极大伤亡。因此,他主张“全胜”,即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通过“伐谋伐交”等非战策略,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春秋之际,小国众多,在诸侯争霸和兼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以武力为基础,通过政治、外交斗争,大国、强国慑服某些小国、弱国的情况是存在的,所谓“不越樽俎之间,折冲千里之外”。孙武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具有一定哲学基础的,得到后世兵家的推崇和阐发,在今天仍很有借鉴意义。
    三、全争致胜论
    孙武将“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用兵的最高境界,但《孙子兵法》论兵,全胜之要,并非弃武不战,反对战争,而是一种谋略理想。当这一理想不能实现时,就必须进行战争。在战争实施过程中,这一思想仍可以借重,即争取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要在一切作战行动中贯彻“自保而全胜”的指导思想。在致胜方法和手段上,他抓住战争运动中,敌我双方矛盾对抗的本质,详细分析了战争变化的各个方面,提出了主客、利害、攻守、奇正、虚实、内外、进退、迂直、分合、强弱、动静、久速、徐疾、劳逸、勇怯、治乱、得失等诸多范畴,主张用不同的方法全面与敌相争、处变,“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把求全的思维方式运用于作战准备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形成了《孙子兵法》的全争致胜的作战指导思想。
    在作战准备阶段,孙武主张谋形造势,创造先胜的态势。其中论道:“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里,形是指积蓄起来的尚待运用的军事力量;势是指对积蓄的军事力量的释放和发挥。形是运动的物质,势是物质的运动。
    通过从天时、地利、敌我入手,善择战机,通晓分数,善用形名,搞好组织编制、指挥信号和补给,善于集中兵力,造成“敌专我分”,形成“以镒称铢”之优势,为作战胜利创造有利条件。
    在作战实施中,孙武全面地论述了奇正、虚实、分合、众寡、攻守之变,主张从敌我对抗的矛盾转化中,全方位相争,在敌我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作战形式,出奇制胜避实击虚,达到歼灭敌人、保全自己的目的。这突出地体现了战争行为的复杂多变性,包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内容。现代战争具有高度的活跃性和流动性,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战争形态更加复杂多变。只有在作战全过程中,树立全争求胜的思想,才能处军任势,应变于无穷,赢得作战的胜利。
   四、安国全军论
   《孙子兵法》重视战争,认识到战争是关系国家、军队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深察了进行战争的利害关系,指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因而,他反对穷兵黩武,强调“慎战”、“有备”,来保全自己的“安国全军”之道。
    《孙子兵法》提倡安国全军之道,主张对待战争必须“慎之”,“警之”。“慎之”就是不要轻易发动战争;如果违背安国保民的战略目标,即使战胜攻取,也不足为取。“警之”则是要加强战备,增强实力。慎战而有备是《孙子兵法》安国全军思想的实际体现,后世兵家将之广泛用于国防等军事活动领域,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由知全面,谋全胜,到相敌全争,安国全军,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把对战争的高度实用的理智态度与察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运筹韬略合一,把自保全胜的战略情怀与全争致胜的实践风格合一,深富战争哲理和透晰的思辨力,为历代兵家所推崇和发挥,在当今仍有其思想价值。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