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兵先胜 败兵先战——孙武“不打无把握之仗”的思想
李宏征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是《孙子兵法·形篇》的中心思想。孙武从军事哲学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战争准备与战争胜负之间的内在关系,强调必须先创造战胜敌人的客观条件,使战争的胜利建立在确有把握的基础之上,反对轻举妄动,侥幸取胜。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一贯倡导“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对这一战略思想作了生动的诠释。
    捕捉信息,预测战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谁能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孙武的胜兵先胜思想正是以“先知”为基础的。“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知”字在《孙子兵法》中出现多达79次,系统论述了获取战场信息,搞好战场预测,对夺取“全胜”的决定意义,并将此作为重要的军事原则。对于“知”的内容,孙武也提出有“五事”、“七计”、用兵“五原则”等具体阐述,这些方面几乎囊括了与战争相关的所有信息源,是系统综合地获取战场信息、力求“先知”的基本要素。要“知彼知己”。通过多种手段了解敌人的兵力部署、作战企图、火器配置、地理位置、军心士气,以及后勤保障等情况,还要真正熟知己情,尤其是现代战争参战力量多、配属兵力多,要透彻了解自己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战斗储备、配属部队、用兵原则、作战特点等,增强“知”的全面性。要知天知地。作战都是在一定时空中进行的,天时地利对作战影响甚大。孙武主张“知战之地”、“知战之日”,要察知战场地理,了解战场天候,以便“因天之时,就地之势”,进而“依人之利”,增强“知”的相关性。要知静知动。战场情况复杂多变,要充分利用掌握的固态情况,搞好战场预测,并随时掌握变化了的情况,以洞察战场态势,增强“知”的及时性。要知微知著。不仅对当面之敌的军事实力、作战意图及用兵条件要准确了解,还要从战略全局上通观敌国的综合实力、文化传统、民众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外交关系。与此同时,还要研究天候、地形等情况,以便“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增强“知”的整体性。要知利知害。《孙子兵法·九变篇》中讲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冷静的军事谋略家主张,对于战场情况见长也要见短,见利也要见害。十利见之七八,对胜败关系不大;而十害少见二三,往往对作战会带来不小的影响。所以古人历来主张,在作战指导上要藐视敌人,但在战术行动上,要特别看到敌人的强点,见敌之长,知己不足,以增强“知”的客观性。古往今来,因对战场情况了解不透,“知”之不全,判断不明,而轻率出战,招致失败的教训,数不胜数。战争实践一再说明,准确掌握战场信息,进行科学预测,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切忌盲目自信、妄自尊大,急于求胜,心存侥幸,先入为主,仓促上阵。
    精于庙算,巧谋善断。战争不仅是作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也是智谋韬略的角逐。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是谋略的艺术。孙武所提出的“多算胜,少算不胜”和“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思想,核心就是计要先谋、虑要早决,要打“算定战”,不打“舍命战”和“糊涂战”。只有以计为首,以谋为本,才能在作战中从容应付,进退有度。这是实现“不打无把握之仗”的重要环节。在掌握大量战场信息之后,应综合分析,准确解读,巧于决断,选择用兵之法。一是判断要去伪存真,防止先入为主。“兵者,诡道也。”战场情况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尤其是现代战争,战场信息呈大容量、多通道、高效率传递的格局,大量真伪混杂的信息充斥战场。指挥员应当对获取的信息用心而冷静地进行正误对比,反复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情报。一时拿不准的,不匆忙下结论。切莫带着框框去分析敌情,让先入为主心理左右自己的判断力。二是看势要关照全局,防止顾此失彼。“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争是综合实力的体现。高明的战略家总是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局面中清醒地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态势,从战略全局上认识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战争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不致于决策时提一漏万,囿于局部情况而丧失对整个战局的把握。三是施谋要周全缜密,防止一厢情愿。“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关乎国家安危,关乎将士存亡,必须精于谋划,反复权衡,慎之又慎,绝不允许有任何差错和“闪失”。要根据占有的战场信息缜密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预见战争可能的发展进程和结局,将战争胜败、得失、优劣、强弱、攻守等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全,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拟定多手应变准备,多套计划方案。如果过分自信,只做一种打算,一旦战场情况有变,便可能陷入盲目被动的局面。四是定策要集思广益,防止刚愎自用。战场是将帅斗智伐谋的舞台。充满自信,勇于负责,是将帅一大美德,但自信不等于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古以来,优秀指挥员都十分倚重贤臣良士、参谋智囊,注意广开言路,广纳嘉言,以拓展视野,完善推断,优化作战决心。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洗礼,我军曾有一批被称为常胜将军的军事指挥家。他们所以备受中外军事家推崇,除了他们长于战略思维,具有高超的驾驭战争能力之外,还在于他们善于撷精纳锐,博采众长。翻开他们的回忆录,可以看到,他们指挥的每一场战斗,都是集中集体智慧,充分展示指挥魅力的过程。现代战争是高度信息化的战争,指挥决策更非一人能力所及,更需要智囊机构的集体智慧,固执己见,一意孤行是兵家之大忌。
    主动造势,创造战机。孙武的胜兵先胜思想是以实力和策略为基础的,他认为军事实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同时又主张在强大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创造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把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一原则,是孙武制胜之道的灵魂。要示形于敌,威慑对方。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有意展示或放大我方军事实力,使敌相形之下望而生畏,动摇信心,营造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强大舆论氛围,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冷兵器时代,古人就非常重视运用这一手段。在作战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的信息化战争中,这一手段拓展为“心理战”、“信息战”和“法律战”。要把握作战时机,配合军事打击,灵活采取威慑手段和方式,直击敌人“软肋”,求得震慑敌人心理的最佳效果。要隐真示假,迷惑敌人。“兵以诈立”。孙武主张将帅应“信”、“仁”、“勇”,还要有“智”。就是要诚信、仁慈和勇敢,同时又要具备智慧,善于计谋,伪装假象。故“善战者,形之”,“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以搅乱敌人视线,干扰敌人决心。通过“形人而我无形,”让敌人暴露出自己的部署,而无法摸清我方的意图。要得时不怠,当机立断。“慎战”是孙武战略原则的重要基础,“时不至,不可强生”。当时机不成熟时,要谨慎持重,不可轻举妄动,草率从事。但由于军事行动具有快速性、多变性和易逝性的特点,胜负往往在分秒之间。“得时无怠,时不再来”,指挥员要善于“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审时度势,把握战机,使敌方“智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把有利于我的胜势转为现实。如果一味求稳,前后游移,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往往会失机、失利,陷入被动局面。要出其不意,用活奇正。“先为不可胜,以彼敌之可胜”。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改变敌人的军事实力和用兵条件,要善于等待时机,静观其变。这种等待绝非消极坐等。要加强战场侦察,探敌要害,审敌虚实,“避其锐气,击其隋归”、“以活待乱,以静待哗”、“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根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和作战态势,灵活采取攻守,运用不同的作战形式。攻,如“动于九天之上”,让“敌不知其所守”;守,如“藏于九地之下”,让“敌不知所攻”,当发现敌人疏漏时,“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给敌人以致命打击。天候、气象在战争中不是朋友,便是敌人。《孙子兵法·火攻篇》中,将火战、水战视为制胜法宝。三国时,曹操同孙刘联军决战赤壁。当时曹军拥有优势,胜券在握,孙刘联军巧妙布置,诸葛亮“借得东风”,周瑜火攻曹军战船,使曹操的胜利化为泡影。美军在越战期间,采取气象手段,以暴雨水灾封锁“胡志明小道”,实现了直接同越军交手而难以达到的作战企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支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要善于运用“气象武器”,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赢得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作战态势。
    加强战备,常备不懈。做好战争准备,是“胜兵先胜”思想的最直接体现。中国古代军事家历来强调战备的重要性,提出“备者,国之重也”,“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等思想。这种准备,既包括战役战术层面的战前准备,也泛指战略层面上的平时戒备。就战前准备而言,前面所述,均属此范畴;就平时戒备而言,孙武还提出一些重要思想:一是要凝聚人心士气。气是战斗力之魂。孙武提出“并气积力”,“杀敌者,怒也”,主张大力激发仇敌情绪,点燃愤怒之火,保持忧患意识,增强同仇敌忾的决心和勇气,坚定战胜敌人的信念和意志。还要学习掌握“治气”、“治心”之道,主导敌人士气变化,从中寻求有利战机。二是加强战场建设。“地形者,兵之助也”。曹操在注《孙子兵法》时批注:“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要着眼战时,立足平时,选择有利地形构建预设阵地,力争“隘形者,我先居之”,“险形者,我先居之”,以逸待劳,抢占先机,随时迎击来犯之敌。三是积蓄军事实力。孙武认为,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兵力的优劣,是战争胜负的基础,为此,系统论述了军事实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主张不断充实军事力量,大力加强军事训练,完善战争动员体系,改变敌我优劣对比。在现代战争中,军事与政治、经济、外交等关联度更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还要注重“修道而保法”,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加强武器装备研发,提高军队战斗力。这样既可保持战略威慑,又可以从容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把战争的主动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