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胜于敌 国力为基——孙武军事经济的战略思想
唐武文 齐景祥

    孙武军事经济战略思想是孙武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战略层面上反映了一般战争中军事经济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功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对当今与未来的军事活动特别是军事经济活动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战略指导意义。孙武军事经济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阐明了军事经济在战争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军事经济关系军队的存亡
    孙武深知军事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告诫人们:“军无辎重则亡,无粮则亡,无委积则亡。”这些简明的阐述,深刻说明了军队没有辎重就会被消灭,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作战而最终也会被敌人消灭。总而言之,辎重、粮食、委积这样的军事经济问题关系到作战的成败和军队的存亡。只有从整体的战略高度充分关注和认识这一问题,并运用于军队作战和建设之中,才能保障军队作战取胜和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军事经济关系军队存亡的思想观点的明确阐述,集中体现在《军争篇》中,言简意赅的表述就是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则亡。这一观点,是孙武军事经济战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孙子兵法》诸多篇节中关于军事经济问题的一条主线,也是指导人们应对战争、从事军事活动的一项具有战略性的基本原理。与此同时,军事经济关系军队存亡的思想观点在其他篇中也有体现,与《军争篇》有所区别的是从不同的侧面阐述和体现的。如在《作战篇》中,孙武用了大量篇幅论述了粮食、军费、军用器械、车辆和物资补给这些战争中的军事经济问题,并结合当时一般军队编制配备情况,深入分析了上述军事经济问题与军队作战得失、胜败的利害关系,深入分析了上述军事经济问题与国家贫富、存亡的利害关系。就此,明确提出了军队作战之前首先必须具备“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千里馈粮”、“日费千金”等诸多战争中的军事经济条件,“然后十万之师”才能出动;明确提出了国之贫于远输,“远输则百姓贫”的观点,并运用了大量的具体数据,如“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丘牛大车,十去其六”等加以论证。
    军事经济关系军队存亡的思想观点,虽然产生于2500多年前,但时至现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这一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的战争实践中亦有深刻体验和理论总结。如早在建军初期,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红军的给养与供给,组织联络前线与后方的军事运输……同是对于革命战争有决定意义的事业”,要求“用一切办法去保障红军的给养、供给与运输”。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因缺衣少食曾面临冻死、饿死的危险境地。为此,毛泽东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方针和举措,取得了巨大成果,最终渡过了难关。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以后一个时期,邓小平根据现代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明确提出了现代战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打钢铁”的观点,指出现代战争要靠强大的后方供应。近几十年里,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尽管高技术程度越来越高,但军事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变,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二)军事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
    军事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这一的思想在《孙子兵法》中是有体现的,尽管在当时还没有“军事经济”和“基础”这样现代社会的词汇。首先,孙武认为军事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五事”之一。他在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时指出:“经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对其中的“法”,孙武解释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而“主用”,就是指粮秣、军需物资、军用器械、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等,这就是军事经济问题。孙武把军事经济看做是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要求战争指导者不可忽视军事经济问题,要熟悉和研究军事经济问题,要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力量的依赖关系上,认识军事经济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孙武强调战争需要巨大的物资支援。《作战篇》开头就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不难看出,孙武把军事经济看作是进行战争的重要基础,是整个军事行动的主要依据之一,认为如果没有坚实的军事经济实力作后盾,就不能支持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
    军事经济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这一思想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战争中仍适用,且成为许多领袖人物和军事名家的共识。如孙中山认为“人类要能够生存,就须有两件大事:第一件是卫,第二件是养,卫和养两件大事,是人类天生要做的,卫就是自卫,无论是个人或团体或国家,要有自卫能力,才能生存;养就是觅食。”他主张要把二者统一起来,从事经济建设要考虑到国防需要,使国家经济既能支持民生,又能支持军事斗争;从事国防建设要兼顾到民生需要。他指出,“国家岁入日见增加,则练兵之费既有所取”,主张努力发展国家经济,提出了使中国经济全面近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包括交通、商港、水利、工业、农业等,认为这些建设规划,只要付诸实施,必将为国防实力提供强大的军事经济保障。同时,他还强调扩张军备,提高国防实力,认为“今日中国欲富强,非厉行扩张新军备建设不可……故中国欲勤修军备,然后可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也”。再如,近期发生的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美军首先打击的是对方的具有军事经济实力和潜力的基础设施,包括港口、机场、道路、桥梁、仓库、通信设施、工厂等等,以此破坏和消耗对方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潜力这个重要基础。
    二、提出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指导思想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是孙武从战略高度提出的关于保障军队作战胜利的非常重要的军事经济思想,也是国家应对战争、军队实施作战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指导原则。孙武在《作战篇》中指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他明确提出并集中阐述了“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事关军事经济的战略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在统观战争全局,权衡利害得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精神实质在于:既要保障作战需要,又要保存军事经济实力;既照顾眼前,又考虑到未来,以达成“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如果把《孙子兵法》中的其他篇章联系起来分析,这一思想的深刻含义应有更充分的显示。如《火攻篇》指出,“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谋攻篇》指出,“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作战篇》指出,“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这就是说,“战胜攻取”应以达成“兵不顿而利可全”的战略目的为前提。否则,即使打了胜仗,夺取了城邑,但自己却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那么“诸侯乘其弊而起”,再有智谋的人也就无从收拾残局了。对此,孙武进一步分析认为,造成“钝兵、挫锐、屈力、殚货”的原因:一是作战行动上导致旷日持久。因为举十万之师,每日要耗费“千金”。“兵久”不仅会兵疲力乏,而且会造成“国用不足”。二是物资保障上出现千里运粮。因为“国之贫于师者”是由于“远输”。“远输”不仅会军食不足,而且会使“百姓”贫困,“公家”力竭,“中原内虚于家”,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影响的。这就要求作战行动必须“一举兵而即胜”,作战物资保障亦必须“一馈粮而即止”。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因此孙武强调“智将务食于敌”,主张“掠于饶野”,奖励士卒“取敌之利”,以做到“胜敌而益强”。
    孙武“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指导思想,虽然产生于久远的古代社会,但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取之于敌”、“主要靠强大后方供应”的战略指导思想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解放军在长达22年的战争年代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指导思想是“取之于敌”。毛泽东为解放军制定的一个重大军事原则是“物资来源主要在前线”。这是解放军在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战争环境下的一项特殊的取胜之道。两者相同之处是都主张粮食取之于敌;不同之处是解放军不仅限于粮食取之于敌,而是一切物资来源特别是武器装备取之于敌,比起孙武的“因粮于敌”思想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说是超常发挥和大范围扩展。解放军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战略指导思想是由过去的“取之于敌”变为“主要靠强大的后方供应”,最明显的起点是抗美援朝战争。这一点,与孙武的“取用于国”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即武器装备和物资的来源靠国内供应;不同之处是解放军包括粮食在内也主要靠国内的战略后方供应。总之,孙武“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战略指导思想,对后来直至今天的军队是有重要影响,同时又是因时因地因军而异的,也是有生命力的。
    三、把军事经济视为关系军事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
    军事经济关系军事的安全,是《孙子兵法》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这一战略思想在一些篇节中均有体现。首先,体现为军事经济事关军队作战中的安全。《军争篇》在阐述“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之后,就明确阐述了与“军争”紧密相关且关系成败的装备辎重问题:“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这些阐述明确告诉人们,军争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全军带着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不能按时到达预定地域;如果放下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在这些阐述的基础上,孙武进一步指出了由于“军争”的行军强度不同、路程长度不同,可能给军队造成三军将领被俘、前军的将领受挫、部分士兵掉队等危险的情况,最终出现军队无“辎重”、“粮食”、“委积”的威胁生存安全的问题。其次,体现为军事经济事关军队战略后方的安全。孙武在《火攻篇》中阐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这里,要火攻的敌军人马、军需、辎重、仓库、粮道,涉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许多方面,多为军事经济的战略物资和设施等,涉及军队战略后方的安全问题。这些,一方面直接反映了把破坏敌军军事经济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也间接反映了把军事经济视为己方战略后方安全的重大问题。
    军事经济事关军事安全的战略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至关重要。战争年代,解放军往往把解决军事经济问题作为事关军事战略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就是中国革命的战略性举措,因为只有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解决人民军队财力、物力的来源问题,人民军队的生存和发展才有保证。基于这种认识,毛泽东等解放军高级将领率先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从而使中国革命战争建立在深厚的军事经济力量之上,体现了解决人民军队物质来源的高超的军事经济战略思想。再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中国就着手大规模地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体系,并把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制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随后依靠本国自己的力量较快地生产出了一系列的武器装备,从制造坦克、飞机、军舰,再到制造导弹、卫星等,同时把铁路、公路、水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建设和贵重金属、油料、粮食等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储备等都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加以部署、组织和实施。由此,使现在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和潜力有了很大提高,对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把交通运输、经济力量、物资补给和武器装备作为实施军事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
    孙武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军事全局的战略高度关注交通运输、经济力量、物资补给和武器装备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军事经济战略实现的重要平台,并有较多论述。一是在交通运输上,孙武在《作战篇》、《地形篇》等篇中均有涉及。一方面认为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就要计算道路的远近、保持道路的畅通。指出:“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另一方面认为远道运输会造成国家和百姓的贫困,应尽力避免。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孙武把远道运输与国家、百姓的贫困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当时的情况,又显示了深远的战略见识。二是在经济力量上,孙武在《作战篇》中论述的较多,指出,由于远道运输,“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可以看出,孙武不仅把战场上的军事经济实力的强弱看成是事关军队作战成败的战略性的主要因素,而且把在国家和社会中蕴藏着的军事经济潜力同样看成是事关军队作战成败的战略性的主要因素,并告诫人们切记,不能因忽视军事经济实力和潜力的损耗而导致军败国衰甚至国亡。三是在物资补给上,孙武阐述得更多,在《军争篇》、《作战篇》、《九地篇》和《火攻篇》中都有涉及,主要是强调把物资补给作为军队作战成败和存亡的一项战略性的基本保障,同时也把破坏敌人物资补给作为克敌制胜的一项战略性手段。如“军无辎重则亡”、“无委积则亡”的论断。孙武论述火攻的五种形式,即火烧敌军的人马、军需、辎重、仓库和粮道,几乎都与破坏敌人的物资补给紧密相关。这些,都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孙武非常重视战争中的物资补给问题,而且是从战略的高度加以关注的,既把物资补给作为保存自己、增强自己的一项战略性手段,又把破坏敌人的物资补给作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一项战略性手段。四是在武器装备上,尽管当时武器装备比较简单,技术保障不十分突出,但孙武仍然把它作为事关军事战略的重要问题加以阐述。在《作战篇》中论及的“胶膝之材,车甲之奉”,指的就是作战器材的维修保养;论及的“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指的就是车辆的损坏,战马的疲敝,盔甲、箭弩、戟楯、蔽橹这些武器装具的制作、补充,以及车辆的征用等。在《谋攻篇》中提到“修橹轒辒,具器械”,指的就是武器装具的制造和准备。
    把交通运输、经济力量、物资补给和武器装备作为实施军事经济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孙武军事经济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从孙武时代至今,交通运输、经济力量、物资补给和武器装备的技术水平、数量、质量、规模和先进程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它们与军事经济战略的关系至今没变,前者是实施的具体内容,后者是通过前者的运作来实现的,又为前者指明方向、规定目标。而军事经济战略又是整个军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军与美军围绕交通运输线展开的长期的反复的殊死争夺,就是重要证明。美军飞机每天狂轰滥炸的战略目的就是通过掐断中国战略后方通往朝鲜的战略运输线,阻断物资补给和武器弹药的供应等来达到消灭我军的目的。我军也以坚强的毅力、不怕牺牲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保证了战略运输线的畅通,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战略性的关键作用。再如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既有政治原因,又有军事经济战略原因。因为中东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伊拉克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占领伊拉克后,美国将确保对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削弱欧佩克和俄罗斯的能源影响,并控制从苏伊士运河到马六甲海峡的海上通道。石油对欧洲、日本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控制了中东地区的石油就等于把握住了全世界的能源生命线。这也将使我国经济特别是石油资源的进口受到制约,这里面就蕴涵着军事经济战略问题。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