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全军 战胜强立——孙武的战争控制观
张杰锋

    孙武战争控制观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包括“安国全军”的整体控制观、“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控制观、“战胜强立”的实战控制观、“全争天下”的综合控制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安国全军”的整体控制观
    “安国全军”是孙武控制战争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孙子兵法》首篇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见,孙武已经把战争问题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围绕着“安国全军”这个总的战略目标进行战争控制,孙武认为,首先,必须“慎战”,不能随便发动战争,“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进行战争必须首先考虑到国家利益,综合衡量,慎重决定,必须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国家利益,正确处理国家根本利益与一般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要进行“庙算”,千万不可凭一时冲动。只有当国家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受到严重威胁,并且无法用战争以外的其他手段进行解决时,才能使用武力。其次,军事力量的使用必须严格地置“安国全军”这个总体目标之下,切不可滥用。为了实现安国全军的总体战略目标,孙武并不是一味地强调和重视军事力量的使用,相反,他对军事力量的使用一直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认为能使用其他手段解决问题的,如政治、外交等,绝对不要使用军事力量。而只有当其他手段不能实现战略目标,或者不使用军事力量不足以制止战争的时候,才能使用军事力量。而且,一旦使用军事力量,就要速战速决,力争用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胜利,减少战争对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失,如果战败,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二、“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控制观
    孙武十分重视对战争控制主动权的掌握,他强调,要“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要能控制、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控制和调动,就是要对战事、局势始终保持驾驭权和控制权。而这首先就要进行全面充分的战争控制准备。
    “先胜而后求战”。战争控制的准备应该包括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两个方面。关于精神方面的准备,孙武认为应该有两点,一是要“庙算”。“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庙算”就是要对敌我双方从道、天、地、将、法、财、卒、兵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透彻分析形势,对军事行动产生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制定出各种不同的预案。二是要“知”。它包括“先知”和“尽知”。“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武认为,先知是进行战争控制精神方面准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行其他方面准备的前提。要预先知道本国的经济力量,了解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掌握自己将帅的贤能情况,了解士卒的心理状态,而且,还必须针对作战对象的情况进行准备。孙武认为,决策者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先敌、先事而知,掌握主动。先知是先胜的前提条件,没有先知,就谈不上先胜。“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尽知”就是要对有关战争规律、重大情况和发展趋势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孙武认为,只有了解和掌握战争规律,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关于物质方面的准备,主要是“积形”。“形”就是指实力。孙武把物质准备分为经济实力准备和军事实力准备。对于经济实力方面,孙武认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国家经济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一个国家军事能力的大小,坚持战争时间的长短,深入敌国的远近,以至战争的最后胜负,均受到国家经济能力的影响和制约。孙武认为,军事实力的积蓄和储备是战争控制准备中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部分。“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这里讲的是军事实力积蓄储备。“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兵和卒是《孙子兵法》“七计”中的“二计”。“兵”指的是武器装备,如孙武提到的戟楯矛橹,甲胄矢弩、驰车革车等;“卒”指的是士卒。武器装备是否先进,士卒是否训练有素,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军事实力准备的重要内容。
    三、“战胜强立”的实战控制观
    孙武生活在诸侯战争频繁爆发的时代。各诸侯国为了追求各自的战略目标,对暴力手段的使用几乎达到疯狂的地步。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已经成为当时军事斗争的主旋律。虽然,孙武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和“慎战”,但他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打赢战争,“以战止战”,“战胜者强立”,使敌人屈服。实战控制也是孙武战争控制指导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战争是力量的较量,不通过实战战胜对手,不通过实战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是不能从根本上制止战争的。为了能打败对手,以战止战,孙武首先强调的是要夺取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一是战争指导者在战争中要实行诡道。在孙武看来,打不赢战争不能控制战争,就会人亡政息,就是最大的不仁,就无法向广大人民交代。因此在战争中使用诡诈,是无可厚非的。“兵者诡道”,“兵以诈立”,可见“诡”是以取得和保持战争的胜利为根本目的的。二是战争指导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造势任势,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孙武十分重视人的特别是杰出将帅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反对不动脑筋,一味蛮干,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硬拼实力,集中力量,渐蓄乍用,快速出击。要正确分析形势,充分利用各种矛盾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我之目的。“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三是战争指导者要广施权变,示形动敌,控制战局,夺取胜利。就是要通过示形来诱使对手上当,牵着对手的鼻子走,牢牢掌握主动权,最后使其陷入被动,夺取胜利。“形人而我无形”,是示形动敌的最高境界。四是要虚实结合,奇正并用。要造成有利的战争态势,掌握主动权,就必须要虚实结合,奇正并用。“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既要重视正确地配置和使用兵力,“以正合,以奇胜”,又要重视高明的选择和运用战术,“奇正相生”、“奇正相变”。要从根本上调动和制服敌人,在攻击目标、攻击方向的选择上,就要力避敌的强点,攻击敌人最为薄弱的环节。“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
    其次要灵活用兵。一是要因时、因地、因敌制胜。孙武认为,战争指导者要因时、因地、因敌而计出万端,变化无穷,切不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一定要敢于变化,善于变化,才能赢得胜利。但强调变化并不是毫无原则和指导的随意变化,而必须要随着时间、地点、敌情的不同而变化。“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上将之道也”,“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成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二是要“以镒称铢”,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孙武认为,无论己方的实力如何强大,战争中都要力争首先造成敌人的分散,并选择正确的主攻方向,集中己方的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分散之敌,是孙武指导战争的一个突出思想。“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在局部形成我以十攻一的态势,这样就可以各个歼灭之。孙武还强调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是辩证统一的,不能一味地强调集中,兵力越集中就越好,要根据情况的需要,适时处理好集中和分散的关系。战争指导者要善于“以分合为变”,善于运用变化分合的手段,使敌莫测。最后要速战速决。速则有力,速能乘机,速可制胜。孙武十分重视军队的速度。一方面,战争耗费巨大,旷日持久对国家不利。另一方面,如果不能迅速获得胜利,其他国家势必会利用机会,乘虚而入,从而使自己陷于两面或多面作战之中,这样不但不能控制住战争,反而会造成自己的被动,甚至有灭亡的危险。因此,必须要速战速决。
   四、“全争天下”的综合控制观
    孙武认为,要力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全争天下”,这也是他战争控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首先,在目标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安国全军”这个总体战略目标。“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由此可见,他把战争控制的目标分为五个层次,即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从战争的全局或整体进行战争控制,使敌举国屈服(战略上的不战而胜),当然是最理想的,这是最高层次的追求目标。如果这个目标不能实现则应力争在各个局部进行控制,其中包括对全军、全旅、全卒、全伍的控制。其次,对所用手段的选择上要与“安国全军”这个总体战略目标一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为了能够维护国家和实现国家利益目标,孙武认为,“伐谋”、“伐交”、“伐兵”和“攻城”这四个基本手段必须综合运用。为了达到屈人的目的,从政治手段上讲,就是要利用掌握的情报分析敌国的政治动向,开展外交战,通过外交斗争,及时揭露敌人的阴谋,瓦解其政治基础,使敌陷入势孤力单的境地而主动屈服。当敌不屈从之时,我必须要有使用实力的决心和行动,“威加于敌,则其不得合”,给对方以适当教训,以小战促成大胜。此为上策。从经济手段上讲,就是要破坏敌人赖以发动战争的经济基础,以经济手段“屈诸侯”、“役诸侯”、“趋诸侯”,使之困顿不堪,被迫放弃战争政策。此为中策。从军事手段上,就是要靠奋力拼搏,不惜较大的代价,拔城夺地,以决雌雄,显然这是不应轻率采取的下策。孙武的“全、破”和“四伐”战略思想不仅在和平时期对遏制或推迟战争有其重要作用,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可以广泛使用。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