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形造势 威加于敌——孙武的心理战战法
张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心理战领域广泛运用,心理战已成为一种新的作战样式,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对战争的进程和胜负产生深刻的影响。目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把心理战作为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了独立的作战理论、作战部队,独立地遂行作战任务。美、英、法、德等国相继成立了心理战部队及机构,并制定了心理战作战纲要和作战条令,并在人员力量专业化、手段运用多元化、装备器材高技术化等方面不断变革。早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对心理战的一些基本思想进行了论述。因此,不论是从历史时空的承接贯通,还是对现代心理战的开拓创新,研究探讨《孙子兵法》中的心理战思想都不无裨益。
     一、《孙子兵法》心理战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
    (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心理战实施的根本前提。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是在进行任何形态的战争时,都要把情报的获取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力争“先知”。孙武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在这里孙武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认识论。他指出:“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就是要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来探索战争胜负之道,而“五事”之首则为“道”。对于“道”的解释是:“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他主张修明政治,注重心理素质培养,研究敌我双方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孙武特别强调军队的指挥者应有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情绪,特别是在临战状态时,更应如此。“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应当把握“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安国全军之道”。因为“愠”与“怒”都不是正常的心理状态。这也是要求己方官兵注重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不能因一时之气而被蒙蔽了心灵之眼。同时,孙武也重视士卒思想状况的研究,主张对士卒给予一定的精神刺激,使之勇敢作战,士卒“非恶货”,因之可以“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命”,用满足他们财货欲望的办法,引发作战的积极性。士卒“非恶寿”,因之可利用他们在特殊的心理状态下,所迸发出的勇敢精神,这就是“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孙武进而找出在特殊情况下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即“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他认为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状态可以成为一般的用兵方法,因而提出了“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的论断。孙武积极主张认真研究敌方思想状况,以对敌人发动思想攻势。《军争篇》曰:“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指主将要研究敌军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的变化,乘其士气处于低谷、军心动摇之时发动进攻。孙武还非常重视己方的心理防御,在对敌进行心理进攻的同时,应注重增强己方的心理防御,“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采取防范措施,缩小对手心理渗透范围,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二)“示形造势”是心理战运用的基本样式。心理战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通过各种信息的综合作用,摧毁敌方的信念、意志和士气,使对方产生疑虑和恐惧,战斗力弱化。为了“造势”、“任势”,孙武强调要“示形”、“动敌”。他认为这是达到出奇制胜的重要手段。“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武所谓‘示形’之类(示形于东而击于西,即所谓声东击西)。”这正是对孙武所强调的“示形”、“动敌”思想的赞赏。孙武在《计篇》中指出:“兵者,诡道也。”他强调战争决策一旦定下,将帅就要根据情况,“因利而制权”,造成有利的作战态势,利用“示形造势”、用“诡道”诱骗和调动敌人;同时,注意不为敌人所调动,即所谓“致人而不致于人”,使作战的主动权和自由权掌握在己方手中,迫敌处处陷入被动,以便“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孙武从“胜可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我专而敌分”的原则。认为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依靠主观能动性取得战争的自主权,通过“示形造势”使“我专而敌分”,在作战中造成“以镒称铢”、“以碫投卵”的兵力优势,使“我专为一,敌分为十”,从而达到“以十攻其一”、“以众击寡”的目的。孙武认为,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对比是作战胜负的基础。“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善于用兵的将帅,总是先造成力量上的绝对优势,“先胜而后求战”。这样军队打起仗来“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豀者”,一泻千里,势不可挡。
    (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心理战达成的最终目的。心理战要实现的目的有三个:一是最大限度地争取盟友、孤立对方,陷敌于广泛的道义谴责之中,置敌于心理弱势和劣势;二是在本民族、本国家内部赢得民心民意,得到高度支持,形成同仇敌忾的强大气势;三是以正义之师的形象激励参战人员的斗志和士气,造就官兵的战场心理优势。战争目的是贯穿于战争始终的,是战争指挥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战略战术手段都是为战争目的服务的。孙武认为战争的目的在于“安国全军”,为此目的,他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原则。即战争是为了取胜,否则就不要战争。孙武在《谋攻篇》中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事实上,孙武在这里提出了他崇尚的战争模式,即:“不战而屈人之兵”。通过各种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用尽可能小的代价去争取尽可能大的胜利,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正反映了孙武“对战争中人生命的关注,是对战争中人生存权利的充分肯定”。“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既是孙武“以人为本”心理战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现代心理战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法是对孙武心理战思想的扩展和延伸
   孙武认为,通过交战的方式来达成战争的目的并不是最理想的,最好的办法是以“全争天下”,以高超的谋略,不通过直接交战或以小战,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目的。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以及军队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心理战凸显出信息时代的特点。
    第一,心理战层次提升。在现代心理战的形态更多地表现为战略心理战的运用。心理战通常由统帅部乃至国家首脑作出决策,并直接指挥控制。在以往的战争中,心理战大多是作为武力作战的辅助手段。战争形态信息化的发展,迅速把心理战推向了战略高度。现代心理战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战场范围,而是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宗教等融为一体,成为覆盖全球范围的“大心理战”,包括动用军事全部力量,向对手国家的民众、军队甚至其友好国家及国际社会施加强大的心理压力,不但要影响对手的思想、心理,还直接服务于政治和外交斗争,达成战争的速胜。
    第二,心理战日趋信息化。随着战争形态的信息化,心理战也日益信息化。信息传播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为心理战插上了新的翅膀。现代战争中的心理战的高科技含量显著增大,除了空投心理战物品、广播宣传、阵地喊话等传统技术手段外,多种高技术手段,如仿真技术、隐形技术、迷彩技术、现代信声技术、激光技术、电子技术等都在心理战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此外,进行信息垄断,以精确打击和持续的空袭行动所构成的“硬打击”成为实施心理战的“助推器”。在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及其盟军都广泛使用卫星定位测向和电视转播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展开心理战,一方面严格控制信息源,力图实现“新闻封锁”;另一方面实施信息轰炸,大量向对方发送有利于己、不利于对手的信息,阻塞对方的信息通道,使对方完全处于己方的信息笼罩之中。
    第三,心理战攻击性增大。随着实施心理战的技术支撑日趋增多和成熟,现代战争打击的重心更多地倾向对方的心理,心理战正成为现代战争中交战双方斗智斗勇的主要样式,其方法手段也向更高层次发展,攻击的力度增强。如通信技术手段使心理战的快速性和可信性逐步提高;心理战和武力战一体化趋势加强,高精度现代化兵器大量投入战场,使心理战的威慑性不断增强;先进电子技术的使用,使心理战的突然性和欺骗性更易达成;心理战人员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信息化士兵成为战场心理战的基本攻击对象。
    第四,心理战内涵外延扩展。现代心理战已不再限于军事斗争领域,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宗教等诸多领域,形成全方位、大纵深、多层次的作战效应,既攻城夺城,也攻心夺心。战前就频繁展开外交,联合盟国力量,争取中立国支持;运用经济手段,对敌国进行制裁封锁;发动舆论攻势,美化自身,诋毁对手;展开军事行动,调兵遣将,造成大兵压境之势;通过新闻媒介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渲染其自身武器装备的威力,形成强大的心理威慑。战时主要采取硬打击手段,在实施电子打击的基础上,利用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残存的心理战信息源,空袭其重要战略目标,给对手以极大的心理震撼,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使惧战、厌战的情绪在对手军中蔓延;在获得绝对的制信息权后,利用网络、飞机空投等先进的投送方式将心理战宣传内容及时发送到当面作战对象的作战地域;揭露对手的战争阴谋,动摇军心,鼓动对手民众反战,扩大其内部矛盾,削弱其战争潜力;利用各种心理迷惑手段,配合部队作战,使对手判断失误。
     三、运用多种手段发展孙武心理战思想,谋求战争效益的最大化
心理战既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也能维护和提高己军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以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运用和发展孙武的心理战思想,对赢得现代战争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战争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与发展,心理战在未来的竞争对抗中将更加丰富多彩,它可以是:     
    (一)武力威慑。孙武曰:“威加于敌,可以拔其城”,强调了武力威慑的作用。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向对手及其民众明确发出一旦跨越己方设定的界限,己方有动用武力的坚强决心,从而给对手施加强大的心理压力,让对方民众意识到跨越界限带来的巨大的危险,使他们不愿支持甚至反对其政府作出的战争政策。拥有强大的武力是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也是慑止对手铤而走险发动战争的前提条件。 
   (二)法律限控。国际和国内法是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据。当前,国际法虽然一再被一些强权国家所践踏,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就可以无视国际法。美国在进行伊拉克战争前也试图获得联合国的授权,战争进行过程中和结束后,也一直没有停止谋求获得联合国认可,使战争合法化的企图。准确、合理、巧妙、及时地动用法律手段,不仅使己方的行为有法可依,占据道义上的优势,即孙武所谓的“道”,也可极大地影响对方政府及民众的心理。(三)文化吸引。人心向背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武在《军争篇》中强调了“治心、治气”的重要性。文化是联系人心的纽带,它无所不在,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对手及其民众对己方产生文化上的亲和力,从而影响动摇对手的战争信念,瓦解其进行战争的基础。(四)舆论攻心。作为“治心、治气”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对外宣传方式与宣传力度直接影响心理战的实施效果。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不断地更新对外宣传的方式与力度,将文化魅力、爱国情愫、民族情怀以现代流行的电影、电视、歌曲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对手及其民众简洁方便地收听收看到己方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己方在对方观众中的影响力和融合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对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