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为兵神 勇为军本——孙武的“攻心夺气”思想及其运用
张云峰

    《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系统阐述军事理论的巨著,也是一部较早阐述“攻心夺气”这一心理战思想的兵典。认真学习与研究《孙子兵法》中蕴涵的心理战元素,对于我军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有效开展心理战,充分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意义。
   一、准确把握孙武“攻心夺气”思想的精髓
军队的战斗力是以士气和武器装备的威力为标志的,而武器装备又需要人去发挥它的效能,打击敌士气将是摧垮敌战斗力的最佳策略和行为。“三军夺气,将军夺心”寥寥八个字,即揭示了“攻心夺气”的精髓所在。
    士气,是军队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气。“三军夺气”,就是要通过多种方法手段,使作战对手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反应,挫伤直至衰竭作战对手旺盛的士气,以达到不战而胜或小战而大胜之目的。刘伯承元帅曾经说过:“说到打仗,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士气,一个是打法。”气在于鼓,而不可泄。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中,极为重视士气问题,无论是对敌发动政治攻势,还是反敌政治攻势,都把鼓舞己方士气、瓦解敌方士气作为重要的着力点。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为三军之主,在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孙武在《作战篇》中深刻指出,“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因此,擒贼先擒王,敌将服则敌众服。“将军夺心”,就是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掌握敌将的气质、性格、能力、意志、情感等各方面的特征,针对敌将自身心理品质的缺陷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动摇其意志和决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心者,将之所主也。”在战争中,“衰三军之气,莫若夺一将之心”。可见,“将军夺心”是兵不血刃战胜敌人的上策,作战时要把心理攻击的重点放在将帅身上。
    二、深刻理解孙武“攻心夺气”思想的主旨
   产生于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在阐述“攻心夺气”思想时,重点突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把“伐谋”作为心理战较量的重要手段。用兵之要,先谋为本。“三军夺气,将军夺心”,关键在于一个“夺”字,核心在于一个“谋”字。孙武在《谋攻篇》中明确指出:“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在与敌进行心战较量中,要以“伐谋”作为实现全胜的主要战略趋向,以“示形”作为伐谋的主要途径,通过施谋用智,充分利用和广泛争取一切可能的力量,对敌人展开心理诱导,使其在判断和决策上犯错误,产生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达到“取胜于不战”的最终目的。
    把“治气”作为心理战建设的基础工程。气为兵神,勇为军本。“治气”,包括“激气”和“夺气”两个方面。“激气”用于己,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教育、训练、赏罚、体恤和祛疑等。比如,“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就是说激励士气必须休整好部队,养精蓄锐,始终处于“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的旺盛心理状态;“陷之于死地而后生”,目的在于创造一种出乎意料的紧张心理状态,使官兵在涉及生命攸关的紧要关头或危险情况面前,激发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夺气”用于敌,具体方法有散其心、竭其力、丧其胆、乱其阵等。孙武在《军争篇》中就总结了打击敌人士气的有利时机,即“三军夺气……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把“将帅”作为心理战攻击的重点对象。“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要夺将帅之心,必是对敌将的个性、品格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实施攻心夺气的方略。孙武在《九变篇》中指出,“故将有五危:以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将军夺心”,就是要根据敌将的性格和不同类型,实施不同的夺心之术,才能收到奇效。孙武在2500年前对军事将帅心理品质弱点和应对谋略的概括,是世界上最早从军事心理学角度阐述将帅个性心理特点与应对作战方法手段的著名论述。历史经验证明,谁能对敌方将帅的性格了解和分析透彻,谁就能攻其要害,有利于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
    三、灵活运用孙武“攻心夺气”思想的战法
    “攻心夺气”的目的在于通过心理攻击使敌士气崩溃、军心瓦解,导致组织、指挥系统瘫痪,战斗力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孙武的“攻心夺气”思想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仍然熠熠生辉。借鉴、运用孙武“攻心夺气”思想达成战略意图,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依托宣传渗透。宣传是心理战使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指巧妙利用宣传媒介,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心理教化,感染人们于无形之中,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激励己方士气或者降低敌人作战信心。孙武在《作战篇》指出:“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就是说要善待俘虏,争取为我所用。道理很简单,杀一士,则树百敌,只能逼敌死战;而降一卒,则得众心,最终会瓦解敌方士气。这种彰显人道主义情怀的“善养”攻心宣传,是鼓己方之气壮大声势,兵不血刃泄敌之气的极佳策略。
    利用造势威慑。威慑,即通过各种刺激,使对手产生紧张、恐惧、疑虑、不安、疲惫、厌战、疏忽大意等不良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其士气低落,战斗意志动摇或指挥决策的失误。心理威慑的实现途径是多方面的,在《孙子兵法》中对“造势威慑”论述较多,“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通过创形势、导局势、谋态势、造声势、张气势,造成对敌方的威慑,使其心理恐慌和心理失常,失去正常判断能力,迫使对方慑于所要蒙受的损失屈服,不敢诉诸于战争。
    通过情感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智力,乃至一举一动,无不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官兵保持情绪上的平稳是从事作战的基本心理要求。发挥情感因素影响战法,就是利用传统友谊、血缘亲情、文化渊源和共同利益,对目标对象实施情感感化,拉近与己方的心理距离;针对目标对象心理弱点,施加情感刺激,引发沮丧失望情绪,使对手产生厌战、弃战甚至是反战心理。如“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惧死”,这种厚爱就是通过建立良好官兵关系,从感情上激励士卒拼死杀敌,以达到“令民与上同意也”、“上下同欲”、“齐勇若一”的目的。
    借助诡诈欺骗。孙武认为:兵以诈立,多谋者胜。所谓诡诈欺骗,就是采取谋略和技术手段,制作传送虚假信息,对目标对象实施蒙骗、欺诈和误导,引发敌方思维判断错误,指挥决策失当,民众思想混乱,战局陷于被动。心智欺骗,是孙武论述最多的一种心理战形式,他在《孙子兵法》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这方面的内容。在《虚实篇》讲到,“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用“示形”的办法欺骗敌人,诱使敌人暴露作战企图,在敌军处于某种定势心理支配行为的惰性状态下,打击敌致命弱点,致使敌军组织失调,意志崩溃。
    四、在军事斗争准备实践中锻造官兵过硬的心理素质
    当今世界,虽然高技术兵器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产生巨大影响,但人的因素特别是战斗精神的作用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攻心夺气”将成为敌我双方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认真研究信息化战争对官兵心理影响的特点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心理教育,加强心理训练,锤炼军人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
    注重提高心理适应力。心理适应力是官兵在作战中对外界环境及其变化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适应力强的官兵,无论遇到多么危险、复杂的战场环境,都能很快适应,并始终保持稳定、冷静的情绪;而适应能力弱的官兵,则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紧张、惊恐等不良心理反应。这就需要我们在积极研制抵御高技术武器直接破坏和杀伤的装备、设施和防护器材的同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官兵了解心理学知识和参战心理,消除心理障碍。通过组织观看过去的战争电影和近年来发生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录像,使官兵认识战争的残酷性。组织官兵进行模拟实战的炮火封锁、火力压制、火障、烟障地段的训练,使官兵亲身体验未来战场的恶劣环境,以战前较强的心理免疫力调节战场上不良的心境。
   注重提高心理忍耐力。心理忍耐力主要是官兵承受战场强烈刺激的心理机能。未来信息化作战,各种高技术兵器除具有直接的杀伤破坏作用之外,还会通过声、光、形、波等多种手段,制造出悲凄惨烈的战场景象,以给对方巨大的心理刺激和震撼。如果官兵缺乏足够的心理忍耐力,就会产生过度紧张、恐惧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导致心理崩溃,放弃抵抗。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理训练中教育官兵看到未来信息化作战可能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如出现进攻或防御受挫、重大伤亡以及与部队失去联系等情况,都要始终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做到遇险不惊、遇危不惧、遇乱不慌。在军事演习、处突维稳训练中可适当设置一些冒险的、高强度、超负荷的训练课目,提高官兵抗恐惧、抗疲劳、抗干扰的心理忍耐力。
    注重提高心理防护力。未来信息化战争,战争双方都不会轻易放弃“示形制敌”的心理欺骗手段。孙武在强调“行诈攻心”时,并不是片面强调自身诡诈计谋的运用,而是辩证地认识到心理欺诈是敌我之间的双向活动。在“用诈于敌”的同时,还强调善于识破敌人制造的假象,不至于陷入敌人的圈套。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未来作战敌人可能对我实施心理战的情况,有的放矢地抓好反心理战训练,增强官兵的识别抵制能力。教育官兵严守纪律规定,对敌人的广播和宣传品不听、不看、不信、不传,坚决抵制敌人的各种欺骗宣传。努力培养官兵坚贞的革命气节,始终保持军人的坚强意志。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