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之以文 齐之以武——孙武的军队管理之道
孙建光

    《孙子兵法》是兵家圣典。孙武以其博大精深的兵法十三篇为后人所推崇,奠定了其在我国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故“兵家之圣”的美称绝非过誉之词。这部春秋时期的传世杰作,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高度浓缩和体现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之大成,蕴含着深奥的军队管理之道。本文仅就《孙子兵法》在军队管理上的应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上下同欲是搞好军队管理的根本保证
   《孙子·谋攻篇》中讲道:知胜有五,其中之一是“上下同欲者胜”。即是说,官兵同心,上下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这是孙武提出的分析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最根本的条件。那么,怎样才会使上下同欲呢?孙武在《计篇》中指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说,有道的君王,可以使民众与他的意愿相一致,这样,民众在战争中,就可以为国君出生入死而不怕危险。在这里,孙武提出的“道”是使上下同欲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孙武所讲的“道”是何意呢?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本源。这里指的是政治,也就是军事组织的政治基础。人们常说“有道明君,无道昏君”,就是对其真理性和凝聚力的有无和大小的评估。孙武认为,作为一个军事组织,它的建立、发展和运作,都要有“道”,即有明确的价值系统来导航,以便在实现组织的目标时,有统一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认同,保证组织成员的意志统一,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合军聚众,务在激气”。精神支柱是部队战斗力产生的重要源泉。一支有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的军队,就能为共同的目标同仇敌忾、所向披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应注意从以下方面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一是战争的正义性和合法性教育。信息化战争虽然改变了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没有改变决定战争胜负的一般规律。要教育官兵充分认清未来作战的正义性,为正义而战,得道多助,必将取得胜利。二是军人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是军人职责所系,义不容辞。要教育官兵牢记我军的性质、宗旨,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紧军事斗争准备,在国家和人民利益需要的紧要关头,敢于挺身而出,接受血与火的考验。三是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古往今来各国军队鼓舞士气的一种有效手段。要在部队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心”、“民族魂”凝聚军心,使官兵自觉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随时为保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奉献牺牲。
    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还要大力营造和优化人文环境,使官兵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首先,要发挥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尉缭子》中说:“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就是说,将帅指挥作战,必须用自己的表率行动来激励部队,这样才能像大脑指挥四肢一样灵活自如。在未来作战中,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官兵,他们自身的模范行动,就是最好的榜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士气。因此,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应以自身的模范行动激励广大官兵的士气。再就是,要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部队的优良传统,如“英勇顽强”、“一往无前”、“不怕牺牲”、“严守纪律”等是部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军人精神力量赖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传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官兵成长进步,使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渠道,把部队优良传统的精髓以具体、形象、生动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来,使官兵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受到鼓舞和激励。另外,社会民众对战争和军队的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军队的士气。社会民众对军队和军人的评价越公正,态度越积极,军人在自我意识中对个人评价就会越高,士气就越高涨;反之,士气就会受到极大的削弱。因此,在强化全民国防意识、提高社会民众对军人和军队认同度的基础上,应正确处理好军队与政府、军队与民众的关系,切实搞好军政军民团结,通过这些工作来激发官兵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
    二、视卒如婴是搞好军队管理的重要基础
    《孙子兵法·地形篇》中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意思是,对待士兵像对待婴儿一样,士卒就可以跟你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爱子一样,士卒就可以跟你同生共死。官兵关系历来被古今中外杰出的兵学家和军事家所重视。将帅必须和士兵同吃、同住、同穿、同行,同甘苦、共患难,同安危、共生死,绝不搞特殊化,危难之处自己以身先人,这是获得士兵爱戴拥护的重要条件。将帅如能真正做到这些,士兵们在临阵时就能舍生忘死,“其兵为天下雄”。魏国著名的吴起,为魏文侯将,他与士卒中最下等人“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自背包背粮,与士卒分劳苦。士卒中有一个得了毒疮的人,他亲自为士卒料理,并用嘴将毒疮的脓血吸吮掉。那士卒的母亲听了后,痛哭起来,人家问她:“你儿子不过是一个士卒,而吴起将军那么高的地位,爱护你儿子,亲自为你儿子吸吮疮脓,你为什么还要哭呢?”士卒之母说:“不是这回事。过去吴将军曾为他父亲吸吮过疮脓,结果他父亲在战斗中奋不顾身往前冲,决不后退一步,于是被敌人杀死了。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吮脓血,我儿子也肯定会拚死去战斗,不知道会死在哪里了。我能不为此而痛哭吗?”吴起善用兵,又廉洁平和,很得士兵拥戴,在军队中很有威信,保持了军队高昂的士气,打了很多胜仗。
    红军时期,长征路上过雪山时,一天早晨,在一棵大树下,一个身穿单衣的红军战士被冻死了。许多战士围着哭,几个情绪激昂的战士愤怒地喊起来:“找军需处长去,应该发给战士的衣服哪里去了?这个军需处长失职!”正当大家要去找军需处长的时候,一个趴在冻死战士身上痛哭的小战士把大家拦住了:“同志们,别去了,他就是军需处长!我是他的警卫员,他把自己的衣服也发下去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为什么红军历经磨难、英勇奋战而不溃散的真正原因。
    高明的将帅,无不体恤下属,身先士卒,率先垂范,从而使士兵把作战积极性发挥出来。解放战争时期,王震指挥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转战在西北战场。一天晚上,王震和司令部作战科的同志们同住在马家公馆的会客室。当王震巡视完部队的宿营情况后,回到会客室一看,发现作战科的同志们都睡到地板上,而房内仅有的一张床板上却铺着他自己的行李。王震怕吵着大家,就蹑手蹑脚地来到床边,自己动手把行李搬下床,也铺在地板上。谁知许多人都还没睡着,一见王震要睡在地上,都赶紧起来劝阻。      “司令员,您还是睡在床上吧。地上这么凉,您劳累了一天了,也该好好休息休息。”王震向四周看了看,对一个姓陈的参谋下了命令:“我‘王胡子’命令,让作战科陈参谋睡床。这是军令,不得违抗!”王震下的这道命令,虽然不是严肃的军令,但是却又高于普通军令。它体现了一位在战场征战的大将爱兵如子的风度,也让我们晓悟了王震将军用兵如神、决胜千里的重要原因。我军历来提倡实行官兵“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训练。“五同”缩短了干部与战士之间的距离,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在现代战争中,将帅和士兵如能同甘共苦、团结一致,作战就无往不胜。
    三、赏罚孰明是搞好军队管理的基本手段
    《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所谓“文”,就是“仁”,即反复对被管理者进行政治道义教育,包括怀柔和重赏,使之亲附;所谓“武”,就是“法”,即用法纪手段约束被管理者,包括强迫和严刑,使之畏服。管理者采用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原则治理军队,就能使“上下同欲”。但是,使用“武”的手段要有前提,即在士兵没有亲附的情况下,如执行惩罚,他们不会服从,不服从就难以指挥;在士兵已经亲附的情况下,如不执行纪律,他们也不能用来作战。因此,必须先文后武,文武结合,才能管理好军队。
    孙武在治军用人上赏罚严明,古今昭著,有口皆碑。他操演宫女,斩杀吴王爱姬的轶闻佳话家喻户晓,便是最显著的例证。他在《地形篇》中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意思是,如果对士卒只知厚养而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能行令,违法乱纪而不服严惩,那就像娇生惯养的孩子,是不能用来打仗的。
    孙武认为赏罚的目的是调动将士积极性、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并壮大自己军事实力的重要手段。他在《作战篇》中说:“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就是说,为了激励部队士气,取得更大的战果,就要及时用夺得的胜利果实来奖励士兵。并具体提出了奖赏的对象是那些勇敢杀敌、夺得敌人战车的勇士,并特别强调要奖赏其中首先夺得战车的勇士。这就是常规状态下的奖赏。而在非常规状态下,如部队面临特别危险的情况或对一些特殊的人才,孙武主张“施无法之赏”,“赏莫厚于间”,要进行超越常规的重赏。这样,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才能激发特殊人才超常能力的发挥,使陷于绝境或采取特殊战法的军队取胜。对于惩罚,孙武主张采用慎重的态度,要以士卒在感情上是否依附和归顺为前提,以免激化矛盾,伤害感情。如果已建立了亲附的关系还不敢实施相应的惩罚,也会军心散乱,同样不可使用。正确处理好赏罚的激励作用,关键在于严明。他在《计篇》中把“赏罚孰明”作为“七计”之一,决非偶然。孙武要求对下属的赏罚必须“悬权而动”,公开、公正、适度、合理。如果滥赏、滥罚,反而起不到激励作用。孙武赏罚严明的治军思想,对后来的军队建设影响很大。
    概而言之,《孙子兵法》蕴含的管理之道,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以上所述挂一漏万,我相信,每一位同志都会通过精读细研这部不朽著作,领悟到更加丰富而又深刻的管理之道。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