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是韬武之道、用兵之道、治军之道,也是为将之道。在为将之道中,孙武对为将之德、为将之品、为将之格作了精辟阐述,并特别强调和警戒为将者注重理智修养。因此可以说,整个孙子兵法就是一部是从韬略入手,娓娓道来的将帅理智修养宝典。
首先,孙武从为将之责论述了将帅必须加强理智修养。
《孙子兵法》开篇第一句就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为将帅者,举兵用兵,大莫大也!务必理智处事,三思而后行,决不可随意喜、怒、悦、愠,决不可让个人感情任性宣泄!孙武在兵法《火攻篇》中特别强调:“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这段论述层层递进地讲了四层意思,其一,主将之戒:不可以怒而兴师,不可以愠而致战;其二,兴师致战的前提是:国家军队的利益,而不是主将的情绪,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其三,因为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而一旦凭意气用兵导致战争失败造成人民涂炭、国家沦丧,死者是不能复生的,国亡是不能复兴的;其四,结论:担任着国家、军队“安全”的主将,必须从自己担负的重大职责的高度来认识愠怒致战的危害,慎之又慎,警之又警!
古今中外无数战例都证明孙武这个精辟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多个将帅不能制怒、不能控制自己情绪,而遭败绩的史实。其中特别是吴国主将周瑜,更是愠、怒之情来得急骤,比如他听说曹操要“揽二娇于东南”时,就“勃然大怒”;当他打败曹仁欲占南郡时,发现该城已被赵云所占,便“大怒”。当他得知鲁肃没有讨回荆州,只得一纸文书时,顿足而“怒”。当他“赔了夫人又折兵”时,“怒气冲激,疮口迸裂,昏绝于地”。当他使用“假途代虢”之计不成,反被包围时,“怒气填胸”,“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与其说他是被诸葛亮气死,倒不如说他是被自己“气”死。因为,在他心目中个人感情是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凌驾于军队安危之上的!而作为对手,诸葛亮跟周瑜完全不同。他具有良好的理智修养,他“威而不猛,忿而不怒,忧而不惧,悦而不喜。”善于控制感情,沉着冷静,幽深莫测,能大能小,能缩能伸,能长能隐,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所以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其次,孙武从为将之道论述了将帅必须加强理智修养。
道,就是规律。为将者,是为战争而存在的。为将之道,就是为将者认识战争规律、适应战争规律、遵从战争规律、驾驭战争规律从而达到循客观规律兴师、用兵、致战的“道”。
将帅临战,面对的战局势必动荡不定,变化万千,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对于这些变乱,只能沉着镇定,从容应付,万不可紧张慌乱被个人情绪牵着军事行动。孙武指出:“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保持心绪的稳定,处之泰然,则胜之必然。
战争,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它是在矛盾的相互运动当中,矛盾的对立统一当中发生、发展、演变的。整部《孙子兵法》其根本的站立点,就是要求本质地客观地全面地分析战争现象,研究战争方法,总结战争经验,揭示战争规律。兵法全书5900余字,一十三篇。第一篇是《始计》,打仗之前就要算度,要谋划。第二篇是《作战》,这个作战就是战“作”,做战争的准备。第三篇是《谋功》,接着是《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再接着是《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篇》等,具体细化地阐释战争要素。最后,第十三篇是《用间》,讲掌握情报,“知彼知己”,讲“算”,讲“计”,又转了回来。如此循环,螺旋上升,引导探索战争规律者向更高层次发展和深化。这里面,处处讲谋,事事讲算,讲心智,讲修养。时时提醒为将者,不可感情用兵,草率用兵,盲目用兵。一句话,必须按战争规律来谋划运转战争。
在这方面,毛泽东确是堪称楷模的。他不论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还是五次反“围剿”,还是长征中的四渡赤水,以及挥师北上等等重大用兵决策,无不是在强压下个人所受的特别巨大的迫害打击,强忍下个人情感上无比愤慨、无比愠怒,孜孜以求符合战争规律,用理智而不是用情绪作出的正确选择。
再次,孙武从为将之本论述了将帅必须加强理智修养。
《孙子兵法》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意思很明确:将帅是掌握人民命运的人,是主宰国家安危的人。而要当好这样的“司令”、“主帅”,关键在于“知兵”。一个“知”字,道出了为将之本——知兵。知兵之需要,知兵之冷暖,更要知兵之心!正所谓“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上下同欲者胜”。朱老总曾说过:不是先有连长而后选一百多人组成这个连队,而是先有一百多个人,要建一个连队,才选个连长。同样的道理,是先有兵而后选将,不是先有将而后选兵。为将者一定不要忘了谁在先,谁在后,谁是军队真正的主人。从而从根本上确立孙武所说“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的观念。
人是感情的动物,人们处事常受感情制约,常常“跟着感觉走”。但是为将者不是常人,不能随意而行,必须引导情绪循理智而行。带兵打仗,连自己的情绪都不能管理,怎么能管理全军的情绪?!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孙武提出了为将的标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毫无疑问,这里“智”是第一位的!就是要集才智、诚信、仁爱、勇敢、威严于一身,做到有德有才,有勇有谋,有仁有义,有诚有信,有威有严,“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为了强化“知兵”之本意,孙武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用兵之灾”的“五危”。孙武说:“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这五种危险,是将帅的过错,更是兵士的灾难,不可不察。甚至,孙武还从胜败去留的高度强调:“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要求为将者必须遵纪守本,必须慎战爱兵,不可鲁莽行动,不可随性将自己和自己的士兵投入到无情战火中去,做出损兵、折将、亡国之事。
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将领哈尔西同美国海军一样是带着冲天义愤走上战场的,特别是珍珠港事件更让他和他的士兵的义愤达到了顶点,他以“蛮牛”般的气概率领他的舰队找日军决战。然而,他在指挥时不是把部队送入战斗而是亲自领导他们进入战斗。”正是这个“亲自领导”,“蛮牛”才不蛮!他知兵爱兵,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也控制住美国海军的情绪,从而在太平洋上打了翻身仗,把不可一世的日本海军彻底埋葬!这位身材矮小的“蛮牛”将军虽然在美军中是最有争议的将军,但他最终还是成为一名显赫的美军十大五星上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