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利不动非得不用——孙武的战争效益思想
曹元军 李建锋

    战争效益是将战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和消耗与战争获得进行比较的结果。战争效益的高低,关系到战争胜利的程度和国家、民族利益的得失。因而,获取战争的高效益成为从古至今战争指导者的共同追求。《孙子兵法》蕴涵着深刻的战争效益观,是孙武军事思想的精华之一。深入研究孙武的战争效益观,对于认识和指导现实的军事斗争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孙武战争效益观的核心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孙子兵法》十三篇中,贯穿着“全胜”、“谋胜”、“先胜”、“知胜”、“称胜”、“速胜”等“制胜”思想,其目的和实质是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战争成果,而追求的理想境界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进行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战争代价既包括人力、物力的投入与消耗,也包括将士的尊严、荣辱及苦乐等方面的付出。《孙子兵法·作战篇》在列举组织军队、进行战争准备时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可见,没有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准备,就难以形成战争力量和实施“国之大事”的战争。孙武认识到战争的爆发会耗费大量社会资源,给人民生活带来灾难。对于直接对抗的双方来说,也会在战胜敌方的同时,使自己的力量受到消耗,甚至可能落得两败俱伤的结局。因此,孙武主张“重战”、“慎战”,强调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诉诸武力。孙武不赞成以得不偿失的代价获取战争的胜利。他认为,在战争目标一定的情况下,战场耗损越大,则战争效益越低。如果战场耗损过大,就可能导致战争失败。孙武充分认识到战争的破坏性和危险性,认为:“不尽知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他反对为了争利而不顾代价,指出:“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孙武认为,战争指导者在努力争取战场胜利的同时,应千方百计降低战争代价,力求实现“兵不顿而利可全”的理想目标。孙武强调,在获得战争胜利的前提下,还要减少对敌方的毁损,以便使己方取得更大的利益。为此,他提出:“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可见,孙武认为战胜敌人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孙武将“全胜”作为理想的用兵目标,反映了他追求最佳战争效益的思想。
    二、孙武战争效益观的最高准则符合国家和民众利益
    孙武在考察战争效益问题时,始终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他没有把军事的胜利当作战争的最高目标,而是将战争视为谋取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认为战场上的角逐只是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途径和举措,最大限度地获得国家和人民利益才是战争活动的最终目的。孙武把军队利益和国家、民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考察战争活动,将是否利国利民作为思考战争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了“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的“三不”战争原则。他特别告诫那些掌握战争决策权的国君和将领,不要凭一时的感情用事,轻率发动战争,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一定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武要求军队要时刻关注国家和人民利益,做到“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
    孙武始终把军事效益同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等结合在一起考察战争活动,反映了其战争效益观是一种综合的效益观。首先,孙武把政治和经济建设视为获得军事效益的重要前提。他把“道”作为“五事”之首进行论述,认为“道者,令民与上同意”是进行战争的首要条件,而把考察“主孰有道”放在了预知胜负的首位。他还把经济与军事联系在一起,阐明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指出“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其次,军事效益是政治和经济效益的重要保障。孙武认为,军事斗争关系到国家和民众的安危存亡,只有获得较高的战争效益,才能使国家发展、人民安全获得保障。因此,战争的发生、发展,规模大小,强度高低,持续时间长短,都要以国家利益的计量为参照系,获得的国家利益越多,战争效益也就越高。再次,只有将军事效益和政治、经济效益融为一体,进行战争才有意义。
    三、孙武提高战争效益的各种途径
    就如何提高战争效益这一问题,孙武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论述。
    (一)“先胜而后求战”——以充分的战争准备提高战争效益。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保证,也是提高战争效益的前提,其实质是通过平时有效的投入来实现战时最大的获得。孙武十分重视战前筹划,强调通过“庙算”和全面的战争准备,做到“先胜而后求战”,以获得最佳的战争效益。首先,孙武主张,国家要建设一支强大的“霸王之兵”,这是提高战争效益的重要基础。他说:“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孙武以大量篇幅论述军队建设,从政治思想、军事训练、官兵能力与作风纪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治军主张。其次,孙武强调要科学地计划战争的投入。一方面,要根据国力和战争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军事力量,对敌形成“以镒称铢”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要把握战争投入的“度”,反对无节制地投入。对此,孙武不仅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进行定量论证,用“度、量、数、称、胜”的推导方法对战争资源进行计量和谋划。
    (二)“兵贵胜,不贵久”——以速战速决确保军事行动的高效益。“兵贵胜,不贵久”是孙武作战的基本指导思想。孙武反对旷日持久的战争,指出:“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他强调: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轻则导致战场失利,重则使诸侯乘虚而入,国家面临危亡。那时,即使再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危局。孙武在主张力求速胜的同时,还注重战争控制,强调及时巩固战果。他指出:“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战争指导者如果只重战场打赢,而忽略战争控制,那么军队耗费将有如流水逝去不可复还。因此,当军事上取得胜利或胜势时,应致力于巩固胜利成果,通过各种途径,使之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优势,最终转化为国家利益。这是获得战争效益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灵活用兵,巧施战法——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以提高战争效益。军事行动的成败和效益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客观物质条件,还取决于战争指导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正确地运用战略战术,正是战争指导艺术的生动展现。它不仅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降低战争代价、获取最大成果的重要手段。孙武从提高战争效益的角度,对胜敌的方式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和研究。他以辩证的思维方法,认识敌我双方的对抗规律,在研究和把握优劣、众寡、强弱、分合、攻守、奇正、虚实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战争矛盾中,提出了一系列极有价值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原则。这些思想是《孙子兵法》最具魅力的部分之一,是战争指导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只有很好地掌握战略战术及其运用的原则与方法,在实战中巧妙运用,力争在最佳的时机和地点、以最佳的方式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才能获得最大的作战效益。
    (四)“取用于国,因粮于敌”——以良好的后勤保障提高战争效益。孙武十分重视后勤保障,认为战争中人力、物力的保障不仅对于军队作战有重要意义,而且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对此,孙武提出了“因粮于敌”的思想,即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供应问题。他还提出要利用作战中的俘获补充壮大自己,指出:“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四、孙武战争效益观对信息化战争的现实指导意义
    虽然当今信息化战争的形态、方式和方法等与孙武时代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孙武战争效益思想的核心内容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着眼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追求战争最佳效益。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可控性为追求最大效益提供了可能。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争效益。未来信息化战争对抗激烈,投入和消耗巨大,因而必须控制时间、空间和规模。战争指导者既要有不惜代价以赢得胜利的决心和勇气,又要力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和耗费获得最佳效益,力争将战争效益转化为最大的国家利益。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追求战争效益更要以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准则。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战争胜负观、价值观及国家利益观等都发生了变化,战争效益的某些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为此,在追求国家利益时,战争指导者应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把国家、民族、人民和军队的利益综合起来考虑,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并把本国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据此控制战争的时空、规模和进程。同时,既要通过强有力的军事手段,更要通过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各种途径,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为国家利益。
    (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战争效费比。《孙子兵法》提出的获得战争效益的方法与措施,是与所处的时代相适应的。在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效益的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应当把孙武战争效益观的基本原理与新的时代条件结合起来,研究提高战争效益新的方法与措施。按照信息化的要求,提高军事斗争准备的质量效益。首先,要坚定地走精兵之路,提高国防建设效益。必须走投入较少而效益较高,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之路。其次,坚持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提高军队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跨越谋效益,通过综合集成等途径促进军队整体效能的跃升。第三,坚持以战争需求为牵引,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按照多元化的要求,确定战争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战争的目标决定战争的价值。在信息化战争中,必须充分考虑国力、军力的承受能力,把战争目标限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使目的和手段、需要和可能、过程与结果尽可能地统一起来。
    (三)运用信息技术和手段,科学评估战争效益。马克思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方法时,才算走出了艺术的殿堂,迈进科学的门槛。信息化条件下,运用信息技术和工具对战争效益进行评估,能够更好地为战争指导者提供决策参考。建立有效的战场评估机制。战场评估是在军事领域内对战争活动进行的估测,主要是通过定量手段对作战效益进行衡量。一是对作战行动在战争、战役活动中所起作用的评价,即对行动价值的评价。二是对作战行动的各项战术指标进行评价,即对作战事实的评价。建立科学的战争评估机制。战争评估与战场评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战争评估是在更为宏观的范畴考察战争的价值和影响,不仅要考察战场效益,而且要考察政治、经济、外交、科技等多方面的效益,要进行战争总体投入、消耗与实现战争目的程度、所获得的国家利益之间的比较。要正确评估战争效益,就要把战争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国家的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做出科学概括和正确估价。
    总之,孙武战争效益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于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孙武战争效益观不仅在军事领域有指导作用,还可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各个方面对孙武的效益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打印】 【关闭